上周,在网上看到一组邱淑贞女儿沈月的照片,虽然她的脸庞尚未褪去稚嫩的婴儿肥,却依稀看出与邱淑贞九成相似的美貌,清丽之中透着俏皮可爱,让人不禁回想起美女如云的80、90年代。
那个时代,谁人不爱邱淑贞。她简单一个回眸,顾盼含情,灵动至极,见者浑忘了角色,只记住绝色。
△邱淑贞《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
然而这一回眸,却不及张敏在白马上的回眸一笑,转眼电影完结20年,依然是许多影迷心中不能忘却的经典。
△张敏《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
与之同列为香港电影三大经典镜头的片段,是林青霞版的东方不败饮酒。她邪魅而不失英气,霸气又不失细腻,纵然辜负天下人,也能因为绝世容颜被观众原谅。
△林青霞《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
那时候的美女,美得各有千秋,天生丽质,没有千篇一律的妆容,五官虽然各不相似,却各有各的绝代芳华。
紫霞仙子一眨眼,俏丽顽皮,自成一段风流,多少人今生只想做至尊宝。
△朱茵《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
△王祖贤《倩女幽魂》
△蒋勤勤《西施》
△陈红《三国演义》
△周迅 《风月》
△张柏芝《星语心愿》
80、90年代的美人,总能惊艳时光,成为多少人心口的朱砂痣。
然而,此时此刻,想起中国的美女,心头浮现的已经不是一张张别具特色、极有个性的脸,而是:大眼睛、双眼皮、白皮肤、尖下巴、高鼻梁……
李敖就曾经说过自己对女孩子的标准是:瘦高白秀幼,几乎概括了中国男人的共同喜好,也恰巧符合了网红脸的特色。
真正追溯起来,“网红脸”的兴盛,反而是迎合男性口味的一碗冷饭。
“女为悦己者容”,考虑男性喜好而改变自己,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心中对美缺乏标准,就会以迎合男性为追求,反复质疑自己、折磨自己,失去审美的能力,变成追求美的傀儡。
01
审美第一病:瘦
对瘦的追求,已经成为中国女性存活世间的一大目标。反手摸肚脐,A4腰,锁骨放硬币,iPhone6腿……每一个和“瘦”相关的热搜都是一次免费的减肥营销,提示每一个女性:你已经太胖了,不美了。
若说为健康减肥,倒也不算什么畸形的审美。但是现在的减肥,已经将正常人的体重线一再拉低,不论身高多少,体重都不能超过100斤。
无数女性现身说法,提起120斤的自己(哪怕身高在170cm以上)就是“抹不去的黑历史”,自称自己120斤的时候是虎背熊腰没脸见人。
这种畸形一度影响到镜头前的明星,为了保持在镜头前的柔弱和瘦削,她们数次以纸片人、筷子腿登上热搜,不仅折磨自己的健康,还让过度的瘦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的标准。
仿照超模吃饭、7天只吃苹果西红柿、0碳水饮食甚至各种真假难辨的减肥药,都成为无数减肥女人的挚爱。
就算自制力不行,吃了太多美食也没关系,催吐减肥也成了很多贪嘴女人的选择,在她们心目中,肠胃健康什么的,都不如身材重要。
网红减肥届有这样一种说法:“三分练,七分吃,如果不是节食瘦下来,练出来一身肌肉丑死了。”
可见体重数字降低也不代表“瘦”,网红式审美要求中的瘦,务必是柔弱无骨的,盈盈一握,让人见之生怜,绝不能是肌肉饱满充满力量。
不能激起保护欲的减肥,绝不能得到男人的喜欢,更不能在网红式审美中获胜。
02
审美第二病:离不开滤镜
和瘦这个可操作条件对比,高和白两个要素被先天条件限制,很难获得突破。纵然踩上恨天高,涂上厚脂粉,依然会被人一眼看出矮和黑,无处遁形。
不过滤镜改变万物。只要有高度美颜的滤镜,哪怕原本是古铜色肌肤的C罗,也可以变成樱桃小口尖下巴的“白罗”。就算没有爹娘给的一双好腿,有了滤镜加持也能变超长筷子腿。
几年以前,我还常常看到朋友圈发表不经修饰的旅行图和自拍照,到今天,朋友圈几乎只有滤镜之下精修的照片,宁可P图太过,绝不能发布原图。
在美颜和滤镜盛行的年代,许多人已经接受不了自己本来的长相,沉迷在各种虚拟平台的点赞中,互相吹捧着盛世美颜。
土豆在磨皮滤镜之后,是光滑的鸡蛋;萝卜在纤细滤镜之后,是细长人参;再难看的面孔,开了美颜滤镜就能修饰成绝色。
自己是谁,已经并不重要,只要晒出去的照片是美的,心里就是甜的。不管对方的点赞多么敷衍 ,只要面子过得去,生活就是美的。
从前矮有娇小玲珑的美感,黑有阳光直爽的坦然,如今我们都跻身于各色滤镜,肤白胜雪,腿长逆天,没人想看你真正的脸。
03
审美第三病:流水线整容
滤镜能修饰的,可以暂且忍耐,滤镜难以改变的,就要“大刀阔斧”地改动。
有人说:“现在的人都很忙,再有才华的人,没有一张好看的脸,都没人感兴趣。”
天生丽质难得,积累才华又太辛苦,相比之下,整容就成为很多女人实现梦想的敲门砖。
多少人抱着“出名要趁早”“青春可贵”之类的想法,被整容医院雕刻出一张美得毫无个性的脸。
随便走进一家医美中心,销售人员会立刻对你的脸做出评估,先推荐玻尿酸、瘦脸针,再推荐眼综合、鼻综合,实在不行再介绍削骨等大手术。
毫无灵魂的手术刀,只能雕刻出相似的容貌。明明有一张相对古典的脸,却要配上夸张的欧式双眼皮,颧骨平平却要配一个高到离谱的山根。
放眼看去,是毫无特色的馒头脸,单拎出来算是美人,放在一起却宛如多胞胎姐妹。
填充之后饱满的肌肤,能让人联想到元气满满的少女,懵懂的大眼睛和无辜的婴儿唇,都在尽力降低整体的成熟度。
《断头皇后》中曾写:她那时候太年轻,不知道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整容的不可逆,已经让无数为美迷惑的女人付出代价,用余生慢慢承受一时冲动造出来的“时尚脸”。
似乎只要曾有短短一瞬间维护住年轻貌美,之后几十年需要承受的骨骼变化、肌肉走形、皮肤松弛,青春还长无人去想。
04
审美第四病:死磕少女感
有人整容是为了年轻时美一点,有人整容是为了美一点显得年轻。美与幼,密不可分。
清人所写的《香艳全书》中曾收录《美人谱》,其中写到:“美人艳处,自十三四岁以至二十三,只有十年颜色”。大清亡了许多年,还有很多男人女人在原地踏步,追捧着“少女感”。
男人对于美的追求是出于改良基因的本能,对于幼的贪恋则是出于对繁育能力的依赖。根植于基因优化与延续的欲望,转换为普罗大众的择偶观念。
而为了迎合这种观念,女人便对年龄的增长充满畏惧,一切美的前提都成了保持年轻。
在中国,已经很难在影视剧中找到一个平凡女人中年的痕迹。曾经有人将影视剧中缺少中年女性的现象,称为中年女性的断代。
不再年轻的女明星们如今也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打针吃药保持“少女感”继续在言情剧谈恋爱,要么自甘堕落降为婆婆妈妈在剧中洒狗血。
连影后周迅都在节目中哭诉过,无法面对自己衰老的事实,却必须和自己的年龄和解。
生活中更没人关心中年女性的真实面貌,尽管她们中有事业型强人,有家庭型主妇,还有兼顾两者的多面手,没有年轻的容颜做名片,只能做默默无闻的背景板。
一个女人的容貌败给时间,本就是自然规律,大众却哭闹着不接受“美人迟暮”,仿佛是她做了十恶不赦的事情,遭受诅咒变老变丑。
审美变味了,我们不敢胖,不敢老,不敢不一样,躲在滤镜背后和他人交往,把气质和个性都过滤掉,留下15秒展示出来“美”的标准答案。
美吗?美。
有什么特色吗?没有。
当我们在尽力修饰好自己的缺陷,发出美美哒九宫格照片时,一位摄影师走遍了全球,拍摄了2000多张面孔,绘出一幅“美之地图”。
这份地图是多样化的,有的女人肤色黝黑,却面带阳光,有的女人肤质粗糙,却气定神闲,许多我们自己都不曾入眼的美,就这样暴露在我们眼前,成为网红面孔之外一股股独具个性的清流。
美,从不是标准的、排外的、固定形制的,而是多元的、包容的、千变万化的。
我们无需畏惧年龄带来容貌的更改,一岁有一岁的风姿,自当坦然接受,一笑而过。
我们无需从众追求网红滤镜和整容,眼中的自信,心中的从容,比标准化美人更抢眼。
我们无需苛待自己追求胖或瘦,健康的姿态,和优雅的气质,胜过与体重秤较劲。
如果在追求美的道路陷入歧途,迎合大众的潮流迷失自我,既是对自己的放逐,亦是对光阴的辜负。
美应是独立,应是专注,应是一个有趣的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纵情奋斗和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爱美的权利,而每个人心中的审美标准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