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开上周末,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场面精彩,剧情感人,影影绰绰全是世间父母的影子,李靖的一句“他是我儿”,扎透了万千观众的心。犹记得幼时的《哪吒闹海》,哪吒一袭白衣、举刀自刎,一腔孤勇的悲凉场景。40年过去,当初母亲软弱、父亲霸道的哪吒,如今母亲坚强、父爱如山,他不再孤立无援。新的故事有了新时代的气息,我们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父母之爱是孩子行走世界的根基魔丸投胎,哪吒降生,人人喊诛。母亲奋力冲出,拼命护住他“不许伤害我的孩儿”,父亲亦恳请乡亲“他是我儿,我一定管好他”。接下来的日子,受尽世人偏见与委屈的哪吒,破罐子破摔给全世界看,四处闯祸。殷夫人一边降妖除魔,为哪吒行善积德,一边想方设法陪伴,希望他过得快乐。家有熊孩子,天知道多伤脑筋,剧始李靖的满头黑发,到剧末已华发早生。为了让孩子学会走正道,父母骗他是灵珠转世,安排他在太乙真人的江山社稷图里修行,教育他做个好人。哪吒为百姓打妖怪,反遭误解,他的满腔委屈,只有父母懂得,他们相信他,为他力证清白。剧中最戳人的,莫过于李靖求符,以命换命。李靖对乡亲们说:请给我两年时间,我会好好教化我儿。所有人都以为,是哪吒还有两年时间,只有他知道,是自己只有两年时间。哪吒生日宴,李靖给儿子戴上平安符,说:希望我儿一生平安。普通的祝福语,藏了多深的父爱!只有他知道,哪吒还有“以后的日子”。最后,哪吒改邪归正,正是感念父母大爱,方才获得了冲破成见、逆天改命的巨大勇气。有位网友说得好:“爸爸妈妈始终站在哪吒这边,哪怕身而为魔,他所得到的爱,也一点都没少。爸爸妈妈愿意为他死,愿意为他做好事,只要能让他好好活着,愿意和他一起战斗,一起面对未知。所以哪吒才能以不那么疼的方式成长。还是那句话,信者得爱。只有爱才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父母无条件的大爱,是孩子行走世间最厚实的底气。父母不要把未竟的心愿强托给孩子敖丙是个让人心疼的孩子,一出生就背负着父辈的理想,成为家族复兴的工具。他刻苦修炼、乖巧懂事,一步步执行为他规划好的人生,努力去实现父辈的嘱托与希望。最让人震撼的是,敖丙出发前,父亲和所有龙族长辈撕下身上最硬的龙鳞,给他做了一件刀枪不入的万龙甲。这是一件铠甲,更是一个牢笼,一座巨山,是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全然无人想过孩子是否扛得起。电影《无声告白》中,母亲将自己错过的“医生梦”寄托给女儿莉迪亚。给她买物理书、生物书,安排她做实验,带她参加各种科学展。她和孩子的交流,只剩下通往医生梦的一切,她心里只盼着孩子去实现她的未竟心愿。莉迪亚内心抗拒,可她不想令妈妈失望,总是乖巧承受:好的,妈妈。无力负担的沉重期望,让她内心焦虑、精神崩溃,却不敢告诉母亲。不堪重负的她学会了撒谎、抽烟、逃课,最后悲剧收场。家庭的期待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如何才能平衡?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我们实现个人理想的工具,父母可以影响孩子的选择,但一定不是以如此沉重的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只有当孩子能够承担,并转化成自己的内心意愿,他才能做得好。孩子延续了父母的生命,但不该背负父母的使命,他们值得有自己的生活。教导孩子选择生命中积极向上的东西人性复杂,优弱点并存,善与恶交织。至善如灵珠,也可能误入歧途;至恶如魔丸,也选择了弃恶扬善。剧中的哪吒,心底也想为百姓做好事;他捉弄小孩,知道他们会掉入水池,他们投海胆时,他问“确定要这样吗?”;他追逐海夜叉,为避免伤到女孩,放弃用最擅长的火……其实,每个孩子都想成为一个被期待的积极向上的生命。李靖与殷夫人,是哪吒的幸运,他们始终教导他学本领走正途,做一个爱惜生灵、无惧人言、勇敢做自己的人。雷劫来临前,哪吒的转变,除了父亲以命换命的大爱感化,还有父亲那句: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父母的悉心教育不会白费,总会在某个时刻,给孩子力量和勇气。球王贝利,原名叫迪科,出身贫民窟,穿着床单改成的球衣、赤脚踢球,自小被人嘲笑,深陷自卑。有一次,他把著名球星“比莱”念成了“贝利”,富家孩子嘲笑他:“以后,我们就叫这个笨蛋贝利吧。”父母的用心教育,把贝利拉出了自卑的泥潭。练习受挫,爸爸教导他:“不急于求成,享受这个过程,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贝利16岁,成了最年轻入选巴西世界杯国家队的球员。赛前,爸爸送他一件绣有“贝利”二字的衣服,可他痛恨这个给他带来过屈辱的绰号。父亲却说:“这将成为以后大家为你欢呼呐喊的名字。”魔丸还是灵珠,迪科还是贝利,标签的含义,只有你自己说了算。贝利战胜心底的自卑,成为了自己,成就了一段伟大的传奇。写在最后:哪吒手戴乾坤圈,选择善良与克制,克制人性中固有的弱点,不迷失在惯性与诱惑中,愿意做个好人。热气腾腾的战斗,选择拼搏与自我,不受宿命及外界的束缚,勇敢追求,活出自己的命运。孩子,这就是父母对你最大的冀望。◆ ◆ ◆ ◆
推荐阅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火遍全网:不信命,才能改命
上篇文章?:“他结婚不到一个月,牺牲了”:我宁愿你们不是英雄
《不管教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