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生活的重点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要远离什么、舍弃什么。
日期:2019-07-31 19:30:10 作者:美国 麻州 法至 华人原 来源:华人原始佛法 阅读:

生活的重点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要远离什么、舍弃什么。

  法友感言因缘法对我的受用 2-1

  作者︱ 麻州 法至

点上方绿色喇叭收听文章语音如果说这一生谁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那一定是大师父—-随佛法师。因为师父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和怎样生活,而修行恰恰就是体现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大师父是让我生活变得更好、烦恼变得更少的引路人。由衷的感恩这一世可以遇到这样好的师父、这样好的人。自从听过  随佛法师弘法后,我一直都希望亲近僧团近学,总是盼望着可以见到师父们,即使只有几天几个小时时间,我都不想错过.因为从师父们的身上我看到、学到了太多宝贵经验智慧,这正是因为正法力量使我有了生活的方向并让我的生活过得更好。2013年的 4 月,中道僧团的导师—-随佛法师跟和蔼亲切的 Ven. Tissarā 师父(道一师父),终于再次踏上了美东这片土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美东弘法。师父们每次来来去去弘法,虽然仓促,但是从来都不忘关心法友,关心他们的困难,关心他们的生活好不好,除了教导经文法义外,更多的是指导大家在生活中怎样活学活用因缘法。图片来自《正法之光》杂志其他报道图片,与此篇文章无关,仅为美化版面需要。师父教导我们要改变当下不妥善的因缘,要重视现在,而不是坚持要做自己,因为做自己是最难的。改变“我不想变就是不想变”的想法做法;或是改变“当困难出现时,还是用老法子处理,并死守着‘我’就是要做我”的态度。师父指引我们:这世间不必有“一定要怎么样”的坚持。另外,死扣经典却不实际操作,或者知道道理却不动手改变,这些做法都浪费了宝贵的光阴。我们不是要让自己有多高的佛学理论知识,我们的目的是要离苦、息苦。不在六触入处的身心当下做观察调整、改变,是无法让生活变得更好的;而如果连生活都没有变得更好,那所谓的修行解脱更是没谱的事儿。“做现在,不要做自己”,随佛法师的这句话在生活中确实真实好用。它让我在坚持保留自我观点、做法跟执着于“我要怎么样”的时候,会警醒我去了解:现在的因缘需要做什么,而不是我需求做什么。不再因为现实不能如“我”所愿而焦虑同时,亦改变以前的思维,不再跟现实赌气。而这样的人生态度,使我们了解到:即使生活在这缘生无常的世间,我们也是可以远离无谓的烦恼与忧苦的。就像师父平时讲的:学法修行不是要断什么、灭什么,没有一个存在东西需要去断除,而是在修因缘法的过程中,做可以远离愚痴无明、贪爱及嗔恚所引发的忧悲苦恼这件事。佛法不是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而是避免坏处,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要远离、舍弃什么,这才是重点。这才是真正的平安。师父的教导让我受益匪浅。大师父还讲到:佛教的观点不是聚集的观点,也不是“有”跟“无”的观点,应该是从“影响”来认识世界的。任何的表现跟周围之间没有分开的问题,因为分开的就无从表现。就像湖面上的涟漪,这种涟漪的连锁反应都是在影响中的一种进行式,而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反应看成是“有”,看成是一个个别的存在。这就是常说的以“我见”的观点来看问题,却不是“只见因缘不见有我”的正见。在影响中去谈它是什么样子,是不可能说得出它的样子的。从因缘的角度,没有事物的自我存续在哪里,只有影响性的表现。人活着如果为了确定自己而过生活,一定很痛苦。要做自己,你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但努力的做现在,你肯定做得到。师父曾举了一个例子:“当师父讲法,每个听法者皆会根据过去的经验、文化背景记忆理解能力情况,做出不同的理解、处理与分析,而理解后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跟反应也各不相同。请问师父是在固定的说着不变的一句话呢?还是如同一颗石头丢下水以后,涟漪向四面八方扩散,形成一种扩散的、开放的、影响的涟漪效应呢?”师父这般形象比喻让我们更能理解因缘法。师父还说:“人与人之间需要很好的沟通,但是要记住一点,怎样沟通怎样讲都没办法讲自己,都是在讲现在,听懂的也是“现在,而不是听懂“别人,所以要做“现在不做“自己人要按照现实来过日子,现实才重要人们的需求不重要,这才是  佛陀教导的佛法的态度。如果需求跟现实已经脱节,但是你又把自己的需求看得很重要,无论你怎样觉得自己是对的,人生也不会平安的。”师父一直强调:“人活着不要为了完成什么而活、而焦虑,尽一份心力就好,这样天天有事做。当我们明白痛苦是怎么发生的,这才是对我们最有用的,而不是所谓的探究本来面目,因为本来就没有‘本来面目’。放下的不是现实的生活,而是我们内心稀奇古怪的想法与妄想”最后大师父重申:佛法告诉我们要远离无谓的贪求回顾几年前,当我还一心寻求往生极乐净土的时候,平时做事都是小心翼翼的,一点不善的念头都不敢有。如果一旦生起,就紧张地赶紧打消这样的念头,生怕佛菩萨知道了不再眷顾自己,或触犯了某种禁忌,或缺少了去净土的资粮。但是从来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种种不纯不善的念头,是什么因缘让自己会浮起这些念头。就在这种自我压抑状态下,以不敢冒犯的心态逼迫自己尽量做个良善的人,做个跟人相处一定要有爱、能谦让的人。这样才能称得上一个好人。彼时觉得这样的自我压抑与“虐待”就是在修行了,因为据说那是在消除业障。不过说实话,其实活得很累,很不平安。学习因缘法后,我知道世间的事情都是没有纯善或纯恶的,要看在什么样的因缘底下是否妥善而已;而自以为的善行,其实在不同的因缘条件底下很有可能就是一种不善。事情的发生一定是有因有缘才会这样;当然也一定有办法可以改变这样的因缘。学习因缘法以后,我的改变可以说是巨大的,那是一种思维模式在正法力量的感召与影响下,正向着务实实际、不攀缘、多行动、少期盼道路前进。学法后,我对自己的想法和思维都有了较深的认识,当有所谓不善的念头生起的时候,我不再像以前做贼一样偷偷地把它压下去。相反地,我会积极地去探寻这种念头生起的缘由:念头是在怎样的影响下发生的?改变后的念头又是在什么样的因缘下改变的?是要维护保持那个“我”吗?是过度期盼美好吗?是贪欲驱使吗?而造成有此贪欲的原因是什么?是想要维持胜任的愉悦的经验并要重复此经验吗?是因为跟人家比较吗?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比较的想法呢?是因为怕丢面子?是需要受到更多人的接纳跟认可吗?还是妒忌人家比自己强,自己很自卑挫败呢?还是争强好胜想要“赢”的想法呢?是因为一直活在想占上风观念里,所以不能让自己输人吗?……当追根究底的时候,发现原来一直以来跑来跑去的念头,及不想发生却仍发生的现象皆是因缘所生,一定是在相关联的因缘中产生连锁反应。而当我们追根究底地去探寻念头生起的原因的时候,往往能认清该怎样做,才能够保持正念,把身口意导向正途;知道该远离哪些无谓的妄想与烦恼,使当下的身心放下焦虑不安、挫败沮丧的情绪,而变得踏实平安。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未完待续)

  欢迎转发朋友圈利益更多人,支持我们请点右下方“在看”哦~

  文章节选自第32期《正法之光》102~104页,法友感言的内容

  除特别说明外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原始佛教任何观点。

  往期精彩回顾 点下方标题进入查阅

  了解这四个字 就能知道佛教的精髓

  宿命论的致命盲点

  人与人之间温暖相处的诀窍

  欢迎将 原始佛教 公众号

  设为星标

  支持我们请点右下方“在看”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生活的重点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要远离什么、舍弃什么。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