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挪威
这是新90后早起推的第 102 篇文章
职场安乐死定律,这个标题,第一眼,看,听,会觉得恐怖。但我想了很多久,没有找到更适合的标题。
安乐死。
最初,是临终关怀的一种说法。意思是,一个个体选择的某种没有任何痛苦的死法。
这种死法,相对于疾病、烈性自杀而言,是极其温和的。例如,吃了药,躺在床上,静悄悄的、毫无痛苦的死去。
这种死亡方式,就是安乐死。
不是所有和死亡相关的,都是贬义词。
安乐死代表着人类的尊严,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死亡方式。
很多人被职场淘汰,亦不是很烈性的过程,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悄然发生。
并且,在被淘汰之前,被淘汰者过得还挺舒服。
可以每个月拿着不错的薪水,周末可以双休,有空可以巴厘岛马尔代夫溜达一圈,健身房锤炼肉体和看小姐姐,定时吃小炒肉。
市场处于充盈阶段时,他们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业已过时的技能和观念。
市场一旦饱和,甚至收缩,那么,第一批被裁掉的人,就是这类人。
他们出来后就会发现,自己躺了太久了,竞争者已经迭代,站在他肉眼看不到的远方。
所谓职场安乐死:
就是舒服得太久,被悄悄淘汰的过程。
这个过程,常常发生于嘴边带着两句话的人身上:
1、这样也挺好的
2、别折腾了。
我们圈子里有一句话我想贴出来,当你觉得你比身边人都厉害了,不是你真的厉害,而是你的交流圈狭隘了。
指的是一个人呆着舒服的领域,确切来说,是一个人已经非常熟悉,可以毫不折腾自己,内心毫无波澜地做事的领域。
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初中生,会解一元二次方程式,做这类试卷和题集,对他来说,比吃小炒肉还容易。
解一元二次方程式,就是他的舒适圈。
他做了一个上午的题集,只是,都在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但他所有的付出,都只在自己的舒适圈里。
人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一次又一次地跑动,大汗淋漓,会给人一种错觉:你很努力。
这种努力,可以看成是伪努力。
舒适圈作为一个丰沛而成熟的理论,对于如何打破舒适圈这个问题,书里会有无数的方法和事实依据来告诉你要怎么做。
不就是挪近一点,再近一点,哪有这么多破事儿。
我总之固执第认为,一个行之有效的理论,应该是简单的,应该是常识性的,听了,可以立刻理解,立刻执行,执行之后,很快看到效果。
我不想洋洋洒洒就打破舒适圈写下几千字的论文,我想传递一种简单而朴素的原则。
这个原则,总结起来,一句话:
做难一点的事儿。
和喜欢的小姐姐坐在一起,你想靠近她,挪近一点,但你害羞,颤抖,内心纠结。
这个时候,难一点的事情就是:你一寸一寸地把屁股往小姐姐的屁股那边,挪一点,再挪一点。
但只有这样,关系才会跃升,一直保持距离,不会有什么事,但后果就是,你可能永远牵不到心爱小姐姐的手。
这个时候,难一点的事情就是:开始解二元二次方程。
你的分数当然会立刻掉下来,但只有这样,你才会获取新知。
在一家公司呆了四五年,升职到顶了,业务被你摸得熟透了,老板的手被你摸得铮亮铮亮了。
这个时候,难一点的事情就是:你换一家公司,一家能有一大批人排在你前面的公司。
当然,难一点的事儿,不是难很多的事儿。
任何一个人的精进,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是缓慢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耐心。
所以,难一点就好,每天难一点,一年之后,时间的福利效应,就会超越别人很多。
难太多,一开始就会压力巨大,你可能连起跑的动力都没有,就算起跑,跑不了多久,就会放弃。
于是起步就跑10公里每天,撑不了两三天,他就会放弃。
做难一点的事。难一点就好,如果不行,难一点点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