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知乎热门一句话打脸父母,揭开多少人不敢说的隐痛
日期:2019-07-24 13:01:00 作者:槽值小妹 槽值 槽值 微 来源:槽值 阅读:

知乎热门一句话打脸父母,揭开多少人不敢说的隐痛

  鸽与被鸽,是当代人社交日常。

  总有一些人,做出承诺时,拍着胸脯保证,等到要兑现时,又开始借口

  这一次,爽约的是一位父亲

  他在知乎上求助:为了鼓励孩子学习自己曾允诺给ta的游戏充值500多块。

  结果孩子真的有进步,他却犯了难。

  在他看来,给小学生游戏充值是“害了他”,不如把钱用来买书或者去游乐园

  于是这位父亲开始后悔,当初允诺得太干脆了。

  不是心疼钱,就是不情愿把钱给充值到游戏里。

  问题发布后获得800多万次的浏览,引发了网友回忆和“控诉”。

  用“为你好”的口吻做“为你好”的决定,即使做的是违背诺言事情,是否也情有可原? 

  忘不了的童年阴影

  爽约,父母有自己的一套。

  一开始承诺“只要你做完XXX事情,爸爸妈妈就一定让你XXX。”

  孩子想要的其实不多,可能是一辆自行车、一把吉他、一次出去玩的机会

  等到真的完成任务,得到的“标准答案”一般是:

  以后再说。

  从被允诺时的满怀期待到被爽约后的失望,这其中的“坑”,都是父母亲手挖的。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被骗的经历

  爸妈许诺期末考试结束后就一起去看海,现在自己都长大了,也没实现这个愿望

  网友描述自己心里的期待 / 微博

  这确实是许多父母“对付”孩子的通用模板

  电视剧少年派》中,林妙妙和父亲约定,如果考试进步了,就有1000元奖金

  为了这份奖励,林妙妙“连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也确实进步了。

  但,奖金缩水了,变成了100。

  林妈妈说:“如果下回进步,就给200元。”

  没有给女儿的进步一个肯定,甚至觉得她做的还不够

  既然努力学习是这样的“下场”,林妙妙彻底自暴自弃了:

  家长用不停的拖延来委婉地告诉孩子:我不愿意兑现。

  有父母许诺孩子,考上了高中就买电脑,结果一直都没买。

  网友说,虽然长大后已经完全可以自己来买这些想要的东西,却永远忘不了家里人欺骗

  前段时间,一名小学生手拿奖状嚣张到“六亲不认”的步伐走红网络

  原来,他和妈妈约定,只要期末考到90分以上,就买单车

  拿着奖状,妈妈带他去买了车。

  视频评论区,点赞最多的网友说:这个家长真讲信用,说买就买,小时候我都被骗大的。

  父母和子女有着天然的纽带血缘关系来信任。

  不过,这份信任,也是有进度条的。

  约定的奖励不光是物质满足,那更意味着父母的肯定和尊重

  遗憾的是,自己“为了钱拼命”的样子,在他们眼里只是一场游戏。

  为了五块钱零花钱忙前忙后,最后成为父母的笑料

  “打字到这,又鼻酸哭了,忘不了啊。”

  许多父母自认为摸准了自家孩子的脾性,一次又一次地谈条件

  说好考试90分就去游乐园,最后只是个空头支票

  承诺只要每天写一页字就买豪华玩具套餐,结果孩子坚持了一年,反悔说不买了;

  为了让孩子听话而放出“诱饵”,等目的达到后,再找借口耍赖。

  看似是在走“捷径”,其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欺骗式教育有多可怕

  “给自己辩护的人,告发了他自己。”

  这句话用来形容这些失信的父母,再合适不过。

  不愿意兑现诺言,还给自己的失信找借口。

  “我真的是为了孩子好。”

  日剧《四重奏》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比悲伤更悲伤的是,空欢喜

  “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不能太惯着他。”

  “这么点小事,过段时间就忘了。”

  正是因为他们还小,心思单纯,更难对“空欢喜”释怀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四年级学生和八年级学生中,“答应孩子的事情做不到”位居家不良表现榜首,其中八年级学生中,家长不守信行为占到了63.7%。

  家长不良行为表现状况 /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

  报告还显示,父母居孩子最崇敬榜样第一位,影响力远高于老师

  一个总是骗孩子的爸爸/妈妈,如何成为一个“好榜样”?

  为什么爸爸妈妈说话不算话?

  我的努力是不是不值得奖励?

  为什么他们总是撒谎?我也可以吗?

  连父母都骗我,我还能相信谁?

  这一系列疑问带来的后果,是尝到了“甜头”的父母,意料之外的。

  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

  随意承诺,从不兑现,孩子的期望只能一次次落空。

  网友被骗后不再相信大人的“鬼话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指一个人经历失败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无能为力心理和行为。

  在承诺这件事上,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爽约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的父母不信守承诺的人。

  久而久之,即使父母再做出其他承诺,孩子也不会再抱有期望,因为“反正不会是真的”。

  “对于孩子,我们做了什么,远远不如我们怎么做的重要。”

  总是失信的家长,想要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会丧失说服力

  孩子学会撒谎

  父母不诚信,是在“教”孩子欺骗。

  处于学习阶段的孩子,会下意识模仿父母的行为。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心理学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的一组实验证明: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会越来越容易受到撒谎者的影响

  实验者招募了100多个3到7岁的孩子,将他们分成“谎言”组和“没有谎言”组。

  他们告诉“谎言”组的孩子,房间里有糖,等他们真的去的时候,又说没有糖,只是邀请他们过来玩游戏;

  另一个组,实验者不提糖的事情,只说房间里有游戏可以玩。

  接下来,实验者离开房间,让孩子独自面对玩具,并告诉他们不要偷看玩具。

  最后,实验者再问孩子是否偷看过玩具。

  数据证明,“谎言”组中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最容易说谎。

  心理学家猜测,可能是孩子模仿说谎,也可能是他们认为不需要对骗过自己的人诚实

  那些不兑现诺言时,父母找的各种理由,总有一天,会变成孩子欺骗时的借口。

  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三观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情商的基础。”

  长期遭遇父母的欺骗,孩子的人际交往也很容易受到影响。

  他们容易没有安全感,不愿意信赖他人,甚至不敢对承诺抱有期待。

  毕竟,连父母的承诺都是随口说说,其他人的话,是不是更不可信

  三个孩子都考入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博士陈美玲曾告诫父母:

  答应了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尽力去做到。

  陈美玲谈家庭教育:父母尽量不要向孩子撒谎

  她在采访中提及,如果孩子觉得你在撒谎,时间久了就再也不敢相信别人。

  “无法学会信任的孩子,一生很孤独。”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天生的,却不是永恒的,它需要经营

  好的家庭教育,都相似

  “三流”的父母靠欺骗;“二流”的父母谈条件。

  “一流”的父母,至少应该以身作则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如果一定要找个“模板”,有些事情,是必须做到的。

  做不到不要轻易许诺、许诺了就要尽力完成

  《朗读者》中,李亚鹏的一段话让小妹很有触动

  女儿李嫣在他45岁的生日时,写了一封信给他,信上提及希望爸爸能够戒烟。

  李亚鹏做客《朗读者》谈女儿李嫣 / 《朗读者》

  读完信后,李亚鹏很感动,却对女儿表示抱歉:“爸爸将来有一天一定会做到的。”

  董卿他具体是将来的什么时候。

  不敢轻易给孩子许诺的李亚鹏认真回复道:在不远的将来。

  喜欢用“言出必行”教育孩子的父母,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电视剧《如果,爱》中,有一段关于信守诺言的“教科书式”做法

  妈妈临时有其他事,也不忘自己对孩子的允诺。

  “我答应过阿哲,我会等他。我不能让他失望。”

  《如果,爱》中张柏芝饰演的母亲对孩子信守诺言

  现实生活中,更多孩子等来的却是:

  “对不起,妈妈太忙了,下次一定……”

  “下一次”多了,承诺就没有了意义

  不要小看孩子,和孩子沟通是起码的尊重

  作家刘娜曾分享过一段关于儿子故事:孩子当时才两岁,她需要出差10天,担心孩子哭闹,家人都让她不要告诉孩子,直接偷偷走掉。

  刘娜没有答应,她提前了好几天,向儿子解释自己短暂的离开。

  第一次,孩子大哭,不愿意;

  第二次,第三次,孩子渐渐就接受了。

  后来,刘娜出差都会提前告诉儿子,他不仅不会哭闹,反而会说:“不用担心我,我会在家好好的。”

  当父母“蹲下来”,站在孩子的高度看问题,就会发现

  选择正确的沟通方法,想让他们“听话”并不难。

  大人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关键评论

  给文章点一个在看吧,愿你也成为一个靠谱的人。

  自己不能胜任的事,不轻易允诺;

  一旦答应了别人,就不会让对方,被自己信任的人爽约。

  [1] 李萍. 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J].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0, 29(1): 134-136+ 156.

  [2] 王秋英. 当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J]. 教育探索, 2001 (2): 76-77.

  [3] 张蕖,冯文全.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J].学前教育研究,2005,(3):57-58. DOI:10.3969/j.issn.1007-8169.2005.03.020.

  [4]罗伯特·特里弗斯 (Robert Trivers).愚昧者的愚昧[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252.

  [5] 简·尼尔森.正面管教[M].京华出版社,2009:276.

  [6]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314.

  《槽值》招聘媒体内容运营坐班实习生工作地点北京,三餐免费、提供班车。长期招聘线上约稿作者,单篇稿费300-1500元。点击招聘即可查看。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推课赚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知乎热门一句话打脸父母,揭开多少人不敢说的隐痛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