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人,做出承诺时,拍着胸脯保证,等到要兑现时,又开始找借口。
这一次,爽约的是一位父亲。
他在知乎上求助:为了鼓励孩子学习,自己曾允诺给ta的游戏充值500多块。
结果孩子真的有进步,他却犯了难。
在他看来,给小学生游戏充值是“害了他”,不如把钱用来买书或者去游乐园。
不是心疼钱,就是不情愿把钱给充值到游戏里。
问题发布后获得800多万次的浏览,引发了网友回忆和“控诉”。
用“为你好”的口吻做“为你好”的决定,即使做的是违背诺言的事情,是否也情有可原?
爽约,父母有自己的一套。
一开始承诺“只要你做完XXX事情,爸爸妈妈就一定让你XXX。”
孩子想要的其实不多,可能是一辆自行车、一把吉他、一次出去玩的机会。
以后再说。
从被允诺时的满怀期待到被爽约后的失望,这其中的“坑”,都是父母亲手挖的。
爸妈许诺期末考试结束后就一起去看海,现在自己都长大了,也没实现这个愿望。
这确实是许多父母“对付”孩子的通用模板。
电视剧《少年派》中,林妙妙和父亲约定,如果考试进步了,就有1000元奖金。
为了这份奖励,林妙妙“连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也确实进步了。
但,奖金缩水了,变成了100。
林妈妈说:“如果下回进步,就给200元。”
网友说,虽然长大后已经完全可以自己来买这些想要的东西,却永远忘不了家里人的欺骗。
前段时间,一名小学生手拿奖状,嚣张到“六亲不认”的步伐走红网络。
原来,他和妈妈约定,只要期末考到90分以上,就买单车。
拿着奖状,妈妈带他去买了车。
视频评论区,点赞最多的网友说:这个家长真讲信用,说买就买,小时候我都被骗大的。
遗憾的是,自己“为了钱拼命”的样子,在他们眼里只是一场游戏。
“打字到这,又鼻酸哭了,忘不了啊。”
承诺只要每天写一页字就买豪华玩具套餐,结果孩子坚持了一年,反悔说不买了;
“给自己辩护的人,告发了他自己。”
不愿意兑现诺言,还给自己的失信找借口。
“我真的是为了孩子好。”
日剧《四重奏》里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比悲伤更悲伤的是,空欢喜。”
“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不能太惯着他。”
“这么点小事,过段时间就忘了。”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四年级学生和八年级学生中,“答应孩子的事情做不到”位居家长不良表现榜首,其中八年级学生中,家长不守信行为占到了63.7%。
家长不良行为表现状况 /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
为什么爸爸妈妈说话不算话?
我的努力是不是不值得奖励?
为什么他们总是撒谎?我也可以吗?
连父母都骗我,我还能相信谁?
这一系列疑问带来的后果,是尝到了“甜头”的父母,意料之外的。
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指一个人经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和行为。
在承诺这件事上,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久而久之,即使父母再做出其他承诺,孩子也不会再抱有期望,因为“反正不会是真的”。
孩子学会撒谎
父母不诚信,是在“教”孩子欺骗。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心理学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的一组实验证明: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会越来越容易受到撒谎者的影响。
实验者招募了100多个3到7岁的孩子,将他们分成“谎言”组和“没有谎言”组。
他们告诉“谎言”组的孩子,房间里有糖,等他们真的去的时候,又说没有糖,只是邀请他们过来玩游戏;
另一个组,实验者不提糖的事情,只说房间里有游戏可以玩。
接下来,实验者离开房间,让孩子独自面对玩具,并告诉他们不要偷看玩具。
最后,实验者再问孩子是否偷看过玩具。
心理学家猜测,可能是孩子模仿说谎,也可能是他们认为不需要对骗过自己的人诚实。
那些不兑现诺言时,父母找的各种理由,总有一天,会变成孩子欺骗时的借口。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础。”
他们容易没有安全感,不愿意信赖他人,甚至不敢对承诺抱有期待。
毕竟,连父母的承诺都是随口说说,其他人的话,是不是更不可信?
答应了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尽力去做到。
陈美玲谈家庭教育:父母尽量不要向孩子撒谎
她在采访中提及,如果孩子觉得你在撒谎,时间久了就再也不敢相信别人。
好的家庭教育,都相似
“三流”的父母靠欺骗;“二流”的父母谈条件。
“一流”的父母,至少应该以身作则。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如果一定要找个“模板”,有些事情,是必须做到的。
做不到不要轻易许诺、许诺了就要尽力完成
女儿李嫣在他45岁的生日时,写了一封信给他,信上提及希望爸爸能够戒烟。
李亚鹏做客《朗读者》谈女儿李嫣 / 《朗读者》
读完信后,李亚鹏很感动,却对女儿表示抱歉:“爸爸将来有一天一定会做到的。”
董卿他具体是将来的什么时候。
电视剧《如果,爱》中,有一段关于信守诺言的“教科书式”做法。
妈妈临时有其他事,也不忘自己对孩子的允诺。
“我答应过阿哲,我会等他。我不能让他失望。”
《如果,爱》中张柏芝饰演的母亲对孩子信守诺言
“对不起,妈妈太忙了,下次一定……”
“下一次”多了,承诺就没有了意义。
不要小看孩子,和孩子沟通是起码的尊重
作家刘娜曾分享过一段关于儿子的故事:孩子当时才两岁,她需要出差10天,担心孩子哭闹,家人都让她不要告诉孩子,直接偷偷走掉。
第一次,孩子大哭,不愿意;
第二次,第三次,孩子渐渐就接受了。
后来,刘娜出差都会提前告诉儿子,他不仅不会哭闹,反而会说:“不用担心我,我会在家好好的。”
自己不能胜任的事,不轻易允诺;
一旦答应了别人,就不会让对方,被自己信任的人爽约。
[1] 李萍. 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J].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0, 29(1): 134-136+ 156.
[2] 王秋英. 当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J]. 教育探索, 2001 (2): 76-77.
[3] 张蕖,冯文全.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J].学前教育研究,2005,(3):57-58. DOI:10.3969/j.issn.1007-8169.2005.03.020.
[4]罗伯特·特里弗斯 (Robert Trivers).愚昧者的愚昧[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252.
[5] 简·尼尔森.正面管教[M].京华出版社,2009:276.
[6]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314.
《槽值》招聘新媒体内容运营坐班实习生,工作地点北京,三餐免费、提供班车。长期招聘线上约稿作者,单篇稿费300-1500元。点击☞招聘☜即可查看。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推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