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 1999 年,外星人攻打地球,最终被人类成功打败。在那之后,为了保证人们不被影响、可以正常生活,我们关于这件事的记忆都被篡改了!
什么,你不相信自己的记忆被篡改过?
那你敢不敢做一些小测试呢?
下面共有三个测试,每个测试都是二选一,即其中有一个正确答案。来检测一下你的记忆是否真实准确吧。
根据相应问题,你可以先在脑海中回忆你所记得的答案,然后再 “点击测试下面的空白处” 查看正确答案。
准备好了吗?
3,
2,
1,
开始!
还记得思想者在沉思时的样子吗?在你的记忆中,他的手是顶着额头还是拖着下巴(如下图)?
点击下面空白处查看答案
《思想者》雕塑中,是用手托着下巴的,你记对了吗?!
皮卡丘这一动漫形象相信你一定不会陌生,黄黄的绒毛、可爱的面貌、长长的尾巴…… 说到尾巴,你记忆中皮卡丘的尾巴长什么样?
是全黄,还是有一块黑(如下图)?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在动漫中,皮卡丘的尾巴一直都是全黄的,从未变过!
《蒙娜丽莎》这幅油画,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从小学课本,到大学课堂,我们一直都会接触到这幅画。既然如此熟悉,那你记得蒙娜丽莎是嘴角上扬微笑,还是嘴角放平、正襟危坐呢?(如下图)
点击下面空白处查看答案
《蒙娜丽莎》被称为 “神秘的微笑”,她的嘴角一直都是微微上扬的!
三个小测试,你记对了几个?
说实话,当朋友给我做这个测试时,大叔全都记错了…… 自己之前的记忆好像真的都是 “山寨的”。
我明明记得思想者是用拳头顶在额头的,而且自己也做过类似这样的动作;
我也明明记得蒙娜丽莎的笑容很浅很浅,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笑容……
大叔的内心很惊诧,要不是这些都有事实支撑,大叔真的怀疑自己是来自不同空间的人。但这也说明,记忆会被篡改。
曼德拉是前南非总统、南非国父,于 2013 年去世。然而,当他去世的消息被公开时,很多人脑海中都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曼德拉不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死亡了吗?这是什么情况?”
甚至,在今年还有人对 “百度词条” 提出了质疑,认为曼德拉的去世时间有误。
不仅如此,有些人甚至宣称曾经看过关于曼德拉的纪念影片,清楚地记得曼德拉在狱中死亡。他们认为,也许自己把影片内容与实际生活弄混了。
然而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任何以曼德拉这个形象为主角的片子啊!
顿感背后阵阵发凉……
注:1999 外星人入侵地球事件其实并不存在,是网友编造的,大叔只是和你开个小玩笑了,别当真哦。上文图片部分来源网络,侵权删。
02
虚假的记忆,
宛如真实发生过一样
在心理学中,记忆出现扭曲的现象也被称为错误记忆或虚假记忆(False Memory),包括两种:
a. 错误地回忆起没有发生的事情(例如,曼德拉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经死亡);
. 回想起来的事情与自己的真实经历不完全一致(例如,皮卡丘尾巴的颜色有一块黑)。
你之前也许会觉得记忆是一个录像机,可以真实准确地录下所有经历过的事情。
但从今天开始,你会发现,记忆更像一个拼贴画,把各种碎片拼在一起,甚至会 “添油加醋”。
例如《思想者》雕塑,你可能看到过别人做过拳头顶额头这个姿势,便出现了混淆;
而皮卡丘这个动漫形象,你心中的想法可能是:“既然它的两只耳朵都有一块黑,那么尾巴肯定也有吧,这样才合理……” 然而,看似合理,实际错误(大叔就是被 “这些锅” 害惨了)。
是的,自认为合理的、相信是真实的,可能形成相应的记忆,但这或许只是对以往经历的重构。
重构的记忆,已然出现了扭曲,再也不是事实,却让人无比相信,这就是真的!
研究记忆的著名学者 El Loftus,曾经做过一个实验。[5]
Loftus 教授找来一群人,并事先从他们的家人那里,获得了关于他们小时候一些经历的手册。手册上有四段经历,其中三件是真实发生的(经家人确认填写),而另外一件在商场迷路的经历,则完完全全是 Loftus 教授杜撰的。
这段杜撰的内容告诉参与者:在你大约 5、6 岁时,有次在商场中走丢了。你害怕得哇哇大哭,最后在一位老年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家人。—— 都是假的,Loftus 教授已经和这些参与者的家人确认过,他们的孩子并没有这段经历。
然后,Loftus 教授让这些参与者对每一段经历进行回忆,并写下相关的细节。如果不记得这件事,便只要写下 “我忘记了” 就可以了。
有趣的结果出现了,大概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自己小时候在商场中迷路了,找不到家人。更为有趣的是,他们还回忆出了当时的具体细节。
例如,其中一位参与者回忆:
“我一开始和家人在一起,但后来跑到另一边看玩具,然后就和他们走散了。接下来,我一直在寻找他们,但心里很害怕。还好后来,一位穿着蓝色外套、有点秃顶、带着眼睛的老人,帮我找到了家人……”
大叔一脸震惊!居然可以 “回忆” 出这么多不存在的记忆。看着这些细节,大叔好像也隐约记得,我小时候和家人在商场中走散了。(手动狗头.jpg)
不过,更更为有趣的是,回忆出在商场迷路经历的人,对自己的记忆确信不疑。“嗯,是的,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
相信一件事真实发生过,会重构出这段本不存在的记忆,甚至为了让整件事看起来更加合理,会自动脑补相关细节。
例如,这句 “我一开始和家人在一起,但后来跑到另一边看玩具,然后就和他们走散了”,Loftus 教授并未提到与家人走散的原因,但事出必有因,所以我们会倾向于认为加上因果才是合理的。
合理的内容,却未必存在。
然而,虚假的记忆就像真实发生过的一样,不仅让人对其深信不疑,相信这段经历真实发生过、会体验到这段经历带来的情绪感受,甚至这段记忆会影响现在的行为与生活。
03
山寨的记忆,
你可能会觉得,记错很正常。而且,像小时候与家人在商场走散、《思想者》雕塑的姿势、皮卡丘的尾巴颜色…… 这些对自己来说,本就无关紧要。那些对自己重要、对自己影响很大的经历,肯定不会记错的。
但,真的是这样吗?
或许,在不知不觉中,山寨的、虚假的记忆正在操控着、影响着你的人生、你的生活。
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有趣的小实验。
这个实验的主角是 “鸡蛋沙拉(Egg Salad)”。[4]
鸡蛋沙拉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邀请了一群大学生,让他们填写一个食物经历量表,评估自己在 10 岁之前,是否有过相关经历,例如:“在吃了鸡蛋沙拉后,大病一场”。
同时,他们也需要评估对各种食物的偏好(共 62 种),包括鸡蛋沙拉。
一周后,这些大学生又再次被邀请到实验室。不过他们还不知道,看似和蔼可亲的研究者,已经打算开始向他们 “使坏” 了!
研究者告诉一部分大学生,“根据你之前所填的资料信息,电脑分析发现,你在 10 岁以前因为吃了鸡蛋沙拉而大病一场”。—— 假的,其实研究者是对比着资料填写的,这些大学生之前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经历。
电脑分析?
那一定很准了吧!
就这样,一些大学生相信自己确实经历过这件事,即使他们之前在填信息的时候,对这件事完全没有印象。当然了,也有一些学生仍然是不相信的。
在那些相信自己小时候因为吃了鸡蛋沙拉而生病的大学生,大叔猜想,他们的脑海中可能已经开始重构吃鸡蛋沙拉生病的记忆了。
四个月后,研究者再次邀请那些大学生来到了实验室,美其名曰:“想要研究你们的食物偏好。”
而在这些食物中,包括鸡蛋沙拉!
看着这些大学生 “毫无防备” 地拿起刀叉准备吃自己喜欢的食物,研究者在旁边漏出了淡淡的微笑(差点儿写成恐怖片……)。
其实,研究者是想记录每个大学生都吃了什么,特别是鸡蛋沙拉的数量。
结果让人意想不到:
那些相信自己曾经因为吃了鸡蛋沙拉而生病的人,这时几乎都不再吃鸡蛋沙拉,即使他们曾经根本没有这个经历!而那些没信的人,依然照吃不误。
“大病一场” 会让人印象深刻,却依然可能是本不存在的记忆,但这段记忆就好像真实发生过一样,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影响。不仅仅会影响正常的饮食,也可以减少不正常的饮食,做出有效改善。
实际上,我们不仅仅会对童年期的经历产生错误的记忆,甚至会扭曲关于现在的亲密关系记忆。
爱情中发生的事情,相信几乎每个人都对其有着比较深刻的记忆。对于喜欢的人,你与 Ta 之间的记忆会出现扭曲、出现错误、出现偏差吗?
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社会关系的教授 Jeff S,曾经邀请一对对情侣,来参加他的研究。[6]
教授让这些情侣们,对关系中的一些矛盾进行讨论,讨论为什么产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结束后,他们需要评估,在这个过程中,对方对自己的支持程度,以及与对方的距离感有多大。
在一周后,S 教授再次邀请这些情侣们,来到了实验室,并让他们回忆在一周前的讨论中,伴侣对自己的支持程度,以及与伴侣之间的距离感。
结果你猜发生了什么?他们的记忆会根据自己的依恋类型,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著名英国心理学家鲍比,曾在1973年提出了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即我们在婴儿期与抚养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会影响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的期望与行为。
根据依恋理论,处于亲密关系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嗯,是的,心理学家们就喜欢把人分类……)
安全型依恋的人在婴儿期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这促使他们对自己有着积极的态度;然而,如果婴儿不断被拒绝、无法得到回应,那么就会形成不安全依恋,致使以后不相信会得到他人的支持、关爱。
不安全依恋包括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
前者是指个体对亲密关系的担心程度。对于那些高度焦虑的人,一方面渴望爱情、坚守阵地,一方面害怕拒绝、害怕被遗弃,并且不信任伴侣;
后者是指个体在面对亲密关系中的亲密行为时感到不舒服的程度,那些高度回避的人不愿意与伴侣亲密接触,同时他们渴望维持情感独立,对关系的承诺微乎其微。
不同依恋类型的人,记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首先,安全型依恋的人,记得比较准确。
其次,回避型依恋的人,在他们记忆中,伴侣给自己的支持很少,即回忆出的支持程度远远少于一周前的评估。这是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愿意与伴侣亲密接触,所以就会倾向于记得对方很少给到自己支持。
而焦虑型依恋的人,在他们记忆中,伴侣与自己之间的距离感更小,即回忆出的距离感远远大于一周前的评估。这是因为,他们特别渴望爱情,害怕失去,所以倾向于记得与伴侣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看吧,我们会根据自己的期望与自身特征,“随意” 改变与他人之间经历的记忆,即使这个人是自己的伴侣。这样的结果是,给目前的亲密关系带来了或好或坏的影响。
也许,“情人眼里出西施” 就是因为自己不断美化伴侣,篡改记忆,把不好的地方都悄无声息地 “改好”;而经常吵架的伴侣,可能是因为不断丑化对方,记忆中对方就是个很差的人,那不打架就怪了……
写在最后
记忆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如果没有记忆,或许我便不再是我,你便不再是你。
因为,我们会根据脑海中的记忆,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这代表着对自己的认知。
你会怎样讲述自己专属的生命故事呢?
这可能取决于你的记忆。
实际上,你倾向于记得什么,就会讲出对应的生命故事。但故事的不同,给人带来的感受也不一样。[1、2]
记得失败后的不堪、讲述自己的不堪,可能会一直感到自己很差、能力不行;如果记得自己成功后的骄傲与喜悦,那么便更会感到自己可以做成一件事、信心满满。
这可怎么办?
如果可以多关注那些积极的信息、把以往的经历记得更积极一点,稍微改变一下自己记忆,或许整个人都会感到更加幸福。
最后的最后,大叔想到了一个悖论 —— 忒修斯之船。
这是一个富有哲思的故事,当忒修斯之船不断被翻新,直到整个船的零件都被换成了新的,那这艘船还是之前的那艘忒修斯之船吗?
如果我们的记忆不断更新、改变,那我们和一开始拥有这段记忆的人,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察觉到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错误记忆、虚假记忆、被扭曲的记忆,以及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与感悟。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参考的文献资料:
[1] Adler, J. M., Lodi-Smith, J., Ph, F. L., & Houle, I. (2016). The validity of narrative in pre well-being: A review of the field an for the future. Personality an Psychology Review, 20(2), 142-175.
[2] Chr Jarrett (2019). The transformational power of how you talk about your life.
[3] El Loftus(2013). How reliable is your memory?(TE)
[4] Geraerts, E., Bernstein, D. M., Merckelbach, H., L, C., Raymaekers, L., & Loftus, E. F. (2008). Lasting false beliefs an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8), 749-753.
[5] Loftus, E. F. (1997). Creating false memories. Sc American, 277(3), 70-75.
[6] S, J. A., Rholes, W. S., & W, H. A. (2010).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twist memories of relat even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2), 25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