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为什么朋友圈人越来越多,你却越来越孤独
日期:2019-07-20 12:01:58 作者:三木水 曾奇峰心理工作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阅读:

为什么朋友圈人越来越多,你却越来越孤独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1.

  上千个朋友中,我独自一人

  微信通讯录朋友数量上限是5000个,感觉数量好庞大。即便这样,我身边很多人都是加满的状态。以至于,每增加一个好友,就意味着要剔除一个。所以,他们不得不定期用清理软件清理一下。

  即便没有5000个好友,数量在上千个的,一定不在少数。这还只是微信,除此之外,像微信这样的强社交软件,还有这么多。可是,我们却几乎都有这样的感受:翻着通讯录,并找不出一个当下可以聊天的人。或许,我们也并不想跟谁聊什么。

  不仅是这样,从线上线下,我们也常见这样的场景

  朋友家人就在身边,我们相对无言,各自低头刷手机。我们曾把这一切,都归咎于手机或者手机里各种apps。而忽略了,我们本来就不想说话。看似繁花似锦的深处,却难掩意兴阑珊。

  孤独,无处可逃的孤独。

  2.

  孤独是一种主观感受

  我问过很多来到我咨询室的来访者,为什么要来做心理咨询?很多人的回答是:想找人说说话。

  然而,我们身边从来不缺人。不仅仅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中,从家庭、上班到社交,在一个又一个的社群组织里,每天朝夕相处擦肩而过人来人往的人很多。甚至,每天我们其实都要跟不同的人,说很多的话。

  但是,这些都不影响我们感到孤独。没错,是“感到孤独”。

  孤独,是一种主观感受。

  孤独是一种主观感觉到自己与他人或者社会隔离的状态,而非客观看起来的样子。荣格说,孤独并不是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自己心中最紧要的感受。“无法交流”,才是关键

  3.

  “说不出”和“不想说”

  为什么会“无法交流”?

  “无法交流”中的“无法”里面,其实包括两个内容

  第一,我们说不出,也就是,我没有能力表达出来。这和表达能力没关系,但是,我们却确实觉得,自己并不能把自己说清楚。比如,比较常见的,当我们和对方沟通时,可能会觉得:我不是这么想的,可是,说出来感觉就变味儿了;或者,算了,我也说不明白

  第二,我们不想说,也就是,我有能力但没有意愿说。比如,说了又有什么用?反正你也不懂。既理解不了我,也帮不了我。我既然说了,就寄希望于你能理解,你不理解,我就会失望,为了不失望,我干脆就不说。

  “说不出来”和“不想说”,都源于“破碎的自我”。

  在心理发展中,如果一元关系建构的不成功,我们似乎永远走出自己的感受。这个世界对于我们的意义,更多的,最后都会回落成我们一元状态中的各种感受。而对于一个一元关系构建失败的人而言,这些感受将是高度融合、未分化的状态,同时,又是破碎和沉重的,他们分别指向“破碎的自我”。

  这些感受,因为太破碎,我们说不出来;因为太沉重,说出来,也没人能懂。

  这就是“说不出”和“不想说”背后的原因。

  4.

  破碎的自我

  对于拥有“破碎的自我”的人而言,孤独是一种广袤深刻存在状态。它就像一个空瓶子,孤独本身没有内容,但是,却可以容纳很多东西活色生香的生活之于孤独,就好像,我们穿越了上面无数轻飘飘的感觉,而最后落到了下面的沉重上去。承载下面沉重的,是破碎的自我,和无数深刻的一元感受。这些感受,就装在孤独的空瓶子里。

  支离破碎片段,就好像散落的无数钉子一样,把我们牢牢地定在那个地方,动弹不得。

  在“破碎自我”的底色上,同样的事情,到我们这里,往往激发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比如:

  同样是上班当中与人发生争执。有的人的感受可能是很愤怒,或者选择回击,然后这个感受就结束了;而有的人的感受可能就要复杂和沉重得多,比如,会有愤怒、自责焦虑无助无奈、无力,又痛恨自己没有力量,感到悲哀等等。

  但是,这些融合在一元感受中深刻的体验,其实,是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他人都无法到达的地方。

  也就是说,慢说你自己都很难清晰地表达出来,即便你说出来,别人也并不能完全理解。

  那么,这部分东西,只能往自己身上更深的地方放。

  于是,在深层次感受的层面上,我们感到孤独。

  5.

  走不进的二元关系

  说到这儿,我们会想,如果一元关系构建成功,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不孤独了呢?

  试想:如果我们一元关系构建成功,我们拥有一个完整的、相对健全的自我,我们能够比较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想法和感受,并且,也有这个动机(愿意说),这个时候,一个问题就浮出水面:我们愿意和他人交流,这里,一定有一个“他人”。

  “他人”,指向“二元”,和“他人”的关系,就是“二元”关系,指向情感连接。这个时候,最大的挑战就变成:我们是否能和“他人”建立起真正的“关系”。

  “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功能性的;一种是情感性的。孤独,就是我们无法和别人建立情感连接性质人际关系

  虽然,我们周围从来不缺人:他们可能是合作伙伴,可能是工作同事,甚至可能是家人。可是,即便是家人——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两性亲密关系——也并不会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亲人,而我们就一定可以和他们建立二元的情感连接。

  建立二元情感关系,不是一件随着年龄增长就可以自然而然、自动获取的事。走入二元情感关系,这是一种能力。有的人终其一生,发展不出这项能力。

  所以,我们常见这样的情况:我们和父母无话可说;我们和伴侣只是搭伙过日子;我们和同事走不近;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去结交朋友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的很多人,总是“孑然一身”:即便身边有父母,有亲人,有同事,似乎也有朋友,但是,还是给人一种“孑然一身”的冷清感和苍凉感。

  没有能力建立情感关系,我们就会感觉,自己永远是一个人。

  6.

  依恋障碍

  当我们看到“他人”后,我们进而还会看到“世界”。“他人”和“世界”,对于我们而言,都属于外部。能否依恋外部,也是我们是否“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

  孤独,是因为我们无法形成外界的依恋。

  依恋如何形成?

  依恋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就是,外界是好的。因为外界是好的,所以,我们才能信任外界,从而,放心去依恋;如果外界是坏的,那么,我们一定就会把本来可以投注到外界的力比多收回到自己身上。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其实拥有的是同一个外界,外界怎么可能又是好的,又是坏的?

  事实上,外界确实是好坏同体的,区别在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感受来自哪里?来自我们接触的第一个外界:主要养育者。

  儿时,我们认为母亲是我们的自体客体。如果母亲的这一功能承担足够好,孩子全能自恋落后,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体和真实的客体。并且,收获一个“基本是好的”的外界。如果,我们的主要养育者并没有在适当时间给予我们“外界是好的”的感受,那么,我们就会有一种感觉:外界是坏的。因为“外界是坏”的,我们被迫只能依靠自己。在依靠自己的同时,外界中“坏”的部分,对应着的各种阴暗黑洞,就会一并被我们收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很多内心孤独的人,即便有的人看起来很友善平和,但是,因为他的潜意识始终明确地知道:这是一个恶意重重地世界,不值得我去依赖,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一定是有黑洞的。

  这是相互作用的:外界的“坏”,给我们造成了心理的“阴影”;我们带着心理的“阴影”去看外界,外界就确定无疑是坏的。同时,心理的“黑洞和阴影”本身,也是对外界“坏”的一种防御

  否则,我要如何抵抗这个恶意重重的世界?

  这样的人,无论社会功能发展的多好,世俗上有多成功,内心一定有致命孤独感

  7.

  不断暴露,并且,变得结实

  这个时候,你肯定要问:那怎么解决呢?

  你一定看到了,孤独的根本,是一元、二元和三元三个层面关系建立的失败。因此,你要给自己不断暴露在他人、在社会、在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机会

  比如,我们不仅跟人交流,而且要尝试去跟人进行“触碰人心”的交流;让自己努力工作,在规则世界取得身份成绩价值;尝试融入各个群体;去旅行、去读书、去发现一路上不同时空象限内同一个自己的不同面向。我不能保证你伸出去的善意勇气,每一次都能得到外部世界的鼓励。可是,你终于有机会得以不断地暴露自己,并且,变得结实。

  在这个不断暴露的过程中,一定会凝聚着你自己的各种情绪、和他人之间关系的张力以及你体验到的所有外部世界给你的反馈,这恰恰才是你重新修复三元关系的契机。同时,在这个磕磕绊绊的过程中,所有问题不断呈现出来,你才得以有机会去看到问题到底在哪里,并且如何去解决。

  8.

  享受孤独

  有的人享受孤独,有的人想摆脱孤独。其实,这里说的孤独,并不是一回事。前文所说的所有“孤独”,说的都是让人想摆脱的那种“孤独”。

  那么,让人想要去享受的那种“孤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那是一种“千帆阅尽人间”的孤独。只有在你曾经走进过丰沛饱满的关系,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过深刻而广阔的连接,被爱充分滋养过的人,才有能力走进这种“孤独”。

  话说回来,这其实,已经不是孤独,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孤独而已。内心,早已是无比的富足。独自品味,并乐此不疲。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况且,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再次走入人群

  作者:三木水  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学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带你从心理学看透世间万象

RECOMMEND推荐阅读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为什么朋友圈人越来越多,你却越来越孤独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