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外 | 苏州即景
日期:2019-07-17 16:01:20 作者:小外 小外 小外 微信号 来源:小外 阅读:

小外

  地产故事会

  苏州即景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

  ——林徽因 <深笑>

  一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

  提起苏州,诗词古韵便不经意地浮现。

  7月7日,下午,带着外总从南戴河回来。8日,又匆匆来到南站,坐高铁赶往苏州。然后再去无锡。

  因为高铁,不急不缓。

  车厢里,一个个行色匆匆的人进到车厢,放好行李配合列车员检查车票,分发零食和水。外总给自己选了可乐,把我的矿泉水调皮的换成了他喜欢的可乐。整个车厢一片静悄悄,像是一场精彩演奏会的前夜——

  空气中都是等待

  等待很美,如那时花开。

  葱葱绿意从窗前次第划过,闪过掩映着一栋栋光影之下的中国建筑侧影。打开手里的<林徽因集>,翻看着林徽因与建筑与有关照片——

  与梁思成、吴文藻、陈植在美国,与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在东北大学,与梁思成在天坛祈年殿陡匾下,在河北正定县开元寺桥梁架上测绘,在云冈石窟,在独乐寺,在山西考察古建筑,在山西考察民居,在山西汾阳县小相存灵岩寺考察,在浙江宣平延福寺梁上,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途中,在测绘山东历城神通寺墓塔,在山东滋阳兴隆寺塔,在佛光大殿佛像注目,在山西台怀县塔院寺考察,在山西台怀县清凉石前,在陕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考察,在陕西耀县药王庙测绘,与女儿梁再冰在昆明龙泉镇麦地村自己设计建造住宅前,与郑孝燮、周博颐、王君莲、李宗津等在清华营建系......

  在几十张图片手稿一一翻过后,仿佛浮现了一个绝世女子和建筑相守、相恋、相眷顾一生

  一面浮光掠影——

  一面浮生若梦。

  二

  “建筑家的眼睛诗人心灵。”

  梁从诫如此形容林微因。

  “一座低低的石墓,默默地隐在北京八宝山烈士陵园角落里。墓碑上的姓名,在那连死者都不能呻吟年月中被人毁去了,只留下一方已经暗淡缺损,但总算幸存夏利了的汉白玉,上面镌刻着一簇有着浓厚民族韵味丰满而又秀丽花圈。偶来凭吊者很少会知道,这花圈原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是那碑座上雕饰的一个刻样。一九五五年,它被移放到这座墓前,作为一篇无言的墓志,纪念着它的创作者,墓的主人——

  女建筑学家和诗人林徽因。”

  读到这里,放下书,再次把目光看向窗外。一幢幢建筑从窗外若隐若现的划过,似乎看到一个个古代与当代建筑师影子——

  或古典,或现代,或风趣,或庄严

  在时间列车间,若隐若现。

  “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独立系统源远流长,而演进程序简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机构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不止在东方三大系建筑之中,较其他两系——印度及阿拉伯(回教建筑)——亨寿特长,通行地面特广,而艺术又独臻于最高成熟点。即在世界东西各建筑派系中,相较起来,也是个极特殊的直贯系统。

  大凡一例建筑,经过悠长历史,多参杂外来影响,而在结构布置乃至外观上,常发生根本变化,或循地理推广迁移,因致渐改旧制,顿易材料外观,待达到全盛时期,则多已脱离原始面目保存其固有主要结构部分,及布置规模,虽则同时在艺术工程方面,又皆无可置议的进化至极高程度......这结构简单布置平整的中国建筑初形,会如此泰然享受几千年繁衍的直系子嗣,自成一个最特殊,最体面的建筑大族——

  实是一桩极值得研究现象。”

  ......

  看一代才女走走停停、修旧如旧,仿佛随之经历见证了那个动人时代

  三

  寥寥万字,说不尽中国建筑之美。这才有了,浅吟<深笑>——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

  “她,走了一条旁人没有走过的路。”

  “一路看尽长安花。”两三天里,随着融创公益游学的行程,从林微因无法自拔的建筑美学,穿越到古色古香的苏州留园、古风尚存的苏州评弹、惊鸿一瞥行云流水般的古诗词课堂、虎丘塔影园修旧如旧签约——

  仿佛穿越了一千年,又仿佛只是一瞬间。

  关于,一生都在追寻、研读、修建的营造法式,林徽因如是说,“规矩只是匠人们引导创造的建筑师们和建筑学生们,虽须要明了过去的传统规矩,却不要盲从则例,束缚自己的创造力——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一路上,一场接一场的融创公益研学,让我意识到——只有深刻的懂得来路才能真切理解去路。9日,下午,本色美术馆。光脚,一位女教授给我们上了一场行云流水的古典诗词课,把我们纷乱心境从现代拉远、再拉远,直穿越至公元几千年间,看历史之浩瀚,见文学经典——一次直面古典与古诗之美的精神之旅,一首道不尽说不完的唐诗宋词

  众人盘坐草凳上,随着一行行的行云流水,与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们,身临其境的吟诗作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

  “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我见青山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淅淅沥沥,苏州下着应景小雨,令人不由想起——不种闲花,几杆修竹。

  以及,听鸟说甚,看花笑谁?

  四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一场回味无穷的,<中国文化里的自然观>,听任时代精神在空间里凝练、积淀......演变成今日的一唱三叹,流连不已,赞叹不已。时间飞逝,董梅已退场,我依然沉浸古人的历史画像感受着他们的人文与历史、叹息与伤痛

  虎丘塔影,拳拳心意。一场融创参与的虎丘塔影园修复签约仪式诞生了这样一场意在传承的文化之旅:从浩瀚的古籍中,留存的古建中,寻找元素生活场景匠心工艺,将湮灭于历史间的精妙细节,在当代重焕生机。将中国人带回到中国式的生活里,寻回中华文化的韵味,寻找诗意生活——

  总有心意传中国。

  “碧梧修竹,清泉白石,极园林之胜。”

  明清时期,虎丘风景名胜区东南有塔影园。沈德潜有<蒋氏塔影园>云:山之明丽“秀错,园皆得而因之,名曰塔影。山巅浮图隐见林隙,故名。塔影园东临东溪、南滨山塘河、西傍正山门、北靠塔影浜,一步一景——

  不知所始亦不知所终。

  “欸乃一声山水绿”,与万物共鸣、共生。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匠人。签约之后。我们来到苏州桃花源,听一个无限接近苏州匠人的讲师叶蓁讲了几个<在艺苏州>的故事。当他讲到一个老人和300双绣花鞋的故事时,“一个专做绣花鞋的匠人老师傅,在一段不堪回首日子里,儿女和他断绝了父子关系老婆也和他离了婚,他靠着捡菜叶为生......讲到这里,他忍不住当场哽咽,眼泪止不住的涌出来——

  我们也是。

  后来,日本的一个企业家为老人的300双绣花鞋办展,看老人生窘迫小心翼翼的提出收藏这些鞋子。老人看着这些鞋子,良久,只说了一句话,“他们是中国的,一双都不能留在这里。”然后,执意的都带了回去。后来,老人去世了,300双绣花鞋一双不拉的随他入土而去......在一见难忘的苏桃,湖面澄澈的苏桃,最不缺故事的苏桃,我久久的沉浸在这个绣花鞋故事里——

  或许,这就是修复与重建的真正意义

  苏州之行,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一是行云流水般的一堂古诗词,二是叶蓁讲述的绣花鞋故事,三是融创与塔影园的相遇。

  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苏州即景,悠悠塔影映姑苏。梅雨声声里,“惟见塔影桥仍跨虎丘的环山河上,等着盛景重现,故人归来。”

  “那上七下八临街的矮楼,

  半藏着,半挺着,立在街头,

  娃覆着它,窗开一道缝,

  夕阳染红它,如写下古远的梦。

  ......”

  一笔一画一世界,一园一品一理想。短短三天,时间与空间的游历、历史与现实的回溯、仰望与俯瞰的距离构成了一幕匠心独具的仪式感。历史总有相似之处,许多年前,林微因写下<昆明即景>的时候,眼前应该也有“凿池现塔影”的即景吧。“你们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不止融创,也是许多人需要深度思考的时代命题。此刻的北京,下着像苏州一样细雨,淅淅沥沥的清凉,洒满北京城院子里的每一棵植物都像一个形散神不散的队伍,恣意的立在那里,

  千百年来,风就在那里,雨就在那里,苏州就在那里,塔影园就在那里——

  修旧如旧,是为记。

  人类存在和进步的意义,被茨威格用笔在群星闪耀之时反复颂扬。14个改变人类命运天才,14个影响人类文明的瞬间。每一个坚信勇敢顽强坚持牺牲等精神的年轻人,都应该读一读《人类群星闪耀时》。/ 留言前三可获赠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外 | 苏州即景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