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最近全网都在追《陈情令》和《亲爱的,热爱的》,打开抖音刷一个小时,有四十分钟都是李现。
但看了一期腾讯新闻出品制作的亲子对话节目《不好说特想听》之后,感受到了一阵不同寻常的低气压环绕住自己。
二十七岁的天天,是一个外表光鲜亮丽,内心不安敏感的时尚公关。
极度没有安全感,在家里安装了许多个监控摄像头,以保证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中。
无法信任别人,因为儿时会被母亲偷看日记,拆掉自己房门的锁、甚至在他洗澡时,母亲也会随时推门而进。
为了工作拼命喝酒应酬到胃出血,只为拿下一笔大单子,为了保证为客户提供最精准的服务,24小时待命,哪怕是客户问“今天应该穿什么”,“该怎么谈恋爱”。
通过和母亲讲讲自己工作内容的机会,天天试图将从前的问题剖析开来,与母亲达成一个和解或共识。
但很遗憾的是,原生家庭长久以来遗留下的问题,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得到解决。
天天的母亲的确是强势的。
她是普世意义中,那种最具有话语权和主导权的母亲,有一套非常强硬且封闭的三观理论。
当儿子提出质疑时,母亲理所应当地说:“我是你母亲,我想知道儿子在做什么,这样有什么不可以的么?”
为了磨练儿子的意志,十八岁之后断绝一切经济帮助,明确说明母子二人从此只是借贷关系。
当儿子面对母亲一再变高的期待和要求时,他疲惫地说出了“我是人不是神”,而母亲也并未理解儿子究竟为什么难过。
而母亲所做的这一切,目的只是希望儿子从小有跌撞感,挫败感,成为一个男人,顶天立地,靠自己双手买车买房存钱,走上人生巅峰的男人。
可物极必反,我们真的需要挫折教育么?
关于「挫折教育」想起一段话:
“挫折教育,是说,你的孩子遇到挫折了,你教他如何面对挫折。”而不是没事找事制造挫折让他承受。没有挫折制造挫折,不叫挫折教育,叫“有毛病”。
生活在母亲的强势控制下,身为儿子的天天,最需要的恰恰也是最简单普通不过的「理解」,一份来自母亲的爱与理解。
“我这都是为你好”
这句话就是“我这都是为你好”。
这句话也是很多父母最爱说的一句话。
当你懵懵懂懂,对某个人产生好感时,父母会告诉你:“不准早恋,少谈那些情情爱爱的,我这都是为你好!”
当你在外面受到委屈,感到压抑不快乐时,父母会告诉你:“少想那些没用的,没事别多愁善感,我这都是为你好!”
当你不小心摔了一跤,磕破了皮,忍不住痛哭起来时,父母会告诉你:“别哭哭啼啼的,你是大人了,不应该哭的!我这都是为你好。”
当你不想听从父母安排,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时,父母会告诉你:“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听父母话,我这都是为你好。”
当你考了第一名,父母允诺了给你好成绩的奖励却没有实现时,也会告诉你:“小孩子不要那么贪玩,你看这次不是努力的挺好么,多学点习比什么都有用,我这都是为你好。”
渐渐地,我们就这样被一句又一句的“我这都是为你好”压垮了精神。
拒绝不了,又承受不来。
那期节目中,儿子与母亲的对谈中断了多次,母亲哭着出去过,儿子情绪低迷忍不住出去抽烟过,但二人始终无法同频率聊天。
儿子永远无法向母亲解释清楚他究竟郁结在哪,因为在母亲眼里,那些都不值一提,等儿子长大后就好了。
母亲不想理解,也或许是真的没办法理解。
两代人的沟壑越来越深。
儿子在整期节目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算了」。
说到底,她还是那个母亲,他也还是母亲眼中的那个儿子。
一切都没有变,只是徒增了更多的眼泪和情绪。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蕾德·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高晓松在一期《奇葩说》里也说过,以前没发现原生家庭的影响,这几年回头看才惊觉影响之大。
原因是因为家里几乎所有的女性都离过婚,她无法看到任何关于婚姻生活的幸福模样,也无法说服自己相信婚姻的意义。
但心里最让他绕不开的还是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父母婚姻的不幸,父亲的不负责任,都成为了他心里难以过去的砍。
嬉笑怒骂,集多情卑劣为一身的阮经天,曾是娱记们最爱跟踪报道的人。
阮经天心里也很清楚自己的公众形象,但内在一直有股横冲直撞的力量带着他去本能的左冲右突。
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父亲永远在睡觉和发脾气,有时候即使什么也没做,也会挨打。
带着这种愤怒和反叛,他长大了,也是在长大之后才渐渐明白父亲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
听说过朱利安·列侬的故事的人,应该没有人不想哭。
他是约翰·列侬和前妻辛西娅的儿子,生在一个著名摇滚乐家的身边,在巨大的光环笼罩之下,看起来应该会十分幸福,但朱利安几乎从未得到过父亲的宠爱。
父亲抛弃他们母子二人,与小野洋子结婚后,朱利安几乎再也没见过父亲。
好心的唱片公司职员会偷偷给他父亲的签名照,披头士其他的成员保罗为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Hey Jude》,以此鼓励朱利安勇敢面对现实。
可直到二十年后,朱利安才明白这首歌是写给自己的。
后来约翰·列侬去世二十周年时,朱利安曾写道:
“我对爸爸始终心怀愤恨,不只因为他对我的轻忽,也因为他口口声声的「爱与和平」。那所谓的「爱与和平」,从未进过家门找我。”
可这样心怀愤恨,毫不客气的他,后来都做了些什么呢?
他在拍卖会上花重金买下了《Hey Jude》的草稿,买下父亲曾穿过的外套和斗篷,又买下一封小时候的自己写给父亲的信。
是那封小野洋子宁可在拍卖会中卖掉,也不愿意交还给朱利安的信。
童年时留下的情感缺憾,让长大后的朱利安穷尽一生去寻找父亲留下的痕迹。
后来,在一部纪录片中,朱利安的母亲辛西娅透露说,约翰·列侬曾写信表达过自己的愧疚。
他说:“我成了不折不扣的混蛋,因为我不关注他……他现在是一个小男子汉了,我居然错过了......”
有人是第一次做父母,也就有人是第一次做儿女。
世界有肮脏、卑鄙、令人作呕、悲伤、可怕又累人的事情,众生皆苦,所以无论身为「父母」还是「儿女」,皆是一门功课,一场修行。
“人,并非是一个纯粹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由原始冲动欲望堆砌的一成不变的个体,也并非绝对由文化环境所操纵的木偶。”
原生家庭是我们成长的原动力,而后天的独立思考则是不断建立自身人格的更好的时机。
如果一昧将自己浸入在原生家庭的幸福与否之中,那我们只能腐烂地成长,而无法真正面向阳光。
因为,我们仍然可以是自身人格的塑造者。
中国最大的泛心理学平台KnowYourself在他们的新书《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中说道:
“如果我们的人格很大一部分由先天的精神胚胎决定, 又受到生命最初环境的影响,这样的事实是不是太悲观了?
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意识到这些事实,恰恰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格成长。
你接受最本真、最核心的你自己,同时在一个合理、现实的范围内努力成长、进步。这会是一个让你更少自我苛责,更少焦虑的状态。”
接受本我,寻找更好的「我」,这会是一条极度自由的成长之路。
年过半百的影帝黄秋生,因为父亲的遗弃,他一度充满了自卑和痛苦,也极度怨恨父亲。
而此后他主动寻找自己的父亲,并在见到两个哥哥后说:原来也有值得我开心的事情。
如果不能与他人和解,那么与自己和解,是不是也会更放过自己一些?
我们身而为人,应该向阳而生,而不是真的让自己一直生活在阴沟里。
毕竟抬头就能看到的那片星空,也很美的不是么?
“每个人生来都至少有三个自我,一个是由基因决定的自我,一个是在环境与文化下影响的自我,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自我。
我们仍然可以自救,可以是自身人格的塑造者。
文 | 港岛妹妹
#留言互动#
你觉得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大么?
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