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确是晚清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上一篇文章推出后,一位网友与我交流了一下,大概意思是,慈禧在历史上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慈禧是个极具智慧的政治家,满清如果没有慈禧的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早就OVER了。我笑了一笑,没有做任何争辩,因为,这位网友的观点,我大约在两三年前看过,并看了大量的“论据”。
关于清史,世面上有很多门派的书籍,有趣味型,有正史,也有介于正史和野史之间的“观点历史”,无论哪一种历史,都是给后人的一种思考,毫不夸张地说,你现在每一个快乐和烦恼,都能在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中,找到翻版。历史与现实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对于自然人来说,现实生活中遇到事时,讲究更多的是凭经验、靠直觉,这玩意儿有对有错,但是历史不一样,它能为一个人提供强大的方法论,以及很多前人总结后的经验,只要读进去,必然有收获。
历史是浩瀚的海洋,历史上的每一天,都和今天一样,都在发生着故事,都在有人爱恨情仇。就像写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一样,字不会写就查字典,写书也是如此,所有关系清朝的书都有一本工具书,没错,叫《清史稿》,《清史稿》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它按照历代封建“正史”的体例,也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我是强忍着自己的性格,似懂非懂的在网上看完这个系列的,虽然过程很痛苦,但是,看过之后,再看其他关于所有清史的书籍时,轻松愉快很多,事情就感觉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人物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而且会带着显著的个人观点去点评、感知已经发生的事实。
我不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经常被朋友笑话,都一把年纪了,连香港澳门都没有去过。曾经有很多机会去,但是都放弃了,这些非人文景点怎么也提不起我的兴趣,每年十一长假,一台电脑,在电脑上看一看香港澳门的3D图像,再看看比较经典的游记文章,感觉自己跟去过了一样。不少中国人把“旅游”和“玩”划成了等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骗了人很多人,读万卷书,如果没有总结、提炼、思考,书还是书,你还是你;行万里路,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是人都会有感慨,但是感慨之后呢?弄不好只剩下朋友圈里晒出的照片了,所以,不要说行万里路,就是行百万里路,又有多少意义?以上只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我也有想去的地方。仔细品鉴过明清史以后,这几年去南京看了十几次城墙,这些美好的风景被我错过了很多年,每次站在城墙上,总会想起很多往事,这么高的城墙,攻难还是守难,朱元璋当年是怎么做到的,朱棣又是怎么做到的,洪承畴是不是企划高手,郑成功怎么就半途而废了。城楼下是汽车喇叭声,而我的耳朵里,是古代将士的咆哮声以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镜到底航拍版。
去年下半年,疯狂地迷恋上了北京,最多的一次连续两个月,每周来一次“北京一日游”,夜里坐火车,睡一觉,早上到,然后晚上再坐火车回来。这样的节奏去北京,只为一个地方,故宫这种地方,待不够、去不腻,帝王将相的表情和往事都在紫禁城里,虽然每次去游客都很多,但是,还是能找到那种相对人少的角落,然后坐半天,感觉很不错。如果将来有机会,一定还想去一次一个叫“宁远”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袁崇焕。
历史是有温度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