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疗心君。
有些人从缺陷中,开出了花;
有些人在缺陷中,陷进了泥。
原生家庭真的这么重要吗?
(读者留言截图)
细心观察,你是否也发现,你的思想模式,行为模式,选择的伴侣,亲密关系的走向等,或多或少都无意识地向父母靠拢?
弗洛伊德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些人故意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自己重复类似的经历。
这是因为,婴儿出生后,最先接触和最熟悉的,就是他的原生家庭。
所以在未来的生活中,即使内心抗拒,他还是会有意无意接近,类似原生家庭的轨迹。
也许看到这,你会很绝望:“所以,我的原生家庭不幸,我就没可能幸福了吗?”
不是的。
更多时候,它像一个初始模板,模板必然有瑕疵,而你要做的,是把瑕疵修正。
“我爸一看就没带把的,他就离开家了。”
她认为,她的出生,导致了家庭破碎。
青春期的伊能静,对父亲又爱又恨。
没了父亲,伊能静把伴侣当父亲。
前夫庾澄庆,就是她的理想父亲——年纪大8岁,成熟,包容,这些是伊能静最希望父亲给予的。
在这段长达23年的亲密关系里,庾澄庆和伊能静的认知是不一致的。
庾澄庆把伊能静当妻子,伊能静把庾澄庆当父亲。
情浓时,庾澄庆愿意配合伊能静,在他眼里,伊能静是从偶像剧走出来的女人——无理取闹,阴晴不定。
但伊能静把他当成父亲的替代品,竭尽全力撒娇,撒泼,像足一个小女孩面对父亲的姿态。
最后,庾澄庆崩了,这段婚姻也崩了。
伊能静,再次成了浮萍。
谈起这段婚姻,她显得很困窘:
“当我遇到一个可靠的人时,我像抓了一个浮木。我希望他把我所有原生家庭的痛苦,我对男女关系的困惑,通通都能解决掉。”
复制命运的休止符,写在了一次印度正念课。
大师指出母亲对她没有爱,并要求她问母亲原因,被逼到悬崖边,她和母亲进行了第一次交心对话。
母亲承认,因为父亲想要儿子,所以伊能静出生时,她内心也是难受的。
她以为只要不闻不问,就能假装这件事不存在。
“不能这样下去了!”
“原来我走了这么一遭,这四五十年,不过是要把最终那个从灵魂生下来变成一颗种子的时候的,那个自我找回来。”
寻找父爱的伊能静,终于找到,那个父亲,正是“自己”。
屏障没了,她看到原生家庭,原来不是只有痛苦。
多年来,她潜意识保持“悲情”的角色定位,一直无视家人的关爱。
这次,伊能静终于能坦然说出:“我回家了。”
和伊能静类似的,还有黄秋生。
4月那年,父亲抛弃黄秋生母子,回了澳洲,母亲绝望时,曾拉着黄秋生一起自杀,所幸最后没下手。
从一个父亲,换到另一个父亲。
黄秋生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继父不认可黄秋生,对他采取无视态度,其他家人甚至会打骂黄秋生。
中学辍学,他干过各种工作,他希望找到定位,但最终绝望地发现,不管在哪,他都看不见未来。
没了父亲,他把自己活成父亲的翻版。
青梅竹马的妻子,是丧偶式婚姻。
他坦言自己没想结婚,也不懂爱情,结婚是被逼的,领证是为了给大儿子上户口。
摆完酒第二天,他就和妻子分居,一分就到现在。
家,对他而言,只是酒店。
他用自己的人生,复制父亲的轨迹。
寻根——黄秋生一直没放弃。
多年来,一直带着母亲寻找父亲下落 。
他终于找到父亲,虽然已经去世多年。
他的人生,第一次有了认可。
黄秋生感动至极:“就好像被雷劈了一样,完全反应不过来,原来世界上还有值得我开心的事。”
他感悟了婚姻的意义,重新回到妻子身边,“谢谢我太太,长时间忍耐一个经常失踪的丈夫,即使在也是人凳合一,感谢她没有报警抓我。”
他知道了家庭的重要,和孩子越来越亲近,甚至把私生子带进自己生活。
黄秋生是悲惨的,因为他的前半生,充斥的,都是不认可。
他同时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坚持,击碎了原生家庭的痛,迎来了新的人生。
“原生家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词,但大多时候,它肩负的,是背锅的作用。
比如:
父母有坏习惯,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沾染了同样的坏习惯;
父母关系不好,孩子长大后,一定不懂得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
“都怪我爸妈不好。”
这样的逻辑下来,大家可以发现,责怪原生家庭,是一种对人生不负责的态度。
武志红老师在《奇葩大会》上,就曾说过,过分强调原生家庭的作用,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我们是在找原因,但不是怪罪家庭,我们可以改变。”
回到我们最初的思考:
1、我们需要承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只有承认了原生家庭的影响,才能跳出局限思维,看见原生家庭的完整面貌。
很多人面对原生家庭里的痛苦,第一反应,都是逃避。
但逃避会轻松吗?
多数只是让痛苦在内心深层,继续滋长,最后变成怪物,毁掉整个人生。
那何不在萌芽时,就把它拎出来。
这样,才有可能药到病除。
3、别盲目和解。
心理学界,很爱让逃离破碎原生家庭的孩子,再次回归原生家庭,美其言:“面对才能和解。”
和解与否,考虑的是,是否有需要和解,和有没有可能和解。
有些原生家庭是毒瘤,回归等于送死。
4、坚信“你是你,你不是你的父母。”
把“原生家庭”当成自己所有错误的归因,是一种自我放弃的心态。
你的原生家庭,你无法选择,但不代表,你的人生,不掌握在你的手里。
你终究是有能力摆脱的。
当你相信自己能好,好的那天已经不远,反之也一样。
我们无法改变人生里,那些过去,现在,未来势必要面对的痛苦,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对待痛苦的态度。
当你理解痛苦背后的真相,幸福之手就会在答案的那端,为你舞动。
也许你还想看:
死亡 | 完美主义 | 和解 | 夫妻管教 | 婚外情 | 控制 | 择偶标准 | 新鲜感 | 童模 | 独居 | 无性 | 女强男弱 | 童年缺失 | 冲突 | 暧昧 | 爱无能 | 阿尔茨海默氏症 | 性教育 | 争夺| 不婚族 | 夸夸群 | 性关系时机 | 管理者的人际关系 | 独处 | 权色交易 | 减肥成瘾 | 偶像剧 | 拖延症 | 原生家庭 | 高自我评价 | 家庭成员排序 | 择偶标准 | 重建自我 | 男主外女主内?| 撒娇 | 辞职 | 不生孩子 | 主动追求 | 狂热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