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01
4月29日下午,常德杀害滴滴司机的大学生身患抑郁症,被判限定刑事责任的新闻,冲上热搜,引发网络热议。
该大学生,在同学眼里是个外向开朗的同学,在老师眼里也是个不错的孩子,成绩中等偏上,并且担任班委。
我不禁疑惑外表如此正常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患抑郁症,并走上杀人的道路。
大学生生活在象牙塔中,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代不可能得抑郁症,即使有也是个例。
然而北京有一所著名重点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约占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量的两倍,有的人还因为抑郁没法毕业。
一项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中国大学生中有23.66%的人患有抑郁症。
究竟是为什么,让八九点钟的太阳,在最朝气蓬勃的年纪,患上抑郁症,甚至出现有些人自杀乃至杀人的现象?
ART
02
在抑郁症患者的眼中:他们认为自己存在是多余的,是他人痛苦的根源,如果消失了大家就会幸福,自己不配活在世上!
其实最根源的问题是抑郁症患者自我认同感的缺乏,无法相信自己足够好,认为自己活着没有价值与意义。
抑郁症大学生这种认同感的匮乏,主要来自于高压的学习环境与不幸的家庭环境。
数据表明,中国中小学生每天写作业平均耗时2小时,44.9%耗时3小时,28.7%耗时4小时。
平均每个学生每天写作业时长为3小时,相当于法国的3倍,日本的4倍,韩国的6倍。
超长的学习时间,反映了我国学生对分数的极致追求,把学习成绩当做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
为了让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延续或者是弥补自己在学业的遗憾,很多父母对孩子严加管教,加之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经常采取语言上的否定甚至肢体上的暴力行为。
“别人家的孩子” “你怎么就这么笨啊” “我怎么就生了你这样的熊孩子”的声音一定经常听到。
父母的每一次否定孩子,都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我不好的种子”。
学习成绩成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考好一点,再考好一点,成为了许多孩子对自己的唯一认同方式。
可上了大学乃至工作后,学习成绩无法再给予认同感,很容易陷入迷茫中,同时父母的指责声就像两个小鬼一样盘绕在大脑周围,很容易抑郁。
大学之前,通过学习成绩来满足自我认同感,去抚慰内心的自卑感,然而当考试成绩这唯一可以获得认同感的方式消失,便感受不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当一个人自我认同的心荒芜了,当一个人找不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时,怎能不抑郁?
ART
03
很多抑郁往往是缺乏能力,去面对生活的压力挑战与变故,也是抑郁症发作的重要原因。
2019年4月19日广东深圳,一名38岁外企员工,在连续加班一个多月后,在高压环境下抑郁,自杀身亡。
2019年2月11日,美国斯坦福大学一名中国留学生,因无法应对读博学业的巨大压力患抑郁,上吊自杀,年仅26岁。
2018年21号和22号,bej48成员张菡筱及日本女星大本萌景因演艺事业不顺利患抑郁,选择自杀。
.......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轻松愉悦,生命一帆风顺,没有挫折与压力。
没有应对挫折的能力,没有面对挑战与压力的能力,当生命的狂澜来袭时,可能就会陷入抑郁的谷底。
ART
04
世界组织统计,全球抑郁患者达3.5亿人,中国每年约28万人因抑郁自杀,抑郁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普遍性疾病。
“目光所及皆惊恐,心中所想皆卑痛“,应该是对抑郁症患者最好的描述。
他们就像陷入了一个无穷的黑洞,恐惧、自卑、绝望,看不见世界的光与亮。
那如何从抑郁的泥泞中走出呢?
对于身陷抑郁症的人来说,重建自我认同感最为重要。
让自己行动起来,抑郁会让人不想行动,逼迫自己多做一点点。同时每天写成功日记,记录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的成就,跑了1km,见了老朋友,读了10页书……
学会从积极角度的看问题,停止自我指责。当再一次没有做好时,鼓励自己“我足够努力了“,而不是自我指责“我怎么这么没用!”
接纳情绪,而非抗拒。低落沮丧时,不要试图赶走抗拒这种情绪,同时不要评判这种情绪的好坏。全然的接受,才能跳出情绪的限制,也许就能迎来觉悟时刻的来临。
尝试静坐冥想,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尖的气息流动过程,感受专注当下的力量,同样对于抑郁情绪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遇到失恋,失业,婚姻破裂等等的打击,还是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压力。
唯提高能力尔,无它。
经过整个寒冬的休眠,那些被人遗忘的角落因为有春雨的鼓舞而奋发起来,从微小的缝隙中萌生出新的生命力量。
学着用接纳的态度,去体验抑郁的感受,让自己行动起来,让自己从抑郁中走出,从抑郁中汲取力量,也许你会迎来一个更精彩的人生……
愿你安好~
推 荐 阅 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