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虽然十几年前是枝裕和就带出过十四岁的戛纳影帝,但是国内观众熟知大概要从《海街日记》算起,而去年拿到金棕榈的《小偷家族》才算真的让他在国内打响了大师级的知名度。
《小偷家族》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惯偷父子俩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个无人看管的小女孩,并带回了家,在发现小女孩被虐待的情况下,妈妈决定留下小女孩。
而随着小女孩的加入,我们渐渐发现,原来,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像由里一样,是“捡来的”。独居的奶奶初枝,让居无定所的信代和治,住进了自己家。
奶奶在前夫的葬礼,认识了前夫出轨所生的儿子一家以及“孙女”亚纪。
他们无法在血亲那里获得温暖,于是他们选择了彼此,互相拖累,建立了比血缘更深刻的羁绊。
和当年的《无人知晓》一样,《小偷家族》取材于日本的社会新闻,且电影里每个人物所对应的惨淡人生,都是日本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写照。
日本经济泡沫之后,高失业率,家暴和出轨,JK色情产业,养老金诈骗,儿童因疏于照顾或是遗弃而死亡……
但电影本身,既不煽情也不卖惨,只讲述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里,那些暗流涌荡。
电影的前半段都是光线柔和,气氛温暖的家庭生活,即便是那些不光彩的言行,也只是增加亲密感的互动方式。
理智让我们明白,这样的家庭生活是不可能长久的幻梦,情感却让我们无法不留恋这真实存在的温暖。
电影最后的三十分钟,将这个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都撕开,露出残酷的内里:信代和治收留祥太和有里,为了弥补无法生育的痛苦;陪伴着奶奶终老,也是为了奶奶的养老金;奶奶照顾关爱亚纪的同时,也向亚纪的亲生父亲索要赡养费……
曾经散布在日常生活的里琐碎的小偷小摸小算计,其实一直都是藏糖里的玻璃渣,只是那时候我们视而不见。
但行为可以分辨对错,而人性的灰暗和美好,常常是共存的,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可以分辨。
电影的结尾,治向祥太承认,那个晚上,他们一家人确实打算丢下祥太逃跑。
他没有说,虽然要逃跑,可我心里也想过,我最终还是想要去接你,希望我们可以一起走的。因为,这只是为自己的软弱自私做开脱的借口。
祥太也向治坦白,他是故意失手被抓到。他也没有说,我是为了掩护了玲玲,所以才那么大张旗鼓的偷了东西逃跑,引人追出来。
因为,说到底,在祥太开始对这个“小偷家庭”产生困惑的时候,他终有一天,会故意失手被抓住。
是的。是我让这个家庭最终分离。
可即便如此,治在看着祥太乘坐的汽车离去之后,不由自主的跟着汽车奔跑起来。祥太,也终于对着窗户上喊出了那句治一直想要听到“爸爸”。
我们互相利用彼此填补人生空缺是真的,我们内心的软弱和卑微是真的,但我们的爱也是真的。
就像一晚我们一家人依偎在屋檐下听烟火扎响的声音,虽然重重高楼遮蔽了天空,我们看不见美丽的烟火,但是那一夜,却从此深深留在了我们心里。
但长大以后才知道生活不是童话——我们做不到对那些伤害、不够美好的本意视而不见,但也不能因此,无视了那些确实存在的美好和温暖。
长按扫码,关注「何她说」
喜欢就点一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