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何爱会伤人?”
“每天像行尸走肉”。
父母死不同意。
她说,真是怪了,整天说为我好。
但没人问我一句:
这工作,我喜不喜欢?
我过得开不开心?
她说,
但,他们唯一没给我的,
我本以为,这是个例。
朋友问我:你说,为什么 “爱” 会伤人呢?
02
“她毁了我整整一年的期待。”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的确。
很多父母眼里,他们是爱孩子的。
在他达到自己要求的时候,
在他无条件听自己话的时候。
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
哭了两小时。
就在人生最低谷,
她竟买到了自己苦等了一年的,
她妈一个电话过来。
活该你考不上公务员!
说完,摔了电话。
然后和她一直冷战,直到现在。
女孩心里凉透了。
“她毁了我整整一年的期待。”
说实话,
很多父母,给孩子的都是有条件的爱。
你听我的话,达到我的要求,我才爱你。
因为,他们对父母的爱,很纯粹。
有些父母甚至在关键时候,
不会伸出手,托孩子一把。
这种打击,来自声称世上最爱你的人。
我认为,这种爱,是 “假爱”。
03
“我是最棒的,最好的。”
在全网爆红。
但没过多久,
一瞬间,所有人都非常失望。
“什么洪荒少女?人一红,就飘了。”
傅园慧崩溃了。
消失了。
父母找了她一天一夜。
找到她时,她在倾盆大雨中走了十几公里。
傅爸没怪罪她一句话。
只说了一句:你不要想太多。
陪她回家。
那一刻她突然想起:
的确,所有人都对她很失望。
除了,父母。
父母,的确从来没有对她失望过。
傅园慧刚进省队,就跟大一点的姐姐们说,
自己是个天才。
傅爸送傅园慧去锻炼。
有人跑过来跟傅爸说,
“你们家傅园慧在游泳队里说自己是天才!”
一般父母,可能面子挂不住:
“哪有哪有,别听她胡说”。
转头还要批评孩子一句:
“你要谦虚一点,别到处张扬。”
但傅爸却在女儿面前,对那个孩子说:
“是的,我们傅园慧真的是天才。”
每次比赛,傅园慧都会对自己说:
“我是最棒的,最好的。
是个天才。
这听起来挺傻的。
但是当你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
2018 年世锦赛,傅园慧终于打破亚洲纪录。
不得不承认,
遗憾的是,
实在太少了。
04
“你必须完美,因为我不完美。”
为什么有些父母说爱你,
却在你颓废痛苦时,
父母总喜欢夸 “别人家孩子”,
而不愿夸自己家孩子。
否则“别人家孩子”总有比你强的地方。
这很可能是,
投射到孩子身上。
变成,“你必须完美”。
父母也是人,
对孩子有所期待本无可厚非。
但当这种期待完全凌驾于爱孩子之上,
这种爱,变成了一种病。
05
“你不是真的爱我。”
知乎上有个故事。
女孩从小就特听话。
在她最痛苦时给了她很多爱。
就让她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不再来往了。
穿给喜欢的男生看的。
全被她妈扔了。
她妈偷看她的日记后说,
“你就是整天想些乱七八糟,才成绩这么差。”
总之,所有与学习无关的,通通是妖魔鬼怪。
她去了离家几千公里的大学后发现,
印证了那句话:
控制欲,是万病之源。
为什么父母一定要控制呢?
曾奇峰曾给女儿写信说,
有些父母会把自己弄的惨兮兮的,
对孩子说:
为了你,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拼命地工作。
“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想操控孩子。
对父母哪怕是无理的要求,
都无条件地服从。”
这个样子,是父母想成为,却没能成为的。
他看见的,
是他投射到孩子身上的 “理想自我”。
而这时,父母必须承认:
你爱的并非是孩子,而是你自己。
06
“请不要用爱,温柔地杀人。”
更可怕的是,
在“假爱”之下长大的人,一般很难自信。
为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埃文斯讲过一个真实故事。
“你要哪种冰淇淋?”她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
“有巧克力的。”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
妈妈为何一定要让女儿吃巧克力冰淇淋?
“因为我觉得好吃,所以想给女儿吃啊。
因为我太爱她了啊。
我想给她最好的。”
妈妈觉得委屈。
为什么妈妈觉得好吃,就一定要女儿吃呢?
妈妈自己内心有一个小孩,一个喜欢吃巧克力冰淇淋的小孩。
她觉得好,就一定要让孩子觉得好。
而且,孩子不可以反驳。
否则,就是在否定自己。
如果你反驳我,我要告诉你:
这等于,用爱,温柔地杀人。
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中分析道:
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这,很可能是一个人不自信的根源。
所以父母对孩子真爱,还是假爱,
用一个指标可以看出来:
看孩子是不是可以做自己。
07
“我不是当年那个小女孩了。”
长大后没有强大的自我。
那他们还有机会找回自己吗。
当然有。
上面那个上大学后,
发现自己完全没有自我的女孩
下决心要改变。
不考公务员。
还交了小自己 3 岁男友。
因为工作经验强大,
但她妈看不上。
说:你的工作,让我丢脸。
你不要回来了。
但,她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小女孩了。
现在的她,
工作发展空间大,
最重要的是,她认清了,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原生家庭》里说,
当你把父母的感受
当父母的感受永远在你心里占首位时,
你的人生也将永远由他们驾驭。
08
“你真的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不管是壹心理的问答区,还是知乎豆瓣,
我都常常能看到同一种困惑:
我知道父母把我养大不容易,
他们也总说是爱我。
为什么,我就是不幸福?
其实,
当一个人意识到父母的爱可能有问题时,
你开始思考: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罗杰斯给出的答案是:
是可以肆意谈论自己喜欢的男(女)孩,
是可以淡然说出自己被欺负被排挤,
不担心反被质疑自己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是不想要的,可以拒绝。
想要的,可以坚持。
是可以痛哭,可以颓废,可以愤怒,可以失败。
是在你面前,我,可以做我自己。
这才是“爱”。
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
这多美好啊。
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
这真神奇啊。
能做到不把自己的欲望,凌驾在孩子的自我之上。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成长于傅园慧式的原生家庭,
但当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
我们有非常大的几率,找回独立自我,
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主宰自己的人生。
我想那时,傅园慧式的原生家庭,就不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了。
世界和我爱着你。
(PS:本文部分案例,来自知乎答主。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
- The End -
为你推荐
在父母“假爱”控制下长大的孩子,真实的自我是不断被吞噬的。
他们往往更少地肯定自己,爱自己,更难感受到幸福,即使长大逃离家庭,也很容易在别的关系中,不自觉延续“被控制”的相处模式。
不懂拒绝,迁就别人,习惯性退缩,不敢为自己争取…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被控制者”,越活越累,甚至无意识地将这种缺失“遗传”给下一代。
向你推荐带领3000+人摆脱原生家庭阴影,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精神分析师陈婕君老师课程——《从来没有好的原生家庭,但可以有更好的自己》,教你活出自信从容的自己。
↓ 长按扫码开始学习 ↓
值得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