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22-30岁,比找个好工作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拥有这3种收入
日期:2019-02-27 09:00:24 作者:书单君 来源:书单 阅读:

22-30岁,比找个好工作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拥有这3种收入

  个人都是企业家

  在一段恋情职业失败之后,许多人喜欢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还有人喜欢抱怨:我出身低微,就算拼尽全力还是无法望见别人的车尾灯。

  不过真相往往是,大多数人所谓的努力,都还没到“尽了最大”或“拼尽全力”的地步

  很久之前,书单君听说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小孩在沙坑边玩耍,想把一块超出他体重的大石头推进沙坑。

  可是,任凭他使出多大的力气,大石头还是纹丝不动

  一个成年人走过来对小孩说:

  你应该拼尽全力才行。

  小孩说:

  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只是石头对我来说确实太重。

  成年人摇头:

  你没有尽最大努力。

  已经满头大汗面红耳赤的小孩不服:

  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尽最大努力呢?

  成年人继续说:

  你只是靠自己力量推石头,我站你旁边那么久,你为什么不试着求助我呢?

  你所谓尽了的最大努力,只是尽可能使用身体力,却不是尽可能使用你能借助的所有资源

  生活中,我们中许多人都是这个小孩:

  为了一份职业,头悬梁锥刺股在所不惜,但即使“拼尽全力”,在毕业三四年之后,还是与同学差距越拉越大。

  更吊诡的一点是,越是天生力量微弱的人,因为从小单打独斗惯了,越是自尊心强,羞于求助外力

  比如书单君就见过这样的同学:从小贫困,长大之后最喜欢自豪地说,我从来不欠债。

  刘瑜说,每个人都应该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头脑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这话说得真好。

  不过书单君觉得:

  每个人都该像一支队伍确实没错,但不该仅仅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毕竟人都是社会关系网络里的一员,放眼广阔天地才能大有作为

  但为什么我们会忽视身边的资源呢?

  核心就在于,对资源这两个字的认知,人与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换个角度思考,假如你是在经营一家公司,你就绝不可能将资源的认知仅仅集中在自己身上。

  如果想要让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光你个人焦虑、掉头发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调配包括你自己在内,以及雇员投资人,乃至银行媒体政府等所有能用上的资源。

  而且你会严格地按照市场规律行事,绞尽脑汁,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榨干用尽,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其实,如果你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或者想说一声“已经拼尽全力”,何不以经营公司的方式心态,经营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呢?

  全球最大商务社交网l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在他的著作至关重要关系一书中就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理念

  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小型企业”,企业家精神不仅适用于经营企业,也适用于经营个人职业发展

  诺贝尔和平得主、微型金融先驱默罕默德·尤努斯也曾经说过:

  每个人都是企业家。在穴居时代,我们都是个体户。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这种个体经营的形式受到了压制。别人给我们贴上了标签:“你是劳工。”于是我们就成了“劳工”,忘了自己一直都是企业家。

  当然,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们怎么才能像经营一家公司一样来经营自己呢?

  精准定位优势竞争

  其实经营公司也没那么复杂

  一般来说,经营一家公司,会先考虑手里有什么资源优势,再考虑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然后结合市场,拿出取胜措施

  市场环境中,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总结起来就八个字:

  精准定位,优势竞争。

  经营人生和职业的逻辑也一样。

  关键地方,就是找出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所在

  [ 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可以试试文末的职场核心竞争力测评。]

  据说,美国旧金山湾区的101国道上的一块广告牌写着:

  100万海外人士都可以胜任你的工作,你有什么特别之处?

  你如果想找一份职业,必须先填写的一道填空题也是如此:

  一家公司聘用我而不聘用其他人,是因为……

  如果你填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找出或培养起独特优势。

  那么,有没有一套方法评估自身的相对优势呢?

  在里德·霍夫曼看来,每个人的优势都由三块动态拼图碎片构成

  你的资产

  追求 / 价值观

  市场现状

  你的资产,指的是你拥有什么。

  它包括像财产这样的硬资产,也包括大脑知识信息、职场人脉等软资产。

  硬资产好计算,关键是软资产怎么去评估。

  里德·霍夫曼提供了一个方法:

  千万别自己骗自己,最好的检验方式是去社交场合了解人们的职业问题需求,掂量掂量自己能否“轻而易举解决别人的问题”。

  如果不行,那就继续努力。

  追求 / 价值观,指的是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这点,我们不必太死心眼,它也是随时需要跟着环境而调整的。

  市场状况就是你需要问问自己拥有的知识或技能,市场需不需要?

  职场中,书单君见过太多有才华的人,掌握东西不具备商业价值,因此老是郁郁不得志。

  因此,硅谷风投马克·安德森说:“ 如果市场不存在,再聪明也没用。”

  要评估个人相对优势,就需要结合以上三个方面,动态地综合考量

  当然,生活中如果想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职业,最大的问题可能还不是怎么找到自身优势,而是是否具备起码的风险意识

  书单君知道,大多数人的职业发展预期是这样的:

  从某个学校毕业,学得一技之长,进入某个公司或工厂,其间可能跳几次槽,然后兢兢业业,升职加薪,最后到一定的年纪退休,拿到养老金安享晚年

  其实,这样的人生规划没什么问题,力所能及干好分内事,职业上精益求精,以工匠的心态对待工作,退休时说不定还能获个劳模称号

  问题在于,这或许并不是什么规划,只是大多数人就这么活,所以你也这么活。

  书单君想提醒你的是,现实很可能并不允许我们随波逐流

  国内大多数创业公司活不过3年;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可能得不到职业晋升机会

  更糟糕的预期是,我们的退休金未来也面临贬值或延迟发放的风险。

  随着技术经济结构迭代的速度加快,过去在一个大型企业里呆一辈子或半辈子的做法,越来越行不通了。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标准普尔500公司的平均寿命有65年,到了九十年代末,这个数字只有10年。

  德勤会计事务所报告说,大型公司丧失领导地位比率,也就是所谓的垮台率,在过去的40年里翻了一番以上。

  所以,在美国和日本,六七十岁返聘的老员工,并不在少数

  可以说,社会越是发达,随波逐流的成本越高,不可预测的黑天鹅随时会出现

  我们之所以需要学着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人生和职业,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抵抗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要不然谁愿意活得那么累啊?

  问题是,就算我们可以认清自己的竞争优势,又如何抵抗未知风险呢?

  给人生定一个ABZ计划

  在《至关重要的关系》里,里德·霍夫曼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职业规划理论ABZ计划。这也是书单君认为这本书里最有价值部分

  过去,找工作,一般总会听到这样的建议依据自己的兴趣,干你爱干的事。

  还有一种建议是:先确定自己喜欢事情,然后埋头苦干反复练习吧。

  比如著名的1万小时理论。

  它说的是,任何人成为某个领域专家,都需要至少1万小时的学习和练习。

  这个理论,因为抹平了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异,强调勤奋和反复练习而大受欢迎

  这些建议,书单君觉得都没有错,但都有个大问题:过于静态

  比如,假如你按照每天8小时,每周5个工作日计算,1万小时就是将近5年时间

  也就是说,你反复学习精进一门专业或技术之后,需要5年之后才能用上。

  可按照现在社会迭代的速度来看,5年之后,这门专业是不是还受欢迎呢?

  书单君念高中那会,个人电脑刚刚普及,许多家长年轻人都感到异常焦虑。

  当时我们那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未来,谁不懂电脑,谁就是新时代文盲

  因此,许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去学电脑。

  都学什么呢?主要是怎么使用DOS系统和打五笔。

  我印象中,当时最时髦的事,就是记各种输入命令还有五笔代码

  结果大概也就两三年时间吧,市场上电脑的模样突然发生天翻地覆变化

  一个鼠标解决了一切问题,以前死记硬背的那些东西全都白费了。

  各种网吧私人电脑普及之后,害怕成为新时代文盲的焦虑更是一扫而光

  所以说如果只是埋头苦干反复练习,看不清未来形势,也是非危险的一件事。

  ABZ计划,解决的就是职业或人生计划过于静态的问题。

  严格说起来,它不是在职业初期就制订出来的单一计划,而是随着未来情势变化可以随时改变的动态性计划组合。

  A,指的是你目前正在从事的工作,或者近期想从事的并可以发挥竞争优势的工作。

  ,指的是A计划的替代方案,如果需要改变目标或实现途径,就需要把职业重心转移到B计划上来。

  Z,指的是我们的退路,也就是人生的救生船,是给生活保底的。

  举个例子,书单君认识一个电子企业里的技术员,也是国内知名书评人。

  这哥们平时工作之余喜欢看文科书籍写书评,长见识同时,还给自己带来一份额外的收入

  虽然他现在没有想过从原来的单位辞职,但就算辞职,他的写作事业也足以养活他。

  对他来说,技术员就是A计划,写作就是随时可顶上的B计划。

  另外,多年的写作给他带来不少收入,加上原本的工作收入就不低,所以他在股市和楼市里都有些投资,这就是他给自己留的Z计划。

  相对静态的单一计划,组合型计划的优势显而易见

  在里德·霍夫曼看来:

  我们的人生,经常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干什么的,也未必清楚自己的优势以及市场到底需要什么。

  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这样的组合型计划就是一种动态性的计划:

  未来,B计划可能变成A计划,然后同时再另起一个B计划。

  从A计划到B计划,不一定是因为迫不得已,也可能是因为看到了更好的发展前途,所以主动求变。

  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大学学的是经济学,一开始在印度致力于世界银行的公共卫生职业;

  皮克斯,最早专门销售用于制作数字动画的电脑,后来才进入电影制作领域;

  刘慈欣,以前在发电厂上班,利用业余时间写科幻小说,如今靠写作享誉全球;

  布莱尔从政之前,曾经做过摇滚音乐方面的工作;

  世界著名的盲人歌手安德烈·波切利,曾是一名律师

  在安稳的工作之余,持续投入一项风险相对大的工作,人生会更加安全

  每个人都希望有个前程似锦的职业,无需活得过于钻研和辛苦

  不过多个计划多条路,人生有个Plan B,睡觉也会安稳一点吧。

  当然,如果你家里有矿,另当别论

  如果家里没矿,自己的人生就还得自己负责,思虑周密,规划周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经营人生,就算无法确保万无一失,但至少能对自己说声

  我已拼尽全力。

  主笔 | 左页  编辑 | 黑羊

  图源 | 《 未生 》

  经营职业的关键是找出自己的优势

  这里有一个职场核心竞争力测评

  帮助分析自己的职场优势

  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好物推荐

  吴冠中曾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中国审美一直倍受吐槽,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从小不能接触美,才是坏审美的根源

  给宝爸宝妈们推荐一个好物,和大多数儿童产品不同,它不花里胡哨,也不颜色鲜艳,具有极高的审美水准

  从小在美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审美和品味也不会差。

  点击下图,即可查看

  规划合理的人生有点儿好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22-30岁,比找个好工作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拥有这3种收入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