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马连良与共产党人、报界前辈邵飘萍往来密切。因为仗义执言,积极宣传进步思想,邵飘萍早就上了北洋军阀的“黑名单”。一天,一位陌生人找马连良,警告他演好自己的戏,如果和邵飘萍混迹一起,无异于自毁前程。马连良不解地问:“邵先生是好人,没有他也许就没有我的今天,为何要和他断绝关系呢?”
原来,马连良因力举创新,深受圈内保守派诟病,举步维艰。而对京戏颇有造诣的邵飘萍,却对马连良匠心独运的戏剧革新刮目相看,他在《京报》上多次撰文介绍、宣传和赞扬马连良,予以声援;得知马连良赴沪,邵飘萍又在上海的报纸上着力推介,称马连良为“须生泰斗,独树一帜”,他的这些做法,有效地遏制了业内人士的诋毁,更给了孤寂苦闷中的马连良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二人遂成莫逆之交。马连良对邵飘萍的鼎力支持无比感激,遂义无反顾地将敌对势力的警告置之脑后。
1926年4月,邵飘萍惨遭杀害,无人敢收敛其遗体,马连良却执意前往。有人好意劝阻他,马连良流着泪说:“我不能去替邵先生顶罪,也无法救他,岂可虑及个人安危,而让一位兄长、朋友的遗体弃之荒野?!” 在朋友的支持下,马连良及时将邵飘萍的遗体敛葬,并在城外搭建一个供人们悼念的凉棚。同时,他拍下的弹洞清晰可见的邵飘萍遗容,为揭露北洋军阀屠杀爱国人士的暴行,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报之。在马连良心目中,邵飘萍曾那般无私地帮助自己而不图回报,如今朋友罹难了,又岂能不患难相济?经受得住逆境考验的友谊,才是真友谊。两颗心真诚相待,为朋友极尽所能,不畏任何艰难,甚至超越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