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写字的人 | 我愿唱酬
日期:2018-12-29 11:15:22 作者:小世界工作室 来源:林曦的小世界 阅读:

写字的人 | 我愿唱酬

  

  | 关于“写字的人”:这个项目记录的是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活在当下,有不同年纪,不同的职业面容各异,摩登忙碌

  但他们有同一个生活习惯,写毛笔字。在身外事团团包裹,更不必再亲手提笔的现在,有许多人为这件看似无用的事,持续地付出时间和专注,也因此受益。

  所以邀约他们来聊聊这一切:

  我们这么忙,为什么要写字?

  

  ISSUE 35

  关于好吃的 | “龙猫说,那是他此生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关于爱 | 离开耶路撒冷那个早晨你采回的小花,一路开在我的心中

  关于写字 | “我的乌托邦

  关于生命 | 晚饭爸爸说想看看月亮,我和先生陪他出去,青玉色的天地间洒满月光,我们闲散地说话。今晚晚晚第一次喝了杯黄酒,然后被拉到楼下看月亮

  ■

  海鸥在暄桐上课,坐最后一排。有的时候,会在课上吃点东西。她上课的书包里会装两个小包,一个装笔,一个装着一点零食,比如巧克力,梅干。

  每次听老师讲课,说到精彩处,她就吃一颗巧克力,一方面补充能量,一方面是表示自己认同和应和。

  她与我们分享了一些生活里的事,我们把它分成了一个个的小片段。都是日常,珍贵可爱,看似无关,却又如同一事。也会因它们而更了解,写字的人为何要写字。

  或者有所热爱的人,为什么热爱着。

  海鸥

  她是:全职妈妈

  写字时间:两年半

  她的老师:林曦

  她的学堂:暄桐教室

  ■

  01. 一次旅行

  有⼀年在埃及,一个夏日下午,乘船在尼罗河上缓⾏,我在窗前写明信⽚,先生在身旁睡着了,打着小鼾。

  渐渐听到河⾯上传来远处的祷告声,是⽇落时分,尼罗河泛着⾦光。那⼀刹那,觉得时光静穆且神秘。 

  02. 一家人

  我的先⽣叫龙猫,因他胖胖的样⼦,和宫崎骏的那个龙猫像,就这么叫他了。 

  我喜欢和家⼈在⼀起。⽼⼈还在的时候,⼏乎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回家和爸爸妈妈⼀起玩。他和妈妈学会了包饺⼦,陪爸爸喝出了酒量,教爸爸⽤⼿机,也会背着妈妈和我,偷偷和爸爸吸颗烟。 

  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很喜欢过年,一到腊月,妈妈就开始年货,必有四样干果,爸爸喜欢榛⼦,她⾃⼰喜欢杏仁,龙猫喜欢花⽣,我喜欢松⼦。买来后就放在阳台上,我一到家就跑去吃,一吃到松子,就觉得年近了。

  好⼏年除夕,和龙猫⼀起给爸爸妈妈贴春联,听⽼⼈在⾝后调着左右⾼低,是记忆⾥过年最美好时刻。 

  03. 一本书

  画作_林曦

  和龙猫从认识到现在,十多年了,有⼀段时间,我总是很相信自己的所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当我们有分歧的时候,他会说,你真的觉得,你知道的是真实的吗?那么确信你所知道的吗?

  他⽤这样的⾓度和我沟通,因为这个⽴场,我们可以很快化解矛盾。那个时候我想,他这么说也许也是在⾃⼰的⾓度⾥,或是因为想要解决问题。后来读了⼀本书,叫《⼤设计》,然后知道,原来不是这样。

  那本书是霍⾦和列纳徳·蒙洛迪合著的,是他们对于万物宇宙存在的⼀次理解解释。其中举了⼀个例⼦,以⾦鱼缸作⽐喻,在⼀个曲⾯的鱼缸⾥看的时候,和在另外⼀种弧度的鱼缸⾥看到的世界是不⼀样的,与不透过鱼缸去看的那个世界,也是不⼀样的,但对于其中的⼈,他们会认为,看到的就是真实。

  就像每个⼈有着不同的⽴场,很难去说,这⼀个⽴场是对的,⽽那⼀个不成⽴。

  我们都站在⾃⼰的那⼀⽚有限范围中,犹如海洋⾥,不同的深度中⽣活着不同的鱼群,同在⼀⽚海⽔中,但永远不会相交。所以有些⼈⼀见如故,有些⼈虽长久还是疏远,因为他们原本就在不同的温度与明暗中。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个很⼩的局部,加上我们所不知道的那些,才构成了⼀个事物的真实。 

  04. 一位老师

  教室里,给同学示范的小林老师

  这本书是我的⼀位⽼师推荐读的。她是⼀个没有边界的⼈,会在讲《⼤设计》的时候,说到⽼⼦的《道德经》,她让我们看到,这些⼈,在⾼处握手,他们对世界有着同样的领悟,只是呈现和解释它们的⽅式不同。 

  她叫林曦,我在她的暄桐教室⾥学写字,画画,读书,这些和中国传统⽂化艺术有关事情。 

  去暄桐,是有⼀次看到了她在⼀席的讲座名字叫《⽆⽤之美》,那⼀天她穿着件粉⾊的袍⼦,说到了⼀个⼩事,有⼀次在⼀位朋友的车上,闻到了梅花的⾹⽓,看到放⽔杯的那个⼩位置上,放了⼀只玻璃瓶,⾥⾯插着⼩⼩的⼀⽀腊梅。她觉得这样的⼈与⾃⼰与当下,都相处得很好很快乐,她说这是我们最应该拥有的能⼒,学会和⾃⼰在⼀起,关⼼⾃⼰真正需要什么,不让⾃⼰习惯性处于“有⽤”“⽆⽤”的功利性思索⾥,⽽去真⼼地品尝⽣活的味道。 

  节日季里的暄桐

  我⼀直做剪贴本,从⼩学的时候开始,还是报纸杂志时代,把那些⾃⼰喜欢的⽂字和画剪下来。⼤概都是些触到⼼⾥的、很⼩很温柔的东西。 

  ⼩时候家⾥订《新民晚报》,夜光杯版⾯的“茶可道”栏,有⼈散写些茶事,记得⼀篇《⼩娘⼦,叶底花》,下句“⽆事出来吃盏茶”,很有情致,被我剪下抄在本上,再配了好看的图贴在字间。还记得有⾸诗,说在春夜⾥弹箜篌的⼈,就从积攒的画⽚中找⼀个⽟兰花,贴在它旁边。这是那时我最爱的⽆⽤的事,本⼦现在看来也很美。 

  海鸥小时候的剪贴簿

  所以那一次,听她说“⽆⽤之美”的时候,觉得很印⼼。

  05. 一个时刻

  石涛 《山水册页》局部

  一次课上,学习石涛的画语录,讲到《远尘章》,说“物随物避,尘随尘交”。意思是人不要只认同物质化的世界,要看得到灵魂

  老师讲的时候,以海子的《日记》做解,她读到“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一句时哽咽了。那个时刻,我觉得教室里的我们并不存在,她在遥遥相望着一位知音

  06. 一个秋天

  2018年,写到了智永的《千字⽂》。 

  我临帖的速度⽐较慢,⼀直在写字的精度和速度之间找平衡。我很喜欢⽼师布置的双勾,觉得能看到更多细节动作过程帮助捕捉字的⽓象。

  《千字⽂》临了⼀个秋天,通篇只临了两遍,但⼤多字都临过⼗遍以上。开始觉得写得不好,写到第⼀遍的后半程慢慢看着好些了,可还没等开⼼劲儿过去,下⼀遍开始没多久感觉又不好了,⾃⼰都觉得很有意思,就是这样的反复,好像体会到⼿上功夫和眼⼒的互进。 

  最后⼀周临写的时候,⽼师说可以牺牲⼀点精度以加上⼀些速度,有速度就带出了⼒度,体会到了智永⼋⾯出锋的笔法,⽑笔在纸上被⼀种内在的⽓息牵引着,⾮常舒畅。 

  这个秋天的花

  节日季的暄桐教室

  07. 一段话

  晋《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局部

  我们会沿着篆⾪真⾏草,⼀路写下去。觉得写哪个我都挺喜欢的。现在写兰亭,看字与字之间空间动作的连接,其间有⼀种情感和能量在流动。 

  《兰亭序》⾥说,“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不知⽼之将⾄”。这⼀段话,⼗分喜欢。

  魏晋南北朝和晚明是两个很有意思的时期人们思想活跃,也常怀流年之叹。他们在短暂和⽆常中体悟⼈⽣,直视死亡,也有温情与⾃在。兰亭里也说,“死⽣亦⼤矣,岂不痛哉!”,⽣死在天,我会伤痛,但每⼀刻我都不辜负,好好地做完此刻,再往下⼀刻去。 死亡是虚无的根源,也是指向意义起点

  爱看《浮⽣六记》、《影梅庵忆语》一类的书,⼤都是这些⼈回顾⾃⼰的家庭⽣活,喝茶,做饭,郊游,插花这样的日常。记得沈复在《浮⽣六记》中写夫妻两⼈捡⽯头在家⾥做⼩假⼭的事,种种认真讲究,做好了,想象⾃⼰⾝在其中,神游寄放胸中沟壑。 

  有⼀天假⼭被⼩猫弄坏了,两⼈就伤⼼哭了,觉得这是特别可爱的⼀个⽣活⽚段,他们是夫妻,也是知己,彼此相知相惜,有着对⾃由和深情的体认,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其实包含着他们对于⽣命价值思考选择

  以短暂的生命去体悟永恒,⼀直是古代⽂⼈最吸引我的精神⽓质。

  在暄桐的课上写兰亭序

  08. 两纸唱酬

  今年中秋时,整理东西,看到了爸爸的两纸唱酬。

  唱酬是古⼈的情感表达。对某事有了情感的抒发,就把它写出来给你,如果你刚好有共鸣,便回应给我,是⼀种印⼼的感觉。也像有时候,看过好的电影,或⼀个愉快的谈话,就想写点东西,或者⾃⼰在那⾥,安静想⼀想,有⼀点余情未了的感觉。 

  我还记得那个春天,认识的⼀位伯伯,⾝体⼩恙住院休养,一个早晨,他和爸爸⼀起骑车去颐和园玩,回来后就写下这个。

  爸爸是医⽣,也喜欢读书、交游,很爱古典⽂学。我⼩的时候,他教我背诗,把诗一首首先抄在本子上,然后让我背。那个年代塑料皮本子,隔几页有一个插画。记得当时有幅图是一棵松树,我就背“松下问童子”。

  我们都爱看书,中学时有一个假期我看武侠小说,他和我说,看武侠⼩说,应该看看还珠楼主、梁⽻⽣,再看⾦庸、古龙。他说,到时候,咱们再来谈谈,金庸和梁羽生和古龙有什么不同。

  他曾给我讲过年轻时候⼀次坐⽕车去外地看朋友,下车后发现钱包没有了,因为之后还有很长⼀段路,⾝上没了钱没法⾛,就在车站坐下,铺了个摊⼦,把带给朋友的两瓶酒卖掉⼀瓶,然后带着另一瓶酒继续上路。很有点魏晋风度。我们当时相对⼤笑。 

  看到这两纸唱酬的时候,爸爸已经不在了。看着写在处⽅签上的这些字,当时觉得开⼼,并不觉悲伤。记得爸爸的送别会上,除了亲人学生,看到很多他的朋友、同学和同事,然后都能想起来,我在哪个照⽚上见过哪⼀位,哪⼀位抱我去过公园,哪一位来过家里吃饭,这些事情,这些⼈连在一起,加上我所知道的他,爸爸的⼀⽣也就清晰具体了。忽然觉得,他生命中有过那么多快乐适意的时光,没有辜负,真的很好。

  小时候的海鸥和爸爸在一起

  09. 一位晓晚

  ⼀天晚上临睡给她讲故事,她不时回应,我怕她口干拿⽔给她喝,她喝了一口,突然把⽔瓶塞到我嘴⾥要我喝,看我也喝了⼀口,她就又拿回去⾃⼰喝,喝完⼀口又塞给我⼀口。我们⼀直没有说话,是两个好朋友的感觉 。

  ——海鸥记录的晚晚的事

  去年夏天一个午后,晚晚八个多月,睡醒觉坐在窗前玩玩具,她一个人安静待了很久,没有动也没有找人,我在后面看着,觉得那个状态特别自足,就拍了下来。

  晓晚是我的⼥⼉,今年两岁了。

  她哭我也喜欢看,她嘴⾓的饭粒,齐齐的刘海,糯糯的声⾳,有酒窝的⼩⼿,我都很喜欢。

  有了她之后,我也想知道自己幼时的事。小婴儿时候喜欢听妈妈唱什么歌,第一次说话说的什么,是不是黏⼈,会不会贪嘴……很多的琐细,都想知道。 

  ⽗母在的时候没有养育,不觉得这些有趣,现在想知道也不能了,所以晚晚出⽣那天起,我就记录她的日常,记了两年,明年就第三个本⼦了。 

  我不知道哪天她想知道这些,也不知道她想知道的那天,我会不会在她⾝边。想着把它们记下来,我们就不怕⾛散了。

  10. 一种满足

  我喜欢⾷物相关的任何,食材食谱、食器、烹饪⽅法,都很喜欢,写过一本食文化的书。

  觉得食物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包含着很多未知性,哪里的食材,什么季节取用,怎么烹饪配伍,一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味道,有前人稳定经验可循,也有自己的积累趣味灵感。它也包含着记忆,时间的,场景的,味道的,⾥⾯常常有你爱的⼈,亲密的⼈。 

  又快过年了,每年这个时候都很想念去世的妈妈。节令里会做的那些吃食,也大都来自于她,妈妈教的包饺子裹春卷团汤圆,妈妈做的腌酸菜甜酒酿肉皮冻,每样都如听到她在身旁絮语,灶间的烟火触手可及,这些记忆,鲜活生香也浅淡绵长,漫然无际,却念念相续。

  ⼀次我做了⼀桌菜,其中⼀道法式⽺排,龙猫吃过很满足,躺在沙发上和我说,那是他此⽣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

  海鸥的分享

  · 桂花酒酿里的年糕丁会比糯米圆子更多嚼劲

  · RJ. PAT 郭荣锦的手作凤梨酥,馅心有多过3/4的新鲜菠萝,可见漂亮果肉纤维清香怡口,甜中带酸,表壳酥松,蛋香、奶油香和芝士香浑融有味

  · 东莞爆浆小肉弹,用广西巴马土猪肉,新鲜猪小肠衣,习古制五五肥瘦配比,辅以山西杏花村汾酒,广州致美斋生晒酱油,天津玫瑰露酒,及广东新会新宝堂十五年陈皮。一勺米饭加一颗滚圆肉弹,入口迸裂爆浆,米香、肉香、脂香、酒香、酱香和有无的果香层次细节俱备,成超越腊味的复合味道

  · 晚晚说好吃的

  · 好吃的富平柿饼有好看的粉霜

  · 冬日路边的烤红薯,最爱远远而来裹着北风的焦糊香 

  · 抱抱葱蒜蛋卷是蔡澜先生的独门茶点,卷皮厚实酥松,蛋麦葱蒜和味喷香,小食里有大味道

  · 在坚果巧克力中,觉得match最好的是夏威夷果。因充满了油脂,夏威夷果的质感不似其它坚果的硬实酥脆,反是一种膨松的空气感,裹在醇腴的可可脂里,齿舌尖你感觉得到它又觉得不必分辨,浑融一体

  · 秃黄油是取蟹膏、蟹黄并无一丝蟹肉的极品蟹粉,辅以猪油保鲜及提味。古人制此物是为了在蟹季过后依旧得享美味。物极美吃法亦极简,挖一勺搅拌在刚煮好的热米饭里,米粒黄油盈溢,金脂香软,如此冬日便可将息 

  · 感冒了不想吃东西,看冰箱里有糖水山楂,忽然想起小时候,发了烧赖着妈妈要吃山楂罐头,妈妈骑车几处去找,到中关村才买回来

  

  丙申荷⽉,临《峄⼭刻⽯》 

  丁⾣杏⽉,临《张迁碑》

  丁⾣兰⽉,临《⾃书告⾝帖》

  丁⾣初冬,临《九成宫》

  戊戌初⽉,临《雁塔圣教序》

  今秋临《智永千字⽂》 

   今冬临《兰亭序》

  她的书桌

  ▲ 很小时候开始,海鸥就有一个自己的书桌,她说不是茶几,不是饭桌,也不是爸爸的字台,只是她的读书写字的地方。会把喜欢的东西放一两件在上面,像陪伴一样,歇的时候看一看摸一摸,心里特别开心踏实。现在也一样。

  ❍

  谢谢写字的人陪伴又一年,预祝元旦好

  ??

  - 完 -

  可点击两张图片,了解更多内容

  

  暄桐教室:一间书法教室,基于中式文人审美,教授以书法为主的传统文化与技艺,推崇非功利的学习态度。教室认为写字是一种生活方式,师生共同以书法为原点延展深入传统与艺术的种种乐趣,探索着心手相应,知行合一的可能。

  —

  |林曦老师:1983年生于重庆,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于2011年创办暄桐教室,旨在以书法为起点,亲近中国传统之美,以实践和所得,滋养当下生活。

  至今已经与同学们一起完成了1600余学时的教学,从零开始,从执笔蘸墨写下第一个线条,到篆、隶、真、行、草各个书体的系统学习,为喜爱书法和传统的同好提供了一种有趣扎实,可坚持进阶的学习可能。

  七年积累后,开始通过线上直播课程《从书法之美到生活之美——林曦老师的零基础书法课》,跨越时空限制,与大家分享。师生在手忙心闲,精进又游戏的氛围中,学习传承文人的趣味与智慧。

  她还创办有美育&文化工作室「林曦的小世界」(L Studio)和基于中国文人审美的生活方式品牌「山林曦照」,前者致力于出版、视频、展览等原创内容的制作,后者至今已设计并产出约六百余件围绕书房文化与行止空间的器物。

  下 期 再 见

  ?

  ◼︎

  采编_余非 媛子

  图片提供_海鸥

  出品 | 小世界工作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写字的人 | 我愿唱酬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