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多情的,
他可以路过一户人家,
而驻足想要一窥粉墙之内。
但他“多情却被无情恼”,
因为他的每一次深情驻足,
总会换来“笑渐不闻声渐悄”
-
出生。
苏轼的父亲苏洵,
《三字经》里: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讲的就是苏轼的爸爸的轶事。
-
考试。
苏轼进京考试时,
主考官是欧阳修。
因为苏轼文章写的太好,
欧阳修颇为赏识,
为避嫌,
苏轼只得了第二。
-
苏轼考试的文中有一句话,
主考官欧阳修和小试官梅尧臣,
竟不知道出处。
后来他们问苏轼,
苏轼是这样回答的:
“何必知道出处!”
这下,
预言说: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
做官。
苏轼开启了他漫长的为官之路。
但他做的并不轻松,
一贬再贬,
“乌台诗案”更是下狱一百零三日。
但有了王维在前面,
人生的起伏,
也使苏轼有了新的领悟。
随着他每贬到一处,
就兴起一出。
-
杭州。
杭州灵隐寺有一幅对联:
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
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案。
胜缘结香火,来游初地,
莫虚负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这幅对联说明了白居易、苏轼,
苏轼因与王安石在变法上政见不合,
来到杭州。
再写诗讥讽朝政,招惹祸端,
还给苏轼写了一首诗,
作为赠别劝诫:
北客若来休问答,
西湖虽好莫吟诗。
听起来很有意思。
-
安乐坊。
首先,他做知州期间,
他亲自捐50两黄金,
此外是社会善款。
三年医愈千人。
-
苏堤。
当时西湖淤塞严重,
苏轼上书朝廷:
杭州之有西湖,
如人之有眉目,
盖不可废也。
得到朝廷批准,
他发动20万民工疏浚,
由于西湖太大,
当时挖出的淤泥又太多,
苏轼干脆就命人将挖出的淤泥,
填在湖水里,
筑成了一条长堤,
就是“苏堤”。
-
苏轼是个诗人,
所以,堤上架有6座桥,
一到春天,
倒映在西湖水中,
“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
修行与“破功”。
苏轼被贬瓜州期间,
趣闻依然不断。
一天,苏轼修行觉得很成功,
于是写了一首诗: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命书童乘船送到金山寺佛印和尚那里。
佛印看后,
用笔在后面写了“放屁”二子,
又让书童将诗拿回。
苏轼一见,很生气,
立马过江去找佛印分辨。
佛印见他亲自前来,
立马哈哈大笑,说: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轼立刻就懂了,
境界还不到。
于是,苏轼当场就把自己做官的玉带押在金山寺,
作为镇寺之宝。
-
乌台诗案。
四十五岁时,
苏东坡在湖州任知州。
一天夜里,
他被人连夜抓起来带进京城。
关进监狱后的苏轼,
一位看守他的狱卒,
对苏轼很喜欢,
会经常给他送点酒菜,
冬天还会给他烧热水洗脚。
苏轼自称“魂惊汤火命如鸡”,
所欠唯有一死。
甚至他连给弟弟的《绝命诗》,都写好了:
-
贬出豁达。
黄州开始,苏轼被贬的越来越远。
后来是惠州和儋州,
这个时候,愿意接近他的人也越来越少。
“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
这期间,
《寒食帖》、《卜算子》、《赤壁赋》、《念奴娇》
最好的书法,最好的词,都出来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的词一直以来都不深奥,
但会带出一种意境,
彷佛他穿越回了三国。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也并没有因为贬谪,
他还有调侃,
一个“笑”字,
已经对很多伤痛早已忘怀。
-
“呵呵”第一人。
“呵呵”一词,
很多人不知,
一生文章中,
竟出现四十余次。
它用呵呵,笑自己,也调侃环境。
苏轼喜欢柳永,
经常会拿自己的词与柳永比,
有一天,自己又写了一首词,
但自己的风格也挺好。
他的呵呵,不伤人,也不自伤。
黄州时期,
在《与陈季常》一信中写道:
“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
睡在同一个枕头上,
稍微一翻身,
也大可不必介意。
心中无碍,
呵呵处释怀。
-
苏轼的可爱。
贬往惠州,
他提笔就写: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海南儋州,
地处边陲,孤悬海外,
相去京城几千里,鸟飞犹用半年程。
蛮荒瘴烟之地,
还办起了学堂,
教出了北宋开国以来,
-
一千年后,2000年,
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入选理由是:
東方的,生活的。最美微雜誌。歡迎您的來訪-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