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越又双叕上热搜了。
而是她被《中国新闻周刊》评选为“影响中国2018年度演艺人物”。
要知道,《中国新闻周刊》可是国家级通讯社,它颁发的奖项也就代表着国家对获奖人员的肯定,但考虑到杨超越所取得的成绩,很多人觉得她不配得到这样一个重量级的奖项。
凭心而论,杨的作品实在是寥寥无几,就连其所在团队最出名的那首《燃烧我的卡路里》,她演唱的部分简直就是在破音的边缘疯狂试探。(写这篇文章时我循环播放着《燃烧我的卡路里》,现在脑仁疼)
从农村出来的杨超越初中便辍学打工,在餐厅端过菜,在咖啡馆当过服务员,如今成为中国顶级流量女团的成员,堪称逆袭典范。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逆袭故事,但因为努力就可以获得“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的奖项,我还是认为不妥。
虽然我们肯定努力的价值,但努力并不代表着一定会成功,一定会有成绩。如果光靠努力就能成功,那些起早贪黑扫大街的大爷比谁都努力,是不是也要给他们颁个“影响中国”奖啊?那些挑灯夜战努力考研的学子也比谁都刻苦,是不是也要保证他们都被名校录取?
显然不可能吧,努力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但努力≠结果,那些动不动就说明星很努力的粉丝,多半是他喜欢的明星实在没啥拿得出手的作品。
所以别再说你家偶像很努力了,比她努力的人多了去,这并不是她能获得“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奖项的根本原因。
既然是颁发奖项,不如回归奖项本身来看看,这个奖项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顾名思义,从奖项的名称来看,能够获得“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的人一定得是在2018年在中国非常有影响力。
远的不说,仅从《中国新闻周刊》公布杨超越获奖的消息后它的微博热度,就能看出杨超越的影响力。
有关杨超越获奖的微博被转发将近2万次,评论5万余条,而它平时一条推文的转发量仅有几十条。
关注微博的朋友都知道,自从杨超越出道以来,她的一举一动都会被顶上热搜,就连队长孟美岐和以团队第二名出道的吴宣仪宣布退出“火箭少女”(杨超越所在女团)时,热度最高的还是杨超越。
因为大家都在调侃称:转发杨超越不仅不努力能考第三(杨超越排名第三出道),第一第二还立刻转学。
虽然是调侃,但这还是为杨超越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帮助她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而且对比所在团队人气成员的搜索热度也能看出来,杨超越的热度指数确实非常高,影响力不容小觑。
杨超越此次获奖,如果给她颁发的是“最佳歌手”便纯属扯淡,让她跟莫言争夺“诺贝尔文学奖”就更是胡说八道。
但杨超越这次得的奖是“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所以仅从影响力来说,杨超越获奖实至名归。
虽然杨超越在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欠缺,但她巨大的影响力还是鼓舞了一批人的努力向上,就像《中国新闻周刊》给杨超越的颁奖词称:这个年轻女孩身上折射出一个时代普通人的奇迹与梦想。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明星,不过是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渴望拥有的特质。
我身边就有一位杨超越的粉丝,她说自己喜欢杨超越是因为杨的乐观,觉得这个小姑娘非常有韧性。
虽然杨超越自从出道以来就饱受非议,但她并没有被打垮,顶着所有的质疑和辱骂走到了今天。
想想看,一个人骂你就会让你心情沮丧好一阵,而同一时间成千上万的人骂你,你会是怎样一种感受呢?
当然了,杨超越现在的业务能力还是非常欠缺的,但她乐观的心态还是影响了一批粉丝,在用她自己的影响力传达着属于她的正能量,就像人民网所言:
杨超越的逆袭,是一种被忽视的草根力量。她的背后有大量“努力却得不到关注”的普通人,他们渴望发光,相对精英阶层,日常充满了压力和焦虑,看到杨超越在节目里放声大哭,理直气壮地释放自己的害怕和不安,他们有着同感,从中获得压力的释放。
在反对杨超越得奖的文章中,有一篇题目叫做《杨超越获“影响中国”奖,是对8000学者最大的侮辱!》
文章中,作者列举出此次获得“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的其它获奖者名单:单霁翔、王贻芳、沈德咏、刘国梁、文牧野、龚克......每个人都是佼佼者。
文章截图
但这些人都来自不同的行业啊。刘国梁是体育界,王贻芳是物理界、沈德咏是法律界,杨超越代表的只是演艺界。(早些年霍建华、鹿晗、王俊凯也都代表演艺领域获得“年度影响中国”奖)
为了进一步煽动读者的情绪,作者还拿杨超越和刚刚获得100名“改革先锋”的获奖者对比,和抗战老同志对比,和屠呦呦、林俊德院士一类的科学家对比。
不明真相的群众读完不免觉得是杨超越“夺”了他们的奖项,所以把气撒在了杨超越身上,最后不可避免地说出了那句堪称月经一样的屁话:戏子家事天下知,将军孤坟无人问。
但关注飞碟说的碟子们知道,丹尼尔在《省省吧,你们骂“戏子”,不是因为心疼科学家》一文中就曾说过一个观点:大多数人对演艺界人士的口诛笔伐,并非是出于心疼科学家或者某种他们口中的崇高目的,他们只是想把演艺圈的人拉出来游街罢了。
霍金去世的时候,和菜头的一次“钓鱼执法”:堪称大型打脸现场。
那些天天把科学家挂在嘴边的人,真的关心科学家吗?真的平时天天去看科技新闻吗?
或许你还会说就算是演艺界人士,也轮不到杨超越获奖啊,其他前辈不是一样努力,而且更有作品吗?
但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如果不是杨超越的获奖,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影响年度人物”奖吧,我问了办公室很多同事,10个里面只有2人知道(还有一个是因为王俊凯去年获奖知道的)。
其实早在2009年《中国新闻周刊》就在每年年末发布“影响中国年度人物榜”,但关注的人并不多,直到后来加入演艺界的人物评选,借助演艺圈人士的巨大流量,关注量才逐渐上升。
而此次杨超越的获奖,也用她引起的巨大流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她的得奖让更多人了解“年度中国人物”这个奖项,也让更多人有机会关注其他99位在不同领域的人才所做出的贡献。
杨超越获奖引起的巨大争议,让我想起来初中时买香皂的一个故事。
当时我去超市买香皂,看到一款香皂盒上印着一则广告称:每购买一款该产品就会给贫困山区的妇女捐赠1分钱。当时我很气愤,觉得这家公司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明明就是想卖更多的产品,却打着公益的幌子“招摇撞骗”,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不要给公益涂抹上太多的商业色彩》。
但现在再看那篇文章,实在幼稚可笑。因为不同的行业本身就有着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商业公司在挣钱能力上更占优势,但需要更多的宣传渠道去推广产品;而公益组织有着天然唤醒人类同情心的优势可以帮助企业宣传,但自己公益所需的资金不足。
所以对用户而言,同样是买香皂,买有公益合作的产品不仅满足自己的需求,还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何乐而不为呢?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价值,它们之间更多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对立存在的,更不是一场零和博弈的游戏。
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出科研成果取得专利,企业家在买到专利后,可以将专利大批量地投入生产、包装上市,而在推广环节就需要邀请影响力大的演艺圈人士协助宣传。
这样,每个行业都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将产品推广出去,最终达到1+1+1>3的效果,实现三方共赢。
就杨超越而言,她最大的优势便是身上自带的巨大流量,但劣势是能力的不足、作品的缺乏,这一点她的粉丝也是心知肚明。
所以,希望杨超越在拿下这个沉甸甸的奖项后,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自己不仅有流量更有作品,践行她在领奖时所言:为大家传递更多的正能量与积极向上的态度,不负众望。
堕胎后噩梦不断,胎儿有灵魂吗? l 敢问敢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