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女之吻》是一部由海科特·巴班克执导,威廉·赫特 / 劳尔·朱力亚 / 索尼娅·布拉加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蜘蛛女之吻》影评(一):蜘蛛女之泪
“从前,在一个遥远的热带岛屿,住着一个奇怪的女人,她穿着一袭黑色的闪亮长袍,让她看上去像只手套。可怜的是,她被一张巨大的蜘蛛网所笼罩,从她自己体内长出来的蛛网。一天,一个遭遇海难的男人,被冲上海岸。她给他食物,为他疗伤,用爱滋养着他,救回了他的命。当他醒来时,凝视着蜘蛛女,看见…一滴完美的泪珠从她的面具里滑下…” “她为什么哭?”“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总是寻求解释?”
《蜘蛛女之吻》影评(二):最后他们都死了
终于在热天午后看完.
政治与同性恋似乎就是向电影奖项送秋波了,WH的OSCAR级sissy表演难度并不大,当然,PSH的capote也主要出彩在表现娘.
WH演出了角色动人的一面,尤其是结尾,他终于如愿以偿,如同他所YY的方式,红颜为君舍生取义,如同tosca,如同法斯兵德的女猪们,凄凉的死去.....
没有看原著,也没有看舞台剧,仅从电影来看,尚可罢,虽然阴森的监狱背景并没有成为SM的背景,情欲的意味远没有想像那么浓烈,淡化了,很淡....
《蜘蛛女之吻》影评(三):蜘蛛
从电影看,很难说革命者瓦伦丁爱上了莫利纳,反倒是莫利纳爱上了瓦伦丁也参与了革命活动。我看完后,反倒觉得莫利纳这样的人物值得赞扬。瓦伦丁在末尾念念不忘的还是玛塔,而玛塔就像他说的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女人,瓦伦丁之所以被警察抓捕,从影片看仿佛玛塔有告密的嫌疑。与朋友之前告诉我的不一样,她说这部影片表明一个革命者,革命性如果彻底的话,也会从异性恋范畴里跳出来。我想如果影片这样改编的话,也许更好。让瓦伦丁作为一个同性恋的革命者,莫利纳是一个异性恋者,最终莫利纳爱上了革命者也成为革命者,也许这样影片价值更大。现在的剧情,不过是莫利纳出于对瓦伦丁的爱情参与革命活动,瓦伦丁心心念念的还是革命,从头到尾也没什么变化。
《蜘蛛女之吻》影评(四):人性人性!
看完后,我唯一的感觉就是:“人性”。观影,那是种人性的冒险,对于我们完全陌生的地方。
我沉醉于那个比喻:蜘蛛女和眼泪。从那一刻影片突然焕发出光彩,我也突然间理解了这个“女人”。
我喜欢牢房中那个微妙的气氛,我是指在作者笔下,那种人性最终被感动和沟通的过程。
那个暴躁的革命家就像是我们,鄙视(或者不理解)同性恋,对影片沉闷的前半段暴躁不安,对歌颂纳粹的烂故事嗤之以鼻,对那样的环境抱怨,愤怒和恐惧。
最后呢?如果我们还有健全的人性,如果,这是对我们的考验,把问题和选择放在我们的面前。
莫利纳的人性是一贯的,他无法逃脱自己的宿命。还有很多向他一样的人,当我们在生活中,认出他们的面孔的时候,我们会怎样看他们,怎样对待他们,是用电影后半段革命者的态度,还是电影前半段革命者的态度?
电影提升了我们的智力,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深化了我们的感情,使我们更加接近真实的人性。
《蜘蛛女之吻》影评(五):嵌套叙事的互相印证
又是戏中戏,为了强调现实和电影(戏中戏)的差别,戏中戏部分的表演刻意地做了表现主义的处理。嵌套的两个文本采用了相同的叙事结构,都是革命的崇高叙事和情爱的日常叙事的交织。最终都以崇高叙事被成功消解告终。戏中戏有一个明确的背景——纳粹vs法国抵抗组织,但在电影现实中,始终没有明确革命反抗的对象是谁,但革命和镇压的活动的各种特征都表露无遗:地下活动、秘密接头、非法抓捕、酷刑逼供,以及双方都表现出来的那种冷酷无情。这种抽象的革命反而准确地描述了其核心表征。
故事和嵌套的故事具有类比关系,以形成叙事的换喻。莫利纳欲望着瓦伦丁的秘密,打算以故事来交换,当他发现已经爱上瓦伦丁的时候,他也获得了瓦的秘密,最后他以付出生命的方式完成了他和瓦的契约,这和他叙述的故事同构了。他通过叙述揭示了自己的命运。
革命者瓦伦丁的两个女友的设定特别具有典型性,一个是组织中的伴侣,象征纯粹的革命性,一个是中产阶级的女性,对应于普通人对幸福的想象。瓦伦丁虽然是个坚定的革命者,但在梦中每每念及的还是她,在影片结尾,在梦中陪他一起荡舟远去的也是她。普遍的人性还是战胜了革命的信念。
《蜘蛛女之吻》影评(六):莫利纳式真爱政治
说莫利纳最后选择了“革命”,本身就是一个所谓政治正确的教材式判断,一个道德判断。
与其说莫利纳选择的是为革命党人传送口信,不如说他选择了被崇高银装素裹的“瓦伦汀”。对于莫利纳这样柔情似水的人,姑且不论他身着的是哪一件性别的外衣,他都是因爱而生为爱而死的爱情动物。选择爱情如同选择生命,生命是达成死亡的必由之途。不要亲信人们赠送给他的那顶至高无上关于牺牲的冠宇,没有人像莫利纳那样渴望生存,生存是实践爱的仅有方式。因此他从未预料死是最坏的结果,他只是对危险和无爱的苟活做出最后定夺。
甚至,我们可以说他是超性别,超政治的雌雄莫辨。
对此我们要严肃质问挟持爱的理由——是它,冠冕堂皇地朝奔向它的浪漫无助的人射出了致命的子弹!
真爱是对正义与美之爱的一个分支。瓦伦汀献身的事业并非正义与美,真正的危险是它自诩为正义和美,唱着凡人无可辩驳的赞美诗,赐予那些柔情蜜意的、凶恶刁蛮的、软弱天真的鳏寡孤独以毒鸩。
不分时地,我们憎恨的永远是一个人试图靠近和领略真善美时所遭受的诘难。
然而无论我们如何以道德之名绑架莫利纳,在他那里一切都可以被接受和原谅,因为True love is love for humanity。
《蜘蛛女之吻》影评(七):终于看了
在没有网络,靠《看电影》生活的大学时代,就已经听说过这部电影。一直想看,一直没有机缘。后来买来了碟,近乡情怯,放了很多年,一直到现在才看掉。
比我想象的更出色。对话节奏紧凑,演员表演有如神助,中间插入的法国女歌手和德国军官的故事,演员们用一种夸张的,属于黑白默片时代的手法表演和念台词,制造出一种奇特的疏离感。
回说两位囚犯。
如果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活主题,那么Valentin的生活主题是革/命,是崇高理想,是解放全人类;而Molina的生活主题则是爱;用王小波的话来讲,是墨子式的兼爱天下。
Molina已经老了,脂粉和衣物掩盖不住的色衰,看得人心惊胆战。年轻过,貌美过,有过美好的身体,现在只剩下爱,母亲,和一些电影的回忆。Valentin还没有老,革/命不使人显老,他满心崇高的动机,great cause。
电影中最动人的一场莫过于Valentin拉肚子,Molina为他收拾那一场。什么电影,除了cult片,敢拍这样的场景?明明那么污秽的情节,被导演拍得不动声色,冷静而温情;演员演得太出色了,看不见他任何厌恶的神色,耐心,温柔,专业,同情却又理解地不让同情流露出来;这一刻他只有爱,而他忘了革/命;实在不能演得更好了。
《蜘蛛女之吻》影评(八):所有故事都是愛情故事
沒有看過原著,只看了一遍電影,就貿然寫下評論,僅代表個人感受。見笑了。
《蜘蛛女之吻》改寫了革命者一貫的銀幕形象。在和平時代的人看來,革命者都是憤怒的、將革命的意識形態貫徹在生活每一瞬間,俗話說就是愛撕B.看似目標不清晰因而莫名其妙。
但是《蜘蛛女之吻》重構了革命者的形象,和革命的意義。Molina一開始不能理解瓦倫丁的憤怒之來源,認為他清心寡慾和對行為規律的執著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在朝夕的相處中,Molina愛上了瓦倫丁。他說,最好的電影就是愛情電影。這代表了Molina的人生信念,他想找會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幸福,出於“愛”,他主動選擇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是很笨拙的,最後他走向了Lydia,也是天真的。但是,就如夢中?Marta所說,你不知道他死的時候是幸福還是痛苦。我們無法評價也不應評價這份革命的代價,“犧牲”,是應該的或是不應該。革命者的形象是柔軟的。
而瓦倫丁的線則不同了。瓦倫丁一開始的憤怒、粗暴的,一身正氣,大義凜然。後來他跟獄友,也是Molina談起了愛情。在此,愛情,是質疑革命的工具。瓦倫丁跟女友Lydia是無產階級的同志關係。但實際上,他在病痛中只會唸起Marta的名字,她是典型資產階級富家女,階級敵人,但諷刺的是,她卻數度解救過瓦倫丁。這段關係讓瓦倫丁感到愉悅,卻又讓他質疑起革命。他說,他不想死。革命,是否應採取二元對立、暴力不合作的方式?革命的正確性、必要性在游移、被消解。
一般說來,革命的緣起是因為社會的不公正而憤怒。但是電影將革命建構為一個生產性的、積極的力量。革命的目標和意義都應該是愛,這種愛是廣義的,包括情人的愛,親人的愛(參照M對媽媽的愛),朋友的愛。這就是“最好的故事都應是愛情故事”。人類的行為指向應是愛。但是電影又存留了對愛情力量的質疑。瓦倫丁挺不過鞭打,他腦海編制了一個幻想,讓愛情帶他走向遠方。人物收穫了愛情和對愛情追求的肯定,但是他們卻沒能實現自己的objectives.革命與愛情的關係也指涉了社會中男性陽剛氣質與權力、與愛情之間的關係。此處就不一一分析了。
《蜘蛛女之吻》影评(九):恶俗改编的范例~看过小说就不要看电影
昨晚刚看的,虽则如此,有些细节也忘了,但极度不能忍受的倒也没忘。
事实上,如果只看过电影,我还不会有这么多牢骚。问题是小说前几天刚看完,文中情节还记忆犹新。
先说结尾,这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小说中瓦伦丁受毒打后被送进了医院,在吗啡的幻觉中回忆起莫利纳(多数评论,包括译林版的译序都没明说最后的蜘蛛女指莫利纳,但我认为这是无须质疑的。因为全文只有两处提到蜘蛛女,一是莫利纳出狱前瓦伦丁对他的评价,二就是瓦伦丁在幻觉见到的。仔细看的话,瓦伦丁的呓语很多可以照应他和莫利纳的相处。至于和他对话的女友,照我的理解,就是他本人,或者说是他潜意识创造的一个对话对象。)电影在这章节上删节了很多,干脆去掉蜘蛛女,改成瓦的女友和瓦幸福地来到海边游船。
电影中蜘蛛女的情节摆到了前头,变成莫利纳跟瓦伦丁讲的一个电影故事。这样,没看过小说的观众就会不明就里,蜘蛛女的角色也显得可有可无。一些只看过电影的朋友表示不明白为何片名要叫“蜘蛛女之吻”,这应该就是导演随意改变情节发展顺序造成的困惑。
在我印象中,类似的改动还有很多。例如,导演只保留小说中六个电影故事中的一个——即法国歌女与纳粹军官的爱情悲剧,却在结尾以一个龙套之口称莫利纳是金钱豹女人。(《金钱豹女人》是莫利纳跟瓦伦丁讲过的一出电影)这种改动相当没意义,因为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根本不明白金钱豹女人的象征意义。
有评论认为电影弱化了原著的同性恋色彩,增强了政治描写。以我见,是两者都只有减弱没有增强。莫利纳与瓦伦丁的感情发展相当牵强,莫利纳一向瓦伦丁表白,就把一个直人辧成弯的,还把床上运动都完成了。看到这里我都不知道该称赞莫利纳魅力大还是瓦伦丁有做gay的天赋。当然片子出厂的时代没现在开放,但遮遮掩掩欲说还休,还不如删掉这方面的刻画算。至于政治上的描写,本来小说就不多,电影里就更剩皮毛。
最后说说主要角色得塑造,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william hurt塑造的莫利纳相当神似,虽然我对这个娘娘腔的角色不甚喜爱,但这是剧本问题。
至于瓦伦丁,原著里是相当有教养的人,至少从未对莫利纳大喊大叫。但电影中多次对莫利纳发飙,还嘲笑他是同性恋,显得异常暴躁。小说里瓦伦丁对莫利纳说谁也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尊严,不知电影版的瓦伦丁是否自打嘴巴。
先写下这么多。虽然《蜘蛛女之吻》不算好电影,但原著小说却写得相当不错。建议没看过小说的朋友先去看小说,看过的就不要看电影版了,多数你会失望。
《蜘蛛女之吻》影评(十):小说精彩,电影呢?
小说是阿根廷作家曼努埃尔·普伊格写于1976年的对话体作品,获得了若干文学奖,也是他一生最具影响的作品。不过因为涉及同性题材,竟然曾被列为十大禁书之一。可实际上如果单纯把《蜘蛛女之吻》解读成同性恋小说,会把作者生生气活、再活活气死——要知道,一直以来本书可是被界定为政治小说,而非同志文学。须叔只能说,同性关系是作为《蜘蛛女》重要和必需的叙述手段而存在。因为只有它才适合作品里非常特殊的环境:监狱。
小说的重头戏是里面五六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但是故事的脊梁还是两名囚犯的较量与融合。有趣的是,每一个插曲故事都叙述完整,但是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不仅没有喧宾夺主、分散读者注意力,反而把主线衬托得晶光灿烂、熠熠生辉,打造出更具包容性的整体效果。这真是一种天赋!每个故事拿出来都可以独立成篇,或奇情、或魔幻,或比现实更残酷、或比想象更瑰丽。你不得不承认曼努埃尔·普伊格的叙事能力和语言功底都相当惊人,这和他从小接受阿根廷传统故事演绎的熏陶,和一生长期四处流亡有关。在接受拉美各国“讲故事”的潜移默化后,加以多年的文字磨练,终于形成了自己出神入化的写作特征。看普伊格的文字,你会相信,任何故事都是动人的,就看“说书人”有没有这份能耐讲好它。
小说的魅力不止于书本,还迅速蔓延开去,转化到各种表现形式。歌舞剧《蜘蛛女之吻》亦不必说,自诞生之初就一炮而红,多年来久演不衰,早已成为百老汇的经典。
1985年,独见慧眼的巴西导演埃克托尔·巴本科果断下手,把它拍成了电影。电影拍的怎么样呢?我没有看到,无法发表意见。可供参考的是:片中的男演员威廉·赫特(William Hurt)就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有人说拉美文学都是天生的好剧本,直接敷衍就可成片。《蜘蛛女》更是其中翘楚,文字的绚丽和情节的曲折并重,本身就是绝好的电影架子。可能也只有声、光、影、画俱全的电影,才能够立体地表达出主人公种种神奇想象与黑暗监狱血腥残酷的强烈对比。还记得当年看书时年纪还小,已经被书里奇幻的人物和情节深深吸引、欲罢不能。虽然是薄薄一小本,掩卷后仍然余留着震惊的感觉,当得上是回味无穷。
可惜据传小说改编成电影时,导演只保留了原著中的“法国歌女”为副线,舍弃了另一条标志性的“僵尸女故事”。即便如此,电影版《蜘蛛女之吻》也被评为“足以流芳后世”。可以透露的是,不管在书中还是电影里,为爱不顾一切的同性恋男子和他幻想中的同样奋不顾身的“蜘蛛女”最终都被虚伪而冷酷的现实所吞没了……
那是怎样一番演绎呢?
值得一看!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没有看到电影前,就写下“评论”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