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光》是一部由张作骥执导,范植伟 / 李康宜 / 蔡明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之光》观后感(一):黑暗是真实的一束光
一切都是黑暗的,旧小区,潮湿脏乱的楼道,充满木味的房间楼阁。一个部很生活的电影,真实到我以为我的真实是虚假的。当女孩再一次带上假发的时候,当智障的弟弟拿起玩具电话自言自语的时候,当那一把刀看在阿伟的背上的时候,一切真实才开始娓娓道来。
《黑暗之光》观后感(二):别打扰我幻想
描述康宜家里的情况时 看的出来是不用灯光的 就这样把真实的黑暗表现出来。即使家里情况特殊 失明的父亲与继母 以及心智不全的弟弟 貌似对正青春的康宜没有太大影响 她梳妆、戴漂亮的假发、写日记。最让人意外的结尾。康宜穿过黑暗的过道 抵达自己卧室的窗口看新年的烟火 笑容又回到了她的脸上。这笑似曾相识 仿佛就像停电的那个夜晚看到阿平站在路口的时候。
《黑暗之光》观后感(三):黑暗之光
这部片子充斥着压抑的气氛,就连男女主角在萌萌的恋爱气氛中都是低调灰暗的。 最后,康宜走过走廊,幻想出阿平来他家吃饭,好像过的就像平常日子一样。这样的桥段,却愈发添加了观众的伤心和抑郁。父亲的生病,初恋男友的死,在这个昏暗的屋檐下,我都替女主角透不过气。一个人,孤单的时候,千万万不要看这部电影。不知道低沉 内敛的外表下,他,在想什么...
《黑暗之光》观后感(四):想你了,你就会回来么
闷啊。长镜头啊。
很棒的开头与结尾。
爸爸去旅行,想他了,他就回来了。
“我这个冰都是用宝特瓶换来的,都快融化了”
“你不会赶快吃吗?我有叫你换那么多吗”
“姐姐都不陪我一起吃”
“冰这么多,都不陪我吃”
“你自己吃吧”
“你到旁边不要递到我的床”
“去旁边,快点,都滴下来了”
《黑暗之光》观后感(五):.....
阿爸离开前一定要康宜带他去台北的一条地下道..听到从顶部渗透下来的水滴答声触摸到周围潮湿的墙壁..阿爸觉得很开心.."一切都没有变"..黑暗成为储存光照下记忆的一个优良容器..长长的房间走廊通向的是温馨的饭桌..生者与逝者现实与虚幻只是明暗光线调节下一对比邻的住客..如同印刻在菲林上同时存在过的影像..为什么照相迷人呢?连同电影在内的影像记录..我觉得..都是现实寡淡晚宴中邀请幻象入席的好借口...
《黑暗之光》观后感(六):黑暗之光
暑假快结束了,康宜像往常一样准备与家人吃晚饭,她好像听到了什么,走过厅堂,来到窗前,窗外是绚烂的焰火,她想到了什么呢,生活的艰苦,突如其来的爱情,爸爸的离世,阿平的死亡?在基隆港的烟花里,康宜笑了。回过头,康宜又看到旅行回来的父亲,后面是帮他提行李的阿平。死亡只是一场旅行,总有回归的一天。这就是所谓的黑暗之光吧,在黑沉沉的岁月里,仍然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对于过往的喜怒哀乐微笑着释怀。期待张作骥的下一部电影,就像期待黑暗里的曙光。
《黑暗之光》观后感(七):Moments
1.开头和结尾,康宜走出客厅迎接的镜头
4.海边,阿平站在岩石上挥棍打浪
5.“姐姐fall in love”
6.康宜船尾背对跳水
7.楼道之吻
9.阿平死在岸边,像一只鸟
10.康宜帮老板拔掉氧气管
《黑暗之光》观后感(八):我看到了一道光
是我喜欢的类型的片子 故事简单 人物情感清晰 爱就是爱 不爱就是不爱 看到五分之四的时候 我看出了片名中的黑暗 爱的人一个又一个的走了 可是她没有流泪 默默地 看着 待着 送走他们 自己的日子还要继续 我快要憋疯了 为什么我只看得到黑暗 却看不到片名中的另一个重点——光 终于 在影片的结尾 爸爸和阿平“旅行”归来 她再次穿过那个略显黑暗的过道 迎接他们的回来 死亡只是一种旅行 借用另一位朋友的话说:“死去的亲人只不过是去很远的旅行却不回来而已,你想他们回来的时候,他们就回来。”
《黑暗之光》观后感(九):黑暗之光
如果不是雷光夏5年后又出这张叫 黑暗之光 的唱片,我大概要忘记他们了。
雨水和月亮。
两个人在路上走,夕阳在天上走。可是就要不见了。
张作骥真是狠毒。已经是作爸爸的人了,还是让两个黑帮少年死于非命。
如果还有那样一场大雨,像乱世里的一场奇迹的大雨,落在兵荒马乱的心里。
我想他们是在寻找的,找一个神。希望他轻轻地随便的说一声:要有光。
这样的简单的梦,有没有实现?
《黑暗之光》观后感(十):半成品
看片只是因为范植伟,但看完后在脑里一直翻腾!
影片开场的前半个小时,看得我发闷。因为没有打光的缘故,镜头里一片昏黑,还有就是日常生活的琐碎,都有关掉的冲动。直到阿平的出现,当时就觉得他和康宜注定有交集。一直在担心他会有什么事发生,但当他真的死去,觉得不可能,他还有很多不应该的理由,怎么可以死去,就如绷紧的弦断了,但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就只是活着和死去,没有平凡却可能幸福的以后。
普通人的兜兜转转,是为了什么?年轻时拼命做加法,所谓泥沙俱下,便是如此。不管任何人,都要走过这样的过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去污存珍的能力,反思和质问自己真的想要什么,就如蚌贝生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