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冤记》是一部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亨利·方达 / 维拉·迈尔斯 / 安东尼·奎尔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黑色电影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伸冤记》影评(一):关于故事
结尾妻子不愿意和丈夫一同回去的时候,不自觉就想,如果突然反转,妻子正因为已知丈夫是凶手,又留有对他的感情才陷入精神迷惘中,似乎更曲折些,也更能让人觉得出其不意而大加赞叹。但是希区柯克没有这样做,或许是他从来都保留一个善恶有报的结尾的延续,又或许是它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而赋予这样的结局是出于对故事本身的尊重。一个简单的故事,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与那些探索罪恶名其曰彰显人性深刻反思的高分影片不同,他传达了一种善良温润的价值观,而不只是批判人类缺少这样一种价值观,这才是当今时代所缺少的吧。传达,才是影片的力量所在。
整部电影很平缓,没有剧烈的冲突,没有人为的敌对,对男主从逮捕到审判都严格的遵照程序,但最终逼疯了女主!你可以说是因为女主作为一个家庭妇女,不习惯压力,没有承受力,可你却不能怪任何人,甚至是犯人,因为他没有栽赃,所有人都按照社会角色履行着自己的义务。所以,问题在哪,谁错了,很肯定,没有谁错了,无耻点说就是男主点背!所以,怎么了!
我看到的是个人在体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你要证明自己的清白是多么的艰难,即便体制再公正,都带有强制力,都与个人有着上强烈的实力悬殊!所以,我遵从无罪论,如果,我有罪,你来证明,体制来证明,而不是“不是你撞的,你扶他干嘛”的腔调。作为一个擦边的体制人,我试问自己并没有做到无罪论,仍带着那一丝高傲的“我已经看穿你了”的自以为是!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伸冤记》影评(三):压抑的不忍继续下去
希区柯克在影片开始的那个旁白无疑给影片加上了一种暗示,对于观众的暗示。这种暗示带来的效果,至少给我带来的效果就是相信影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这种真实的感觉,为影片蒙上了更多的压抑。
仔细想想亨利方达在给妻子申请贷款的时候,以及在影片最后亨利方达见到那个詹姆斯小姐的时候,詹姆斯的小姐的面部表情几乎是一样的。扭曲着尴尬以及恐惧。清白和有罪,到底如何分辨。
有好几次,我甚至想关掉电影,先做点别的事情。事实上,我也确实快进了一小段。整个两个小时,我期盼着早点完结,早点有个结果,早点法庭宣判无罪释放。
不过,如果最后没有抓到那个真正的凶手,故事又会怎么进行下去呢?没准又是个肖申克的救赎了
《伸冤记》影评(四):假如我们没有话说,世界将会怎样?
假如我们没有话说,世界将会怎样?
——看希区柯克电影《伸冤记》
活在可以让时间停止的世界里的好男人
活在冤情被洗清而回不到过去的坏女人
活在无法释怀于四颗智齿偶然的坏女人
2、 好女人坏男人
活在拼了命寻找丈夫无罪占据的好女人
活在钢线般的神经却无法奏鸣的坏男人
3、 世界会是这样……
男人还是那样的男人
没有一点意思的男人
假面活着也如同死去
(说话是真爱的源程序
爱展开与枯萎的美丽)
女人不再是那样女人
葬在必死之路的女人
玫瑰(Rose)开在坟茔谁知道?
(无说是真爱的二重身
种籽到尘土还是着床?)
《伸冤记》影评(五):多维评价
看的第一部希区柯克电影。
1.虽然现实中确实可能发生这种事情,也就是一些国家在一些时期没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司法系统的环境下可能发生这样糊涂事,但是那些定罪证据都是推断和人证,没有其他证据印证这些很弱的东西,完全不能形成证据链,它们就是伪证,不用学证据学就可以知道那些证据都是些冤枉人的扯淡玩意。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案件,是一个在法律技术上很幼稚的东西。从情节上,这个电影就没了thrill的性质,达不到拍案叫绝的程度。
2.那么电影聚焦的实际上是司法程序不健全、技术不成熟、运作漏洞明显的问题。在这一点上,这个电影是可以看看的。
3.演员表演是真好,特别是主角遇到这种糊里糊涂的倒霉事承受的压力,很好地刻画出来了。表演是这部片子最值得看的地方,弥补了情节的天然缺陷(导致了戏剧层次不高)和现实关照不足。
最好的戏剧,情节要不可避免,这样的冲突才能有强大的力量。这里处处都有避免冲突的可能性,这种力量就大大弱化了,因此这部电影不是接近“最好的戏剧”,而是接近“最真实的现实”。
说它现实关照不足,主要是这种冤案在贵国是最容易发生的,可是这部电影里表现的景象,既不打人,也没有你死我活的仇恨心态,我们站在我们的角度观剧,那只能觉得这种描绘太文明、太文绉绉,像是把血肉横飞的刀劈剑砍讲成了女孩子的粉拳头,所以称之为“现实关照不足”,也是由于现实关照。
看看表演吧!
《伸冤记》影评(六):认真你就输了
在高铁上看的这部,傻傻的直到看完才发现不是悬疑电影,而我却循着各种阴谋论的逻辑期待来个结局大逆转。
不像老希的风格,这故事若依据真人真事改编,那很失败,唯一的冲突(笔误和长相)太偶然,难以支撑整个叙事,使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冗长乏味,若说它是悬疑电影,不够格,剧中多处暗示这宗冤案大有文章,最后却发现是自己想太多了,顿感五雷轰顶不知所向。
1.笔误太凑巧了(两个人把同一个单词的同一个字母写错,多大的概率?这个情节明显暗示有人冒名顶替嘛)
2.妻子在听到丈夫可能脱罪后突然精神失常(结合1导出阴谋论逻辑:妻子嫌弃贫穷的丈夫,遂与人勾结,模仿其夫各种习惯及打扮,四处作案,企图栽赃嫁祸,被律师看出疑点后恐罪责难逃,就精神崩溃了)
3.各种碰巧,那天和夫妻俩打过牌的人都死了(这不是毁灭证据是啥)
4.男主角镇定得出乎意料(抗争得不明显,似乎也没觉得自己有多冤)
5.辩护律师对男主角被指证时站的位置提出质疑(多像推理线索啊,竟是一句无关紧要的话)
。。。
。。。
。。。
还有一些,不能细想了。
希区柯克说,你试想一下。本来一个人非常幸福,有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儿子。然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惊天的变化。一个人被指控抢劫,然后几乎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他。这个人在法庭上看着证人指向自己却无能为力。并且这是真实的故事,身临其境的想想吧,这是多么大的无奈啊。
伸冤记对请希区柯克来说是个特殊的片子,至少他自己事这样认为得。所表现的是里面麦尼面对所有一切本不应该属于他的无奈。比如当警官问他吸过毒吗,他明显的一怔。又比如看着手铐发呆等等。一个人的失望无奈通过摄影机传达给观众。在这种情况下,麦尼没疯,但是妻子却疯了。这样的事情对于一个幸福的家庭来说是致命的。而希区柯克着重的其实也不是他以前的悬疑风格,更重要的是一种诗意的展示。
我想希区柯克把他搬上银幕,只是因为这个真实的故事具有很大的戏剧性吗?我看不见得。希区柯克对这个社会制度的控诉,“眼见不一定为实”。所以当最后那两个人前面一口咬定是麦尼,后面却一口咬定是另一个人,走出去看到麦尼的表情显得更加讽刺。冤案太多了,也太让人无可奈何。中国出的冤案就不少,前面还看到一条新闻说在新疆那边一个孩子在19岁被判死刑因为强奸伤害,最后10年后有人出来是其实凶手是自己。更加令人讽刺的是那个当年调查这件案子的人已经获得升迁。
在电影里,麦尼失去了很多钱和一个精神正常的妻子。不,我们更加看清了这个黑暗的社会。历代以来没有冤案是不可能的,但是如同希区柯克所想展现的一样,这个社会的包青天却越来越少。
《伸冤记》影评(八):The wrong man
厄运天降,Manny被人指认为抢劫犯,还没到冤案昭雪,他的妻子却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病院。希区柯克如何用电影手法表达这种不幸呢?
第一眼看下来电影是在讲述manny如何被人错认然后拘禁,他就是那个无辜可怜的wrong man, 但事实上从天主教角度来说他是真正的而且永恒的罪人,他消极被动,他有受虐倾向,他苦行,他赎罪,而更糟的是他失去了意志想要妥协,他母亲告诉他要通过祈祷获得力量,他一旦开始祈祷,真正的抢劫犯就落网了。如果只把目光放在manny身上,就没有真正体会到导演巧妙编制的故事。
如果说manny是某种意义上真正的罪人,谁是那个wrong man?
Manny的妻子对心理医生说,他们要惩罚我,因为我放弃了,我有罪,他们在找我,他们会抓到我,没有用,他们知道我有罪。Many的妻子用发刷打他的那一幕是被导演精心策划的,耶稣的画像在上方,manny的妻子站在镜子右侧,而镜子里是她的侧影,暗示着一个精神分裂的主体在被上帝审判。
manny被法庭审判,他的妻子被上帝审判,他由于真的罪犯的落网而得以释放,而她的妻子,尽管尾声字幕说她两年后康复出院,可是希区柯克在跟楚弗说起的时候他说他觉得她应该还在疗养院里。
技术上,现在谁还敢用这么多栅栏来刻意表达囚禁的意象,用镜子来表现双重自我也太俗套了。不过故事情节的精巧编织上仍然是大师的作品。
美国中产阶级的动车困境
本片的胖子唯一(本人看到现在)的现实主义作品,所以那位著名龙套居然很嚣张地在片头出现,居然破天荒地还有台词!只不过正因为是现实主义作品(连台词都是现实人物说过的),所以留给胖子的创作空间就小的可怜,至于想象力,只能留给别的作品。所以,本片的一切,只能是中规中矩;和胖子在《后窗》《眩晕》等作品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相比,确实是天壤之别;这是题材的限制,和胖子的能力无关。
男一号,乐队乐手,拥有一处住房,一个漂亮的LD(胖子对金发美女的偏爱),两个孩子,虽说略有欠账,小日子依旧和和美美,这不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
结果在保险公司被人认错(话说回来,胖子就不能找一个更像方达的演员,还是演员尽量向真凶靠拢),导致牢狱之灾。如果不是机缘巧合,男一号岂不是要被刺激到1995??
随着男一号的蒙冤,他的家庭生活也随之一落千丈。LD受不了心理压力,精神出了问题,只好住进精神病院(还是最好的,花费肯定也是最好的);孩子没有明说,抢劫犯的孩子,在学校的遭遇,大家可想而知。
这种状况,男一号和“动车困境”有什么两样??
另外,就想知道警方如何赔偿男一号?赔偿的大头是男一号LD的治疗费用,而LD去医院的根本原因,就是警方办了葫芦案。
还有,保险公司也不出来放个屁?如果我是男一号,是非要纠缠保险公司讨说法,反正他白天也没事,分公司不行去总公司,或者委托律师办理(还有男一号的律师费,该谁负责);总之,让那个保险公司臭名远扬,帮助它吸引客户。
《伸冤记》影评(十):谁来为我的疯妻买单?
昨晚看了老希的《伸冤记》,一个并非真实,却又比任何故事都真实的故事。
男主角是一个餐馆的贝司手,有个温柔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总的来说他的家庭是幸福的,只是在经济上不够宽裕,常常要靠借债来过日子。当然,平静的生活总是会被打破。一日他可怜的妻子牙痛复发,男主角不得不拿着妻子的保险单去银行贷款。灾难就在他进入银行的的那一刻降临了。女接待员误把他认作一个月前在银行抢劫的匪徒,偷偷的报了警。
可怜的男主角就这样被抓进了监狱,经过了证人指认和笔迹对比,警察竟然认定他就是罪犯。接着,他的亲戚们花了一大笔将他保释出来。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男主角和妻子四处奔波,找律师,寻证人。
可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后他那可怜的妻子终于被无形的压力逼的精神不正常了——她认为是自己害了丈夫,如果她没有牙痛,丈夫就不用去借钱,也不会受这种罪。当然故事的结尾,真正的罪犯被抓住了,男主角被宣判无辜。但他的妻子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恢复正常。
最让我气愤的是那两个银行女职员,只因为相貌的相似就一口咬定男主角是罪犯。在去警察局辨认了真罪犯后居然还能脸不红心不跳的从男主角面前走过去,就连一声“I am sorry.”都没有。
老妈这几天也在看一部叫《千钧一发》的连续剧,里面有个倒霉鬼肖海亮,也是因为相貌相似被误认为是强奸幼女的罪犯,受到了来自各方读不公正对待。
真纳闷,错,假,冤案怎么就这么多呢?对于普通人来说错怪了一个好人也许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向他说一句“对不起”。可是对无辜的人来说,莫名其妙的被怀疑,甚至被扣上罪犯的帽子是多么不公平?《千钧一发》里的肖海亮还算比较幸运,他的未婚妻一直相信他,对他不离不弃,最后终于等到了水落石出的那天。而《伸冤记》里的贝司手就凄惨了一点,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在飞来横祸之后,更是负债累累,最重要的是他那可怜的妻子连精神都不大正常了。虽说没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地步,但差的也不远了。
不过幸好,这只是电影,只是戏剧,可谁又能保证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事呢?
所以,我只想为那个可怜的贝司手问一句“谁来为我的疯妻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