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土地与自由》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3 03:33: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土地与自由》经典观后感10篇

  《土地与自由》是一部由肯·洛奇执导,伊恩·哈特 / Rosana Pastor / 伊西亚尔·博利亚因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土地与自由》观后感(一):中国完全可以翻拍

  主角方同样是激进左派,敌对方同样是与德、意沆瀣一气的法西斯集团,中间还同样有个接受过大量苏援的、态度暧昧摇摆的本国合法政府。

  只需要稍微改改就能拿来用,直接把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 P.U.O.M.)的游击队换成土八路,共和政府换成国民政府,佛朗哥法西斯换成日本法西斯……诸如此类的。

  《土地与自由》观后感(二):土地与自由

  1939年,失业的英国青年大卫,如同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青年,一起加入一自由与土地国际组织游击队,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投入西班牙内战,对抗佛朗哥的独裁暴政。大卫因负伤来到巴塞隆纳,战时血泊中悲惨呼喊的声音,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恶梦呓语。他发现自己摇摆于对社会主义的忠诚与新认识的爱人之间,心中的改革梦想却不因远离战场而稍减,最后选择回到前线战友身旁……

  《土地与自由》观后感(三):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土地与自由》是乔治·奥威尔关于西班牙内战的回忆录《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的影像化。西班牙内战是二十世纪最为错综复杂和耐人寻味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多种人类未来的可能性在这里碰撞、激荡;这场战争也是斯大林主义和托洛茨基主义交锋的余音,西共和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从携手并肩的战友最终变为不共戴天的仇雠。这场战争是残酷的,大规模地虐杀战俘、屠戮平民屡见不鲜,从格罗尼卡的街道到阿拉贡的群山,白骨盈野,碧血满地;这场战争也是浪漫的,海明威、罗素、聂鲁达、加缪、白求恩等各国知识分子不远万里为信仰而战,成就了这一“人类群星闪耀时”。

  《土地与自由》观后感(四):我来唱唱反调吧

  电影么 是根据《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改编的 可又不同 你看导演改动的地方就能看出导演的立场 斯大林主义的确不堪 但也用不着不得要领地丑化吧 (我是根据中文翻译来判断的)

  同理 左派们对西班牙内战的态度 展现无余 就一个天主教士 还帮助法西斯还说谎 相反左派们当初也杀了不少人 就完全忽略了 还有 法西斯究竟是什么意思 弗朗哥在最初究竟能不能算作法西斯 看女主到了最后管斯大林主义者叫法西斯 我就呵呵了 一言不合乱扣帽子 左圈的做派暴露的挺彻底

  再有啊 实际上这个电影人物不太丰满 似乎简直缺少连贯的动机 主要是为了输出价值观与一些感情戏而设置的剧情 除了女主 其他人都不太鲜明 都是立场大于性格的 但女主 也不怎么样

  《土地与自由》观后感(五):电影名字比较有趣

  看这部电影的人估计不少都是看过乔治·奥威尔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电影用孙女在爷爷去世后,翻到爷爷遗物新建展开陈述的。主人公是名英国年轻下岗工人大卫,英共党员。在西班牙驻北非的军队在佛朗哥发动叛乱后,受共产国际号召和自己的一刻保卫民主与自由的正义之心,偷渡到西班牙参加保卫共和政府战争中。

  大卫参加的并不是之后在历史上留名的国际纵队,而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简称马统工党)的武装。战争并不激烈,但是乏味和折磨人。双方躲在各自的山头上,拿着陈旧的十九世纪的武器,双方都很难击中对方,主要是通过对骂和煽动对方逃亡作为武器。

  大卫在参加完一个攻打村庄的任务之后不幸受伤,回到巴塞罗那养伤,风向却变了,苏联派来的军事指导团开始干预,要求所有的共和政府武装听命与其支持下的西班牙共和军。而后大卫又因此要参加国际纵队和西班牙女友兼战友布兰卡闹翻,但他目睹到共和军为了独揽大权不惜向昔日同志发起进攻(奥威尔原著称为“内站里的内战”),不禁幡然悔悟,回到了原先的马统工党阵营。

  但好景不长,再一次攻势之后,共和军在收拾了巴塞罗那的无政府主义者之后,也把手伸到了这一边。加泰罗尼亚地区,本身是少数民族地区,又加上意识形态的分析,不愿听命于那些斯大林主义分子,但无奈共和军人多势众,布兰卡在冲突中被枪杀,只能缴枪卷铺盖走人。

  而后大卫还受到通缉,他撕掉了英共党员证,潜逃回英国。

  奥威尔本人在内战归来之后看清了斯大林主义面目,成为了坚定地民主社会主义者,在国内又被昔日同志看做叛徒。

  影片中歌曲可能对中国观众比较熟悉,例如国际歌、马赛曲等革命歌曲。

  与原著不同的是,奥威尔本人是带着老婆去打仗的,没有西班牙女友。

  推荐电影背景阅读: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754836/‘

  《西班牙的民主和内战》: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85202/

  《土地与自由》观后感(六):战争的理由

  片尾当David Carr的孙女念完自己祖父在西班牙曾诵读的诗歌,然后将那包拥有曾经为之奋斗的泥土时,我才忽然觉得,可能那一刻,自由的幸福才真正降临.

  Tierra y libertad/Land and Freedom/以祖国之名/土地与自由(1995)

  国家:英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

  导演:Ken Loach

  类型:剧情/战争

  片长:104min

  IMDB:7.5

  麦田评分:8.2

  其实这张DVD在我柜子里躺了有两三年了,一直被它的西班牙文封面迷惑了,以为是个纪录片,从没想着看看,直到前些日子看了<风吹麦浪>,才发现原来这片子是Ken Loach著名的<以祖国之名>.我记得这盘当年也是在中山路那家宝地以三块钱的价格淘到的,所以它也带着一个很糟糕的毛病,就是电影之中只要不是男主角的戏,大多都没有字幕,而由于影片讲述的西班牙内战时期国际纵队的事情,所以里面混杂着各种口音的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甚至德语,这让人有点头疼,但是即便这样,也丝毫未能影响影片的力量.

  其实鲁迅老早对悲剧的定义是那么准确,<以祖国之名>同<风吹麦浪>一样,它将人性当中最美好的感情毁灭给我们看,而这个毁灭又建立在一端真实存在的历史当中,这使得Ken Loach在当年戛纳推出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应该说,Ken Loach时隔十年拍的两部影片如此相似,相比起来,十年前我们看到<以祖国之名>时所受到的震动应该要强于今年的戛纳金棕榈,我想可能今年的戛纳评委本来就是要为Ken Loach一个应该的补偿.

  lt;以祖国之名>讲述一个英国青年David Carr因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来到西班牙,帮助西班牙人民获得自由.但是随着战争的开始,国际纵队地方游击队,法西斯,政府军,斯大林的军队,各种势力各国战士一起聚在西班牙半岛为着各自不同的理由而战斗,往往对阵双方操着各国语言进行对话,有时候发现对方战壕里有一个人用着你的母语在向你喊话,那一刻我想所有人都会怀疑自己作战的动机,这种战场之上的尴尬我们在<风吹麦浪>中感受得更为强烈.David Carr开始在这种混乱的战争当中思考自己的抉择,到最后他还是回到曾经跟自己战斗在一条战壕当中的来自各国的地方游击队.

  在看<风吹麦浪>的时候对穿插其中的爱情感觉很不好,仓促无力,没能更好地推动剧中人物的感情.而<以祖国之名>当中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更可信更丰满的爱情故事.David Carr跟牺牲的游击队战友的妻子Blanca逐渐产生好感,虽然戏份并不算很多,但是起承转合却相当完整,不亚于一部爱情电影给我们讲述的曲折历程.鲁迅说了要把美好毁灭给人们看,所以到最后Blanca在政府跟地方游击队的一次令人心酸的冲突当中死在枪下.那一场戏我听不懂他们在叫嚷着什么,但是我明白,那一刻语言是不需要翻译的,我明白当友军失去信任成为敌人的时候每个人的痛苦和矛盾,而Blanca倒下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战争最后一个美好的理由也被战争的残酷和人性之恶所夺走.

  很少看外国的战争片,但是Ken Loach却真切地告诉了我们人类在战场上所遭受的痛苦和毁灭.

  《土地与自由》观后感(七):第13名:《土地与自由》——影史50部平民史诗

  死在自己手里

  《土地与自由》 land and Freedom 年代:1995年 / 国家:英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 导演:肯·罗奇 / 主演:伊恩·哈特、罗莎娜·巴斯托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曾创作了一幅传世名作《格尔尼卡》,这幅画正是取材自1937年德军法西斯对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大规模轰炸。那时的西班牙正在经历着一场艰苦卓绝的内战,共和政府军和左翼联盟鏖战以佛朗哥为首的右翼集团。尽管佛朗哥的背后有德国、意大利等法西斯的支持,但最终共和政府的失败却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由于敌对方势力过强,而是败在了自己的手里。

  关于西班牙内战的时代背景,在影片开始部分,就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向观众传达了,同时也传达给了影片的男主角大卫。他是英国人,但因为没有工作,决定到西班牙去加入人民阵线,成为一名民兵。那时,像他这样的志愿者多达四万多人,来自五十多个国家,有美国人,有德国人,也有中国人,他们共同组成了“国际纵队”,让共产党的光芒闪耀在伊比利亚半岛上。

  大卫脖子上的红领巾是他的标志,但并不是有一抹红就一定是赤色的革命。在整个革命的进行中,势必要跟落后的观念进行冲突,同时也会有一些极左思想蔓延其中,这也就造成了过程里的众多分歧。

  民兵队伍刚组建时,就有一个女人,因受不了无聊的训练,巴不得赶快扛着枪就上战场,为此跟教官发生了争吵。等到战争真的开始了,却有的人要中途退出,只是要回去教训教训那个出轨的老婆。这些小分歧也许是鸡毛蒜皮,但是在大方向上的矛盾则是最要命的。

  最大的一次分歧出现在一场会议上,议题是要不要把土地公有化。有的人认为,为了支持战争,他付出的已经够多了,必须得留有自己的东西。但大一部分人则认为鉴于其它村子实践经验,应该消除私有制,将个人财产都充公,以作为战争的补给。会议讨论地相当热烈,最终会议商讨的结果是将土地公有化。这场戏长达13分钟,不同的观念在封闭的空间里互相冲击,镜头则在一旁静静纪录,新旧思想的碰撞可谓火花四射。

  可是当共和政府军要收编这些民兵时,更大的矛盾出现了。大卫被政府军发放的抢打到了胳膊,这又引发了新一轮争吵。那时在民兵中认为,共和政府军受到了斯大林的指使,因此大卫加入了国际派之后,布兰卡就视他跟斯大林是一伙的,从而与其反目。可是国际派里又是怎样的呢?他们无非也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巷战间隙,发现彼此喊话的都是自己的同胞,“为什么你在这里?” “我不知道!” 然而,同是反法西斯阵营里的人,彼此的嫌隙也是相当大的问题。在酒馆里,有几个大兵在调侃民兵,这让曾是民兵的大卫气不打一处来,上前跟他理论,直至动手殴打起来。

  如今想来,整个影片当中,大家最团结的一幕就只有在库根出殡时,所有人一起唱起《国际歌》。然而尽管阵营一致,但出发点和立场的不同,还是最终导致阵线溃败。共和政府军前来,解散民兵部队,并将武器没收。大家惊异地发现曾经的战友吉恩居然成了政府军的一个将领。惨剧还是发生了,布兰卡被打死,民兵部队也就此遣散。这让人不得不想起《风吹麦浪》中的戴米恩和泰迪,同样是兄弟反目,同样是正义被压垮。整个西班牙内战失败的原因,被奥威尔一句道破:“政治上清醒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这是一场共产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之间两败俱伤的战争,而远非同佛朗哥的战争。”

  在片尾,大卫的女儿用威廉姆莫里斯的诗来为这场无果的战争做墓志铭:“战场在召唤,士兵在呐喊,这里没有懦夫,死荣耀你的生命。” 精神会永存,那一捧泥土可以证明。

  《土地与自由》观后感(八):我们的那天终将来临

  在西班牙战场身负重伤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曾这样评论西班牙内战:“士兵百无聊赖,高层都是虚伪政客”。 在肯.洛奇导演的同题材影片《以祖国之名》里,这句话可以改成“士兵在前线拼命,政客在后方夺权”。

  西班牙内战爆发的原因是1936年由西班牙共产党、西班牙工人党(POUM)和无政府主义者等党派组成的人民阵线在大选获胜后,推出了一系列激进改革措施,触犯了军人,大资产阶级和教会的利益。弗朗哥将军发动叛乱,很快得到德国和意大利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支持。本片的主人公大卫是利物浦的失业工人、英国共产党员,他历尽艰辛远赴西班牙加入西班牙工人党领导下的民兵组织(不是著名的国际纵队)。

  一开始,大卫所在的民兵部队和叛军(西班牙正规军、意大利和德国军人)罕有交火,双方只是打嘴仗消磨对方士气,这或许是奥威尔认为士兵无所事事的部分原因。随着战局的发展,这支武器装备极差的民兵部队英勇奋战,付出生命代价,取得了一些胜利。全国范围内,工人党领导下的民兵保卫了马德里,解放了纳瓦莱斯、谢塔莫等诸多地区。在巴塞罗那养伤的大卫目睹了工人党和无政府主义者被宣布非法及勾结法西斯,共产国际不同派系的军队自相残杀,他的信仰轰然坍塌。大卫重返阿拉贡地区的民兵队,但这支没有任何支援的民兵组织很快就被政府军缴械。包括大卫在内的很多出生入死的民兵遭政府通缉,有些战士竟被杀害。

  洛奇早年拍摄电视纪录片,后来他影片的影像风格明显带有纪录片朴实自然的特色。在洛奇的片子里,基本上看不到特别的构图,华丽的长镜头和跳跃的剪辑,打动人心的是电影主题的人文关怀与内在力量。在《以祖国之名》里,一贯关注社会底层的洛奇也深切地表达了对西班牙贫苦农民和勇敢而无辜民兵的同情。

  洛奇喜欢借人物的语言交锋来展现影片主题和时代氛围。比如片中被解放的农村召开全员大会时,绝大多数无地农民都坚持所有土地集体化,而有地的农民则强烈反对。民兵里的大部分人,包括深受法西斯统治之苦的德国人,都支持农民的革命诉求;而来自美国的劳伦斯则反对集体化,一方面这是因为共产主义运动在美国的影响较小,远不如在欧洲那样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劳伦斯认为过于激进的革命行动会影响西班牙的国际形象,导致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拒绝提供援助。会议上思想碰撞的表现方式在洛奇获得金棕榈奖的《风吹麦浪》中也有精彩体现,片中双方辩论的核心是爱尔兰独立道路的选择。

  从历史发展看,西班牙内战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德国和意大利支持弗朗哥的叛军,这两国共派出了近十万人的部队,而苏联则派遣了不足千人的军事人员支持西班牙政府。英、法、美等国执行不干预政策,苏联为了与巩固与英法的联盟,一方面在支持力度上远远不如德意,一方面极力压制西班牙国内的共产主义激进革命。因此片中劳伦斯所期望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援助是一厢情愿的,英法当时的政策就是纵容和姑息法西斯,希望法西斯的矛头最终指向苏联。某种程度上,西班牙与捷克、波兰甚至法国一样,都是英法绥靖政策的牺牲品。

  影片最感人的场面是牺牲的民兵Coogan被埋葬时,所有民兵和农民一起高唱国际歌——这是我高中时代最喜欢的歌之一,虽然我一般听唐朝乐队的版本,时隔多年后听到仍然热血沸腾。国际歌流行的年代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时代,也是真正理想主义者的时代,知识分子是被看作社会良知与勇气的代表,在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的国际纵队的大名单里就包括了海明威、聂鲁达、罗素、奥威尔、加缪和毕加索等世界级的大知识分子,西班牙内战因此被成为“诗人的远征”。但也确实如片中所展示的那样,内战中左翼各党派争权夺利,在巴塞罗那国际纵队甚至发生内斗,造成千余人的死伤,实为内战中的内战。片中大卫撕毁了自己的党员证,而有切肤之痛的奥威尔逐渐认识到政治谎言和极权主义的本质,这为他后来写作《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埋下了伏笔。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经济发展的和平时期,尤其在冷战结束后,政治意识形态已不再流行,消费主义成为全球的主流,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灰飞烟灭,世界电影市场更是笼罩在好莱坞霸权的阴影之下。肯.洛奇是一个有强烈批判意识的导演,他的电影从不向政治压力与票房利益妥协,他始终关注边缘底层人群,挖掘被遗忘的历史。正如一个制片人评价的那样“多数导演拍他们认为人们会想看的电影,而洛奇拍他认为人们应该看的电影。”

  《土地与自由》观后感(九):我们的日子终将来到

  To-day the deliberate increase in the Chances of death,

  the conscious acceptence of guilt in the neccessary murder;

  To-day the expending of powers

  on the flat ephemeral pamphlat and the boring meeting.

  Auden"Spain 1937"

  Fredric Jameson在"政治无意识"里说,后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大家失去了原则和理想,对与错失去了明确的界限,他举例说,当年全世界的进步知识分子都以实际行动乃至生命捍卫西班牙革命,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那些学院里座谈"异化","宰制"的人,享受奢侈生活,在大家看来,政治领域只有"意见",没有"真理",谁会为一点点意见分歧去蹲战壕,冒着枪林弹雨,忍着虱子老鼠呢!

  但是反过来说,相对主义的观念之所以流行,其原因之一不正是大家在激情奋斗中产生的失望么.西班牙的革命成为了一场被背叛的革命,粉碎梦想的革命,它让大家明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不是做文章,革命很多时候是不讲道理的.从道理上说,斯大林主义和托洛茨基主义同样符合逻辑,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巩固政权以推进革命,还是靠推进革命来巩固政权?一切纸面上完全可行的选择方案到了现实中总要被人的私欲,野心,懦弱所歪曲,到最后免不了成为一场屠杀的授权书,使到战友反目,同志相残.

  Chomsky在演讲中通俗易懂的说,历史上的革命总有三方,保守派,革命派,和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力量虽强,但是总被人利用,被人出卖,英国革命中的平等派不就被Cromwell弹压了么,法国大革命中的巴贝夫派被从督政府到拿破仑一以贯之地清剿,巴黎无产阶级在1848年充当马前卒,不是一样在六月起义中被淹没在血泊里么?到了二十世纪的西班牙,充满浪漫理想的知识分子们亲自去看了,参与了,也失望了,于是开始后现代了,相对主义了.

  问题的根源在于理想主义的幼稚病.柏拉图在"REPUBLIC"里分析的很直截"不了解恶的人,怎么能战胜恶呢,从善的意识中是不能产生恶的意识来的",赫尔岑在"谁之罪"里说的更通俗了,一个老年官吏评价一个年轻人说"这些新来的莫斯科大学生,口口声声说要消灭贪污腐化,可是他们既不知道贪污腐化现象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在运行,只有空谈了事!"

  OUM和激进工人失败,就在于失去了革命的领导权,革命的专列开了倒车,便把他们碾成粉末了.可是夺取领导权靠热情,靠理想是不行的,只能靠阴谋,清洗,说一套做一套,拉一派打一派.宫廷斗争秘籍不是野史,也不是意识形态,而是正宗的政治科学,那是能转化为技术,应用于实践的!任何了解中国革命史的人,都了解这个道理,毛是如何把二十八宿,张国涛他们打下去的?延安整风是怎么一会事?干革命,读资本论不如读二十四史.

  房龙在"宽容"一书中,指出压迫的一大根源是现代社会的组织化,这是没有办法的,是生存斗争的结果,无组织的斗不过有组织的,就连无组织主义者也要搞个无组织主义者协会,就象那个"不结盟运动同盟一样".任何革命或者政变也离不开这个套路.HITLER开始搞冲锋队,后来还是觉得要依靠正规军,为与之结盟而牺牲了冲锋队,罗姆那批人到死都不明不白,不跟西班牙的无政府主义者一样么."共产党不是领导革命的么,为什么要镇压革命?"...不要问那么多,权力斗争又不讲学术规范,杀你自有他的原因,既然你参加革命,脑袋挂在裤裆上,又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这部电影可以说绝大部分内容来自于GEORGE OWELL的Homoge to CATOLONIA,OWELL 经过这一场虎口脱险,可以说是看破红尘了,后来写的举世闻名的反集权主义小说,都带着愤世嫉俗的痛苦,他想到自己的同志战友屈死异国,尸骨未寒,还要遭到谎言羞辱,被污蔑为叛徒:

  Your name and your deeds were forgotten

  efore your bones were dry,

  And the lie that slew you is buried

  Under a deeper lie;

  但是,每一场失败同样是一场胜利,斗争并不是一切,但是一切都是从斗争中来的.人类的每一点更多的自由,都是靠战斗而来,不是靠施舍的.即使革命不能彻底,甚至被复辟所血洗,但是每一次对特权,不平等,压迫的打击,都是对人类尊严的肯定:人的精神自由与解放

  ut the thing that I saw in your face

  o power can disinherit:

  o bomb that ever burst

  hatters the crystal spirit

  或许你不相信乌托邦,反感革命,但是,请你相信进步,请你尊重理想,请你不要否定,无视人民的苦难.

  我今天在电驴上看到一部西班牙电影的下载,描述一批女性在共和政府失败后坚持地下斗争直到牺牲的故事.下面的留言中居然出现了一大批支持FRANCO的声音,称他为民族英雄,为他的胜利拍手称快!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无知,更是思想的堕落,这就是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的思想土壤和必然结果.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土地与自由也会有的"our day will come"

  影片末尾DAVID孙女朗诵了祖父最喜爱的一段诗歌,来自十九世纪英国社会主义者William Morris,查到全诗,贴如下(她读的在倒数第二段):

  THE DAY IS COMING.

  Come hither lads and hearken,

  for a tale there is to tell,

  Of the wonderful days a-coming, when all

  hall be better than well.

  And the tale shall be told of a country,

  a land in the midst of the sea,

  And folk shall call it England

  in the days that are going to be.

  There more than one in a thousand

  in the days that are yet to come,

  hall have some hope of the morrow,

  ome joy of the ancient home.

  For then, laugh not, but listen,

  to this strange tale of mine,

  All folk that are in England

  hall be better lodged than swine.

  Then a man shall work and bethink him,

  and rejoice in the deeds of his hand,

  or yet come home in the even

  too faint and weary to stand.

  Men in that time a-coming

  hall work and have no fear

  For to-morrow's lack of earning

  and the hunger-wolf anear.

  I tell you this for a wonder,

  that no man then shall be glad

  Of his fellow's fall and mishap

  to snatch at the work he had.

  For that which the worker winneth

  hall then be his indeed,

  or shall half be reaped for nothing

  y him that sowed no seed.

  O strange new wonderful justice!

  ut for whom shall we gather the gain?

  For ourselves and for each of our fellows,

  and no hand shall labour in vain.

  Then all Mine and all Thine shall be Ours,

  and no more shall any man crave

  For riches that serve for nothing

  ut to fetter a friend for a slave.

  And what wealth then shall be left us

  when none shall gather gold

  To buy his friend in the market,

  and pinch and pine the sold?

  ay, what save the lovely city,

  and the little house on the hill,

  And the wastes and the woodland beauty,

  and the happy fields we till;

  And the homes of ancient stories,

  the tombs of the mighty dead;

  And the wise men seeking out marvels,

  and the poet's teeming head;

  And the painter's hand of wonder;

  and the marvellous fiddle-bow,

  And the banded choirs of music:

  all those that do and know.

  For all these shall be ours and all men's

  or shall any lack a share

  Of the toil and the gain of living

  in the days when the world grows fair.

  Ah! such are the days that shall be!

  ut what are the deeds of to-day,

  In the days of the years we dwell in,

  that wear our lives away?

  Why, then, and for what are we waiting?

  There are three words to speak;

  WE WILL IT, and what is the foeman

  ut the dream-strong wakened and weak?

  O why and for what are we waiting?

  while our brothers droop and die,

  And on every wind of the heavens

  a wasted life goes by.

  How long shall they reproach us

  where crowd on crowd they dwell,

  oor ghosts of the wicked city,

  the gold-crushed hungry hell?

  Through squalid life they laboured,

  in sordid grief they died,

  Those sons of a mighty mother,

  those props of England's pride.

  They are gone; there is none can undo it,

  or save our souls from the curse;

  ut many a million cometh,

  and shall they be better or worse?

  It is we must answer and hasten,

  and open wide the door

  For the rich man's hurrying terror,

  and the slow-foot hope of the poor.

  Yea, the voiceless wrath of the wretched,

  and their unlearned discontent,

  We must give it voice and wisdom

  till the waiting-tide be spent.

  Come, then, since all things call us,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And o'er the weltering tangle

  a glimmering light is shed.

  Come, then, let us cast off fooling,

  and put by ease and rest,

  For the Cause alone is worthy

  till the good days bring the best.

  Come, join in the only battle

  wherein no man can fail,

  Where whoso fadeth and dieth,

  yet his deed shall still prevail.

  Ah! come, cast off all fooling,

  for this, at least, we know:

  That the Dawn and the Day is coming,

  and forth the Banners go.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土地与自由》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