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手》是一部由罗伯特·布列松执导,马丁·拉萨尔 / 玛莉卡·格林 / Jean Pélégri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扒手》影评(一):少少少,多多多
少即是多理解很容易,但对于一般习惯过于表现的导演和演员来说,实现起来很难。
布列松的招式其实并不多,一是题材上占的高度,偏哲学与诗意,再是画面及表演上的最小甚至是呆板主义。
比如这部片子,之前或者之后关于小偷题材的东西无数,但都是关乎物质层面的多,起于精神层面的自然新鲜例外。至于叹为观止的偷窃技巧的华丽剪接,玄乎的好像一再远离了布列松。
《扒手》影评(二):翻出很久前写的一篇影评
1、时间如大浪淘沙一样,淘洗剩下的就是经典的事、优秀的人。活在2010年这一格里,还能细数每一年有那么些电影出现;而回头去看,就
只能谈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著名导演、演员有哪些;再往前翻页,时间格就是20世纪前半部分出现过哪位电影人物。
2、Michel在伸手开包、掏包里的钱时的表情,惟妙惟肖来形容都不够,而且观者会跟着紧张,甚至生怕他被发现。
看入迷了。最喜欢的三场戏:赛马场偷窃,火车站多人配合偷窃,监狱里隔着栅栏的亲吻。全片在每个角色脸上基本上没有任何表情,但是却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情绪及波动。就像现实中真正在读日记的时候,看见的只有冷冰冰的文字,然后跟随着文字去探索文字中的故事,进而感受故事中的情绪。布列松以极少的人物对白及大篇幅的画外音,仅仅通过图像和声音,带我们走进一个扒手的世界。
《扒手》影评(四):真是信手拈来啊
梦使两个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人走到了一起。
扒手的手段真厉害,为了训练手段柔软,玩弹球。几个人合伙,偷的钱不断转移。真是信手拈来啊。
最后跟那个女的相爱了。
想表达什么?不知道。小偷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聪明吧。他家背景不好,父母亲都是有问题的。所以人长得不错的但还是去偷。
《扒手》影评(五):所谓“文艺青年”们 请给“艺术”减减负。
但是,我还是不明白 为什么那么多人把主人公的行为 称为“犯罪的艺术”呢?
谁会在被贼人捅了一刀之后,说:你这一刀捅的不够后现代啊!
好吧。。求解。。。
2013-07-10 01:44
怎么搞的,剪辑和表演真的有问题,已经严重到阻碍理解剧情了。同时代的法国导演也不见有这样技术上的问题啊,五六十年代,甚至40年代《偷自行车的人》的剪辑和表演都是没有问题的啊,不会是时代的局限性了吧。看时光网的故事梗概多好多精彩,可作品一点也没有呈现出来,全都是断裂而看不懂的情节,不纯指大情节,连两个人间的对话,两场戏的逻辑问题都理不顺,偶天哪,很好的故事啊,多可惜!真想不明白!
《扒手》影评(七):扒手
罗伯特布列松的 我看过死囚越狱。但还是不知道他的作品里被人口口相传的深刻内涵。 两部片子看下来的同一感觉就是,演员演技很差,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演技很差。不过偷东西那些片段拍得很利索。都说台词好,大概是我看的版本翻译质量太差了?这个人有着凶狠的眼神。字幕出现的时候,我盯着警察和主角的眼神看,可眼神里什么也看不出,他们既没有皱眉也没有挪动脸部肌肉,他们的动作,他们自己所制造的氛围与凶狠全然无关。于是立马又出戏了,心里想着,演员大概已经尽力在用眼神说凶狠这个词了吧。
所以,其实是字幕的问题了。
《扒手》影评(八):太难了~~
看布列松的电影经常要想两个问题,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和他是怎么做到的。
关于怎么做到的有好多分析。镜头、声音、画面……其实最缺少的是他怎么提炼出来的?这又和第一个问题混在了一起。
看完,被结尾那句话深深打动……可那是布列松要传递的全部吗?我不确定。电影不能被简单的解释成底层人的命运、哲学态度、爱情、救赎、信仰、宗教……语言这时候显露了贫乏。布列松一定是被一种复杂的混合的交织的情感打动才会去创作这部电影。而他的伟大就是在于他能够提炼出可见的形式来传递。
外在的形式可以被模仿,而中间那神奇的反应是要去思考和尝试的。有些人一定是天生就有这种才能,布列松肯定是。
《扒手》影评(九):布列松的空间
数学上有一种空间,称为黎曼空间。它与功能相关,有着明确的数学上的意义。这种空间由相邻的小块空间构成,其间有无数种连接方式,这尤其使相对论得以成立。现在,当我研究现代电影时,我发现战后出现了一种领域构成的空间,在一小块空间与另一小块空间之间有着无数的可能的连接方式,而且不是先定的。这是一些分开的空间。如果我说这就是一种黎曼空间,这似乎有些牵强,但是从某种角度说,却完全如此。这并不是说电影做着黎曼做过的事情。而是说,如果只从空间的定义来看,以无数可能的方式连接的领域,以可感触的方式连接的视觉和听觉的领域,便是布列松的空间。当然,布列松不是黎曼,但是他在做着数学上已发生的同样的事情,而两者是相呼应的。
《扒手》影评(十):罪与罚
主角偷东西的原因在于1寻求自由和生的意义,2社会的悲哀,腐朽的制度导致人的生活受到了束缚社会沦陷罪与悲哀之中,于是他希望冲破腐朽的制度而去制定一个合理的制度(主角的母亲身患重病而主角贫困无助,当一个人走投无路时法律就是身后最后一条路),3人性中感性与理性无法统一而激发出来的罪(从某种程度说这具有进步性但也具有很大局限性),但是他发现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根本不能冲破腐朽但却坚固的制度(无法冲破人性感性的怯懦而去完成绝对理性的统一而去创造新的制度),最终主角在爱情中对自己人性中的罪完成了救赎也终于走出了颓废懦弱的虚无找到了生存的方式与意义(表现他们爱情的镜头很少,只有他们的初遇,互相表达心意,最后爱情的迸发,真正的爱情倘若剪切那些零零碎碎究其本质就是悲哀的避风港和一种宿命式的归宿,所以爱情就是简单却有非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