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手莫扎特》是一部由Philippe Pollet-Villard执导,Matteo Razzouki-Safardi / Philippe Pollet-Villard 主演的一部短片 / 喜剧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扒手莫扎特》观后感(一):Le Mozart des Pickpockets
影片讲述的是两个法国退伍老兵和一个小孩的故事。
刚刚看见这个影片的题目,我以为影片会讲一个叫莫扎特的扒手的故事,但是恰恰相反,剧中没有出现一个叫莫扎特的扒手,题目指的其实是那聋哑小孩具有偷窃“天赋”,就像奥地利音乐神童莫扎特三四岁就能作曲,及其具有天赋。全影片是阴暗灰色影调,我想,是为了表达那两个老兵的生活吧,在社会中下层,为了生计而愁劳。正当以为影片都是这样灰色贯彻到结局,但我又错了。片子中男孩利用自己偷窃的“天赋”,为老兵他们取得了很多钱,偷完东西在街上奔跑时,影片出现了阳光,阳光灿烂明媚,配上节奏感强的音乐,凸显了他们三人欢快的氛围,就像黑夜中出现一道光,哪怕不是很闪,但是足够可以照亮了。虽然这是全篇唯一的一个光点,但是却有高潮的感觉。
全篇节奏紧凑,内容丰满,配乐、镜头转换剪辑和谐流畅,各种角度拍摄得当,影片环境合理,巴黎小街小巷更加适合主人公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起伏结合恰当,很好的表达法国一些中低收入者、退伍老兵们的现实情况。整片的现实主义配合主人公们在阳光下奔跑的浪漫主义的一个片段,情景交融。欧亨利式的故事配上很好的拍摄组,还是一个蛮让我喜欢的片子。片子获得奥斯卡奖,也是在情理之中。
《扒手莫扎特》观后感(二):把命运当作一个狂搞烂gag的中年男子.
感觉跟<巴黎我爱你>之类的短片集很像.
可能只要地点在法国.
影片就会带上不可抗拒的文艺色彩.
即便是幽默.
也变成了特有的法式幽默.
笨拙滑稽而深藏着苦涩的内涵.
片中两名假警察被定位成连假扮警察都假扮不好的废物.
于是随着跟他们合作的扒手锒铛入狱后他们失去了生计.
这个时候一个聋哑小孩出现了.
他不会说话也不会偷东西.
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
小孩居然把全场的钱包都偷了出来.
于是他们开始每天跑电影院.
生活渐渐好起来.
然而最后.
他们还是在保龄球馆因假扮警察而入狱.
法国的音乐法国的场景.
法国的叙述手法法国的结局.
把命运当作一个狂搞烂gag的中年男子.
貌似很能搞笑说个不停.
最后还不是只能保持沉默.
最后当他们还是难逃牢狱时.
小孩笑了.
《扒手莫扎特》观后感(三):《最后的坏笑》
这是一个短片,故事开始得干净利落,片子里的小偷们笨拙的样子让人觉得滑稽。当几个人在小屋子里面分赃的时候,那个被戏谑的称作“同性恋”的好心的兄弟傻乎乎的。法国人的鼻子很大,他们站在法国的街道上,伺机偷窃别人。当小偷们被警察发现时,两个假冒的警察逃过了一劫。一个小男孩却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我一直都觉得这个小孩子并不是又聋又哑,既然是扒手里面的莫扎特,那我想他可能也是一个可爱的小骗子。片子的结尾很突然,两个小偷最后还是因为愚蠢被带上了警车,那个小孩子在警车上露出了狡猾的一笑。为这部轻松幽默但是不乏讽刺的电影划上了句号。
end
《扒手莫扎特》观后感(四):关于小偷的几句话
关于小偷的友情,严格上讲两位主角不能叫做小偷,最多是失败的小偷,老大不小了,没社会保险没自己的宅子没有一技之长还是接近标准的文盲。
—“有一点是好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他是聪明还是笨。聋子的优势在于,你永远不用去竞争。我们……没什么可说,但至少可以说话,但他不能。”
—“那他真的很聪明。”
当两人平淡无味的说出这些话的时候,你能想到更多的抉择吗?如此的活着还是迅速的死亡?
随后他们对话然后睡在一场床上,略聪明那人开始的一笑让我觉得他生存的意义,如果高个有离去的可能,他估计会用一切来挽回,那笑折射出来的友情和存在的价值。
最后是那个小孩,也许真如老小偷们所说,因为他听不见,说不出才没人注意他,没人伤害他,能让他单单纯纯的活下去。
《扒手莫扎特》观后感(五):啼笑皆非的人生
第一次观看这部短小的影片是在大一的时候。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我当时看到影片结尾,脑子突然迸发的词。两个扒手(在后文中,我们姑且将小偷称为甲乙)以扮演警察,靠小偷小摸为生,从同伴的落网,到路上遇到个聋哑小孩,一次偶然的在影院偷窃成功,让他们转移的目标,到大影院偷窃。一切似乎很顺利,生活很美好,最后得瑟过头,因为小事,斗气,冒充警察来吓唬别人,最终也栽倒了这个坑里。只能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扒手莫扎特,形容这个孩子的天赋。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智慧,关键是如何运用。
最后两个扒手以这样的方式被抓住,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小孩当小偷的时候,让我想到了《百万富翁》里的小乞丐们,小乞丐们若没有博取同情的优势,如动听的歌声,那么他们只能是被弄成真正的残疾人来赚取乞讨费。不知道这里的聋儿孩子是幸运还是不幸运。
没有接触过社会这样的一面,也不是很了解社会这样的一面,我会发出疑问,为什么这两个扒手不好好的去找工作,要这样的不劳而获呢?有点鄙夷,有点不解。
第二次,再看了一遍,却感觉完全不一样。
因为在电影中,我发现了这样一句话,也许大家都注意到了,在他们去电影院之前:小偷乙说: “我去拿我的老兵打折卡。”这一句,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他们曾经是士兵,而不是本来就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是什么致使原本是国家的栋梁,而转变为扒手呢。其中有太多太多的无奈与心酸。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我国运动员伤变、退伍等问题。
这部电影充斥着冷幽默色彩,底层人民的生活,是这样的可叹可卑又无奈。而上了年纪的退伍军人那无以为继只能靠偷窃为生的生活现状只是底层人们生活的一个小缩影罢了。
现在我们姑且抛弃这些大背景,大环境,单从故事本身出发,其中有几个场景也让我印象深刻。
场景一:同伴被抓的变故,让他们一个聋儿孩子搅到一起,任凭两人怎样劝说恐吓,孩子都无动于衷。
他们的恐吓方式啼笑皆非。其实两个扒手也不算太坏,就是有点不劳而获,他们有可爱的一面,他们的恐吓,有点搞笑,有点外强中干,有点装的气势去吓话,但他不能。”这是不是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呢?
还有一段对话:“他偷了我的床。”“要我叫醒他吗?”“我不知道。”“好吧,你睡我的床,我睡地上。”“你不介意吗。”“不。”“你睡在冷地板上会冻死的,明天还会背疼。 ”“你舒服吗?”
短短的几句话,把他们对小孩的关怀和他们间的友谊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中小偷甲乙曾被人戏称为“同性恋’爱好者,然而在我看来,那恰恰反映的是他们最真挚的友情。在为生活贫困所迫时,他们以拙劣的“技术”偷窃,在影片中他们虽然都贫困,都有些笨,但他们有自己生活的乐趣。他们矛盾而又和谐的相处非常融洽,从这短短的对话中可见一斑。
整部影片,讽刺意味浓厚,他们“高超的”偷窃技术,啼笑皆非的结局。
影片的最后,小孩那一笑,意味深长。他到底是笑什么,是无知的笑,天真的笑,还是腹黑的笑,谁知道呢?
《扒手莫扎特》观后感(六):请把真实留下
仅仅31分钟的短片,在没怎么了解这部短片的情况下看的这部片子。当小男孩的狡黠一笑过后,下一个镜头就是影片的落幕。对此,我愣了半分钟,在小男孩出现后,原本你期待的可能是一个更曲折或更有趣或更出乎意料的剧情。但小男孩带来的“转运”是快镜头,快镜头之后是时来运转后的挥霍。我不懂,于是就百度了扒手莫扎特,度哥告诉我,99%的视频剪掉了最后的结局。真相是小男孩手里拿了手铐的钥匙。我沉默了。是想要剪掉什么?又是想要留下什么?
剪掉“不规范”?留下“潜规则”?在这个大社会里,小偷最后被正法警察最后立功升职是现实或电影里再自然不过的事实之一了。
“你不知道么?电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而咱们的文化要尽量成为指引群众思想的风向标,于是它要符合咱们的主流思想哦”是么是么,剪掉的何止是少数人眼中的“不规范”,是不是也剪掉了一种感情。
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社会,一个人情圈。偷窃团伙头目的冷漠自私,两个小偷之间的友情甚至亲情,小偷对无家可归的小男孩的同情以及他们与巴黎大街上所有其他的陌生人的感情。而我想说的是,我的观后感是从一句话开始的“要不是因为你们长得像警察我们才不会给你俩废物这个工作”。Well,俩小偷长得很正派,多具讽刺性的话。他们不是坏人,看到聋哑小孩不能说话,高个小偷威胁,另一个妥协;吃饭时,他们先为小孩盛最多的一份;小男孩占了他的床,“你睡我的床,我睡地上”,“好了好了,快来床上睡吧,你这样,明天又会酸痛难忍的”;俩小偷耐心地教小男孩认字,那么和蔼,那么温暖;小男孩在两个大男人受挫低落时,偷来钱包,很自然,是知恩图报是对他们收留自己照顾自己的回报。他们给了他爱,他回报以爱。他创造出了自己的奇迹,而这些奇迹又正是他带给他们的。
人的好与坏,你能给我个评分标准么?这。。。小偷不劳而获夺取旁人钱财违反法律不符合我们的道德标线。他们都是坏人么?其实,善良的人做了名义上的坏事他仍然可以是好人。而逼迫善良的人作出不善良的事的现实才是我们最忌的恶人。孩子第一次当扒手的无知和第二次的电影院的狂洗,如此大的变化,在幽默的笑意里,我们不得不为如此单纯的孩子以后的生活而揪心。
人的善良不会因为人的职业而泯灭,也不是仅仅属于所谓体面的人。孩子偷来钱包,也不是没有对两扒手的感恩,偷来钥匙,也不是没有对两人对他照顾的答谢。
短的片子比长篇巨作更考导演的能力,这部30分钟的电影里,把法国底层人的生活剖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为他们的偷盗而痛恨,为他们的智慧而惊讶,为他们的善良而心动,为他们的困境而揪心。城市的绚丽不会覆盖到每一个角落,在巴黎的繁华后面,还有不知道多少个扒手和这样的小孩子。
请把真实留下,我们都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