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3 03:3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经典观后感10篇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是一部由阿基·考里斯马基执导,让-皮埃尔·利奥德 / Margi Clarke / 肯尼斯·考利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观后感(一):雇人把自己杀活

  我个人觉得,阿基是最得布列松表演真传的导演,都是极简的表情与对白,眼神出冷峻与孤独的真实意境。

  创意上也还不错,类似的我之前也构思过,其实还可以继续,开头的失业以及自杀的方法从创意的程度上有点落后,后期的跟进还算精彩,但总之,营养含量不是太高。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观后感(二):不是影评

  这个人一直想着跳楼

  在享受飞翔的过程中欢乐地死去

  现在他却得了癌症

  被医生判了死刑

  那期盼一生的欢乐不会再有了

  于是他爬上医院的楼顶

  等着有飞机飞过的时候

  能放下一根绳子

  把他带走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观后感(三):灰暗的色调注定了这个故事的黑色成分

  不是每个人都能拍出阿基·考里斯马基的韵味,让-皮埃尔·利奥德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让我忍俊不禁,一部黑色意味浓郁,社会批判意识强烈的电影居然也能拍出小清新的韵调来,是啊,何必苦大仇深呢?最苦逼的杀手把枪对准了自己。

  简洁有力的篇幅,戏剧性强烈,被逼向绝境的小人物以同样的冷漠面对世界,阿基式别致冷幽默尽现,哭笑不得的冷峻气息配之丝毫不拖泥带水的叙述,将我们带到了导演的圈套中。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观后感(四):你不是要死嘛,我死给你看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一贯克制,和候麦和伍迪艾伦的话痨画风不同。艺术没有高低,但审美有偏好。画面几乎是停滞的,冷峻阴暗,只有男人、女人,阴影和墙。《我聘请了职业杀手》剧情简单,男人失业厌世,自己下不了手,请人来杀自己。后遇上爱情懊悔,杀手却穷追不舍,道人活着都是痛苦的,唯有死亡才是命运。他却把枪口对准了自己。

  杀手死在男人面前,因他本来就快要死了。你不是要死嘛,我死给你看。利用人对死亡的恐惧,激起对生的渴望。这就是有选择和别无选择的不同。轻易地谈论生死,是因为对死的无知。

  电影里还有一处特别美,男人在墓碑旁卖汉堡那一段。也是一条主线,男主先是企图自杀,死亡——后畏惧死亡(躲避杀手)——最后在墓园与死亡平静相处。

  好像人的一生,与无常作伴。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观后感(五):情不知所起至少救了一条命嘛

  kaurismaki真是太有个人风格了 能简的一定简 然后放上自己喜欢的细节 男主人都是城市底层人民 房间全部都刷成孔雀蓝 马卡龙黄是怎么回事 男主角浑身一股我就随便活活 活的不爽你们都跟我过不去靠不活了的气息 因为他是安托万而对他只有天哪我的小伙伴你怎么了的心疼感

  女主角金发红唇 肌肤胜雪 蓝紫色的眼影就像一抹神秘温暖的晚霞

  一如既往的 导演又把相爱的过程给简掉了 总之 他俩就这么相爱了 然后拯救生命

  导演借门房之口说出底层人民的心里话:不要把我们这些看门人清洁工人当成“物”,直接当成“门”或者“扫帚”一样的在那里放着,我们也是一个个有感情有想法的人。是“人”。在“活着”。

  杀手最后的自杀给电影带来高潮,又让人无比唏嘘。loser不应该被人无视,loser也应该好好活着,不管有没有遇到晚霞般的爱情,不管是不是没有几天好活。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观后感(六):表演与蒙太奇的艺术

  寓言式的一个电影。冷峻、荒诞,而又充满了激情、温馨和幽默。

  男主是一个孤独的边缘人物,没朋友,在单位无人理睬,甚至于人们都记不住他的名字。失业的打击和孤独,使他觉得活着没意思,决定自杀。上吊,绳勾坏了,想来个煤气中毒,煤气公司破产关气了。无奈下雇佣了个杀手来杀自己。在等待杀手到来的间隙,与卖花女相爱了,又不想死了!杀手说自己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最后一次做事,一定要成功,所以男主只能千方百计逃脱死亡的威胁。“你不是要杀人吗?”杀手自杀了,达成了杀人的目标。

  阿基的电影,色彩、光影是饶有趣味的亮点。所有室内的墙,都是色彩丰富的,红色、绿色、灰蓝、暗黄,有的镶嵌木板或者挂着壁毯,或者老久斑驳,或者光影绰绰,人默默的呆在画面里,很有味道。我估计打光的时候用了很多塑形遮板,自然的室内光哪有这么层次丰富啊。关键是不着痕迹,看上去光的来源那么自然。衣服的色彩也很有味道,特别是女人的衣服。一头银发的卖花女,身穿大红,多漂亮啊。慢,慵懒的节奏,极少的对白,才留给了我们细品画面及表演韵味的时间。阿基的电影好像都是阴天或者夜晚拍的,就没见过太阳。

  阿基的电影,男主和女人的爱情,无需多言,总是一见钟情式的。画面细节,极简主义,自杀时的镜头设计,杀手的出场,设计精巧。画面的取舍决定了影片的节奏与高度,阿基喜欢删除惊心动魄的场景,而又暗示惊心动魄的发生,增添了观影乐趣。

  音乐是电影的味精。阿基的电影怎么能少的了乐队的现场表演呢,即使没有乐队表演,也一定弄一台点唱机或收音机。对于提升电影的艺术品味,太重要啦。

  有一处不知能否称为败笔。男主与卖花女逃到宾馆,给了卖花女一个正面大特写,画着蓝色的眼影,皮肤都是小疙瘩,双眼冰冷,墙上一个尖刀形的光斑,我吓了一跳,以为这女人其实是杀手呢,未免太曲折惊悚啦。

  电影是表演与蒙太奇的艺术,而不是语言的艺术,这是阿基的电影表现的。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观后感(七):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平凡世界——评《我雇了一名合约杀手》

  当14岁的让-皮埃尔•利奥德在电影《四百下》的结尾逃离身边的人群却奔向了一望无际的大海,茫然地转身留下那个定格的时候,他或许留下了电影史上最美丽的画面。他望向摄影机,同时也望着观众,一个巨大的疑问也就自然地浮现在观众的心间,从此再也无法挥去——“这个问题少年该往哪里去呢?”在《我雇了一名合约杀手》这部电影中,46岁的让-皮埃尔•利奥德却依然面临着同样的处境。

  利奥德在这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叫做安里•布兰杰的家伙。事实上,他叫什么名字根本不重要。没有人会在意他叫什么名字。当卖花女问他为什么离开法国的时候,他回答道:“因为那儿所有的人都讨厌我。”在单位里,没有哪个同事愿意搭理他,通常是大家伙挤在一块儿吃饭,有说有笑,而他却只能一个人坐在旁边独自进餐。他是那样的孤独,15年来,他没有一个朋友,他甚至都没有跟什么人说过话。作为一个法国人,在英国水利局做了15年的小职员之后,他的上司竟然都记不起他的名字,只给了他一只价值5块钱的“金表”就把他扫地出门了。对他来说,买一本通讯录实在是浪费金钱,因为没有谁会愿意把自己的电话号码记在上面。他是那种有能力让整个屋子的热闹气氛在瞬间冷冻到冰点的人。当他走进杀手出没的地下酒吧,整个屋子里的人都停止了说笑,就连酒吧的音乐也仿佛受到了惊吓而戛然停歇。大家都拼命地盯着他那张脸,那是一张呆板、冷酷、忧郁,仿佛在娘胎里的时候就一直板着的脸。他看上去就像一个从美国千里迢迢、越洋赶来的联邦探员。他不得不像做演讲一样宣告:“在我的家乡,人们会在这种地方吃早餐。”大家这才放下心来,恢复了热闹,把他抛在脑边。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观后感(八):郭利斯马基式的加缪小品。

  自杀未遂者受报纸启发雇佣杀手来搞死自己却半路爱上卖花女反悔思逃,杀手突悉自己癌症晚期时日无几却仍想坚持职业操守去干掉雇主,故事在干净的平行剪辑和极简台词下展开,两个像极了加缪笔下荒谬式的人直到最后才相遇,然而杀手却自杀了......

  总体来说,考里斯马基的片子类型很广,喜剧、爱情、音乐、黑色等等,题材虽说亦庄亦谐不拘一格,但观影时总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这份冷大多来源于表现上的收敛,一方面得益于对表演的控制,一方面缘于台词设计的极简。有趣的一点是,不知是出于导演自己的某种音乐情结,还是为了避免叙事过闷,固定的乐队桥段经常出现(几乎每一部片子都要剪入一段乐队Live),而巧的是乐队桥段往往出现在主角陷入某种困境或者情节正出现矛盾冲突时,于是某种反讽意味甚至黑色幽默便油然生出——这或多或少成为阿基标志性的一手。

  考里斯马基对于意识形态的自我认知很强,并有意识地在影片创作中予以呈现。开片男主从类似格子间的办公室出现给予了他某种社会角色,他是一个无产者也是一个外乡人,作为一个外乡人他可以忍受诸如独自回家蜗居公寓甚至在酒吧与同事隔桌而坐的孤独,但是作为一个无产者他绝不能忍受失去那份乏味却稳定工作,被辞退当天他便买了绳子打算自杀——片子这样展开恰恰与末尾处女主的那句the working class has no fatherland互相照应——没有归属感,没有存在感的阶级,像极了加缪笔下的人物。

  然而,单维度的考量此片是不够的,片中另一条故事线和人物是合约杀手,他的出现戏份虽说不多,但场场戏都传达到位干净利落,深知肺疾难愈却烟枪不灭,自知时日不多天伦无几却决定当面与女儿断绝,当他最终与目标遭遇时却掏枪自杀,这个矛盾而荒谬的人,是一方面给予片子剧情上的推进,一方面与男主悖反,两者一个欲死难成一个杀人如麻,一个重燃生机一个行将就木,一个选择为生而逃一个选择追杀至死,命运的两条线截然不同却全出在“选择”二字上,“选择”,存在主义的命题——像极了加缪笔下的主题。

  当然,观者也可以单纯地认为两者之别无非在于“爱情”二字(有爱与无爱),只不过片中卖花女这一角色平面化的处理,确实在笔者看来,难以借以立论。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观后感(九):《我雇了一名合约杀手》寻回自己的路

  导演这次将故事移到了伦敦并启用了特吕福的爱将尚-皮耶·李奧处演主角,影片以哀怨的蓝调音乐开场应和着构筑物的冰凉色调,影片塑造了一个卡夫卡小说式的荒谬人物,他按部就班机械生活着,直到命运让他偏离了轨道,他被无礼解雇后发现自己和这个世界毫无联系,导演以他空空的通讯录点出了他人际交流的缺乏,这种孤单导致了其后所有事件的发生,他陷入了鲁滨逊式的苦闷,没有对应的世界是没有意义的,这或许就是他死亡的动机。而卖玫瑰花的女孩成为了生命意义的象征,她让亨利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所在,故事似乎已经圆满,但导演以极具黑色的手法让一个一根筋的合同杀手来追杀他,不再绝望的他和一心想完成刺杀任务的杀手造就了充分的戏剧冲突,据说此片的构思来自于导演儿时看过的一部默片,这种对白极少,以构图和环境氛围来表述剧情的表现方法更接近电影的影像本质,也让我们看到这位被称为冷面笑匠的导演从默片里受到的影响。

  导演以吃饭时他的独处和同事之间的放肆玩笑对应,显示了他作为移民的边缘化处境。常年的公务员生活让他习惯了按部就班的日子,当老板将一块坏的金表当成遣散纪念的时候他也只能木讷接受,为了塑造人物,许多细节都来源于生活,比如他的刻板是他作为政府工作人员造成的,为了给杀手提示他甚至出门都留条提示,电影以这样极端的手法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影片以他失业后数度自杀来展示异化后的个体被体制排斥后的无所适从和绝望,导演幽默地处理着他几次未遂的自杀,首先是上吊的钩子的断裂,接着是开煤气自杀却因为煤气工人的罢工而再次失败,这些闹剧般的镜头将生死的沉重戏剧化了。电影后半部是亨利和杀手的斗智,导演不时冒出一个无关的人来挑起观众紧张情绪,犹如惊悚片般的刺激。这个剧情简单的电影正是这一系列的带泪的冷幽默牵动观众的心。

  在对白处理上也充满着喜剧的特色,如亨利被通缉时和女孩的谈论出逃他说:你想抛弃祖国吗?女孩的回答则用了马克思的话:劳动者没有祖国,这种对话辛辣嘲讽着制度本身和表述着底层的飘浮感,令人回味。

  其实影片里的杀手才是导演作为亨利对应的刻划的,同样是悲观主义的一个人生失败者,离婚、晚期癌症的折磨让他最终以自杀解脱,自杀者角色的互换让这个人物更有了悲剧性。作为芬兰最杰出的导演他影片的简约、干脆黑色幽默值得电影工作者思索和借鉴,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则欣赏到了导演毫不拖泥带水的叙事风格。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观后感(十):《我聘请了职业杀手》:「卡夫卡式」的生或死

  亨利想去死。

  是的。对于一个在英国伦敦水务局任劳任怨、辛勤工作了十五年的老员工而言,上峰的裁员不啻为一把利刃,彻底断送了他生活的念头。作为一个法国移民,他在英国没有亲朋好友,终日两点一线,与同事格格不入,生活单调乏味,除了阁楼顶上的几盆小花,再无任何牵挂之物。如今领导用一句话便将他扫地出门,可笑的是送给他的遣散纪念竟是一只包装简陋的坏金表。然而更可笑的是,亨利死来死去却又死不掉。想上吊,挂钩松脱;想开煤气,又恰逢煤气公司倒闭。无奈之下,只得去聘请一个职业杀手来杀了自己。

  是不是听着很荒诞?本片扮演主角「亨利」的演员很有名,是曾在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中饰演「小安托万」的让-皮埃尔·利奥。但恐怕更有名的是本片的导演,来自芬兰的国宝级大师,有着「怪客」之称的阿基·考里斯马基。考里斯马基风格特立独行、既多产又优质,是欧洲各大电影节的奖杯杀手。他的电影秉承新现实主义的衣钵,贯穿着近乎抽象的极简美学,且不乏黑色幽默,被称为「沉默的诗歌」。虽然故事显得冰冷寡淡,却与导演身处的社会和时代形成强烈的照应。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延续了考里斯马基一贯的风格。灰蓝色的冰冷色调,城市街道死气沉沉,主人公面无表情、孤独落魄,生活机械而麻木,是典型的小人物。导演仅仅用了几处简单的处理,就将人物塑造得淋漓尽致。在亨利的身上,反映着作为移民的边缘化处境以及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的陈腐刻板。然而在亨利的背后,则隐然矗立着整个社会制度对人性的束缚,自然也包括其中个体面临的迷茫和绝望。

  在这个意义上,本片或者说考里斯马基的作品无不带有「卡夫卡式」的意蕴。有人说,二十世纪是卡夫卡的世纪。此话不无道理,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角度影响了身后的许多作家,更是在现实角度描绘了二十世纪的社会秩序。甚至由其名字演化而来的单词「Kafkaesque」成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形容词,比如在法语和日语中,尤其用它来指涉令人感到压抑的官僚作风和政治体系。

  不过,考里斯马基的作品中并非完全是来自北欧的严寒。即便生活的重压已经将主人公们推到人性忍耐力的边缘,他们也没有放弃,总有一道来自人性深处的光芒能穿透阴霾。用导演自己的话说:「这世界已经足够悲惨,不需要我去再怎么强调,我最希望做到的是给人们带来点希望。」本片中的亨利同样如此,酒吧中偶遇的卖花姑娘玛格丽特让他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所在。但喜爱幽默的导演不会让幸福来得那么直接。本片的后半段节奏陡然加快,戏剧化的情节也更多。不再想自杀的亨利遇到了一根筋想要完成使命的杀手。甚至考里斯马基在紧张的氛围之余亦不忘借玛格丽特之口来一句「劳动者没有祖国」的辛辣嘲讽。

  影片的末尾,黑色幽默和悲剧色彩做了个交汇。杀手其实与亨利一样,也是个饱受生活折磨的人,离群索居、癌症晚期、万念俱灰。于是才有了把积蓄留给女儿,恪守职业精神追查猎物,直到面对亨利时倒转枪口自我了断的结局。想死的活了下来,自杀的人反而是杀手自己。看似荒诞悖理,实则真实可信。考里斯马基越是残酷地铺陈现实,越是让人物遭受社会或旁人的践踏,就越是能反衬出温暖的精神性内在,乃至让他们还有余裕在严肃中自嘲一下自己的悲惨。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