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阿富汗之旅》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22-05-18 02:08: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阿富汗之旅》经典影评10篇

  《阿富汗之旅》是一部由Donatello Dubini / Fosco Dubini执导,Jeanette Hain / Nina Petr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富汗之旅》影评(一):知音一个也难求

  两个女知识分子,说硬邦邦的德语,沙漠,吉普车,旅行。这些片段已很符合我的审美标准YY要求。

  1939年,人类学家艾拉欲赴阿富汗考察,富家女记者及摄影师安娜玛丽写信给她,望搭伴同行,艾拉允了。二人开着安娜玛丽的福特车,横穿大陆,沙尘滚滚,景色粗旷,骆驼追车,荒野露营。两个中妇知识分子一路倾谈,用硬邦邦的德语批评和自我批评,套句老话,两颗寂寞的心。艾拉同志高大硬朗,脸部线条生硬;安玛丽初看尚可,一会儿就开始造作。我还是喜欢看二人在帐篷里讨论人生,在沙地上踢球。同志友谊似有还无,如李慕白和俞秀莲。

  这电影也确有东方主义之嫌。土耳其和阿富汗都不过背景符号的“他者”,只有艾拉和安娜玛丽是“我”。最明显是土耳其大使之女,半句对白也无,完全sex object.

  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编的,查了真人真事,真人竟比电影还俊俏!黑白照片里的安娜玛丽,能叫人“心少跳一下”。此人23岁拿博士,游历欧美中东,34岁自行车意外,撒手尘寰,留下照片3000,文章几束,恋人若干(包括托马斯曼的女儿Erika Mann,美国作家Carson McCuller等等等等),真是美丽人生。

  《阿富汗之旅》影评(二):能否真实的旅途

  看完闹哄哄的《阿科波罗歌舞团》后在看这个片子犹如一道清风,从而间接扰乱了我对此片的直观感受。单独观看的话,这个片子并没有我昨天的感觉那么好。

  连着看俩片挺难受,资料馆灯亮的太猛,我差点儿晕在那儿。实际上我并没有看懂这个片子,今天睡一觉起来也忘得差不多了。如果是根据史实改编,那么基于基础之上导演并不大容易发挥自己的创作意图。同性恋?我看到影片前期的游泳场面是感受如此。但似乎这条线又渐渐淡下去,就算后面德黑兰女人的出现也只是让我觉得同性恋只是很少一部分,很不明确的一部分,因为我们在谈论旅途的时候不得不触及孤独。

  我很期望可以做这样一个旅途,从苏黎世到喀布尔,穿越两个世界,就两个人,没有谎话。当然我是说两个女性,我认为两个女性之间的世界微妙于任何事物。我承认我是个从不说谎却总是意图以言语和动作掩饰自己真实想法的人,我背负了太多东西。我想看看这种旅途于我是否是一个心理上的挑战,我很慢热,我想让我的情绪真实起来,就在那个旅途中间。

  怀特说:“自由是唯一你不给予他人,自己便也没有的东西。”我们不能无限制地去侵犯他人的领地,再完美的友谊我想也应该存在一个明显的界限。如同片中两个对立的女性,一个女人总是想去侵犯另一个,可另一个总是在压抑掩饰退缩。这其中道理我说不清楚,但我很高兴女性友谊能发生在一个如此纯粹的环境中。友谊在不受外界任何事物的干扰下,是否能够真实。我们目的不同,但心都是一样的孤独,怎样都交汇不了,我们为什么不能真心以对。其实我们都知道最好的捷径是回头,可是我们谁都不愿意妥协它。

  抒情完毕。

  说这个电影。我以前没有接触多少德国片瑞士片,因为我觉得艺术应该为拉丁人种所擅长。我没有查证导演是哪里人,但是我很佩服——这部影片有相当出色的节奏,十分平稳,叙事简洁。公路片一站一站的结构使得观影者保持相当明了的逻辑。镜头的缓慢移动和远景、特写的交替剪接从大环境上凸现了人物情绪及错综情感。这种感觉不是一阵热,而是慢慢显现以至贯通整片,我十分喜欢被情绪推着走而不是被情节,就好比我十分崇拜的《蓝色》。大部分影片拍摄于沙漠,构图很空旷,橘黄色的温暖色调反衬出人物内心孤独。沙漠那么洁净纯粹,我很怀疑友谊之花能否长久不败。我很喜欢那个镜头,从车后窗望去,两头骆驼越拉越远,好像我们丢掉了什么,又好象我们被这个世界抛弃了。

  很好,我还是没看明白,越说越不明白啊。

  《阿富汗之旅》影评(三):阿富汗之旅

  10/30/2006 6:52:24 AM

  别问我为什么会哭。我只是在哭。

  12月,还未到达。

  12月的山寨,因此会永远美丽。

  当我以蜷缩的方式,双腿靠近身体,却再找不到任何一句属于我的语言。

  那是今年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她,不停的寻找不停的逃避,等待着布满针孔的胳膊腐烂,等待那个卖毒品的异国男人。

  她,斜依在斑驳的墙角,满目苍凉。

  我坐在空空的电影院里面,佯装用右手支撑脑袋,眼泪就肆无忌惮的流淌。

  就这样。

  站在河的中间。

  站在汪洋中间。

  站在沙漠之上。

  12月。永远没有到达。

  那天,看完电影,走在狭长的马路中央。望着散场的人慢慢走远。

  我看了看手表。选了一处露天的位子坐下来。

  那天,是瓢泼的大雨。

  - -------在路上,有些人天生就在路上。

  今生的眼泪。为了这一句话。

  我。永远没有归途。

  《阿富汗之旅》

  2006-8-10

  今天又是瓢泼大雨。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今日影:

  《阿富汗之旅》(2001) Reise nach Kafiristan, Die ( 女性电影)

  榮獲2001國際獨立製片評論協會大獎

  地  区: 德国

  片  长: 101 min / Argentina:106 min

  导演编剧: 德國著名導演兄弟黨:佛斯科度比尼(Fosco Dubini)杜納泰歐度比尼(Donatello Dubini)

  關於本片

  改編自瑞士作家Annemarie Schwarzenbach (Jeanette Hain飾,作品有【三重奏The Trio】)

  與文化研究學者Ella Maillart(Nina Petri飾,作品有【蘿拉快跑】)兩人的真實故事。

  关于本片女主角的真实历史

  关于Annemarie Schwarzenbach

  2001年

  导演Fosco 和Donatello Rubini兄弟, 把这段旅行拍摄为电影 « 阿富汗之 旅»,

  相当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这次旅行之后, 在Annemarie两次自杀未遂后,

  于1942 年11月15日, 在她的祖国瑞士, 从自行车上意外坠落而死. 时年34岁。

  《阿富汗之旅》影评(四):為何上路?一場放逐(談配樂問題)

  給四星是因為這片子把Annemarie Schwarzenbach拍得太沒有魅力了,誰會相信這是那個讓Carson McCullers(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的作者)為之著迷的女子?還有就是配樂有個bug

  這片子木有高潮部份,就像一碗凉白開,因為不是去度假,而是上路,是一場逃避和自我放逐.

  Annemarie就像一隻病貓,還是說她是個孱弱的詩人好點,我建議中文譯名為"德國病人"XD.這個翻譯也不是沒有根據嘀:

  Annemarie's life-style ended with the Nazi take-over in 1933, and Bohemian Berlin disappeared. Tensions with her family increased, as some family members sympathised with the Swiss Fronts, which favoured closer ties with Nazi Germany. Her parents urged Annemarie to renounce her friendship with the Manns and help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of Germany under Hitler. This she could not do—her circle included Jews and political refugees from Germany. Instead later on she helped the Manns finance an anti-Fascist literary review, Die Sammlung.The pressure she felt under led her to attempting suicide, which caused a scandal among her family and their conservative circle in Switzerland.

  來自維基,她生於一個富商家庭,因為選邊問題,與家人鬧僵.(此人波西米亞氣質和有無政府主義傾向嘛...)這應該就是她上路的動機了.

  不考古,不扯遠,俺是來扯配樂的.與伊朗大使女兒共舞的那段音樂...此情此景應該是段伊朗音樂(在德黑蘭).而出現的是古巴作曲家Margarita Lecuona的TATU (TABOO, 1941),雖然放在那裡很有異國風情,說得過去,但再穿越回史實,她在路上的時間是1939-1940年,這張唱片哪來的啊...

  譜子+一個超搞笑的midi版

  《阿富汗之旅》影评(五):On the Road

  一辆福特老爷车,两个各有所求的女子,一次贯穿欧亚的旅行,一本书,一些照片,一段介于友情与爱的关系,这就是“阿富汗之旅”试图告诉我的一切。虽然被冠以”les”的标签广而告之,两个主角的女同情愫却隐约得若有似无,全片也干净得连一个吻都没有。

  旅行开始于1939年6月,旅游家Ella Maillart,以冒险为乐,矢志探索地球上的禁忌之地,挑战国家疆域界限和荒蛮之地的艰苦,她的信条就是”Nobody can go? Then I shall go”。此次旅行目的地是Kafiristan(意指the land of non-believers),想要寻找居于该地的游牧民族。而作家Annemarie Schwarzenbach,著作颇丰,又身兼新闻记者和摄影师的多重身份,可惜是个瘾君子,此次旅行,算是一种逃离,逃离吗啡的魔咒,逃离支持法西斯的家族成员。当然,她们共同要逃离的,则是二战前夕欧洲甚嚣尘上的法西斯暴行。影片没有交代她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只是非常简单的两个伦敦和苏黎世的镜头就直接切到旅途的起点:Simplon。

  人和人,总是相见容易相处难,所以旅行伊始,Ella就抛出她的三个规则,前两个是关于旅行实际事务的,略过不提。印象深的是Rule No.3: Keep no secret on the journey. Annemarie着男装,抽着烟,酷酷得问why. Ella答曰“No secret means no false feelings coz feelings are dangerous on the long journey. They cause confusion.”Annemarie没说好,没说不好,只是回应:”I’ve got something planned, too. I’m going to write, write…..to forget.” 好一句Write to forget. 有人为纪念而写,就会有人为忘却而写,也许只有写的人自己才知道文字背后不曾宣诸于口的原因……

  从巴尔干,到土耳其,再到伊朗,阿富汗,沿途所经,多是荒郊,野岭,沙漠,景色苍茫粗旷,艰辛自不待言,两个女子却在这一场没有秘密的旅程中,渐渐熟捻,关切日增,孤独的心慢慢靠近。影片虽然拍于2001年,节奏却不输老片的缓慢悠长从容不迫,没什么扣人心弦的情节推动,纯粹只是情绪在酝酿在蒸腾,对话也寥寥,长长的沉默却出乎人意料的舒适自在。1939年9月,当她们长途跋涉到达Kapul考古营地,德国侵占波兰的消息提前结束了她们的旅程,Annemarie毒瘾难戒,且身体欠佳,Ella心灰,也终于明白有时精神的抑郁苦痛比饥饿穷困更折磨人更可怕。两人就此分道扬镳。而告别,虽不算让人心碎,却也神伤。她对她说:“you amaze me, Ella, I don’t understand why you love me.” 而她,始背对,拭泪,后转身,双手捧着她的脸轻柔说:”Thank you.”,然后再不多言,毅然踏上呼啸远去的火车,只余浓浓黑烟飘在黄色荒漠上空,她则从方向盘上抬起头来,一脸泪水……

  你说,这是友情,还是爱?又为什么,一定要为情感打上标签呢?

  影片结尾,打上字幕,交代两位主角后事:两人于1940年曾经重逢过一次,此后再无相聚。Annemarie死于34岁,一场自行车事故。Ella则在印度生活5年,并且在1947年写书“The Cruel Way: two woman and a Ford in Afghanistan"献给Annemarie,纪念两人的欧亚之旅。后来一直活到1997年,身后留下数部影片,多达20部书籍和16000幅的照片。

  看之前就大概知道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只是不知其详,看了以后再查资料,才发现两位主角的形象远比我能想象得还要丰富,才能更是横跨多个领域让人叹服,生活多姿多彩得也颇让人咋舌。真正是为人若能如此,也算不枉此生。

  最后八卦一下,找到了Annemarie的原型照片,真人要比演员更漂亮,而且的确男女难辨,充满中性美,难怪迷倒倾慕者众,只可叹还是没能永远留住自己的意中人Erika Mann。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阿富汗之旅》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