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马戏团》是一部由贝拉·塔尔 / Ágnes Hranitzky执导,拉尔斯·鲁道夫 / Peter Fitz / 汉娜·许古拉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鲸鱼马戏团》观后感(一):鲸鱼
节奏很慢。
黑白片。
构图配乐喜欢。
十点关门前酒吧的太阳地球和月亮的游戏;卧室里敲锣打鼓制造噪音歇斯底壳的孩子;鲸鱼的尸体,张开的眼睛;两个人行走的画面,一群人行走的画面;裸体枯萎的老人;铁轨上的奔跑与直升机;广场上死掉的鲸鱼尸体。
长镜头。
微醉的傍晚,一切都刚刚好。
《鲸鱼马戏团》观后感(二):鲸鱼马戏团
开始,你用三个醉鬼
后来,小镇上驶来鲸鱼
冰冷的长镜头,只留下鲸鱼
黑色的手杖,礼帽,瞪大的死眼睛
《鲸鱼马戏团》观后感(三):鲸鱼的哲学
当喧闹和嘈杂归于平静,王子这么说道,他们所建造的,和将要建造的,他们所做的,和他们将要做的,都是欺骗和谎言;他们正在思考的,和他们将要思考的,是荒谬的;他们这么认为因为他们害怕,害怕的人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他说他喜欢这样,喜欢所有东西都四分五裂,这是废墟中的建设,对毁灭的单一情感是不可改变的,致命的。我们找不到憎恨和绝望的真正目标,所以我们带着愤怒冲向我们遇到的一切,我们毁坏商店,摧残一切……
《鲸鱼马戏团》观后感(四):短评写不下了
开场10多分钟的长镜头太棒了。黑白画面,流畅的摄影机运动,一群人在主角的指挥下模拟天体运行,一段主角的独白后,音乐响起,简直神了。然而影片的其他部分并没有期待中的精彩。镜头缓慢得让人失去耐心,猴急的我无法遏制快进的冲动。。至于节奏为什么这么慢,导演解释说,一个镜头必须尊重许多的主角,而不只是人物:“场景、天气、时间、地点,都有自己的面孔,它们都是重要的。”对导演肃然起敬。那些精心设计的长镜头,值得观看者沉思、回味。
1. 此片有神性,有尊严。
2. 长镜头可以给人思考空间,更别说这种虽有设计,但表现的漫不经心,或者说大师的设计几乎就是完美的,几乎就是哲学。
3. 这个电影里的一切空间,如房间的长宽高,家具的比例,窗户等都是美的比例,非常稳重,肃穆,物件本身就有尊严。
4.相比较人是那么的愚蠢,恐惧、破坏、无敬畏之心,无好奇、探索的精神。
《鲸鱼马戏团》观后感(六):在你眼中看见日食
音乐的三次响起,钢琴
被调整在端坐在避光的广场上
当遮蔽物倾倒,当老人的拐杖
那些一时的激情,覆灭小镇的一生的种种
自然被暴露,无可争辩而且满布
生的喘息,无主的孩子敲打天体
告被知:这一切与马戏团的王子
毫无干系。镜头的画笔低低的移
那些暴力,被暖性的光辉扼杀了
又点燃,仿佛不曾张开鲸鱼的嘴
辗转东欧,搅翻滚的云
直到雾隐去终章的第一行
《鲸鱼马戏团》观后感(七):《鲸鱼马戏团》贝拉•塔尔
相对于他的《撒旦探戈》,片长140分钟38个镜头的《鲸鱼马戏团》显得短小精悍且异常的凝练。电影在一个匈牙利的小镇发生,一个硕大的鲸鱼出现在小镇,随之而来的“王子”煽动起了一场暴动,而最后被政府压制,贯穿全片的年轻人最后精神失常被关到精神病院中。从匈牙利历史来看,“王子”可以被看作法西斯思想的毒瘤,那些盲目的暴动分子在狂放的思想蒙蔽下丧失了理性,他们的行为并不是自发性的,而是一种集体性质的。同样,“政府”,甚至可以抽象为“唐纳婶婶”则是斯大林主义的象征,在平复了法西斯之后,共产主义同样运用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压制着民众。而那个硕大的鲸鱼,类似于青年人开始描述的日食现象一样隐喻了沉默、诗意、神秘的自然,然而在经过暴动和压制之后,那个已然死去的“自然”完全暴露在广场之上,被人们永久的遗弃。
《鲸鱼马戏团》观后感(八):震撼到的最后一位大师
黑暗中看到第一个镜头就被震撼到。从火炉慢慢升到屋子全景,接下来向前移动,从全景到特写,推拉摇移旋转~镜头运动场面调度炫毙了!
关于那第一个镜头想了半天是怎么拍的。那样大范围的移动不是不可能,可运动的那样平稳在酒吧那样狭小的空间里。用斯坦尼康或者带升降摇臂的小车吧?可那复杂的调度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这期间还要考虑演员的表演,难怪这部片子拍了四年换了7个摄影师。
另外一段震撼画面来自下一个镜头。主角走在黑暗的街道中,打在他脸上的光线始终平稳。通过街道两旁放置的货箱堆积物遮挡住光源,然后设计好全部的光线……
电影似乎是一个隐喻,关于匈牙利的十月事件。其实不是很明白鲸鱼或者王子的意义,看到前面评论认为王子隐喻纳粹主义~不太认同。直觉对应十月事件本身可能恰当。
这电影需要看很多遍。其中几遍是了解剧情看到表演,而对于长镜头的运用则可以细致的一遍又一遍反复学。
《鲸鱼马戏团》观后感(九):电影笔记
1、日食那段已经把整部电影概括了一遍,而且在解释日全食后沉默片刻,继续告诉人们这不是世界末日,希望的光芒一样会照进来2、这是主角置身事外时的反应,清醒,有条理,酒馆老板喊的醉鬼,第一个出去的却是唯一清醒的主角3、昏暗凄冷的街道配合优美的音乐,将观众带离,像是导演告诉主角:我们先走一步,你慢慢来4、主角一直游离在整个村子之外的感觉,老音乐家床的位置和都灵之马父亲的如出一辙5、平静的村庄即将被马戏团硕大的卡车改变6、从食堂得知,风雨欲来,人们在广场上聚集是为了什么,人们关心谈论的根本和鲸鱼没关系,只是对于外来的王子感兴趣,只有雅诺什才会被鲸鱼吸引,被大自然的伟大所吸引7、找完名单上的人分道扬镳后,预示了两个人命运的变节,马戏团只是秩序进一步混乱的引子,连小孩子都是这样混乱,好崩溃啊,大人和孩子分别狂欢,只有雅诺什正常的运转8、鲸鱼象征着一种政权吧,还是一种诱惑9、为什么先砸医院啊10、王子的广播完全就是空话11、再强大的生物在自己不能呼吸或生存的环境中一样脆弱,没有反抗之力
《鲸鱼马戏团》观后感(十):鲸鱼马戏团
塔尔在这里提到了“界限”这个词,但我仍认为他并未将其讲得透彻,这个片段显然可以有第一层的理解:人有别于动物,这种区别需要有一个界限将二者剥离,在这一点上,塔尔是乐观的,他认为人无论如何也不会越过这个界限,换言之,这个界限是始终存在的。某种程度上,这个界限是以力量的强弱为参照的,当弱到一个界限的时候,强也就不再强,而变成弱了。 我认为塔尔并未真正言说出他想表达的全部内涵,在影像转译为文字的时候,文字会失去影像本身的力量,在这个镜头中,我们看到的远不是强与弱的对立,乃至一种辩证关系这么简单,我们不妨先描述镜头的这个瞬间,这个老人,一丝不挂地站在浴池中,毫无疑问是羸弱的,再仔细看,他的肋部没有肌肉,肋骨仿佛透过松弛的皮肤,与之相对的,他的腹部不合时宜地略显臃肿,双臂较一般人更长,犹如猿猴,他的头是下垂的,与突出的锁骨形成了对应,最重要的是他耷拉着的生殖器,已经失去了活力,俨然只是一个符号,从整体上看,他的姿态是向心的(concentrate),不再具有向外部世界运动的倾向,老人的身体在无力的状态中,压缩着自身肉体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