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法案》是一部由理查德·艾尔执导,艾玛·汤普森 / 斯坦利·图齐 / 菲恩·怀特海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艾玛汤普森演的女法官真的很美。超越了年龄的束缚。电影的前一个小时看着有点冗长,直到怀特的出现。这个演员真的很特别。他没有很精致的容颜,可是就是很吸引人。敦刻尔克里的小士兵,酷儿们里的年轻同志。他有种神经质的美。酷儿里的年轻同志,他那十八分钟的独白,我觉得他就是在对我说话,带点紧张,带点羞涩,也有点病态。这个演员应该前途无量的。儿童法案里的小男孩被他演的好像坠入人间的天使,很容易就激起母爱。
《儿童法案》观后感(二):潦草的后感x
原著结尾是不是改了?看screenplay也是Ian没话说,虽说对原著结尾也不甚满意感觉就是fiona人生中小插曲的感觉,但是电影结尾也太抓马了,开头和大多副线人物都拍的比较潦草,怎么讲,就是我都感觉群演还没出镜头就开始泄气了的感觉。emma和白头小哥演的真好,白头小哥newcastle那段独白真的惊到,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这孩子前途无量呀,以及几个仰拍的镜头,长得太好看了吧(顺便吐槽下最后的死人妆)另一解读是其实也讲的是class吧,圣诞夜workingclass的孩子一个人在共用病房等死,(camberwell…想到最近south London的各种knife案件都是在那一带)而一群elites在欣赏音乐演唱。从观众也看得出来,来看的一波波的老年观众,片里各种大概只有精英阶层夫妇才能get到的梗,比如jack送钢琴啦,fiona和同事排练啦,要不是有adam拉低平均年龄值,这个片子真的完全无法appeal to年轻观众啊)。而Adam用那个年纪独有的passion和执着闯入这个upper class的世界,看的时候不断感叹,跟着fiona一路到new castle啦之类的真的那个年纪才做的出来诶。
《儿童法案》观后感(三):匆匆太匆匆
这是部完全出乎我意料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描写女法官在处理一桩棘手的案件:一对连体婴儿生命垂危,医院要求进行手术以挽救其中一个孩子,代价是需要切断另一个孩子的主动脉。孩子的父母无法接受,认为医院无权这样做,一切应该遵从上帝的旨意。我以为会围绕这个案子展开复杂的法庭辩论,没想到镜头只是表现了女法官如何利落果断地结束了审判。
接下来描写女法官的婚姻生活出了问题。她的丈夫声称自己的生理需求整整十一个月没有得到满足,明目张胆提出要离家出轨一下。这里导演处理得有点草率,并没有按原著明确表现出来女法官是因为连体婴儿案对于肉体接触产生了厌恶。使得丈夫的匆匆离开不大合情理。毕竟是结婚多年的夫妻,法官也不是干了一年两年了,早就应该习惯了繁忙的节奏。
法官的工作和医生有点类似,就是不能过多投入自己的感情。“铁面无私”“冷血无情”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对工作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但是作为普通人,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会在特定的时候触动内心。
一向理智冷静的女法官,此时接手的案子是患白血病的十七岁男孩亚当,由于家庭宗教信仰拒绝输血治疗,命悬一线。女法官一反常态亲自前往医院探望男孩,亲切和其聊天,甚至唱歌给他听。回到法庭后她判定医院可以违背家长意愿给孩子输血。她觉得儿童的幸福,应是法院的首要考虑,生命比尊严更珍贵。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点担忧。女法官秉承法律所作出的决定,与男孩极为真诚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激烈冲突。他难道不会因此产生怨恨,心生报复吗?
剧情走向完全不是这样。恢复健康的男孩将女法官视为了精神导师。他给法官大人写信,聊音乐诗歌和自己的困惑。但是女法官的态度明确:案子结束,你的事与我无关了。
艾玛·汤普森的演技毋庸置疑,将这位优雅知性、干练果断的女法官,内心丰富的情感纠缠演绎得淋漓尽致。使我不由自主产生了强烈共鸣。而菲恩·怀特海德饰演的大男孩,敏感细腻,如少年维特一般热情、纯真、内心丰富又脆弱。对于他来说,从小受到的教育是狭窄的,而智慧高贵的女法官向他展示了一个没有宗教束缚的全新世界。他困惑、迷茫、不知所措,可是无人倾诉。
影片最后处理得相当潦草。男孩旧病复发,年满十八岁的他自主选择了拒绝治疗,匆匆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一一我背对着世界向你走去,你背对着我向世界走去。
极富感染力的影片,内涵丰富,周末推荐。并且备注一下购书目录一一麦克尤恩的原著。
《儿童法案》观后感(四):从文学到电影 ——《儿童法案》与《赎罪》的比较
【注:本文涉及部分《赎罪》剧透】
开宗明义,优秀的原著小说或许可以让一部改编电视剧从一开始就成功大半,对于电影,却还远远不够。即使仅仅就通常认为的“忠于原著”的改编电影而言,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的转化也并不是如一般人想象的自然而然:电影不仅仅是对小说故事情节做单纯的呈现和演绎,而需要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优秀的作家并不能直接地成为优秀的编剧,从文学转化为电影能直接照搬的只有剧情、部分的人物形象以及少量的对白,麦克尤恩擅长的细致深刻的心理描写无法直接用影像呈现,而其冷峻优雅的文笔——我最爱的部分——断不可能通过人物对白展现出来。如是,尽管本片几乎完全照搬原著(编剧即为麦克尤恩本人),但某种程度上它并不真正忠于原著,而是原著的一种减弱,一种片面、简单的介绍。
就以麦克尤恩另一部小说《赎罪》改编的电影为例——这部乔赖特的作品是我认为能称得上“还原原著”的经典。以下分别从摄影、配乐和剪辑三个角度来谈。
为了表现小说中“夏日最热的一天”,摄影师Seamus McGarvey和乔赖特决定使用一种浓厚的滤镜(似乎还在镜头前蒙了一层薄纱),以达到一种古典油画般的效果。
过曝和柔光造成的油画质感,夏日的热气扑面而来此片的摄影非常出彩,除了有被分析过无数次可留名影史的5分钟敦刻尔克长镜头,每一个场景的用光也都极其典雅华美,正符合麦克尤恩充满表现力的文笔。
用光出色的场面调度:光线勾勒出Briony回望的身影,背对众人宛如走向她自己的圣神天堂,因为在她心目中她是那个拯救了姐姐、伸张了正义之人。其余的大人们都身处黑暗之中,姐姐在正中央坚定地面向前方(镜头之外)的罗比,清晰地表明了立场,丝毫没有回头看妹妹,喻示与Briony的决裂,背后透出来的光又将她与母亲、哥哥和警官等人区分开来,突出了她在这场戏中的主角地位。
如果说摄影还原了麦克尤恩笔调的华美,那么他笼罩在整篇小说上的一层阴冷和残忍则主要通过配乐得以表现。钢琴、弦乐和打字机的声音一起除了调和出哀艳美丽的乐章,也营造了一种悬疑感和冷静的残酷感。
剪辑方面,从大的叙事结构来讲有两处值得一提: 一是开头Briony目睹水池边的情景,小说中先从罗比和塞西莉亚的角度叙述,再写Briony的视角,由于文字的便利,读者可以从对Briony的心理的细致描写中理解她的思维,然而电影中则无法达到这种效果。于是电影调整了顺序,使观众先从Briony的视角观看,不至于先入为主。 二是影片中后部分,罗比目睹了战争中被集体杀害的一群修女倒在林间的惨状,而后以一段凄美的乐章为桥梁过渡到在塔利斯庄园的回忆——Briony跳入水池中让罗比救她。看上去似乎毫无逻辑,然而这一段遵从了原著并且可以说表现得比原著更好。配乐响起,如同在低回默问: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所有的这些要回溯到那年的一个夏日,一个孩子愚蠢天真的爱…… “如何才能理解这个孩子的思维呢?只有一种解释……” “他听见——但没有看见——她跳进了水中……”
《赎罪》以不那么尊重原著的方式还原原著,完美地实现了文学到电影的转变,乔赖特镜头下战火纷飞的塔利斯庄园同麦克尤恩的文笔一样哀艳,文学语言与镜头语言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展现出同样的魅力。
再回过来看《儿童法案》就不难体会到它的缺陷了,读过原著就能发现这部电影完全可以称作麦克尤恩的电影,甚至说是电视剧也不为过。电影各方面极少有超出小说的发挥,用巴赫的曲子也是来自麦克尤恩的原著,最后Fiona在音乐会上演奏钢琴,表现她主观上在听到Adam旧症复发的消息后的震惊与恍惚的感受的段落都仿佛是直接对着书拍的,却又不及文字有的表现力。
整部电影简直是《赎罪》的反面,摄影剪辑和剧本全面的平庸,就连海报都做得十分随意。倒不是说它不好看,而是基本没有起到什么表意作用。
细究一些情节的内容,可以发现电影相比原著有不少缺漏。比如连体婴一案,小说中这一个案件除了展现出在宗教和世俗道德的冲突之下法庭会站在更有利于儿童福祉的世俗道德一边,也是直接造成了Fiona对肉体产生厌恶而不再与丈夫做爱的原因。而缺乏了文字的描述在电影中则只起到了第一个作用。 又如电影大致能够展现Adam对Fiona的感情是从何生出,而Fiona对Adam的态度却显得有些难以理解。读完原著才恍然大悟,原来Fiona在少女时期爱上过一个青年乐手,这段充满了青春叛逆的热情的爱情虽然最终结束,却还是在她心中留下了一段过去的回忆和影子,青年的、富有才华和好奇心的Adam重新唤起了她心中的这种情感。 再说改动比较大的结尾,坦白讲我并不很能理解影片结尾的表意,原著中,Adam给Fiona写的最后的诗句“但愿亲手淹没我十字架的人被置于死地”算是明确地指出Adam的死亡几乎算得上是自杀,因为Fiona曾将他从宗教中救赎,却在使他丢失信仰后不断地以冷漠的礼貌回绝他的一次次求助,“而后潜入冰冷的河底,从此杳无音信”,他的自杀可能有找不到答案最终回归上帝的成分,不过似乎比较多的是失望和报复。影片删去了这首诗,改成了“我将会自由”,从重重疑问中解脱出来的自由吗?还是最终明白了对Fiona的情结的天真幼稚?
整部电影除了麦克尤恩原本小说的情节设置以外,短评里多数人赞扬的也就是艾玛汤普森和菲恩的表演了。这多少也像是电视剧的特点——塑造一两个突出的人物,围绕他们讲述一个情节曲折的精彩故事,其他的一切都只是背景板,如同大光圈的人物特写图。 私以为影像有无所谓的“电影感”的一个差距也在于此,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改编的95版BBC剧集和05版电影都是较为精良的作品。当我回忆95剧版,首先想到就是男女主人公这两个人物本身,我们称赞他们的表现,会记得他们对简奥斯汀书中经典情节的演绎;而对与05的电影版,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类似于这样的画面:
在电影的许多场景里,人物本身可以说是作为构图中的元素被安置在画布上的,打在她身上的光线与周围的背景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主人公并不是站在背景板前演话剧,而是更加真实地置身于那个世界,成为一幅画中的一部分。
你可以回忆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电影,是否会发现浮现在脑海中的很多是某些经典场景而不仅仅是人物形象和他们的动作。相比于电视剧,人物和剧情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并不占据着那么大的比重,电影会关心整个画面以及画面的运动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通过这种影像独有的渠道来表情达意,而非仅仅是用台词、人物、剧情来【告诉】你一个故事和什么主旨。
如果麦克尤恩充分发挥了文字独有魅力,那么他的电影也应该有相应的视听语言与之匹配。
在没有其他信息的基础上单独拿出来看《儿童法案》这部电影,可以说它是有着不错的品质的——讨论的主题层次丰富而有其深度,两条线索交织的结构精巧,人物之间的冲突很有戏剧性,配乐符合法官的客观社会地位和思想性格上的理性,并且还串起了Fiona丈夫送给妻子钢琴的回忆以及音乐会的情节。
然而如果这所有的优点原著都已经包含,并且还能比电影更胜一筹,那么我以为,这部电影并不太具有它本身的价值。
过去一年里接连上映了麦克尤恩的三部电影,但如果不能够稍微达到《赎罪》电影那样的独立性,所能有的作用大概只能是推广麦克尤恩的小说了。
《儿童法案》观后感(五):儿童法案和女法官,引发了多少争端?
说这部电影之前,不得不留意的是,最近一年里,已经诞生了三部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改编电影了。
作为原著作者/编剧,距离他上一部影视作品[赎罪]过去了十年;
而去年起,[时间中的孩子]、[在切瑟尔海滩上]和[儿童法案]接连上映。
目前为止不管是国内豆瓣或是IMDb等影评网站上,整体评分最高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部[儿童法案]。
[儿童法案]英国正式海报麦克尤恩作品中的主题,有时会讨论爱情和欲望,有时会讨论人性的善恶与生命的消陨。
无论是在讲什么,都离不开矛盾和选择,都是关于偶然的节点导致的结局。
[儿童法案]则将这些元素全都融合在了一起——
背景设定,也从一贯的标准英式庄园戏码,转向“法庭”和其周边故事。
艾玛·汤普森饰演的女主角大法官菲奥娜·梅每天面对着接连不断的复杂案件和难解纠纷,繁重的工作缠身,她的婚姻显露了危机;
此时的法庭内,一个未成年、患有白血病的耶和华见证会男孩拒绝接受输血,最终的判决就在菲奥娜的手中;
为了做出更合适的裁决,她前去探望男孩,两人了解对方之后她做出了决定,男孩的命运发生转折;
菲奥娜本来的生活日复一日、一成不变,而在几件事情的碰撞之下,一切都随之改变。
不像[赎罪]中将背景一路扩展到战争和永恒的悲剧,也不像[在切瑟尔海滩上]那样跨越时间的长河,
[儿童法案]的时空跨度,相较来说并不算很大,但主题更加糅杂。
特殊信仰的引导碰上拯救生命的契机;久失浪漫的爱情碰上毫无激情的婚姻;青春单纯的依赖碰上成熟稳定的规律。
而所有的博弈,都聚焦在了女主角身上。
大法官菲奥娜·梅说是冲突对峙也好,叫做矛盾纠葛也罢;
三方面的交错呈现,全都在她一个人的表现里。
影片开头就把她的生活状态交代得很清楚:
婚姻步入危机,丈夫公开表示希望和别人有性生活——从菲奥娜这里已经很难得到。
丈夫的态度也较为反常规他不想隐瞒,在两人的婚姻生活逐渐暗淡时,他建议以开放婚姻的形式共处:
他认为这样反而能促进这段婚姻的和谐。
菲奥娜则对此话题嗤之以鼻——“就算有这种讨论也该发生在婚前,而不是结婚二十年后”;
斯坦利·图齐在本片中戏份不算多,但很好地铺垫了女主角的个人感情状态,作用不小。
表面看似平静处理,其实梦中都在回忆过去的美好,彻夜难眠与此同时,工作的压力不见减少:
最新的待审案件,是要尝试调节濒死男孩的特殊信仰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平衡;
男孩作为耶和华见证人,不打算接受输血,由此他可能丧命。
紧挨着呈现的两段听证会长达十分钟,其中持相反态度的双方你来我往僵持不下:
法庭上的菲奥娜父母决定支持孩子的选择,但显然不愿意看到孩子放弃生的希望;法律的一方呢,医院坚持要给孩子输血,拯救一名未成年的生命。
双方都有强力缘由的情况下,一切就在于菲奥娜的一锤定音。
作为法官,菲奥娜的态度一直很冷静,面对父母的动情和无奈,面对另一方的愤怒和急切,她的情绪几乎不外露;
但些微的表情变化已经说明了她的心理活动,正如上图能看出来的——她由听取双方证词时的沉默,转向内心冲突时的思考,最后决定去见见这个男孩。
菲恩·怀特海德饰演的男主角男孩的聪颖和活泼,过人的天赋、细腻的情感和对新事物的好奇与热爱,无一不让菲奥娜动容;
她进门时脸上的同情,讲述来由时的严肃,聆听男孩诉说理由时的思索——
在男孩脆弱但依旧跃动的生命力感染下,也逐渐转化为听到犀利玩笑话时的大笑、和伴着吉他的清唱,还有她看着男孩时,由一开始被难过主导、转向越来越温柔的表情。
全片只有两次,菲奥娜放下了她标志性的稳重情绪,直接传达出了发自内心的、无比真实的反应,而这段就是第一次。
被男孩逗笑,陪男孩唱歌被生活和工作同时重压喘不过气来的菲奥娜,难得的做了回自己;
在放松了情绪的同时,她的选择也越来越明晰,她可以做出决定了,她要救男孩的命。
于是一个典型的“麦克尤恩”时刻降临了:
通常情况下,这个决定会意味着这段剧情的结束,主人公们自然开启了新的生活,差不多皆大欢喜了——但电影才进行了一半,菲奥娜的选择会彻底改变彼此的生活。
选择救男孩命的时候,可能菲奥娜自己也觉得事情就此结束:
任务已经完成,宗教和法律被平衡,公正被维持,生命的希望被延续——
但不变的主题又回来了;
一个人偶然的一个选择,会产生多大的后续影响?
病房外激动的父母,病床上略显困惑的男孩男孩逐渐痊愈了,但菲奥娜的生活依旧没有起色,家庭生活仍未好转,工作状态还得持续;
对于男孩来说则不一样了,他获得新生之后,感觉生命有向了新的方向,而这箭头直指菲奥娜——
在菲奥娜改变了他生活中的一切之后,他开始成为主动的一方,他的行为开始参与和改变菲奥娜的生活。
对于菲奥娜来说,他可能只是个过去的、已解决的案件(或至少她自己这样以为);
男孩经常跟到菲奥娜所在的地方但对于男孩来说,菲奥娜不仅靠判决救了他的命,还给他抛来了关于自己生活的新的可能性。
第三阶段的碰撞就此产生:年轻单纯有激情、可能还略带懵懂和未消的惶惑的男孩vs成熟稳健、生活已充满定性的事业女性。
菲奥娜对男孩的态度,虽不算强硬但也比较坚决,但男孩根本没有放弃的打算;
他用最真诚的姿态,最坚定的态度,最认真的行为,告诉菲奥娜他只想和她说说自己的心声——
他写信,语音留言,亲自找到她,和她讨论关于诗与歌的事情无论如何,菲奥娜对他的身体状况很关心,男孩的好意她也不忍彻底回绝。
此时第一阶段的冲突还没有结束,菲奥娜的婚姻状态也继续恶化——这更与她与男孩的联系形成对比;
男孩对父母的态度产生怀疑,菲奥娜对他生命的肯定,也是他产生依赖的原因之一;
菲奥娜自己没有孩子,但仍展现出宽广的母性,男孩在这关怀中接受到了私人化的信息;
菲奥娜欲贴面告别,男孩亲吻了她可能对于观众来说,男孩对菲奥娜母性的认证之后,突然这样转化有些意料之外;
太俄狄浦斯了?在我的理解里,这倒是两人矛盾内心的最终释放——
菲奥娜并不顺利的生活和工作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真挚、恳切、愿意用一切热诚回报她的救赎的男孩;
男孩未知性极高、动荡性极强的少年岁月,自觉认识到父母的不可靠,在新的生命中寻找新的依托,突然出现了一个这样一个强大的女性角色。
其实菲奥娜的脆弱,不比男孩更少,她却少了些男孩的勇气听说男孩病情恶化再次生命垂危,她终于完成了内心的释放,让众人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这里的歌唱与之前病房里呼应,这是她对男孩关切,也是她完全自我表达下的模样。
直面过的三方冲突再也不成为她的障碍,所有矛盾的糅杂,在此刻的菲奥娜身上,呈现为她整个人的改变。
台下的人可能对她突然改变原计划的歌唱惊讶无比,他们,还在死水般的生活里挣扎着。
探望男孩后,她冒雨回到家中全片第二次情绪释放,就是结尾处的崩溃大哭——
菲奥娜终于完完全全地拥抱了自己的感情:无论她对男孩是什么态度,无论男孩对她是怎样的看法,她都关心他爱护他,她对生活还没有失去热诚,一切都还有希望。
电影以无比聪颖的手法,将情节的外部冲突和人物的内心矛盾糅杂并发展,完成了这一系列转化:男孩的去世也不是结束,而是菲奥娜新生命的开始;
她救了男孩,而现在,她被男孩拯救了。
-
文: Yorkshire Viking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