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一部由李俊 / 杨光远执导,古月 / 苏林 / 赵恒多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一):"我不要你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没有时间,精力好好总结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只想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创造出这样伟大的历史。同时,也对战争中牺牲的国共两军普通士兵,和平民表示哀悼。生命是宝贵的,但是身为伟大的民族的一份子,又不得不接受我们都很渺小这样一个现实。无论何去何从,普通人都为全民族的未来奉献出了生命,尽管对个体而言原因多种多样。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三):别傻 B 了,醒醒吧,中国人
的CCAV请很多牙掉光了的老人谈共和国辉煌的往事,这些老人恐怕数不清脸上的老年斑,却对歼灭了多少国民党反动派记得一清二楚。只是很遗憾,他们依然意识不到当年被自己干掉的人,是和他们同民族并流着相同血液的人,对于被洗脑如斯的人,我是不屑于去试的,余杰和鲁迅都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我深以为然。只是,真的只是,我们,不要试着继续吃人的历史,将同胞的鲜血染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四):真想不到豆瓣对这片子的评论少得可怜
或者现代的人对这类片子都不太感兴趣了,反而推崇美国式的《黑鹰坠落》等,反观电影本身确是很多因素的~我们的口味在变,但都不失赞叹这类片子的经典,因为写实,因为壮阔!
多多少少我们在读书时代都会受组织看过类似的片子,我重看也好好地缅怀了逝去的时光,那一段在礼堂观看《大决战》、《一个都不能少》的年代酝酿了一批批懵懂的少年。
在寻找这片子的时候也很惊讶电驴的朋友们给了这片子挺高的评价,反倒我最爱的豆瓣没有一些评论的影子,姑且写两句填补一下空白~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五):中国人打中国人真爽
是不是?
咋就不能忍,非要盆碗砸烂对着干呢?
哪怕随顺了其心不淑,就真的更糟吗?
某组织心知肚明呦!!
这要审核不过,才你妈逼不是中国人!
————————————————————————————————————————————————————————————————————————————————————————————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六):老蒋败局已定
精彩!毛之大气果敢、林之严谨沉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蒋之愚蠢无知形成鲜明对比。有一段老蒋与杜聿明对话印象颇深,书中也有提及,蒋说:林破锦州,伤亡惨重,需休月余,东西夹击,林彪必败,杜问:几成胜算, 蒋答:六成左右。对战争这种死人之事,老蒋却句句带有笼统词语,惨重、月余、左右。。。做事毫无准则,且不说这六成是如何算出,就算真有六成,焉能决战?朱毛作战初期,每逢作战,必集结数倍于敌之兵力,占尽天时地利,方敢聚而歼之,想必至少有七八成胜算,才敢一战!何况此等大战?老蒋仅凭个人意愿去揣测战争进程,虽寥寥数语,却知其败局已定!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七):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正义的战争,不容污蔑!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是一场正义伟大的战争 , 中华民族代表进步的力量打败了腐朽透顶的政府 , 结果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扔掉了枷锁 , 步入了世界文明的正轨 , 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
至于中国人杀中国人没什么炫耀的 , 这种说法简直就是小学生和婴幼儿思维 ! 如果中国人杀中国人是丢人的不光荣的 , 这样干脆监狱里的罪犯只要是中国人都无罪放了吧 . 中国历史很多时期 , 本族的人比外族的人还要坏 ,直白说坏人不分国籍 . 有些中国人比日本人还要坏 . 比日本人还要该杀 .
无与伦比没有特效,实景爆破的大场面。参演的得有几万人吧。这么多人的组织,导演功力厉害了。攻打锦州时千炮齐发太震撼!讲方言的毛,周,蒋,朱,,,,,比现在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吃豆的林彪,戒烟的罗荣桓,被吵醒的毛。人物举手投足细节考究,力求还原,又很生动形象。场景道具也全是当时老货。 林彪全面负责运筹帷幄,仔细盘算,下定决心后杀伐果决。罗荣桓相辅相成,工作出色。相反国军,卫立煌,老蒋,廖耀湘谁也不听谁的,廖耀湘反复犹豫,贻误战机 能赢吗?
能看出这是一部仔细把握细节的电影,这是一部有充分准备的电影,这是一部有详实资料支撑的电影,这是一部有充分支持的电影。
比起更戏剧化的建国大业这部影片更厚重,军迷必看。估计再也拍不出来这种电影了。高水准,大场面。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九):很经典
经典电影,军迷一定不能错过。
林彪也刻画得很细腻,总是吃黄豆,不爱说话总爱思考的特点描写得入木三分。
罗荣桓是红军时期就跟随毛泽东的军人,给林彪当政委能看出和林彪的私人关系就不如刘邓融洽,但总在关键的时刻能头脑清醒地给林彪以正确的意见,能起到林彪起不到的作用,在批评一个丢掉了阵地的团长时亲自下去,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情节刻画得很清楚。
林彪以稳为主导的思维,和开始不敢拉长战线深入到辽西打锦州,后来由于长春战斗失利突然想通的过程也描写得很到位。
东北野战军说话的东北味,塔山阻击战里的小战士和老班长也刻画得很到位。东北支前的妇女,一副东北老娘们样,对小战士的怜爱也描写得很好。
。。。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十):30年献礼片
献礼片在建国前二十年的数量是可观的,但大部分描写的是基层的建设和国家的变化,即便是军旅题材涉及到的也多是普通一兵,到了80年代,第一代领导人的形象开始跃然银幕,献礼片也开始有了特定的主题
1981年,建党60周年,《南昌起义》
1989年,建国40周年,《开国大典》
1996年,《大转折》,这个不是周年献礼,但是开播后半年,邓爷爷就去世了
1999年,建国50周年《大进军》系列
2007年,南昌起义80周年,《八月一日》
2009年《建国大业》,2011年《建党伟业》以及今年的《建军大业》
总体上来说,《大决战》是最出色,《大转折》《开国大典》次之,《开天辟地》《南昌起义》《大进军》再次之,《八月一日》拍的最不好,三部曲属于明星荟,电影元素真看不出什么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