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听见天堂》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8-15 03:08:03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听见天堂》经典观后感10篇

  《听见天堂》是一部由克里斯蒂亚诺·博尔托内执导,Luca Capriotti / Francesco Campobasso / 马可·科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听见天堂》观后感(一):当我们拥有时,往往忘记珍惜感激

  菲力契问米可,颜色是什么样的?蓝色是什么感觉

  唐老师问米可,当你看见一朵花的时候,你难道不想闻闻它的味道吗?你有五个感官,为何只用一个呢?

  我突然扫了一眼我脏乱差书桌,此刻发现这个小小的,映入我眼中的,是个多么美丽世界

  打开的电脑页面,每个网页都有N中色彩组成,电脑旁边的黑色书架,里面有黑色的插线、土黄色发票、彩色的宣传页、白色的印着黑色的纸、白色的公牛插排上蓝色的插孔、绿色水杯粉红色的眼药水、黄绿色的便利贴……

  窗户外面是耀眼阳光、红黄色的砖墙还有绿色的树……

  我能清晰的看到鼠标垫上画了什么画、看到电脑小窗口里的人物长什么样,看到我的双手敲击键盘时手筋的突起……

  我能看到这么多东西,但似乎从来没想过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想起电视里人倒霉的时候总会喊,我又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事儿,为什么我要这么倒霉?但那些一出生就患有各种疾病孩子们,他们又做错了什么呢?

  命运公平之处是,它将不幸随机甩到了人间;虽然很遗憾,但我们确实是通过不幸才能感知自己的幸运。

  想起了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那我们普通人,是不是应该体验一下三天黑暗三天失聪三天腿脚能动三天……的生活呢?

  假如一个看不见的孩子问我,蓝色是什么感觉,我会怎么回答呢?“像骑脚踏车的时候,风吹过脸颊的感觉”?

  唐老师:米可他是有些桀骜不驯,但他有自己生活的方式,他有独一无二表现自己、追求内心的方式,这有什么错?他们的眼睛是盲了,但他们充满活力,他们充满热情想象力,我们不能剥夺他们表达自我的自由校长:这样只会伤害他们! 唐老师:受伤也是一种学习啊! 校长:你只是跟他们相处,我却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自由是我们盲人不能奢求的。 唐老师:我知道你的问题在哪了?三十年前,你还没盲,你不是从小就在这里,你可以上学,可以旅行,你为何不让他们有相同机会?是你看不起他们吧?我们剥夺了他们最美好的东西,他们的梦想。没有问应该放弃自己的想象力和自由!

  康妈妈:如果决定了,就去行动吧!说出自己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即使别人不高兴,也不要让自己终生遗憾。

  “现在我是你的女朋友了,你会离开我吗?”“不会”“以后长大了遇到别的女生呢?”“我不要别的女生”

法兰丝真漂亮

  《听见天堂》观后感(二):天籁 是听出来的~

  当米可在树上和菲利栔谈论颜色时,我就知道,我喜欢它,喜欢这部电影~

  蓝色像什么?像是骑脚踏车时,风吹在你脸上的感觉。或是……像海

  棕色,摸摸看,棕色像着树干,很粗糙

  红色,像火一样,像是太阳下山的天空

  喜欢唐老师,他比起那个迂腐的校长,更懂盲童的心。「人有五官, 你不過是眼睛瞎了, 為什麼要放棄其他的感官呢?」是啊,看不见不代表不是正常人,我们还有嗅觉触觉听觉,说话,足矣让我们感受世界,以一种全新的,纯净心灵,天籁是听出来的,更确切点讲,天籁是我们的感官在一起得出的结论

  当愚蠢人们以他们的方式去定义另外一群人的生活方式时,这是一种毁灭,电影里,毁灭的是孩子们的梦想,是啊,当盲童们明明可以自由的呼吸外面的空气,大声的无拘束欢畅淋漓的大笑时,触及的是我们心中最柔软地方,那个地方叫爱。我们爱天空,我们爱生活,我们爱大自然。曾几何时,我们那么的忙碌,以至于让我们忘记了,我们不是天生生钢筋水泥中,也许是时候回归自然了。

  孩子们的故事,那么纯真,那么纯净的声音,那么活泼,那一刻,他们沉浸在城堡怪兽中的那一刻,他们是快乐的,他们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孩子~

  我们都拥有同一片天空,只需要好好倾听,听,风往哪里吹~

  《听见天堂》观后感(三):Touch

  其实人生来就有很多种触角可以感受周遭的世界, 何必用某一习惯来限定了你的感受...<听见天堂>拍的很感人, 很有立意:从好奇的看,到事故后的模糊以及最后的失明,都未使得拥有敏感内心的孩子而放弃他的好奇,他的天分及他对自由的向往...

  quot;只有用双手触摸脸庞,你才能分辨真正的美丽"

  quot;什么是蓝色? 蓝色就像你骑着自行车迎风而过的感觉, 像海...棕色就像你手不断磨擦树皮后粗糙的声音...红色就像..."

  一个真实的故事, 导演将它和托丝卡纳的美融合在了一起,一切源于自然,成于必然...

  《听见天堂》观后感(四):生活还在进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盲人也一样。

  最近看了很多电影,其中有许多就是励志类型,每每看完都有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思考,是不是更多的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都发生残疾人身上,被震撼的往往却是我们这些骄傲正常人。难道只有当人失去了一些东西之后,才会更加懂得珍惜,懂得体会?或许就是这样。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注意音乐家在弹奏时,他们会把眼睛闭上,为什么?这样可以感受更强烈音乐音符蜕变,变的更有力量,音乐仿佛变成具体的触觉。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也许是从听到这段话后,主人公开始慢慢接受了自己是个盲人的事实。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如果你肯定了就去行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很重要。”有时候会感觉很困难,但真的当你说出来之后,却不会是想象中的那么难。

  影片开端与结尾都是一个游戏,也是大家小时候都玩过,而且很熟悉的游戏。小主人公的勇敢与对生活的向往感动和吸引了身边每一个人,虽然那时候不一定是爱情,但是看的出来,他与帮佣的女儿是相互喜欢的,而且是最纯最真的爱情。影片的结尾,主人公勇敢的加入正常孩子的游戏,并且被接纳,是多么幸福事情

  看了很多心理学有关的书,对自己心灵成长有了很大的帮助。有时候失去一样东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只是我们要如何去对待和看待失去的。

  《听见天堂》观后感(五):盲

  刚刚看完一部意大利的电影,《Red Like The Sky》(听见天堂)。这是一个多么美的故事。十分奇怪的是,每当我看到很好看的书或者是电影,还有音乐的时候,我都不会想去特别描绘它们,我仅仅只会说,多么美。

  有时候会觉得,那些美好的事物,通过我们拥有的视、听、味、嗅,触五感去让它们变得真实,而文字强大无比的美好的面前,却是有点逊色。我们要如何去描绘那些令人一看到就流泪,一听到就动容,一尝到就沉浸,一闻到就迷失,一摸到就颤动的感动?

  而当我们看不见的时候,那么世界还在吗?

  我记得看过一段描述盲人的话,“如果不是先天就盲的话,那么是最痛苦,因为他们已经看见过这个世界如何美好,知道那些用其他四感无法具象出来的斑斓的色彩,那么在日后无边的黑暗中,他们往往会变得更加抑郁愤怒。”

  尽管这个世界感动我们的点很多,可是那些温暖又美好,对人生充满憧憬残疾人们的故事,总是能够一下子把那些温柔包覆我们与生俱来的勇敢和尖锐,把那些像吸水棉絮般的难过悲伤堵在胸口,让人无法呼吸。那些正常人无法体会的艰辛困顿,在具象之后,如同滔天的洪水,泛滥过堤坝抵触泪腺,最后漫出来。

  “你看见世界,而他却听见世界上所有的美。”海报上面的文案如是说。的确,在米可失去了视觉世界的时候,一切都像蒙上一层透明却模糊的膜的时候,他却把自己的听觉无限放大,让那些声音变成实实在在的美。

  微风轻轻抚过每一片舒展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雨水坠落到地面,一滴两滴,最后变成滂沱大雨,发出哗哗的声音;阳光下面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唱,闹市人潮炼钢厂的轰鸣,电影里面念的对白声,收音机,花开,眼泪落到面庞,悲伤的呼吸声……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巨大的不断制造喧嚣机器,我们耳朵接收到的也许只是那些低频率的声波,可是它们在米可敏感的内心里面全部都是美好得让人窒息的事物。

  这个世界一直都在,宇宙也是,它们都是值得的。

  “蓝色就像骑着自行车,风拂到面庞上面的感觉,也像大海,满满的都是温柔。”

  “棕色就像是这棵树的树皮,粗糙的。”

  “红色,红色就像是火,太阳落山时候天空的色彩。”

  那些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描摹出来的美好,在年少的盲人米可和菲力契的内心,在我们闭上眼睛后的内心,全部都化成无法切实抓住的声音。那些声音波折反复,上升下沉,无穷重复交融后,在大气电波和世界中充裕,随后嵌入心里某个空白的罅隙。

  最深最深的地方,所有回忆被抹成空白的地方。当外在的一切依然并行不悖,生活继续以幸福而平行的姿态继续时,依然存在的无限寂静的地方。像停留在整个宇宙边缘尽头,时光记忆交融凝固在一起,依然能够听到最完整最温暖的声音。

  《听见天堂》观后感(六):上帝真的爱你

  1970年的夏天,一声枪响改变小男孩米可的一生双目失明的米可被送到盲人学校一时间,缤纷的世界、温暖的父母、梦想中的电影都离他而去,迎接他的是冰冷的教堂刻板的校长和无法接受的盲人生活,在这样无情的环境中,他带领全班同学,用声音讲述一个故事,冲出了封建牢笼,去实现他的电影梦。 整部影片都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开头,暖色调笼罩银幕明亮而温暖,正是这种温暖与米可去往教堂的冷色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不仅给观众以震撼,同时介绍了教堂的冰冷与恐怖,传达出了教堂是一个如“炼狱”一般的地方,暗示情节发展,更加暗示了温暖的人心你将冲出“地狱”奔向梦想的“天堂”。 色彩的强大效果吸引了观众,而该片的象征以及隐喻的手法使用耐人寻味。影片的开头,米可在拿父亲的猎枪前,所玩的弹珠是红色的,红色,意味危险,在这里就预示着米可将要遇到的危险。而这小小之处并不并不具有代表性,但是也说明了导演的细致,而整部影片中,贯穿的线索是录音机,而正是这小小的录音机,不仅是米可梦想的开始,也是他梦想的载体,温暖而富有力量。 所谓“听见天堂”,不可能不谈声音,美妙绝伦音响成了全片最大的亮点,尤其是在讲述故事时与画面剪辑巧妙结合,音画同步,使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现实和梦想的结合。在米可所交的四季作业当中,真实的大自然的声音,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仅增加了观众对米克赞赏,也使一个孩子的梦想实实在在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令人惊叹。 《听见天堂》的艺术手法实为厉害,但是,于我所认为,其最大的亮点是它的现实意义。 正如但丁的《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上帝总会将你扔进地狱,然后看你一步一步的走向天堂,而地狱、炼狱,也是必经之路。现实总是残酷的,也总是冰冷的,就如时下流行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漫长的人生,总会有意外,如米可,去拿父亲的抢。只因曾经出现在电影里,从而导致双目失明,因为热爱,所以失去,这不正是这世界上最难过的事情吗? “如果上帝爱我,他就不会让我失明。”当米可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梦想时,这个世界依旧充满了羁绊,但他终究懂得了坚持反抗,而影片中,帮佣不敢反抗,因为害怕校长,康妈妈不懂得反抗,因为与唐老师的不搭,他们是正常人,但是他们固守当前,没有梦想,这与残疾人有什么不同呢?而校长正是最典型的封建牢笼,校长也正是这个社会的代表,代表了一种社会现象——盲人的不公正、不平等,倘若无人反抗,这个社会将会固守下去吧! 孩子,记住,上帝真的爱你。有梦想的人,永远美丽,永远高尚。没有了光明,我们还有耳朵,上帝住在一些人的眼睛里,上帝也会路过你的耳朵,住进你的心里,因为上帝光顾了你,所以你会遭受一时的不幸,而这不幸,将会变成你最有价值的东西,他带给你一生最独特经历,带给你梦想与温暖。所有人都一样,残疾与正常没有区别,只有有梦想的人与没有梦想的人。 听见天堂,轻轻闭上双眼,打开耳朵,你会听到来自天堂的声音,温暖而有力量,他会指引你寻找到最初的方向,不再偏离航向玫瑰虽艳,却布满利刺,莲花虽美,需出淤泥,梦相虽然美好,需要勇敢向前。 或许你现在正经历磨难,也请铭记:“上帝真的爱你!”

  《听见天堂》观后感(七):敏感力

  颜色是什么样子的?

  棒透了!

  蓝色像什么?

  像是骑脚踏车时风拂过脸庞的感觉,或是,,,像海,,,

  还有棕色,摸摸看,棕色像这粗糙的树干。

  那,,,红色呢?

  红色,,,像火一样,像太阳下山的天空。

  是诗人么?是哲人么?

  只是两个盲童在树上的对话。意大利电影《听见天堂》处处充满了这样的想象与诗意,孩子的身上有不枯竭的创造力与生命力,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与其说为了励志,倒更像一个童话般的寓言,“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亲爱的你们,打开每个感官,让心自由,处处都是发现和惊喜。

  我不能不把片中唐老师的一段话摘抄如下:

  “我也能看见,这远远不够,当你看到一朵花,你不想去闻闻它的味道吗?下雪时,你不想走在上头吗?捧着它,看着它在你的手中融化。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注意到音乐家在弹奏时,他们会把眼睛闭上,为什么?这样可以感受更强烈的音乐,音符会蜕变,变的更有力量,音乐仿佛变成具体的触觉。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

  充满细节,毫无匠气,每个情绪的表达都恰到好处。

  上帝关了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

  米可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他的生命循声而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被小手剪裁成大自然的戏剧。他闭上眼睛,打开了其他的感官,他不只用耳朵,还用手掌,用脚,用嘴巴,用一切能发出声音的器官,对生命进行淋漓尽致的理解与表达。

  五官健全的人,却容易盲,或者充耳不闻,或者麻木不仁,无明是太容易的状态。凡夫俗子,倒觉得眼耳鼻舌身意,能把任一种用好都是造化了。有时候恨不得浑身长满触角,去吸附那些美的,好的东西。这样的软体动物又往往敏感,应激反应强得要命,好容易蠕动出来,稍有风吹草动就“咻”地缩回去,惊魂未定,一朝怕十年。

  当钝感与敏感相遇,我们该怎样选择?钝在该钝时,大巧若拙,那些无谓争端,狗苟蝇营,男女私情,搁置是比钻营更智慧的做法;而当我们在创造,永远都需要敏字当先,无忧无惧。

  这世界就是这样了,你看到多少,闻到多少,聆听到多少,触碰到多少,品尝到多少,洞察到多少,它便回馈你那些等量的色声香味触法,不会更多也不会更少。感觉到哪里,心就到哪里,生活就到哪里。

  《听见天堂》观后感(八):用心倾听

  上天和这位热爱电影的男孩开了一个玩笑,但是正如影片介绍中所讲“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往往他会为你打开另一扇”。不同的只是有人把握住了而有人却舍弃了,在这一点上米可无疑是幸运的。

  尊重别人是基本的做人原则,而人人平等也是一项基本的权利。当看到那些孩子们溜出去看电影,与影院里其他正常人一样开怀大笑时,我开始反醒为什么会认为盲人不可以看电影?我们习惯以同情的姿态来关心他们,实则在潜意识中就将自己摆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我们又有什么权利这样做?

  实际上正常人很少会留意声音的世界。我很喜欢听广播,在声音的世界里思绪飞扬,可以不受影像的影响而感受不同的世界;也很喜欢坐在海边闭上眼睛听海浪的声音,在那个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大海的宁静;还喜欢闭上眼睛听电影,会发现原来电影中的音乐如此的动听而细腻。

  对于正常人来说,适当的时候闭上眼,抛开这个看似繁华的世界,用心去倾听,或许会发现原来我们遗漏了如此多的美好。

  《听见天堂》观后感(九):看见天堂

  米克和他的同学们听见了天堂;作为观众的我们,在影片里看到了天堂。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他是一个童话,孩子们的童话,简练的对白,优美的风景,从心底里发起的音乐,童话般故事情节穿插的小小的挫折,用童话来装扮现实的胜利让人们忘记因这胜利人们的心灵所遭受的磨难和挫折。

  我觉得这是导演刻意为之。

  当大人们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孩子们的世界,孩子们就回到了天堂,这个原本就属于他们的世界;是大人们让他们远离了这个地方。

  最后米克回到了家乡小伙伴们的身边,在那片如油画般的田野上,让我想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的理想。

  catcher in the rye!!

  《听见天堂》观后感(十):灵魂和心灵永远保持清明的关照

  近一年来,不知道为什么失眠老是困扰着我,自己去找了一些催眠的CD来听,这句话我的印象很深:"你的灵魂和心灵永远保持清明的关照,能照见一切却什么也不是."我从未体会过这种感觉,准确的说,我从未被真正的催眠过,每次我都很清醒,我做不到放松下来,完全的相信一个人,完全的按照他的暗示去睡眠.我想电影里的主角米克一定能够体会到这样美妙的感觉.

  是什么让我如此紧张?我一直很疑惑.今天看了这部电影我大概找到了答案.我太依赖外界的一些繁琐的东西.我依赖我的眼睛,它近视450度,看东西很模糊,于是我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戴眼镜,没有眼镜我茫然不知所措;我依赖我的耳朵,我每天要接受很多声音,我不敢戴MP3上街,我怕因此错过车子的鸣笛声;我依赖我的嘴巴,我每天要说很多话,要吃很多东西,我不敢让它停下它的工作;我依赖我的四肢,我每天要拿很多东西,走很多路,我需要他们带我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我甚至依赖着我们本身制造出来的很多东西,比如电脑,电视,电话.如果有一天,这些消失,我会烦躁不安,总觉得自己缺失了什么.

  盲校的唐老师这样跟米克说:我也能看见,这远远不够,当你看到一朵花,你不想去闻闻它的味道吗?下雪时,你不想走在上头吗?捧着它,看着它在你的手中融化。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注意到音乐家在弹奏时,他们会把眼睛闭上,为什么?这样可以感受更强烈的音乐,音符会蜕变,变的更有力量,音乐仿佛变成具体的触觉。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

  看到这里,我突然变的有那么一点点清明起来,失去一样东西,也许还不算太坏,我还拥有着其他的东西。我不戴眼镜,我还能依稀看见影象,我有敏锐的耳朵,不太坏;我戴上耳机,我还能看见周围事物的发展,不太坏;我闭上嘴巴,我还有鼻子可以呼吸,我还有手可以写字,同样能表达我的想法,不太坏;我绑上手脚,我还有身体可以挪动,不太坏;我不上网,不看电视,不说电话,我还能看书,看风景,穿越千山万水来到电话的另一端,不太坏。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也许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坏,只要你的灵魂和心灵永远保持清明的关照。

  米克眼睛看不见,他还有敏锐的耳朵,于是他选择了用声音来记录他所看到的一切。我也学着闭上眼睛,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听到很多车呼啸而过,声音粗而短促的是客车,声音尖锐而刺耳的是摩托车,声音处于两者之间的是轿车;我听见雨夹着风凛冽的扑面而来,听得我打了一个冷颤;我听见往来的人谈话声吵闹声孤独行走的落寞声;偶尔还有一只小狗的吠声。原来听的世界也可以这样的丰富多彩。米克依靠着这些听得到的世界,成为意大利电影界最著名的声音剪接师。

  看到的世界,听到的世界,品尝到的世界,闻到的世界,触摸到的世界,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可以看见一朵花开的艳丽,可以听见一朵花开的声音,可以品尝一朵花开的甜蜜,可以闻一朵花开的芬芳,可以触摸一朵花开的绽放。所有的事物就象这朵花开一样多种多样,我们不仅仅可以用眼睛去看到,还可以听到,品尝到,闻到,触摸到。原来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天堂也是如此,我们不仅可以看见天堂,还可以听见天堂,品尝到天堂,闻到天堂,触摸到天堂。

  我想我今天晚上是该好好睡上一觉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听见天堂》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