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生存之民工》观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13 15:56: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生存之民工》观后感精选10篇

  《生存之民工》是一部由管虎 / 康宁执导,陶泽如 / 丁勇岱 / 马少骅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存之民工》观后感(一):生存 —— 一种竭尽全力也无法抗争的无力感

  优秀的作品经历时间的洗礼自然会被选择下来,这部剧便在其中。

  以前读书的时候看过一部分,以为是个纪录片,当时认识的演员也只有陶泽如和雪村,感觉薛六真就是个民工直接拉过来的,整体群像的刻画相当出色,国内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怕是找不出第二部了。前不久找了个资源下载看了下,一打开便停不下来,直接看完了,感触良多。这部以农民工讨薪为主要叙事情节的电视剧,综合展现了2000年左右,我国大多三四线城市民工这个群体以及其衍生的各类生活周边场景的集体呈现。

  说实话这部剧所有演员的表演集体炸裂,没有一个人会让你出戏,竟是那么的真实以及接地气。后来查了下所有主演基本都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雪村好像不是科班出身的,但也算专业了对得起演员二字),这里面离不开导演、演员和整个剧组的共同努力,要知道毕竟还有那么多群演,很多场景下要协调好整体,符合影片的基调还是很难的,采用类似纪录片式的拍摄风格也应该是刻意为之的,让人感觉更加真实。此外里面的所有演员的服饰道具我估计就是直接从民工手上直接买来的,那种时间磨损出的痕迹很难仿制。

  里面的每一个演员都很鲜活,人物塑造很成功,这当然也离不开专业演员的敬业表演,影片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有一股气在,这股紧张胶着的气氛始终贯穿全篇,伴随着那个年代独特的气息感和民工群体的心理气氛,只有零星的几个草原段落使人稍微舒缓。里面的每个人都很难,也都很矛盾,感觉没有绝对的坏人,但悲剧就这么发生了,合情合理,不矫情不做作,就这么直白得呈现于观众面前,不做评判。其实全剧始终有一明一暗两条主线在跑,明线当然就是讨薪了,暗线则是那个年代普通农民家庭面对的各种悲剧个例的呈现,就结合几个主要演员说说我的看法吧。

  ================== 以下包含剧透 ========================

  老陆,这个操着江浙口音的老油条,隐隐的有着一股优越感;有门不错的手艺,但又偏偏不作为主业好好发展;为人圆滑不合群,骨子里清高,本质还是善良淳朴的。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有一个长相不错的老婆。但对于家庭他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的,老实说他自己家庭的现状他要负主要责任的,但就是这么一个自身能力配不上自己期望也配不上老婆期望的人最终败给了现实,导致他得过且过,随波逐流了。老婆的出轨我不信他之前没有觉察,到最后只是不愿承认罢了,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像这种两夫妻出来打工,由于老婆漂亮跟有钱人跑了的事情几号到处都有,只是以前会做道德批判,现在好像更麻木也更宽容了。本身就是江浙人的陶泽如,演活了这个略带神经质的角色,论演技和资历他是同李雪健、陈道明一个级别的,但没那么有名气。

  王家才,这个胆小怕事的老实农民,有着不错的技术手艺,但实在是太怂了,永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人高马大一个人,但是性格太憨厚了,个头比他小的也能欺负他。或许他代表了最为普遍的民工形象,也许实在是老天不公,所有倒霉事基本上他就摊了一半,仅有的一点存款躲过了抢劫却没躲过被骗,真的是老实人活该被骗吗?漂亮的妹妹被人骗,未婚生子,沦落卖淫,自己无缘无故进了警局,又无缘无故被抓到黑砖窑当苦力。有时候我真觉着他有点傻,而且两兄妹都傻,他俩这名字取得也真是讽刺,与现实正好相反。但这样的例子现实中又何尝少呢。演员孙松也算的上是个帅气型男,但在王家才身上真的一点没体现出来,那种怯弱的眼神,怕摊事的那种下意识的躲闪,真活脱脱一个老实巴交的民工。

  杨志刚,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民工,有着年轻人的冲动与狂放不羁,容易与人干架,即使一身脏兮兮的迷彩服,也看得出是一个帅气小伙,他和董飞两个人到后面还真有点惺惺相惜,同样的身世和类似的性格使他们更能够互相理解吧,再说说飞哥,也是个帅气的小伙,这是我在刘华强之后第二个不那么讨厌的流氓角色,从第一集中,就能看出他对民工实际上是心有怜悯的,但他另外两个兄弟就不好说了,这是一个有底线有原则的人,孤儿的经历使他和志刚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生活逼迫他们胆子要大,对人要狠,这样才能自保。王小毅确实挺帅,查了一下演这个剧的时候才20出头不知道毕业了没,但看着他真的很像老家农村刚出去打工几年的小哥哥,这个人物性格很鲜明的角色被刻画的很丰满,不至于那么容易标签化。赵亚波资料很少,也是科班出身,饰演的董飞符合记忆中那种小流氓头目的形象,只想说飞哥真爷们。

  薛六,六子的出场比较晚,但是后面戏份比较多。比较幸运的是我看这部剧的时候还并不认识黄渤,不会因为他日后的名气对我的第一印象认知造成干扰,以前第一次在电视上看的时候觉得这就是个真民工吧,导演直接从民工堆里拉出来的吧,这个其貌不扬的农村青年一直活在他哥的庇护之下,他是剧中所有民工角色中最乐呵的一个,也是最让人讨喜的一个角色,说话结巴但待人真诚,或许是他从小有哥哥的保护,在他身上看不到其他人的压力与纠结,或许这也是傻人有傻福吧。有一场戏是家慧问他是不是喜欢自己,黄渤的呈现了教科书级别的表演,那种羞涩、彷徨、又有点不知所措的心理,眼神、肢体语言包括细节都拿捏的很好。顺便说一下薛五和家慧,这两个也都是专业的演员,薛五体型壮实但心思细腻,演出了当哥哥的那种纠结心情,最后莫名的悲剧了(工地事故这个剧情需要有人承担,无疑他最合适)。家慧心气高但自身除了姿色其他条件都不行,这种设定就注定了要悲剧的,本身的表演也算到位,戏份也不多,看过演员的其他照片,感觉差别还是挺大,演员在造型和细节上还是用心了的。另外同家慧一个发廊的小曼倒是演的不错,没查到资料。

  记者夫妇,活脱脱的城市中下层平民,演出很接地气。一心想做正式记者的李海平,凭着自己那一股子执拗的劲,硬是把这个民工讨薪的新闻做成了社会热点,硬是靠一己之力上了头条。由于没有正式工作,收入也不稳定,在家老是被老婆教训;老婆吴英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靠摆摊卖衣服支撑起这个家,在知晓老公“偷钱”的真实用途后也没有泼妇骂街似的吵闹,后面慢慢变得理解支持丈夫了,夫妇俩都是本质热心肠的人,奈何现实残酷,才不得不努力维系好自己这个小家庭。两人的日常不就是日常生活中平常夫妻吵吵闹闹的缩影吗?

  还有其他的一些演员也很出色,饰演张彪的是电影学院的老师胡晓光,把这样一个对外匪气对内和蔼的形象诠释得很好;杜总的扮演者丁勇岱,相信看过琅琊榜和欢乐颂的人不会陌生,把一个历经坎坷事业有成的男人演的很真实,他有着自身家庭的矛盾,与老陆谈判和质问秋月的那俩场戏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不只是一个心狠的商人;高秀梅扮演的桌球店老板,既同情这些民工的遭遇,也不会去得罪张彪这些债主,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其他配角也依然很棒,老陆的老婆秋月,夜总会的艳红,发廊妹小曼,这简直就是三个典型的模板 —— 普通的农村女人去城市打工,经历过一系列遭遇后,向社会妥协,靠姿色谋生。还有警察与医生那对由于工作性质导致离婚的两口子,仍还相互关心。唱二人转的娟子,那种随处漂泊的浮萍人生,她和志刚注定走不到一起的,即使没有董飞。还有饭堂的老周师傅,说老实话第一次看的时候还真被这种反差震撼了,后面陆陆续续看的新闻理由类似的事情也就见怪不怪啦。

  影片虽然是04-05年之间拍摄播出,但反应的社会现实应该更早点,就影片中的工资来说,应该是2000年左右或者之前的水平,我觉得本片是集中反映了90年代末期到新世纪出头的那几年内的与农民工相关的社会情景的集中展现。这是一部具有诚意的作品,也是一部值得被尊敬的作品。社会在发展,房地产行业经历了讨薪难,拆迁难,买房难,虽然社会成本压力不断转移,但始终还是由绝大部分底层民众承担,但愿这盛世不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

  正如开头所说,优秀的作品会被时间筛选出来,希望今后人们拿出来讨论的时候,生存早已成为了过去时。

  《生存之民工》观后感(二):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走进了春天里。

  这部电视剧展现了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兄弟的挣扎与无奈,他们的希望与绝望。他们在社会的最底层苦苦的挣扎,饱经沧桑。人间冷暖,世态炎凉,饥寒交迫,生离死别他们都体验过,人世间的善和恶都在这里了。在他们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父辈的一些影子,他们吃苦耐劳,忠厚老实,朴实无华,然而他们也因为没有知识文化,封建落后,善良单纯而屡屡被人欺骗利用,每次看到这些心中便会悲愤不已。我有时候在想,倒退50年,工农阶级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引以为豪的阶级,他们是这个国家的主力军,真正的主人,资产阶级在当时被人们所不齿。50年后的今天一个阶级轰然倒塌,同样是占这个国家最多人口的工农阶级,作为这个国家真正生产力的工农阶级待遇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已然不是这个国家的真正主人,城市人异样鄙视的目光,似乎他们正在被整个社会所不齿。不知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了?也不知道我们到底是进步还是落后了?

  我喜欢沈从文先生的文章,我也赞同他的看法,我同样认为人类真正的精神家园应该是在乡村而不是城市,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应该是扎根于乡村的,乡村才是人类精神真正的归宿。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而城市自私,浮华,虚荣,伪善是人性堕落的表现。

  在这里我努力的克制着自己的情感,为大家简单的剖析一下剧中的主要角色:

  老陆:

  王家才:

  杨志刚:

  讲义气,重情义,不过年轻气盛,做事情也颇为冲动,在剧中他和栓儿应该属于新型民工的代表,对于他,遭遇显然没有前几位那么悲惨。他孑然一身,一直在找寻着自己的母亲,他在剧中多半时刻是处在董飞和宋娟娟的纠葛当中。他有属于他自己的一段甜蜜的爱情,不过他却无力掌控这来之不易的爱情,因为他卑微的身份,他连自己的生活都顾不了,何谈爱情,爱情对于他这种人来说似乎就是一种奢侈品。

  栓儿:

  王家慧:

  导演对于这个角色的设定我想应该是代表了社会上的一类人:她们生长在农村,在忍受了那里的贫穷落后之后艳羡着城市的繁华,没有一技之长的她们为了成为一个城里人,什么样的代价似乎都愿意付出。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又不愿意做那些又苦又累的体力活,所以她们没有生活来源,只得寄希望于身边的男人,将自己的身体与灵魂都付给了那个男人,天真的认为那个男人会娶她,那个男人真的会娶她么?显然不会,他在占有了她的身体之后便会将她扫地出门。失去生活来源的她们对这个城市还抱有一丝幻想,靠着做皮肉生意赖以存活。对于自己生活的无力,麻木,对于自己灵魂的堕落,她们在这个城市越陷越深,最终迷失了自我。导演通过这个角色告诫那些对于城市有着美好向往的女性,这里的生存是残酷的,如果你们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只是想要依附他人在这里生存下来是不切实际的,下场会是惨痛的。你们同样应该学会自强自立。

  薛五:

  典型的北方大汉,憨厚耿直,顶天立地。对于自己的家庭有着一个男子汉的担当,对于自己的弟弟更是关怀备至,一些细节之处对于薛六的关爱令人感动。

  薛六:

  那时候的黄渤还没有火,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北漂的小歌手。管虎对他有知遇之恩,而后更是一步步将他捧上影帝的宝座。黄渤长着一张谐星的脸,也是一张极其大众化的脸,把他放到民工中去活脱脱的一个民工形象。他饰演的薛六这个角色非常传神,本身又比较喜感,他的每次出场多多少少能缓解剧中压抑深沉的气氛。薛六这个人真诚,有同情心,乐观豁达,由于年轻气盛有时候又显得特别强势,富有攻击性。他对于王家慧的爱让人动容,默默的为她付出自己的一切,他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颗真心可昭日月。我想王家慧在心底是喜欢薛六的,但是她又不能够去喜欢他,因为她想要的他给予不了她。

  李海平:

  对于民工这类弱势群体有着真切的关怀和同情,并为之付出了许多努力,对他们是又爱又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以说这个角色有着管虎导演自己的精神寄托在里面。

  吴英:

  这个角色是个很典型的东北妇女形象,对自己的丈夫泼辣,强势,却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做事干练,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无可挑剔。而且她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美德,她是芸芸众生中善良的普通百姓的代表。

  老周:

  艳红:

  这个角色与王家慧形成鲜明的对比,她虽然在风尘场所工作,却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节操和道德底线,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灵。她也有自己的苦衷,却从未向他人吐露过:自己的父亲早亡,母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即使这样,她也从未放弃生活的希望。我很喜欢她说过的那句话:“什么农村城市的,谁想吃苦啊?生活不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两句话揭示出了生活的真谛。对于她,我从心底表示由衷的敬佩。

  董飞:

  杜建中:

  秋月:

  其实我十分理解她做出这样选择的不易,她也有自己的苦衷。光凭老陆那点工资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人,她这样做也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为了生活,无可厚非。不过她对于老陆,对于孩子,对于这个家始终是有所愧疚的,在她心中,中国传统妇女的伦理观念还尚存,所以最后她还是选择了默默离开,没有和杜建中在一起。

  管虎的这部戏,从人物上来说都非常丰满,立体。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瑕的,也都并不是十恶不赦的,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矛盾的,人性就是善与恶的综合体。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每个人都是在这种善与恶的不断冲突中生存着的。即使恶如张彪般冷血无情的人对于自己的女儿也关怀备至,疼爱有加。即使善如家才这样的老实厚道人,在自己的生存经受了巨大威胁时,面对不属于自己的皮包,他也不得不选择接受。每个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作出一些迫不得已的抉择,这既是生活的无奈,也是做人的无奈。复杂矛盾的人性在这部戏中有着极其深刻的展示。

  剧中的结尾是民工们都拿到了工钱,而且生活也越来越好。真实的情形真的是这样吗?但愿如此吧!10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的农民工兄弟你们过得还好吗?

  《生存之民工》观后感(三):关于民工剧中人的一些剖析。

  这部电视剧展现了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兄弟的挣扎与无奈,他们的希望与绝望。他们在社会的最底层苦苦的挣扎,饱经沧桑。人间冷暖,世态炎凉,饥寒交迫,生离死别他们都体验过,人世间的善和恶都在这里了。在他们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父辈的一些影子,他们吃苦耐劳,忠厚老实,朴实无华,然而他们也因为没有知识文化,封建落后,善良单纯而屡屡被人欺骗利用,每次看到这些心中便会悲愤不已。我有时候在想,倒退50年,工农阶级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引以为豪的阶级,他们是这个国家的主力军,真正的主人,资产阶级在当时被人们所不齿。50年后的今天一个阶级轰然倒塌,同样是占这个国家最多人口的工农阶级,作为这个国家真正生产力的工农阶级待遇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已然不是这个国家的真正主人,城市人异样鄙视的目光,似乎他们正在被整个社会所不齿。不知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了?也不知道我们到底是进步还是落后了?

  我喜欢沈从文先生的文章,我也赞同他的看法,我同样认为人类真正的精神家园应该是在乡村而不是城市,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应该是扎根于乡村的,乡村才是人类精神真正的归宿。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而城市自私,浮华,虚荣,伪善是人性堕落的表现。

  在这里我努力的克制着自己的情感,为大家简单的剖析一下剧中的主要角色:

  老陆:

  王家才:

  杨志刚:

  讲义气,重情义,不过年轻气盛,做事情也颇为冲动,在剧中他和栓儿应该属于新型民工的代表,对于他,遭遇显然没有前几位那么悲惨。他孑然一身,一直在找寻着自己的母亲,他在剧中多半时刻是处在董飞和宋娟娟的纠葛当中。他有属于他自己的一段甜蜜的爱情,不过他却无力掌控这来之不易的爱情,因为他卑微的身份,他连自己的生活都顾不了,何谈爱情,爱情对于他这种人来说似乎就是一种奢侈品。

  栓儿:

  王家慧:

  导演对于这个角色的设定我想应该是代表了社会上的一类人:她们生长在农村,在忍受了那里的贫穷落后之后艳羡着城市的繁华,没有一技之长的她们为了成为一个城里人,什么样的代价似乎都愿意付出。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又不愿意做那些又苦又累的体力活,所以她们没有生活来源,只得寄希望于身边的男人,将自己的身体与灵魂都付给了那个男人,天真的认为那个男人会娶她,那个男人真的会娶她么?显然不会,他在占有了她的身体之后便会将她扫地出门。失去生活来源的她们对这个城市还抱有一丝幻想,靠着做皮肉生意赖以存活。对于自己生活的无力,麻木,对于自己灵魂的堕落,她们在这个城市越陷越深,最终迷失了自我。导演通过这个角色告诫那些对于城市有着美好向往的女性,这里的生存是残酷的,如果你们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只是想要依附他人在这里生存下来是不切实际的,下场会是惨痛的。你们同样应该学会自强自立。

  薛五:

  典型的北方大汉,憨厚耿直,顶天立地。对于自己的家庭有着一个男子汉的担当,对于自己的弟弟更是关怀备至,一些细节之处对于薛六的关爱令人感动。

  薛六:

  那时候的黄渤还没有火,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北漂的小歌手。管虎对他有知遇之恩,而后更是一步步将他捧上影帝的宝座。黄渤长着一张谐星的脸,也是一张极其大众化的脸,把他放到民工中去活脱脱的一个民工形象。他饰演的薛六这个角色非常传神,本身又比较喜感,他的每次出场多多少少能缓解剧中压抑深沉的气氛。薛六这个人真诚,有同情心,乐观豁达,由于年轻气盛有时候又显得特别强势,富有攻击性。他对于王家慧的爱让人动容,默默的为她付出自己的一切,他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颗真心可昭日月。我想王家慧在心底是喜欢薛六的,但是她又不能够去喜欢他,因为她想要的他给予不了她。

  李海平:

  对于民工这类弱势群体有着真切的关怀和同情,并为之付出了许多努力,对他们是又爱又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以说这个角色有着管虎导演自己的精神寄托在里面。

  吴英:

  这个角色是个很典型的东北妇女形象,对自己的丈夫泼辣,强势,却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做事干练,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无可挑剔。而且她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美德,她是芸芸众生中善良的普通百姓的代表。

  老周:

  艳红:

  这个角色与王家慧形成鲜明的对比,她虽然在风尘场所工作,却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节操和道德底线,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灵。她也有自己的苦衷,却从未向他人吐露过:自己的父亲早亡,母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即使这样,她也从未放弃生活的希望。我很喜欢她说过的那句话:“什么农村城市的,谁想吃苦啊?生活不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两句话揭示出了生活的真谛。对于她,我从心底表示由衷的敬佩。

  董飞:

  杜建中:

  秋月:

  其实我十分理解她做出这样选择的不易,她也有自己的苦衷。光凭老陆那点工资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人,她这样做也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为了生活,无可厚非。不过她对于老陆,对于孩子,对于这个家始终是有所愧疚的,在她心中,中国传统妇女的伦理观念还尚存,所以最后她还是选择了默默离开,没有和杜建中在一起。

  管虎的这部戏,从人物上来说都非常丰满,立体。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瑕的,也都并不是十恶不赦的,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矛盾的,人性就是善与恶的综合体。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每个人都是在这种善与恶的不断冲突中生存着的。即使恶如张彪般冷血无情的人对于自己的女儿也关怀备至,疼爱有加。即使善如家才这样的老实厚道人,在自己的生存经受了巨大威胁时,面对不属于自己的皮包,他也不得不选择接受。每个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作出一些迫不得已的抉择,这既是生活的无奈,也是做人的无奈。复杂矛盾的人性在这部戏中有着极其深刻的展示。

  剧中的结尾是民工们都拿到了工钱,而且生活也越来越好。真实的情形真的是这样吗?但愿如此吧!10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的农民工兄弟你们过得还好吗?

  《生存之民工》观后感(四):我们一定要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才能活得更好么?

  1996年在凇江的一片建筑工地上,农民工们为了生存养家,从乡下来到这里挣钱。他们住在灰尘密布的工棚里,每天从早到晚马不停蹄地干着搬砖和水泥的重活,中午吃着馒头,就着萝卜白菜,辛辛苦苦工作了半年后,在合同上动手脚的老板利用农民不懂法律的弱点,拖欠着工资迟迟不发,从此民工们踏上了漫长的讨薪之路。在这条讨薪路上,我深深感受到了世界的残酷,民工弱势群体生存的艰难,在悲愤社会不公,悲悯民工处境艰之余,暂别大环境,引我深思的是讨薪路上的主角——三个老民工,两个年轻民工。

  不是要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才能活得更好,而且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也不一定能活得更好。能帮助我们过上更好生活的,是日益增长的智慧,日渐精湛的技能,而不是抛弃美好的品质。带着美好的品质,虽然有时吃的苦比别人多,前进得比别人慢,但却能走得更远,更心安,更踏实,才能在过上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生存之民工》观后感(五):必须写点

  最近看电视剧比较多,很少看电影了,看了《小别离》、《士兵突击》、《潜伏》。看完《潜伏》,本来打算看《琅琊榜》的,但是看了几集后不对我胃口,最后找到了《生存之民工》,看来我还是喜欢看沉重一点的电视剧。

  刚看时有点不适应,因为这部剧有点记录片无趣的感觉,但是看了几集后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部剧,不论是导演的拍摄手法还是剧的内容。

  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还有就是里面没有主角,讲的是很多人的生活,内容很是丰富。

  里面讲的就是我们的生活,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

  好了,我的文字实在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我只想说,这部剧我以后还会看,而且会看很多遍。

  现在的我感觉没什么事情可干,回看这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做的最多的便是看剧。我也想过如果自己可以拍一部自己喜欢的剧,那该多有趣,还有就算是写小说也可以呀。但是这两个事情看上去都是这么难以完成,但是无论怎样,我知道自己该拿起书本了。

  《生存之民工》观后感(六):家慧

  家慧虚荣心强,不惜出卖自己,甚至连自己的孩子也想过抛弃。

  薛五认为,她是个烂女人,可以一起睡觉,但不能结婚。

  家慧两次的明确说过,我不想回老家,我想留在城市里。她长的漂亮,心高,是个有追求的女孩。她追求自己认为的美好的生活。

  家慧错了吗?作为一个成年人,每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方式,并承担因此带来的后果。她去卖淫,是她的选择,是她为自己美好生活追求的手段,抛去是否违法不谈,并没什么错。

  哥哥家才对自己的妹妹那真是可以付出一切,也没错。然而这种亲情给家慧带来的是巨大的压力。“这跟你有什么关系”,“你不要管我”。王家才真是个好哥哥,无论妹妹处于什么境地,都不离不弃。

  佳慧平时说的都是普通话,甚至跟他哥哥谈话也说普通话。但剧中她说过三次淮南话,那时才是内心脆弱和真情流露的时候。她和哥哥回忆自己的童年,说了很长时间大约几十种的小吃。哥哥把小吃放在他面前时,她又嗤之以鼻。

  结局是薛六娶了她,个人认为他俩以后也过不好。婚姻没有谁对谁错,只有是否般配。薛六的实在,并不是家慧欣赏的,薛六也满足不了家慧的追求。

  家慧成为一个居家过日子的女人,她就快乐了吗?

  《生存之民工》观后感(七):哎呀,我说命运呐!

  “生存之民工”这个片属于不看后悔系列的,这种良心剧已经不多见了,况且在层层审批压榨之后,狠吃惊现在还能看到这么好的片,“生存”以民工反应了一个社会的生存状态,每一集都像刺刀剜骨一样,难受,压抑,悲愤,看到了社会底层人无力的挣扎。影片里没有脸谱化的恶人与好人都是有血有肉真实的不能再真实的社会小人物,即使是地头蛇张彪无论怎么横行霸道在女儿面前也是慈父,就是混混董飞也是有情有义的人,尽然‘生存’不足完美在摄影上还有瑕疵之处,但不的不佩服服管虎的洞察力和胆量,敢拍的这么真实,没有美化现实,只是把那个时期真实的社会给拍了出来!

知道这个影片就是通过二手玫瑰的‘生存’,所以就想说一说二手,开始听二手玫瑰就是‘生存’“哎呀,我说命运呀”,觉得这个乐队能行,也算和影片的缘分了,直到看完‘生存之民工’才发现我刚刚听懂二手的“生存”,之前每一部电视剧都是直接跳过片头去直奔主题,这是我第一部坚持每一集都听片头曲的影片,甚至把片头曲当成一种享受,尽管二手的‘生存’已经听了5.6年,但还是充满了感动。二手的歌词透露这东北的简单粗暴,总带这“犊子,***”等这样不入流的词眼,尽然是揶揄打趣,调侃,但二手玫瑰表达出来的不仅仅是字面上那么一丢丢的浅显,二手的歌词无不蕴含着生活的五味杂陈,是真真实实没有被PS修过的社会,“是否每天忙碌只为一顿饭,是否幻想里只有绫罗绸缎”。“我被活活的逼成了个工人,我被活活的逼成了个诗人,我被活活的逼成了个诗人,我被活活的逼成了个废人呐”现实逼这我们在生活,生活中还有多少是自己真正选择想做的,这就是生活是现实,而二手的表达形式就是嬉笑怒骂,揶揄打趣,花花绿绿二人转这些,可能是艺术家口中三俗的东西,但只要耐心安静下来听二手的歌会发现他的歌是非常有内涵的,他会表达出来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东西,狠多人眼中的二手迷的标签就是花枝招展,不正经,其实无论是二手还是二手村民,就是用这种妖艳和不正经来释放自己内心的躁动! 青山依旧在,二手玫瑰红!玫瑰还是二手的好,✌

  《生存之民工》观后感(八):好一片油菜花

  记忆深处的有些东西,容易在不经意间倏然想起,尤其是孩提时代那些若隐若现的记忆。而《生存之民工》这部电视剧,成为我记忆的一个碎片,时常让我忆起。

  零五年上映的电视剧,在我不太懂事的年纪,我并非出身在农民家庭,没有领会生活的艰辛,而这部电视剧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同情。那种悲伤的神经被触碰后疼痛的感觉,便成了我对这部电视剧的追忆。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会想起来《生存之民工》,不过电视上已不再播出。直到互联网普及后的又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我的前些日子,我再一次想起了这部电视剧,立刻搜索播放,熟悉的镜头熟悉的主角面庞,满心感慨。可惜电视剧经过重新剪辑,更名为了《春天里》,或许不再原汁原味,但我并不能介意,因为在我记忆中的本就是每个角色的悲哀片段。

  废话说得太多,足以见得这部片子对我影响之深远。

  那我就从那句歌词“好一片油菜花”开始说。老陆在遭遇变故后变得疯癫起来,开始只是喝酒,到后来彻底不再是个正常人。他总是喜欢唱那句改编《茉莉花》的“好一片油菜花”,并特别强调过一次,“是油菜花,不是茉莉花”。为此我专门查询了关于油菜花的象征意义,以为是导演另有暗示,后来并无所获。老陆的这句歌词,更像是小孩子在看到一片美丽的油菜花后情不自禁地改编歌词有感而发,所以我猜测,老陆的歌是他小时候的歌,也是他最快乐的孩提时代的歌。

  在进法庭前的草丛里,他咬紧牙关,高举右手比作V字型,然后随身捡起身边的废旧木牌,拼成一个更大更醒目的V字。意为在最后关头更要拼命斗争,获得胜利。官司获胜后,他散步到火车道,跳跃、攀爬,后来躺在火车驶过的铁道另一侧,面带微笑,舒服地闭着眼。这类似小孩子的举动,是他内心苦闷与开心并存的真实写照。心中的仇怨得以释放,是轻松快乐的;而他没有了家,官司打赢后更没有了生活的目标,是抑郁苦闷的。末尾字幕交代他去南方云云,表明他终于还是为了生存在奋斗,为了家在生存。

  王家才这个角色是我从小以来印象最深刻的,在常村贴启示找妹妹那一幕更是记忆犹新,在被城管斥责后众人的帮助和他无助眼神,相互映衬成为了我们作为局外人对他们同情的最好体现。他老实本分,胆小怕事,唯独在对妹妹这件事上敢说敢做,后来竟闯下大祸,犯了故意伤害的重罪。有人说很反感王家慧这个角色,王家慧在剧中确实不是一个善良本分的农村人,她的出现我认为至少有两大作用。一方面反映出农村人渴望改善物质条件、虚荣心膨胀的现状以及为之奋斗的艰辛和扭曲;一方面更好地衬托她哥哥王家才的悲催和苦闷。

  剧中还有很多亮点,痴情的薛六,不羁的杨志刚,善良的凤英等人,让整部剧从多条线索发展,完整地反映出民工生存之艰辛,我就不一一分析了。总的来说,我认为这部片子最大看点并不在关注民生民情,而在于贴近生活,真真切切感受生存的艰辛,唤起内心的善良与同情。

  当然这部电视剧也有很多不足,比如有部分穿帮镜头和明显的纰漏,很多群众演员演技不佳,部分情节设计过于夸张,整体感觉比较粗糙。相信大家也都发觉到了这些不足。另外结局采用了较为圆满的结局,结尾略显仓促,几乎所有主线人物都过上了乐观的生活。这点还是离不开中国剧本大团圆结局的一贯作风,也象征国家和社会现已基本解决三农问题。结局比较收敛,我个人认为若是大胆一点,留下部分悬念或许会更好。

  《生存之民工》观后感(九):改个名字,就走进春天了么?

  2013年4月,管虎多年前的电视剧《生存之民工》终于上星,在山东卫视播出,并改名《春天里》。

  这个名字的改动明显有妥协和媚俗的意图。《春天里》的灵感应该是来源于旭日阳刚组合,用这对中国最有名的“农民工”为《生存之民工》代言,算是省了一笔广告费,同时暗指农民工走出严冬步入春天最终获得美好解决。据说新的版本做了不少剪辑,否则也不可能上星。这正是我担心的,被剪辑后的《生存之民工》,会不会变成了《春天之民工》呢?

  如果你没看过这部电视剧,从题目上大概就能感受到这一题材的力度。整个21世纪初的几年,中国民工数量井喷,但其生存质量却愈发令人堪忧。同样是一片土地养育,民工这个群体付出的是其他人群难以想象的汗水,挣来的却只是在生存线上的挣扎,遑论生活。所以管虎一针见血地将生存两字置于民工头上,其下隐藏的是汉与血,是挣扎与无奈,是愤怒与彷徨。

  可这样对准底层草根生存现状的镜头明显不够和谐,或许审查者们在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已经决意将它打入冷宫。最终,这部电视剧于2005年只在一些地面频道播出,未能上星。多少引起了一点反响,但绝没有达到如今媒体宣传的轰动效应。当是时,各大卫视频道帝王戏说、谍战传奇、港剧韩剧风行,那“一小撮”人带血的呐喊,很快就被淹没在一派莺歌燕舞、狗血喷头之中。

  幸运的是,2005年的暑假,我在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完整地看完了这部电视剧。当时的齐鲁电视台好像是才覆盖山东农村地区不久,姿态亲民,且在选电视剧上也颇有水准,譬如这部《生存之民工》。可几年后当它成为一家颇有影响力的电视台时,每天晚上黄金时间该频道轮番轰炸着《抗日奇侠》、《抗日女侠》、《女子炸弹部队》之类让人无力吐槽、无力思考的糟烂东西,看到一群唇红齿白、娇嫩纤弱的女子在抗日战争中大战神威,仿佛八年抗战是靠着她们才获得胜利的,我就忍不住想起那句歇后语——妓女罢工。丝毫没有侮辱女性的意思,她们在抗战中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想侮辱的只是导演和编剧,以及通过这些电视剧的审批者。

  2005年的时候我上大一,正处在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倒重构的奇妙时期,在我的眼里似乎每一项被冠名“善”的东西骨子里都是恶的。所以《生存之民工》这种不赞扬、不歌颂、不美好的影像极是符合我的口味。即使放到现在来看,管虎的影像风格在电视剧业界也非常特立独行,丝毫不加修饰,没有过滤,呈现出粗粝喧嚣的效果。每一名演员都最大程度地贴近现实生活,脸上的汗珠,衣领上的污垢,被生活欺凌的麻木。可以注意到剧中背景群众不像很多电视剧中的群众演员都得了失魂症,而都是那么神态自若,这只说明一点,拍摄剧组根本没找什么群众演员,他们将演员放到街上,放到工地,在最真实的环境中发挥,于是,即使演技不精的人,也成了媲美表演大师的高手。真实的环境才能培养出不造作的演员。

  管虎将第六代导演的风格充分运用到了电视剧当中。《民工》中会出现些长镜头,对准街头巷尾的行人、小店,飞扬的塑料袋,散乱的垃圾。这在电视剧中极为少见,电影中倒是颇多。这些貌似毫无意义的长镜头总让我联想到贾樟柯的《小武》,1997年中国北方的城乡结合部,大街上到处都是嘈乱的卡拉ok歌声,《心雨》和《霸王别姬》此起彼伏,镜头也是冷冷地对准这一切。不是没有意义,它蛮横地向观众强加一种概念:什么样的人,就只能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

  这的确不是令人愉悦的环境,但管虎恰当地调整好了电视剧的节奏,就凭着一位演员的加入。他就是黄渤。拍摄电视剧时,黄渤还只是个北漂的小配角,管虎导演可谓对他有知遇之恩。在剧中,黄渤扮演的薛六是个戏份颇重的配角,当他操着一口结巴但标准的青岛话出现在剧中时,身上天然的喜剧感顿时将电视剧的沉重感冲淡了不少。黄渤本来就长了一张谐星的脸,带上安全帽,穿上工装,灰头土脸地混迹于民工之中绝对没人能找出他来。在他的演绎之下,薛六完美地展现出社会底层青年的外强中干、市侩狡猾和善良专情。只要有他出现的情节,总会让人眼前一亮。剧中还有一位承担活跃气氛职责的演员,就是扮演律师的雪村,可惜由于剧情本身对他的限制,其喜剧效果在黄渤面前相形见绌。

  可惜在电视剧审查的大环境下,《民工》也无法不作出妥协。整部电视剧前90%都带给观众揭伤疤的痛楚与快感,但最后几集,突然风格大变,温吞水一般地走向大团圆。民工们被拖欠的工资追了回来,薛六博得了心上人的好感,等等等等,事情都变得美好起来。一个写实故事,却获得了童话般的结局,让人无所适从的同时,倍感无可奈何。现实也能这么美好吗?虽然2003年一个叫熊德明的妇女向总理讨薪,引起了社会对拖欠民工工资的关注,但总理又能帮的了多少人?被拖欠的,依然大有人在。

  不过,管虎也还耍了一个心眼,他用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细节维系着整部电视剧的气质:陶泽如扮演的陆长友终于精神错乱,失魂落魄地在铁路线上跌跌撞撞,一列疾驶的火车迎面而来。镜头戛然而止。

  没有声音,没有画面,我却仿佛听到一声最沉郁痛苦的呐喊。

  《生存之民工》观后感(十):生于忧患的现实主义生存方式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梁振华等编剧、王飞导演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励志剧《春天里》,讲述的便是这个道理下新时代的故事。铁家兄弟、高中、李春妮、胡胜利等人,都可以统称为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铁振国、高中等人在北京演绎出来非一般的人生,他们跟随着时代的节奏,从江苏来到北京,以自己的热血理想奋斗出不同的变奏曲。当下的中国,依然处于阶层可以流动的社会,先富可以带动后富,前提是后发者需要更多的拼搏,个人的奋斗与历史的进程之间,前者要主动去进取。而且需要密切注意时代脉动的改变,从早期的出卖劳动力到中期的集体合作,再到未来剧情(我猜的)产业化运作,从农民到城市的主人,《春天里》应该就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正面描写。

  《春天里》是一首时代进行曲,谷智鑫等人饰演的一群从江苏到北京打拼的农民工,从事的是建筑行业。俗称搬砖的铁家兄弟和高中,确实是1998年房改以来地产风云背后的奠基者,他们夯实了中国高速发展的基础,却往往并不在台前的舞台中央呈现。电视剧《春天里》讲了这些几乎在主流影视剧中消失的人群,此间的奋斗和磨难,下一代的求学的不易,未来方向的不确定,一一展开,改开岁月到第四十个年头,温故而知新,而未来还是要从今天的理想起步。江苏在中国人的文化地理中,主要有苏南的乡镇经济-外贸经济-环上海经济和苏北的打工经济构成,前者的榜样是苏州工业园,后者的典范的刘强东。《春天里》选择的是建筑工人,他们从几家几户到成群结队,最终在北京扎根,既为北京做出了建设,又能够将自己的汗水和收获转变为留下的基础。

  《春天里》的故事来到中段,铁振国和高中的情感戏码越来越吃重,他们人生方向的坦途、捷径还是坎坷,都意味着对于安乐和忧患以及砥砺自我的担当。高中的人生,如同《路遥》笔下的高加林一样,选择了抛弃青梅竹马来到了城市或美国。高中选择了一种逃避型捷径,其实要在未来搭上更多的曲折。这是一种自带去道德属性的抉择,一定可以收获众多谴责,而事实上正如胡润发布的排行榜一样,绝大多数从大陆到美国而留下的所谓精英,事实上没有获得相应的成功,基本上沦为高级技术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他们丧失了更多的可能性。

  铁振国为了救助工友而胳臂受伤,被迫回到老家修养,一再需要为小朋友建设学校,无论是打工子弟学校还是希望小学,都是非常贴近中国农民工和留守家庭的痛点。由此,铁振国的人生便是脚踏实地,从此他唯有走上管理岗位,才能带领乡亲们迎来更大的利好。铁振国需要一板一眼的往前走,特别是对于情感的把握,他的父母说得好,“这三个姑娘,他自己都还没有数呢”。也许,没有数的铁振国才是正常的,虽然他有一定的偏向。有梦想的村姑、记者和成功人士,意味着铁振国的三种加持。无论铁振国与谁在一起,都应该是志同道合的典范,因为他代表着新时代的青年(之一款),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从农民变成市民,从希望的田野上到希望的工地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此有所展现,一滴水、一粒微尘,都可以在宏伟建筑中有所贡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生存之民工》观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