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女人》是一部由马克斯·法贝尔布克执导,尼娜·霍斯 / 茱莉安·柯勒 / 奥古斯特·迪尔主演的一部德国 / 波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林的女人》影评(一):闷片,想睡觉,有很多感慨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很期待很开心的来观赏这部电影,画面也很精美,可是到中途那必须死的翻译让我看得莫名其妙……于是才两个小时出头的电影我看得真叫一个难受。简直就是一种煎熬。
翻译占了很大的原因,关键就是,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战争片,可是后来我才发现其实只是一部爱情片。镜头过于拖沓,无用的剧情老是会用各种不同形式来回滚动,让人感到审美疲劳,然后在那令人唏嘘的悲剧中流淌出一种蛋蛋的忧伤……(= =不是我说怎么好多德国电影都有这个奇怪的特性)
--------------------------------------------------------
当然,这片子也有跟我印象很深的地方。
苏联士兵每次到寡妇家里聚会的时候,都会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的夸耀自己祖国一番,然后再很辛辣的贬低嘲笑德国以及纳粹。
女人们的表情让我很难受。她们似乎要比男人更加受不了这种侮辱,但是为了活命?不管是自己的身体,还是国家的荣辱似乎没多大关系。
她们的笑容如此的苦涩。
这让我想起《德国好人》里的莱娜,就是这样的人性。在残酷的战争面前,生命才是无上至高的不是么。伦理,道德,在打响了战争的第一枪时,全世界的人都已经把这些忘记。
至于在柏林保卫战里XXOO的苏联士兵,也不过如此了。
就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他们都是一群渣渣。(元首中枪)
但是战争中的哪个“仁义之师”是如此的呢?
另外就是战争中,处在夹缝上的女人。
她们不像本国的男人一样或许会受到生命的威胁,作为异性,她们又足够的条件来得到那些国外异性的同情与好感。可是这样,又恰恰害了她们,让她们失去了比生命还宝贵的东西。
女主她成功上了有权有势的苏联军官,她很不幸,又太幸运,老天保佑,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男人。
在最后结局,(那时候翻译…10句话只翻译3句话…而且根本就连不成句子…)。好像是苏联要离开了,女主很伤心的抱住了苏联人,并热吻了很长时间。
本来和他在一起只是为了活命,不是么?
他俩之间只是一种单纯的关系,却不是爱。
那为什么又有一种恋恋不舍呢。
或许,这只是在这个男人身上,留下了太多关于1945年的记忆吧。
最后就是在影片中苏联士兵不止一次的问过女主,你是法西斯吗?
甚至很怀疑的问,你知道法西斯是什么吗?
我不敢对那个时代的政治体系讨论太多,可是无论怎样,真相就是在纳粹德国时代,每个德国人都是纳粹。(= =是不是法西斯就不好说了~奔~)
或许他们被迷惑,被外界的表象所蒙蔽,但是他们最尊敬的领导人还是Adolf Hitler
别虚伪了吧。还是别一谈纳粹就闻之色变了吧。
如果你们真的觉得自己做错了,就不要把大多数错误怪在自己的同胞身上,怪在当时如日中天的领导人身上,怪在党卫军,戴着卍字铁十字勋章的战士身上。
不要认为你当时只是个小老百姓…就试图跟那个狂热的时代拜托关系。
~~~~~~~最后一段跟电影本身无关~~~~~~~~我只是写到这里时突然激动了一下~~~~~~~~~~~
《柏林的女人》影评(二):女记者和安德烈少校之间,我认为是有爱情的
安德烈少校的妻子死于德国人之手,对德国怀有深刻仇恨,攻入柏林后,他是那个街区的长官,主宰,他纵容手下士兵去强奸,去劫掠,去报复。然后对其中一个知识女性,美女……也就是日记作者,在遭受严重伤害,被多次轮奸之后,表示怜悯,同情,赎罪,照顾,安慰,庇护,宠爱,尊重,最后:我想娶你!
女记者看到别人被强奸后,第一次找少校求助的时候,是比较理直气壮的,你要管好你的士兵。少校根本不鸟她,这时候的少校正在气头上,正纵容手下报复德国平民
第二次找少校,是她自己被强奸后,去哀求少校帮忙,少校还没理她,女记者非常的恨……但是无力反抗,也就受着,然后想找一个军官,成为他的情妇,希望不要随便哪个苏联兵都可以来强奸她
第三次少校去找女记者,女记者很快把衣服一脱,:不要吗?少校扭头走了。这个镜头是个转折,安德烈少校开启人道主义模式,反思报复是不对的,要和谐,不要暴力,施展人文关怀
第四次和之后少校去找女记者,他俩就是情人关系了,女记者本身有委身投靠的欲求,少校也有庇护,赎罪的想法,女记者的邻居也处在少校保护下,少校处罚了殴打德国人的苏联兵,但其中女性,仍有向苏联兵提供性服务的义务,只有女记者个人是少校独占的宠妃,只对少校个人服务,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女记者对这种生活是比较满足的,可以想见,像她这种得宠的军官情妇不会有几个,在安德烈少校的庇护下,她受到的伤害是相对比较少的,以至于可以把这种被宠爱,向同样被强奸的女伴们秀幸福。所以几十万女人都沉默了,只有她在事后写书回忆。
女记者住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私藏武器的德国兵……政委打算来次屠杀,少校给顶回去了,坚持只枪毙了私藏者一个,被苏联同僚骂是叛徒。少校向女记者求婚,女记者也答应了
最后,因为少校阻止了那次对平民的屠杀,被政委告状,少校被契卡抓走了,女记者去送行。
女记者和安德烈少校之间,我认为是有爱情的。在少校牺牲自己,换取其他德国百姓的生路之时,他们两人不再是敌人,也不再是包养和被包养……。苏联和德国人的仇恨,在这时,至少在他们两人之间被化解了
这也是电影的真正主题——可以说是比较俗套的,两个人的爱情,跨越了国仇家恨,跨越了敌我界限,两个同样的战争受害者从互相理解,到最终的和解。
《柏林的女人》影评(三):为了生
昨天是无意间选到了这部电影来看。
深夜里裹着棉袄冷的哆嗦也没有Pause的看完了这部电影。
画面最终淡去。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部很棒的电影,一部无比真实的电影。
关于二战的电影,太多。而如此视角的,我仅知道这一部,以一个德国战败前夕在柏林等待丈夫归来的女人的视角,用十分克制缓慢,但又爆发力极强的方式讲述一个直击人性的故事。
作为多年的德国粉,我一向敬佩德国人关于战争的反思,不仅仅是对于错误,亦关乎伤疤。他们敢于直面真实历史的态度和客观严谨的思辨,亦体现在了这部以小人物为主题的电影中。
从影片的开始到最后,我都没有对女主人公产生过同情或者轻蔑,而仅仅是认同与敬意。
当你为了生存,当肉体遭受凌辱成了生存的必须,你会怎么选?我无法给出答案,因为幸运如我,从未经历过战争。而影片中的女人,那些无法左右战争而只能被战争左右的手无反抗之力的,战败国的女人们,在国之尊严尽失,家庭支离破粹的日夜里,选择了坚强的活。是的,坚强的活下去。为了生,这便是人性的力量。无关乎高尚,而只是蒲草一般的顽强,是活着所需的最本质的品格。
我讨厌有的人用“丑陋”或“苟活”这样的字眼形容她们。当她们反抗无望、求救无望,有一些选择了赴死,有一些以自身肉体为代价,换取食物、换取有限的和平、换取活下去的希望。这一些女人们危害了谁么?国因她们而亡么?没有。坦克制造的废墟、血肉飞溅的士兵、被焚烧的德意志国旗……太多因战争而起的悲剧,她们不是原因之一,而只是孱弱无奈甚至绝望的结果之一。
电影不去叩问为何是这些女人承受不义之战的报应,因为和平世界里的所谓道德规范,无法适用于战争时期,更何况德军当年攻入苏联时所犯下的暴行,足以让苏联士兵终于踏入德国时带着巨大的恨与复仇心理。
所以女主在向少校控诉士兵的暴行后,得到一句”那就几分钟而已“的回应,再无说什么。她明白,她们只能为鱼肉。这样的”明白“,却不是对于尊严的放弃,而是为了生选择的坚强。
就像女主所言,再不会有人可以伤害她了,外部无论怎样的摧残都不能击倒她内在的坚强。
而当她们好久不见,以一句“wie oft?‘作为对彼此问候的开头时;当她们可以在下午茶时间,以寻常口吻谈及自己与苏联军官的性经历时;我想,她们已经在自己的内心达成了某种平和。这不是不解世事未涉险境的平和,而是将肉体与灵魂抛于无底的残忍现实里铸造出的平和,是坚不可摧的平和。
而至于男女主人公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我并不觉得画蛇添足,而更让我感叹作品的真实性。一个有才亦貌美,另一个强大且温存;如此的才子佳人,相遇在命运的洪流中,有何不可相爱?更何况他们同样是不义的战争里,深深受伤的两个人。爱情,本就无关乎法西斯、无关乎苏维埃。只是真实的人生,从来无法为爱情所谱写。
她回忆着曾经与丈夫共度的曼妙时光,踏着男主给的单车,是那样饱满而复杂的情绪啊;而她终于见到他,却只是轻轻一句,谢谢你。唯有那双紧紧握在一起的手,是怎样的用力,恨不能将最后一滴情挤尽。她最终问了:wie können wir leben? 少校未答。那坚毅的眼神里写满了苍茫。
战争产生了这部纪实小说,eine Frau in Berlin. 遗憾写就历史的笔从来无法握在她们的手中。也更加感谢原作者,有这样的心意与勇气。
《柏林的女人》影评(四):《柏林的女人》:可怜的德国女人,苏军士兵把柏林当妓院了
《柏林的女人》(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 or A Woman in Berlin,柏林女人,德国、波兰,2008)
二战女性与爱情题材经典。德国导演马克斯•法贝尔布克(Max Färberböck)代表作。根据德国女记者同名日记体作品改编。1945年德国投降前后的柏林,作为受害者的德国美女记者与作为占领者的苏军官兵的关系变化和情感纠葛:从害怕被强奸到不怕被强奸、从选择占有自己的对象到爱恋保护自己的苏军少校……爱情得到又失去,男人回来又离开……德国妇女劫难的观照与苏军士兵暴行的反思。国破民贱,心痛无言,客观内敛,细致出色。妮娜•霍斯(Nina Hoss)、叶甫根尼•希迪金(Yevgeni Sidikhin)、乌尔丽卡•克卢姆毕格(Ulrike Krumbiegel)、罗尔夫•凯尼斯(Rolf Kanies)、朱迪丝•崔贝尔(Jördis Triebel)、罗曼•格里布科夫(Roman Gribkov)、朱莉安•科勒(Juliane Köhler)等主演。
【笑独行按:该影片为在下所见第一部以二战中苏军士兵奸淫德国妇女暴行为主题的电影。如何看待苏军士兵将柏林当作妓院?——没露面的纳粹军人说,“与我们过去四年对他们所做的相比,俄国人做的只是皮毛。”苏军少校说,“这几分钟算什么?”德国妇女成为纳粹替罪羊无疑也是战争烟尘的一部分……片尾女主人公在得知苏军少校已被“调离”后自言自语道,“鸟儿、钟声都安静下来,就是这样。”影片中夺人眼目、招人疼爱的女主人公由2007年度柏林电影节影后霍斯扮演,有裸镜,而其间贴合女主人公形象姿态的独白也相当入耳动听。影片中女主人公在下所见D9影碟有两条中文字幕,无英文字幕,片长为126分钟。IMDb该影片片长记录为131分钟(多伦多电影节展映版),评分为7.3分。】
《柏林的女人》影评(五):战争无法让女人走开
男人们总是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女人们从来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逃脱战争带给她们的阴霾。独裁者们自私的梦和强权者们的自以为是,不仅让他们品尝到了反噬的恶果,也让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徘徊在地狱的边缘。
女人们最终还是成了战争的牺牲品,不论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而为。那些支撑他们坚持下来的信念,却成了她们日后的噩梦。在这场没有正义可言的战争中,所有人都成了输家。
就是这些本该在同一个屋檐下互相取暖的人们,摇身一变,都成为了推你入深渊的恶魔。这就是人性。世界本没有那么多的对与错,没有那么清晰的分水岭。
女人无法从战争中躲避,我们都是这世界的一员。
《柏林的女人》影评(六):生命的韧性
对苏联红军刷新了新的认识。
可惜战争从来都是激发人性中最恶的一面,德国人自己选择的元首,自己拥护的政权,到头来需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如果任何选择都不会承受应有的代价,那选择毫无意义。而女性作为第二性存在,是他者,并非主体而成为战争中最大的牺牲者。在我看来他们最大的暴行在于,在战争结束之时,几乎所有的德国男人都上了战场,柏林市内仅剩下老弱病残和妇女,苏联红军通过奸淫战败国妇女来发泄他们征服欲,发泄他们在战争中损失一切的愤恨,而对方只是毫无反抗能力的女性。
她为了生存委身于军官,但她恨俄国人,恨他们的像野兽一样对待战败国的人民。他是被纳粹杀死妻子的丈夫,她是被丈夫抛弃的妻子。他一次又一次违抗军令保护她,深情款款的对她说:“我想拥抱你”,她回答:“您住在莫斯科,我在这里,您的胳膊要足够长。”看到他们看彼此的眼神,我就知道,这世上,只有他们之间才能相互懂得,他们都是战争的孤儿。
而让我困惑的是她对他只是为了生存而暂时忍受,还是对他有感情?故事的结尾给我答案。她骑在自行车上去见他最后一面,她在日记里写道:“他是一个苏维埃政权的拥护者,爱着他的祖国,也爱着他的理想主义,他对我的要求越少,我越喜欢他。”
她在所有战胜者的目光下走向他,千言万语,只能对他说一声:”谢谢您,让我有机会了解您。“他看着她,当着所有战胜者的目光,紧紧握住爱人的手---一个战败国女人的,被唾弃贱民的手。
没关系,是爱情啊。
真实的呈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无论是侵略方还是被侵略方、战胜方还是战败方。不单单是血腥、杀戮,而是对人性缺点的展现与放大。只有战争才可以剥去人们身上伪善的外衣,向他人呈现出自私、猥琐、贪婪的内心。也不至于太绝望,至少还有一点懂得,一点爱情。
《柏林的女人》影评(七):本片原名为《the downfall of berlin》
本片原名为《the downfall of berlin》,德文是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直译成英文自然是A woman of Berlin(柏林的女人)。
这不是一个女人或者几个女人的故事,这是柏林在面对挫败的时候的选择。二战的电影多如牛毛,却很少有这样的角度。得感谢德国人,这个国家不仅仅勇于接受自己的错误,也勇于回顾自己的伤疤。
影片采用一位匿名者讲述的形式,以柏林陷落为背景,让匿名者说着一个比一场战争的失败和城市的陷落更为让人纠结的故事。
那就是苏联红军的某支部队,驻扎在柏林某火车站附近的街道,他们“空闲”的时候,就将周围居民楼内的德国女人,无论年轻还是老弱,都变成“特殊资源”(妓女)!
其中有些军官因为文化程度较高,试图觉醒或者改变,但是~~~~假借仇恨的面具行使报复与泄欲,谁又可以阻拦呢?
那是二战啊,人类历史最残酷的战争!
“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本片也是根据一部禁书改编,出版后的原著和公映后的电影,都引起很大争议,
因为在残酷的真实战争世界中,女性,尤其是战败一方的平民女性,她可以有什么选择吗?的确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种疑问,非黑即白的世界,在面临战争选择的时候更加是不可能。
战争造成的伤害的确在所难免,是不是为了躲避伤害就不择手段?很多人都会说,女人天生就是弱者,所以只能委屈就全。
同时,我们发现影片的一个小情节,当客厅中妇女们陪伴红军官兵畅想欢乐的时候,厨房内,二位德国男人正在探讨战后德国经济、政治恢复的问题,他们并且对于苏联在欧洲的野心也进行了一番衡量!
于是烧毁了保存的一册元首图书,开始面向未来!
请问,有比这种力量更可怕的吗?客厅内跳舞的军官们!
《柏林的女人》影评(八):电影慢谈之[0018] The downfall of Berlin 柏林的女人
看过以后,思想备受困扰。这是部非常复杂的电影,正如它的名字,德文是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直译成英文自然是A woman of Berlin,但是我看的蓝光版本却是The downfall of Berlin(即使我完全不懂难听的德语和俄语,但是也知道BT字幕组的活很烂)。后者似乎不太靠谱,柏林的陷落是电影的背景,电影和原著本身,却是一个匿名者说着一个比一场战争的失败和城市的陷落更为让人纠结的故事。
换一个角度,Downfall of Berlin也不为过,这不是一个女人或者几个女人的故事,这是柏林在面对挫败的时候的选择。二战的电影多如牛毛,却很少有这样的角度。得感谢德国人,这个国家不仅仅勇于接受自己的错误,也勇于回顾自己的伤疤。
匿名者讲的故事,同样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也同样发生在每一个年代。只要人类存在,战争就存在,这样的故事就有可能发生。我是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男人,实在是没有办法去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如何去应对那样的场景。“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出版后的原著和公映后的电影,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争议,的确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种疑问,非黑即白的世界,在面临战争选择的时候更加是不可能。战争造成的上海的确在所难免,是不是为了躲避伤害就不择手段?很多人都会说,女人天生就是弱者,所以只能委屈就全。但是受了这么多年“正统”的教育,都知道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假如看到一个南京的女人,面对鬼子的屠刀而选择苟延残喘、杯盏交错、同呼万岁,真的能够没有怒火?
如果让我真的要做一个选择,我真的会说:理解,但是不可原谅。
蒙古的小肥哥很酷,唱起的呼麦格外悠扬。高加索老头的歌声,跟咱们新疆的调调很像,的确,他们的文化本来就有想通之处。少校的钢琴声引人入胜(House大叔在第6季开始的那几集,一直努力在想办法打开锁起来钢琴,接着引发了一段缘分),无论什么的情形下,音乐的力量无比强大。
《柏林的女人》影评(九):Alles sind vorbei, aber noch nicht zum Ende
直到最后愉悦的俄语片尾曲响起,我都没办法忘记这句话:Was sollten wir leben?我想努力去找找答案,可能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在电影里,或是可能在今后的生命里。就像电影结束了,一个关于绝对女主角的电影结束了,我们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的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完了她的故事,她想说的话。
无论是去柏林之前还是去柏林之后,这都是我的第一部电影,第一部不是带着受害者目光来审视Hilter的片子。
其实一个战争片无论怎样都挺难过的,就像阴郁的蒙古长调一样,你就这能静静坐在旁边听,不该说一句话。但奇怪的是,也是不奇怪的是,一部战争片,我居然没有想到《南京南京》,却是《罗马假日》。
柏林女人们并没有要求任何人的同情。法西斯是什么?这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叶整个世界的主义,对手无寸铁的女人们,是什么?可能就是她所说的,来自古语,是一捆火柴棒,联盟的意思。其实没什么意思,所有人,所有女人,都是绝对的受害者。她们莫名其妙地为政治承担了不该有的,或者是可能该有的罪责。但她们的态度,却让我吃惊了。
尤其是当她们说到”如果俄国人像德国人对他们那样对我们,那么没几天德国人就没有了“。虽然我是深谙德国人总是鞭打自己的特质,但一旦被真实地置入了一个具体的情景,这也是难以想象的。历史的复杂性让我们无法直接将什么东西进行比较,但同样作为人类,该怎么活却是可以比较起来的。
电影的前一小时,我一直在问自己:如果是你,该怎么活。我甚至找不到任何一个自己该活下去的理由,但是电影里面的每一个女人都做到了。但到了电影的最后,好像找到了答案。挂念在心的丈夫终于回来了,回来了却又离开了。可是我们不知道,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可能还会想起对方吧,irgendwann。生存的意义,和拥有的意义并不一样。
为什么想到了《罗马假日》呢,因从从头至尾,女主都是一个饱含深情的人。应该是一个这样的人。尽管她聪明到十分明白,战争容不下爱情:
Die Krieg verendet das Wort. Die Liebe ist nicht mehr das, was sie war.
战争改变了语言,爱这个词条,不再是原有的意义。
但是后来她明白了,爱情和战争没有关系。幸运的女人遇到了弹钢琴的男人,爱情就是爱情,喜欢就是喜欢。战争在的时候长大了这种喜欢,和平来了却将它扼杀了。所以说,爱情,和战争无关,和拥有无关。爱情,可能就是女主反复重复的:
Alles sind vorbei, aber noch nicht zum Ende.
一切都过去了,却没有结束。
《柏林的女人》影评(十):安德烈少校的逆向调教
看到调教这个词语,有些人会想到SM吧!嗯,我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虽然整个电影里都没有出现皮鞭啊,手铐啊这种道具。
在2个多小时里的电影里,以43分钟时安德烈少校主动去找女记者为分界线,分成了毁灭和重生两个部分,前43分是对女记者的毁灭,后面的部分是女记者的重生。作为一个底子很好的M女记者的运气实在是非常好,她所遇到的这位安德烈少校,不但是个好人,还是个很厉害的S,虽然安德烈应该是不自觉的就那么做了。
前43分钟,女记者所经历的毁灭,是一段非常痛苦的调教过程,调教她的是是很多不知名的路人苏军士兵,第一次被强奸,在路上突然被拖进小黑屋里,抵抗是徒劳的,留给女记者的只是屈辱和痛苦,被强奸后,女记者坐在地上,夹紧双腿,失神的坐在墙角的阴影里,然后不同的男人来做同样的事情,完全绝望的环境,不可避免的不断被侵犯,有的朝她嘴里吐口水,有的粗暴的把女记者推倒在地,每次的抵抗,都是被死死的压在床上不能动弹,于是她逐渐放弃了抵抗,侧过头忍受一切,所有的强暴者,都没有把她作为一个人来看待,只是一个好看的充气娃娃,向别人求助时,还要受到安德烈少校的打击“那种事情(强奸)不过几分钟”,不是做了就会有快感,插入就会有感觉,强奸对女人往往是一种巨大的痛苦,有的人会自杀,还有的会一辈子惧怕和男人在一起,承受住痛苦之后女记者选择会不惜代价活下去,表面顺从,把一切隐藏在内心,她本身没有心理崩溃,隐忍下来。
43分钟安德烈主动去找女记者,房东介绍安德烈是这一带的长官,也是你的主人,面对主人做出的暗示,洗澡,支开旁人,女记者展示了她这段时间以来被调教的成果……被玩坏了,从原来稍带清高的女人变成了真正的充气娃娃,外界强迫她必须变成这样子,于是她至少表面上,顺从的改变了自己,接受了被赋予的新的身份。反复的被强奸后,看见少校形成了条件反射,麻木默然的主动脱衣服,准备和少校上床。她并没有堕落,而是严重的性恐惧和性冷淡了,会向男人主动叉开双腿,她本身只是在简单的忍受这种必须会经历的痛苦,感受不到任何快感。安德烈面对崩坏的女记者,没有进去做了,选择了离开。
往后是安德烈少校对女记者的逆向调教,重生,把女记者从充气娃娃修复成了普通女人。少校作为支配者与被支配者女记者确定了主奴,S和M的关系,S对M要照顾,也要满足M的需求,M则以自己的顺从作为回报。对女记者的M化独占,也是对她的保护,不会再受到那些把她当做洋娃娃的人的强奸,也许是真的这时就想要开始追求女记者,少校没有急于和女记者上床,安德烈希望女记者能够逐渐的身心两方面接受他,而不是索取简单的身体满足,首先满足了女记者对基本安全的需求。其次给她的大量物质奖励,满足了她的生理需求,让她过上了比较好的稳定生活。在这里电影忽略了当时柏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黑市贸易,苏军占领柏林后,是免费向柏林市民提供食物供养德国人的,这也是德国人没有起来造反的主要原因,不会被饿死,正常的市场秩序毕竟是暂时没有,柏林市民开始自发的用手里的一切,包括女人的身体,去交换食物维持生计,主要的交换对象,自然是苏联占领军。享受少校的保护和所提供的优厚物质补偿的女记者,自然不必去黑市做交易,也不必经历主动卖身的自辱,她对此是感激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她的这份安宁。安德烈少校,向女记者开放个人信息,是在他们两个人之间,重新建立起互相信任,也是在向女记者做自我推销,欣赏她是一个知识女性,称女记者是一个让他牵挂的女人,尽量让女记者能够安心的和他交往的社会需要。女记者的充气娃娃的状态是外界强行压制的结果,安德烈少校解除了这种原来对于女记者的绝望压制,重新给予她作为人的尊重,不强迫她做些什么,也尊重周围其他的德国人,心理上的修复因为女记者本身的隐忍相对简单,在安德烈S宽松温柔的环境下,女记者可以自行解冻。非常可惜,电影里同样没有描述,安德烈和女记者在床上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其实也是对女记者逆向调教,进行修复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要消除女记者因为被反复强暴而导致的心理阴影,恐惧和冷淡,才能把女记者从过去的伤痕中解脱出来,这需要不断的进行心理安慰,也需要相应的身体感觉刺激,清除过去的条件反射形成的障碍,恢复到普通女人的身体反应,最后的结果看,少校是大获成功的,女记者和少校做完后露出小女人的幸福样子,心理的尊重和身体的治愈。
在最后安德烈少校的表白得到了女记者的心,让女记者M也爱上了他S,而不只是M对S的顺从。安德烈少校温柔体贴的庇护女记者渡过困难的时光,以逆向的调教给了女记者以重生,他们爱情只存在了极为短暂的一瞬间,随之逝去。
善良的安德烈少校,终因同情德国人而被苏联内卫军逮捕,时年34岁的女记者后来在瑞士结婚,平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