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希林公主》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7-18 02: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希林公主》经典影评10篇

  《希林公主》是一部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马纳兹·阿什哈尔 / 塔拉内·阿里多斯蒂 / 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希林公主》影评(一):听一场对白,看观看一场电影的人.

  霍斯罗夫和我,还有你们,我悲痛姐妹们..

  你们看到他的尸体,你们悲伤地哭泣.你们听到我的故事,也在哭泣.

  从你们的泪水里,我看到了你们的眼睛. 你们的泪水,是为我希林而落吗?还是为了你们 每个人体内的那个希林?

  那些希林,一生中没有受到宠爱,没有受到关注. 她爱上了一个人,但从没有回报. 她很孤独,但没人相信她的孤独. 只有当她死了,人们才会想起有那样一个女孩.

  爱上了一个人,雨过天晴,眼中出现彩虹,七彩的泪水落在她的脸颊上..

  啊 ,我累了, 我太累了,悲伤的姐妹们, 只有一把匕首,一把小小的匕首,能够让我从多年的疲惫解脱...

  《希林公主》影评(二):好电影好电影

  观众在找好看的电影,电影人也在找理想的观众。 电影想要表现什么,观众就能接收到什么,这应该算是电影人的私心吧。像阿巴斯这样的导演,偏向精英主义是不奇怪的。所以坐在银幕前的观众期待什么,远不如需要向她们传达什么重要。就像这一百多位女演员表演出来的标准反应,该笑的时候笑,该哭的时候哭,该被吓的时候就卧槽吓了我一跳。再加上特写的强调,我很难不想到这些画面表达的是“应该是什么”而非“是什么”。也就是说,标准答案。 但是,看电影的时候,是要有人皱眉的。高兴的时候笑,伤心的时候哭,被吓到了骂一句,思考的时候皱眉头。毕竟,标准是谁定的呢?好电影是导演拍出来的没错,但前面那个“好”字,其实是观众给的。我忍不住想,把让伊朗人熟悉到无需思考的席琳和霍斯陆的故事换成《出租车》,不知道能出来个什么样的片子。 当然这都是矫情,大家别骂我。这是个好电影,因为和《出租车》的导演贾法·帕纳西一样,阿巴斯也干了一件别人都不敢干的事。

  《希林公主》影评(三):女演员大集合

  好多熟悉的面孔……除了Binoche之外认出来的有

  Leila Hatami (一次别离里和女人花里的女主

  Golshifteh Farahani(关于伊丽里面的Sepideh和梅子鸡之味里的女主)

  Taraneh Alidoosti(关于伊丽里面的Elly)

  Merila Zarei (一次别离里的Mrs Ghahraei)

  ehnaz Jafari (黑板里的女主角

  Rana Azadivar (关于伊丽里面的Nazzie)

  Homayoun Ershadi(樱桃滋味里的男主)也进来打了个酱油……

  此外还有若干看起来很眼熟的人,只是没有在IMDB演员表上找到确认。从资料上来看里面很多老一辈的演员是伊斯兰革命之前明星级别人物,革命之后就很少再出江湖了。果然阿巴斯还是具有一呼百应的神力~

  相比而言,能够把众多明星演员一起召集起来的电影,英国有Love Actually,法国有Paris Je t'aime,而大概中国也只有建国大业这样的片子而已……

  《希林公主》影评(四):怎么办,这绝望的爱啊,这燃烧的火焰啊。

  哦,你看到了吗,她们的面容,她们的表情。然后 观众,才是最值得记录的啊。哦,你的命运召唤你 我大概看出你在想着什么了,大概看出你想表达什么了,一定也是有疑虑的吧,偏个头,也还是嘴角带着笑意的吧,脸庞给我们的语言啊,思想流动自由的。希林公主,由她们戏剧性地转述给我们你的故事。

  既然这么细腻微妙,想说的可就太多了。我喜欢大山,大山旁白有座城堡,那可就太好了。哦,她们的眉毛眼睛和嘴唇,然后也就紧张了,然后 那就再梳理一下头巾。因为同为女性啊,终于还是要流泪的,为战争王位而非爱情。爱让我失去了耐心,但也让我充满了勇气力量男人为爱热血沸腾,女人为爱遍体鳞伤

  你我都为希林捏了一把汗,然而结局就是这样,真相就是这样,爱,也就是这样。嗯,我并不想过平静的生活。要不是你名字的力量,比士顿不过是一片废墟。怎么办,这燃烧的火焰,马儿要脱缰了,马儿嘶吼得这么猛烈。我的鲜血就快要融进这片石头上,但也没关系。你的声音传遍了山川和平原,我也没说什么。

  希林的声音也很美。

  人们或正襟危坐或坐立不安,人们按捺不住却也平静地观看了这场爱情。

  她们在看电影,这是一部电影,真是棒啊。

  每一句台词,好像,也都像是一首诗。

  经过漫长等待期盼日子终于结束爱情故事还是在于希林和霍斯罗夫。这场电影也有男性在观看,但又似乎和他们无关,女性,那么孤独又悲伤,嗯,还那么绝望。我做了那么多梦,真怕这也只是个梦,如今能够感受到的美好,真怕不过是场梦。你要放弃这种爱情,可是爱情没有放弃我。不安担心从未离开我,你应该离开它们。

  请求安拉原谅,不过是场游戏,而我们把游戏玩了一场又一场。

  阿巴斯,光听这个名字都觉得好遥远,真好,他歌颂了一场爱情。

  她爱上了一个人,但从来没有得到回报。她那么孤独,但没人相信她的孤独。

  多年前你就已经很疲惫,最终,你还是只能疲惫地离去,多么残忍多么孤独,只有这样才能拯救

  我消失了,从我的眼睛里。

  《希林公主》影评(五):对电影本质的一次探讨

  将伊朗的传统故事用这么独特方式呈现,阿巴斯每次都给我惊喜,而且电影实验性非常强。

  这是探讨电影意义的一次试验,包括图像、声音和演员都颠覆了一般的电影规范

  想到了电影就是影院艺术以及有观众和影迷才有电影。

  为什么只有女面孔,这个问题我是怎么也想不明白。通过审视女性的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和我们察看她们的面部特写所想象的故事为大家分享

  比诺什是唯一的正规演员,但是却被去演员化了,是不是预示着正规演员的终结呢?

  电影是影院的艺术,在影院里每个观众都是独立的,这是一个很私人化的空间,不必理会人家的感受。每个人都可以坦荡流露真实情感

  看着一个个女性的观影表情,仿佛是看到了自己,就像在镜中看到的自己一样。似乎与很多人同时与你一起分享这个传奇

  《希林公主》影评(六):不存在影像,女性本位的叙事

  《希林公主》(Shirin)灵感来源于12世纪的波斯诗人哈基姆·尼扎米·甘伽维(Nezami Ganjevi)的作品《霍斯罗夫与希林》(khosrow and shirin),但阿巴斯所做的并不是将这部古老的爱情故事搬上荧幕这么简单,他通过对构成电影的元素进行探索,抽离了叙事的图像,只保留了声轨,而将镜头对准观看电影的伊朗女观众,进行了一次先锋大胆地影像实验。

  电影中的电影为虚构,但这部虚构电影的文本并非虚构。这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最早被记录在波斯历史叙事长诗《列王记》里,后世诗人曾多次对这个故事进行改编加工,其中以韵文诗人尼扎米·甘伽维的版本最为出名

  萨珊王国王子霍斯罗夫因听闻亚美尼亚公主希林的美貌不远万里慕名前来寻找她,而希林在获得霍斯罗夫的画像后也因此爱上这位王子,并偷偷逃出了宫殿来到了霍斯罗夫的国都。在去寻找席琳的途中,霍斯罗夫无意中看到了席琳赤身裸体地在河中沐浴,希林也看到了霍斯罗夫,但因为霍斯罗夫化装成一个农民样子,并没有认出他来。几经周折,霍斯罗夫终于得见心中的情人。可是希林拒绝嫁给霍斯罗夫,除非他能从篡位的大臣手中夺回自己的王位。在拜占庭国王的帮助下霍斯罗夫夺回王位,但条件却是娶他的女儿麦尔彦姆,并且在麦尔彦姆有生之年不得娶其他妻子。这使得霍斯罗夫不得不再次远离着希林。

  这时候,一个叫作法尔哈德的建筑家,也爱上了美丽的希林。霍斯罗夫无法忍受别人对自己心上人追求,发配法尔哈德到贝斯希顿山(伊朗西部的高山)修石阶,之后派了一位信使到法尔哈德那里,谎称希林已死。法尔哈德因此绝望而在贝斯希顿山绝顶处跳崖自尽。得知这一消息后,希林悲痛欲绝。而霍斯罗夫陆写了一封信,表达对这件事情悔恨,希望以此得到原谅。就在这件事发生不久之后,麦尔彦姆去世了。

  经过了霍斯罗夫数次的恳切挽回,在战场英勇地表现,和浪漫告白,希林终于答应了霍斯陆的求婚。然而,霍斯罗夫和麦尔彦姆所生的儿子席柔亚也爱上了美丽的席琳,为了阻止父亲得到自己的心上人,失去理智的席柔亚谋杀了自己的父亲。并且在一周后差人告知了席琳,并要求席琳与之成婚。为了避免这一切的发生,席琳怀着爱与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电影作为“观看”的艺术

  这部虚构的电影只有声音而没有画面,真正填充画面的则是女性观众们观看电影的特写镜头。画面中的女观众们年龄从十几岁到六七十岁不等,都带着头巾,被固定黑暗电影院座位上,随着故事的发展,时而微笑、时而欣喜、时而紧张、时而落泪。但每个观众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情感表达: 有人双目含泪、有人摇头叹息、有人不自觉间轻轻啃着手指、有人紧张地捂嘴惊呼、有人双手轻轻拨弄着发丝、也有人随意整理着头上的披巾……这些观众们聚精会神间的自然一举一动,都被阿巴斯敏感地捕捉到摄像机内,而她们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

  阿巴斯在画面中呈现的是观众对于电影的反应,她们“观看”电影,在感知事物的发展的过程变换姿势情绪流露,这种在专注于银幕的凝视取代了本应与声音一同出现的影像符号。然而图像和符号的缺失并不是消失,视觉上的盲域也并不代表视力被剥夺,恰恰相反声音、观众的反应反而使得图像本身更加凸显出来,敦促我们视域之外的想象中建构画面。作为观众的我们正在观看“正在观看电影的观众”,在这一层意义上,电影内外构成了以银幕为媒介建立起来的镜像,我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也在反观自身,审视自己的“观看”,同时审视我们认知电影的过程和方式。

  电影的移情作用

  “实际上人们会在观看之外玩面具游戏。银幕在这里便成为媒介的场所。”按照拉康的理论,电影银幕的外形镜子十分相似,电影的幕布使电影影像与现实世界分离,构成了一个想象的世界。银幕之外的观众会情不自禁地随同银幕中的人物形象一同喜怒哀乐。这种感情的同步反应和共鸣其实就是一种影像的投射与欲望认同

  在这部虚构的电影中,希林公主的命运让银幕外的女性观众唏嘘嗟叹,感同身受。这是电影虚构幻像所创造情景产生的移情作用。事实上,这部虚构电影所传达给观众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却恰恰也是阿巴斯在自己的电影中极力避免的。阿巴斯在谈及《生生长流》的拍摄说道:“为了这部电影,地震后我等了有五个月,为了更加真实地在摄影机前展现我所想的。同样,我的目的绝不是引起旁观者强烈感受。”

  始终以接近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记录真实的阿巴斯,并没有在真正的观众和希林故事之间建立屏障和质疑,阻隔情绪的扩散和感染。正因为有了画面中的观众这一层镜像在,希林故事的情感和意义在抵达真正的观众时经过折射进而发生偏折,它提醒我们“移情”作用的产生和发展,它明确指出黑暗中的“观看”不再是一种对于表现的观赏(绘画、摄影、戏剧或者任何一种演出),而是进入了一个空间,从观察到凝视,从凝视到冥思。

  希林命运与女性观众之间的互文

  也许电影的形式是先锋的,但它的情感却是传统而真实的。与内扎米长诗所叙述角度不同,《希林公主》用声音讲述故事,侧重于希林的内心独白。阿巴斯在之前的电影中,从未如此浓墨重彩地表现过女性角色,以往她们多处于配角甚至是缺席的位置:《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的母亲,《橄榄树下的情人》中监督拍摄的希瓦夫人和女主角塔赫莉,《樱桃的滋味》中自然博物馆里的女学生,以及《随风而逝》中病重的老妪。

  而在希林公主中,稀稀拉拉散布于剧院里的男性角色反而成为配角,融入虚构电影、产生情感共鸣而真情流露的女性观众占据了电影,喜悦、期待、担忧恐惧和悲伤,她们的情感成了整部电影的核心主题,女性本位的叙事成为主导。她们不再心碎沉醉于一则古老的爱情故事,而被命运不得自主的希林的悲惨遭遇所感染。电影开场,随着霍斯罗夫画像一同出现还有她对此不详的预感,这包含着阿巴斯对于伊斯兰革命后,被降低法定婚龄、被迫带上头巾、被限制自由行动、被束缚在父权下的当代伊朗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就像虚构电影的结尾处希林说得,每个女人心里都有一个希林。

  “我们就这样了,霍斯罗夫和我,还有你们,我悲痛的姐妹们,你们看到他的尸体,你们悲伤地哭泣,你们听到我的故事,也在哭泣。从你们的泪水里,我看到了你们的眼睛。你们的泪水,是为我希林而落的吗?还是为了你们每个人体内的那个希林?

  那些希林,一生中没有受到宠爱,没有受到关注,她爱上了一个人,但从没有回报,她很孤独,但没人相信她的孤独。只有当她死了,人们才会想起,有那样一个女孩,爱上了一个人,雨过天晴,眼中出现彩虹,七彩的泪水落在她的脸颊上。”

  参与114名伊女性观众除了伊朗的知名女演员之外,还包括阿巴斯的好友朱丽叶·比诺什。这些美丽的伊朗女演员里不乏我们熟悉的面孔:主演过《一次别离》的蕾拉·哈塔米,主演过《关于伊丽》和《推销员》的塔拉内·阿里多斯蒂以及主演过《帕特森》的格什菲·法拉哈尼。

  《希林公主》影评(七):看过5000部,最后100部——小国电影篇

  1、小国未必小,看从哪个角度理解。以国土面积论,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都是大国泱泱;以人口数量论,印度更是熙熙攘攘。所以,本篇推荐的所谓“小国”,不过是欧、美、中、日之外的其他国家罢了。

  2、小国电影,首推韩国,自新世纪以来,发展颇为迅猛,一时间唬人无数,在中国更是赢得了一大批拥趸。我个人不太看好韩国电影,感觉韩国电影或煽情过度,或用力过猛。煽情过度的,泪飞顿作倾盆雨;用力过猛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究其原因,还是内心深处的自卑在作祟,急于得到认可而已。

  3、韩国电影里只有洪尚秀是个特例,内容吃喝拉撒,手法推拉摇移,只在结构上花心思,不在煽情上做文章,于日常之中,洞穿人性虚伪。或许可以说,洪尚秀是韩国的侯麦,章明则是中国的洪尚秀。对于洪尚秀这种电影,喜欢的人会喜欢他的全部,不喜欢的人会不喜欢他的全部,几乎没有哪部比哪部更好,也没有哪部比哪部更差。

  4、还有一点值得肯定,韩国的佛教电影非常优秀。当华语佛教电影还停留在行善积德这个粗浅的层面上时,韩国佛教电影已接近禅宗所讲的见性成佛的境界。本片单推荐了其中最好的四部《达摩为何东渡》《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曼陀罗》和《春夏秋冬又一春》。此外张善宇的《华严经》,金良得的《优昙婆罗》,朴圭植的《元晓大师》,朱焕重的《童僧》,郑智泳的《山外》等片子,也值得一看。

  5、韩国有洪尚秀,伊朗有阿巴斯,都是世界影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不看《希林公主》,你不会明白戈达尔为什么说:电影止于阿巴斯。

  6、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有必要跟大家推荐一下,导演中佛法修为最高的,活佛中最会拍电影的。

  7、依照惯例,选片子,先选导演。我最喜欢的小国导演有:洪尚秀;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加斯帕·诺和冈萨雷斯。

  8、本片单推荐的小国电影,始于1955年的《大地之歌》,止于2014年的《自由之丘》,时间跨度59年,入选导演46位,电影佳片100部。

  亚洲·韩国7位,26部

  1、洪尚秀10部:江原道之力;在异国;生活的发现;剧场前;我们善煕;海边的女人;夏夏夏;自由之丘;处女心经;玉熙的电影

  2、金基德4部:阿门;春夏秋冬又一春;收件人不详;空房间

  3、朴赞郁4部:亲切的金子;蝙蝠;老男孩;斯托克

  4、李沧东3部:密阳;绿洲;诗

  5、林权泽3部: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曼陀罗;醉画仙

  6、奉俊昊1部:杀人回忆

  7、裵鏞均1部:达摩为何东渡

  亚洲·伊朗5位,13部

  8、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7部:希林公主;原样复制;伍;生生长流;樱桃的滋味;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

  9、马基德·马基迪2部:小鞋子;天堂的颜色

  10、玛嘉·莎塔琵2部:梅子鸡之味;我在伊朗长大

  11、莫森·玛克玛尔巴夫1部:心灵印记

  12、阿斯哈·法哈蒂1部:一次别离

  亚洲·印度4位,7部

  13、萨蒂亚吉特·雷伊3部:大地之歌;大树之歌;大河之歌

  14、宾·纳伦2部:色戒;花之谷

  15、M·奈特·沙马兰1部:第六感

  16、拉吉库马尔·希拉尼1部:三傻大闹宝莱坞

  亚洲·泰国3位,3部

  17、彭力·云旦拿域安1部:宇宙只有我和你

  18、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1部:热带疾病

  19、M.L. Pundhevanop Dhewakul1部:永恒

  亚洲·不丹1位,2部

  20、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2部:旅行者与魔法师;高山上的世界杯

  亚洲·以色列1位,1部

  21、希拉·格芬1部:蓝色果冻海

  亚洲·菲律宾1位,1部

  22、布里兰特·曼多萨1部:情欲电影院

  亚洲·格鲁吉亚1位,1部

  23、列万·加布里亚德兹1部:解除好友

  北美洲·加拿大5位,10部

  24、大卫·柯南伯格4部:裸体午餐;孽扣;录影带谋杀案;暴力史

  25、佛朗索瓦·吉拉德2部:红色小提琴;古尔德的32个短片

  26、丹尼斯·维伦纽瓦2部:宿敌;囚徒

  27、格利高里·考伯特1部:尘与雪

  28、泽维尔·多兰1部:我杀了我妈妈

  北美洲·墨西哥3位,9部

  29、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5部:爱情是狗娘;21克;通天塔;鸟人;美错

  30、卡洛斯·雷加达斯3部:天地悠悠;寂静之光;柳暗花明

  31、吉尔莫·德尔·托罗1部:潘神的迷宫

  南美洲·阿根廷4位,6部

  32、加斯帕·诺3部:遁入虚无;独自站立;爱恋

  33、费尔南多·索拉纳斯1部:旅行

  34、路易斯·普恩佐1部:妓女与鲸鱼

  35、胡安·何塞·坎帕内利亚1部:谜一样的双眼

  南美洲·智利2位,6部

  36、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4部:鼹鼠;圣血:圣山;凡多和莉丝

  37、亚历桑德罗·阿梅纳瓦尔2部:深海长眠;小岛惊魂

  南美洲·巴西1位,1部

  38、费尔南多·梅里尔斯1部:上帝之城

  非洲·突尼斯1位,2部

  39、阿布戴·柯西胥2部:阿黛尔的生活;谷子与鲻鱼

  澳洲·澳大利亚5位,7部

  40、彼得·威尔3部:楚门的世界;死亡诗社;悬崖上的野餐

  41、洛夫·德·希尔1部:坏小子巴比

  42、亚当·艾略特1部:玛丽和马克思

  43、罗卓瑶1部:寻找1967年的女神

  44、巴兹·鲁赫曼1部:红磨坊

  澳洲·新西兰2位,5部

  45、彼得·杰克逊3部:指环王三部曲

  46、简·坎皮恩2部:钢琴课;淑女本色

  结语:

  1、《看过5000部,推荐100部》系列片单,一共7篇,推荐电影600部(包括史云梅耶;皮特帕恩;普莱姆顿;瓦尔达;梅雅黛伦;马洛伊的6个短片集)

  2、推荐导演301位(科恩、达内、沃卓斯基3个兄弟伙没给拆散,兄弟2人算做1位)

  3、最早的一部电影是卓别林的《城市之光》,1931年上映;最新的一部电影是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2015年上映。时间跨度84年。

  4、祝大家观影愉快!

  《希林公主》影评(八):《希林公主》

  阿巴斯这次的尝试只对于他是种实验。这样一种形式是常见的,最近一次是在Beyoncé北京演唱会上看到,最后出现全球人民共舞《Single Ladies》的视频剪辑,整体看起来就是一次狂欢,但细到每个视频中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一段故事。

  不过阿巴斯的伟大,在于他将一种影音的“虚假”构成,能运用到一个严谨、严肃的层面。即便你是知道那些演员们就是对着一张纸上两个小人和一些箭头自己想象故事,然后记录她们的表情,影片中影片的音效都是诗朗诵般的录制,你还是会投入她们所投射的电影世界。

  阿巴斯这次用一种完全虚构建立起的方式让人迷惑,他是在反电影吗?应该不是,电影创作中的不真实较这部影片更甚;他是在反演员吗?应该也不是,朱丽叶·比诺什的非表演形式证明了,即便是职业演员同样有抛开技巧后的情感。

  可能他的初衷并没有那么激烈,只是我们太爱把这个层次的导演意图进行二度创作了。

  ————————————————————————————————————————————

  制片人Hamideh Razavi拍摄的花絮:http://t.cn/Ryumgjw 码: esub 26分钟

  如今想起来这些演员自己看影片时候期待自己被用与否或者用到哪里也会是很有意思的。

  原来会去分析很多,比如反电影、反表演、影音时空维度方面的,其实阿巴斯就是在玩罢了,希林公主的故事已经不记得了,记得仅仅是形式上的东西,到底什么更重要,这可能是他希望带给我们的。

  2016.07.10

  《希林公主》影评(九):每个女人心里有一个希林

  一个拍电影的拍了一群演电影的看电影的一部伊朗电影,很多人说它是实验性电影,我却认为这是一部极具启蒙意义且能引起女性共鸣的的教育片,只是拍摄手法极具特色,这也是阿巴斯才能拍出的影片。

  我们始终看不见电影院屏幕上放映的画面,却被有声有色的旁白的语言所动情。

  曾几何时,我想,如果爱看电影的我,失了明,那么会如何?

  今天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糟。从希林公主看到,即使只能听对白,听音效,仍然不会剪灭一个好故事所能激发的人的无边无尽的想象。

  阿巴斯告诉我们,不一定有画面的故事叫电影,听觉的盛宴,也是一种电影。

  比诺什也在里面露了三回脸,只是她的脸部特征太不伊朗了,乍看还是蛮扎眼的。但是其余那些,或年轻,或年老的伊朗女演员们,真的很美。有时,女人看女人的脸庞,也会看出细节。

  电影院在上映一个古代的希林公主的故事,她的家族背景,她的成长旅程,她的奇妙经历,当然还有她的执着的爱情。

  电影院里每一个观影的女性心里,跟着一起起伏,一起感同身受,一起悲欢离合,一起落泪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个希林。

  “我们就这样了,霍斯罗夫和我,还有你们,我悲痛的姐妹们,你们看到他的尸体,你们悲伤地哭泣,你们听到我的故事,也在哭泣。从你们的泪水里,我看到了你们的眼睛。你们的泪水,是为我希林而落的吗?还是为了你们每个人体内的那个希林?

  那些希林,一生中没有受到宠爱,没有受到关注,她爱上了一个人,但从没有回报,她很孤独,但没人相信她的孤独。只有当她死了,人们才会想起,有那样一个女孩,爱上了一个人,雨过天晴,眼中出现彩虹,七彩的泪水落在她的脸颊上。”

  《希林公主》影评(十):目光的规训

  1.

  每一部电影都有其独特的观看方式,这是通过它自身的运作提前设定的。

  观看,绝非自然地发生。

  我们的眼睛不可能完全客观,除了携带过往经验,也在每次观影过程中被重塑。

  它是一次性的。在荧幕亮起时悄然发生,暗淡时又消失。

  我们的目光就在一部影片的长度内被规训,以适应不同的观看机制。

  2.

  可以说,每部电影都重新创造了它的观众。观众不是现成的,而是在观影时被创造出来。

  那些感知灵活的人更容易生成为契合影片自身的观众,相反,顽固分子则显得困难重重。

  这是由观影量决定的吗?是,也不是。

  要看观影经验是否已经固化为观影模式,如果不是,当下生成-观众的过程便不太可能遭受影响。

  但如果大脑已经提前装配为一架观影机器,目光的规训便将不再起效。这也就意味着观看将缺少可能性。

  3.

  那么,目光的规训是如何发生的呢?

  随时随地,只要荧幕在播放影像,它就在实质地发生。

  剧本、摄影、表演、剪辑、配乐……所有这些完成一部电影的组成都在无形中规训着我们的目光。

  剧本如何发展,摄影机如何穿过影像,表演如何发生,剪辑如何衔接,配乐如何配合影像引发情绪……?所有这一切都与观看的可能息息相关。

  不断地观看,当目光被调配至与影像相互契合的程度,一种完美的观看如是发生。

  4.

  好电影、坏电影,于此便有了一个评析标准。

  好的作品懂得如何将观众的目光自然地调配至需要的程度,并将过程隐藏于无形中。而坏的作品如同一个可怜巴巴的乞丐跟在你身后,祈求(实质是强迫)你满足它的愿望。

  我们甘愿让自己的目光被规训吗?是的。而且,我们并没有拒绝的权利。

  这是一条观影的契约,秘密地发生于导演和观众之间。与其说导演想好了怎样创造影像,不如说提前设计好了目光。

  为了获得这道目光,影像被巧心编造。

  5.

  阿巴斯的《希林公主》让我们看见了这一规训的过程。

  作为观看对象的电影实体已经被取消,观众在对电影中观众的观看的观看中完成观影。

  对“观看”的观看,或者观看“观看”,便是观看目光如何被观影过程所规训。

  每一位观众的目光实质上如何变化,都被摄影机记录了下来。

  留下的泪水证明了规训的实际发生,它成功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希林公主》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