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标》是一部由徐小明执导,张卫健 / 黄翠如 / 吴天瑜主演的一部动作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夺标》影评(一):徐小明再向夺标行 ——写在《夺标》即将公映之际
恍惚记得二十多年前流连忘返的录像厅里经常听到这首歌。“但莫问此去那时还,分离难说短暂,若日后大家再见面,必回赠一双虎眼.....”那种气势至今仍然难以忘怀。
前几日参加了《夺标》的见面会,有位带着儿子去见徐小明的观众说,幼时和父亲一道守着电视看了徐小明自编自导自唱的《霍元甲》,从而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受益匪浅,这次有机会借影片见面会亲见徐小明先生,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终身受益。精神抖擞的徐先生和这对有心的父子握了握手,脸上洋溢出激动的表情。
徐先生的骄阳电影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港产电影的继承和繁衍,不过由于行政事务缠身,多数时间出任监制一职。今次《夺标》确实是耗费心机,换个角度亦可看作骄阳电影的投石问路。作为“螳螂拳”的第六代传人,并亲自担任片中“螳螂拳”“鹰爪拳”“太极拳”的指导一职,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绝对是久违的真正的武术功夫。
久违大银幕很久的张卫健,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将见面会的气氛掀到了另一个高潮。大多数人都记得他电视荧幕里塑造的角色,插科打诨,搞笑蛮缠,是他一向的风格,之前很是担心,24格里他的表现会将电影引向另外一个歧途。不过这样的担心还是很多余了。纵观全局,Dicky很好的起到了电影中需要调剂平衡的幽默搞笑成分的作用。甚至在高潮部分的煽情也处理得相当得体,让我们对张凤这个角色印象深刻。
谢苗则在徐小明的悉心指导下,将螳螂拳的诠释得有板有眼。勾、搂、采、挂、刁、缠、长短兼备;劈、按、崩、扎、滑、截刚柔相济。正所谓“只动腰,不走胯”,取其螳臂挡车之不畏,勇往直前之意,将“夺标”一词于情于景都体现淋漓尽致。幌腰抖臂,形於手指,恍如螳螂浮现气势非凡。
徐向东和于荣光的对战,着实让当年喜欢《木棉袈裟》的影迷期待了一番,虽然他们只是点到即止,但是却勾起了很多人重温他们年轻时风采的回忆。片中徐向东扮演的角色入木三分,更符合中国传统武术的那种为求名扬天下,不惜一切代价的真实写照。而最后时刻的,也是性情中人的大彻大悟之后真情流露丝毫不掩饰不做着。反观于荣光的中华武术会馆长倒是套话连篇,隐忍克制,倒也将某些有身份的武林人士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了,不过不失。
听说片中还有另外一个看点就是另外还有十五位武术冠军参与入境演出,鄙人眼拙,并不尽数认出。那个太极道姑李辉都还是朋友在旁提点,才知道她的仙风道骨是真材实料。无论是噱头也好,夺目也好,暂且不表。我想表达的是该电影还是体现出徐小明欲将武术与功夫竞技很好的呈现在大屏幕前的一种尝试,无可厚非,这是彰显诚意的十足体现,这种尝试是否能够带来很好的效果呢?
因为说教,因为奥运献礼,《夺标》的题材会让部分观众觉得不伦不类,有甚者会觉得反胃。那倒是反应过激了。之前我也说这次是骄阳电影的投石了。毕竟香港电影如今面临着一场很艰巨的转变,每个用心的导演都在努力求变,以求适应这个市场,而不至于让香港电影走向绝路。陈可辛如是,徐克如是,徐小明亦如是。
如果硬要我挑一个刺儿,那就是夺标少了一首比较明显的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徐小明先生就如此的激扬澎湃,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夺标》还是让不少人感动了一番。至少不是虚情假意。一路看下来感觉是非常之用心。将来还想在大银幕前看到如此精细的功夫电影,就看此次《夺标》的票房究竟有多好了。借用当天见面会大家在主持人的提示下高吼的一句话,算是一种美好的心愿和祝福
“我深信,总有一天,中国人会在中国燃起世运圣火。”当听到讲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感到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看电影很感性,尤其是有共鸣的时候,很容易有代入感,仿佛他在台上讲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在下面听,振奋,鼓舞,为之振臂欢呼,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所以眼睛湿润,所以热泪盈眶,所以在想,如果那个时代的人能看到今天奥运火炬的升起,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为影片所传达出的拳拳赤子之心动容,为张凤失去雁玲时的独白动情,当他点燃火柴的那一刻,心中装着他所爱的人的梦想,眼睛里满是希望,像不像一个很美丽的童话呢……然而当他转身,心爱之人却已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对她说话,说要带她去世运会,要带她坐第一排,去看圣火,他会向她求婚,送她龙凤手镯……他看着心爱的人,很认真的说,仿佛要她记得这美丽的承诺,但却已经永远都没法实现了……如同我们曾经许下的那些承诺,那些再无法在一起的人,记忆里远去的年少的我们,都犹如沉入水中的千纸鹤,某一天想起的时候,美好,黯然落寞。
《夺标》影评(三):若谈回归,留待明日
若说《杀破狼》文戏零分的话,《夺标》的文戏只好是负分,主旋律加狗血滥煽情加无厘头,世运、除暴、爱情、争雄几条线絮絮叨叨淋漓不尽,实在叫人头疼。两位女角黄翠如和吴天瑜,前者矫情做作,后者咬牙切齿,幼稚得不忍卒看。倒是那场城寨藏子戏颇有旧日港片气息,虽然是糙了点,好在肥妈添了不少彩头。《夺标》假如只走喜剧打斗路线,抑或干脆只保留除暴安良、武林争雄剧情,估计效果都会好很多,至少不会这样分裂,但它又是一部奥运电影,通篇套话讲下来,真是想不狗血都难。
武戏是《夺标》卖点,徐小明重出江湖力作,果然出色,只可惜影院里不能快进,被滥俗文戏割裂开来,失掉不少力度。打斗风格写实又不失意境,李晖太极门迎战众人一段,柔中见刚挥洒自如,倘若拍成古装势必更为精彩。徐向东单挑于荣光,更是经典对决,一招一式足见功架,刚猛且巧妙,只是短了些,于荣光有些发福,架势倒依旧漂亮。谢苗虽然面相仍嫌青涩,也算英气十足,总归把往日童星担子抛了去。徐小明指导打戏下足功夫,加上一堆高手助阵,螳螂拳、太极、鹰爪等各路招式使将出来,着实过瘾。近年来,除了甄子丹的狂风暴雨般狂飙突进之外再无打片,这般以正统国术功夫亮相的更已阔别多年,只可惜结尾火并乱了些,大玩爆破实在老套。
电影文武戏过于割裂,自然不能与往日经典香港打片相提并论,即便一众媒体大呼“徐小明重现当年之勇”,《夺标》仍只能算试水之作,要谈回归甚至超越,还是留待下一部吧。
1、在看此片之前,曾先入为主地认为,又一部功夫烂片。导演徐小明,立即想起老电视剧《霍元甲》,老土;张卫健主演,张卫健会功夫吗?盗版碟包装上醒目的标语:“十年来最好看的功夫大片”,操,大言不惭,肯定是烂片!尽管看看,然后挑错猛批。结果发现,尽管此片不算很好,但并没有想象中的差,比《叶问》《狼牙》好得多了~~
2、首先值得一赞的,此片比较忠于史实,1936年柏林奥运会,民国政府确实派出过69人的代表团参赛,确实派出了9人组成的中国国术表演队进行武术表演作为表演项目,但影片开始不久车上的对话:“……太原地震、四川饥荒、苏北瘟疫……什么捐款云云”,经查,1932年到1936年太原地区并没有发生过灾难性的地震,纯属胡说~~
3、张卫健参加奥运,是为了沟女,这点无可厚非,相反其动机之伟大值得赞扬,现在的运动员还不是为名为利……凡是同奥运有关的题材我都非常厌恶和反感,因此看此片我只好把奥运内容剥离,视而无睹,否则我就看不下去了~~
4、本片虽然死了一个人,女猪脚黄翠如,搞得有点悲情的气氛,(我认为女猪脚是自己找死,活该的,隔壁帖子说这是体育精神,难道体育精神就是不死找死?),但本片仍不失为笑片的定义,可以说是功夫笑片,其中鸡嫂扮大肚婆蒙混,过几分钟后肚子没了被发现,竟然解释说刚刚生了,这一段简直笑趴我了,还有上海佬说话一、二不分,导致安勇两个儿子调乱被冠以冒名顶替之罪撤销资格也很搞笑~~
5、张卫健等人练大刀砍苹果那一段,于荣光割断绷紧的绳子,导致险象横生,这能说明中国功夫在实战中的重要性吗?导演卖弄特技罢了~~
6、一群人冲上街头卖武卖杂耍筹款那一段,简直是个闹剧,也可以说一群人头脑发热神经兴奋,给人感觉很滑稽,实质导演处理得不错,说明这伙人就是头脑发热,说明街头筹款是失败的~~
7、各门各派各树旗帜参加选拔那一段有点马虎,本来声势浩大,少林、武当、青城、崆峒都来了,让我想起周星驰某部电影类似的镜头(片名忘了),后来草草收场,有点失望~~
8、本片花架子武打动作设计得不错,够架势够花哨,十足的花拳绣腿,很好看,于荣光、谢苗螳螂拳的架势似模似样,太极门道姑的架势也不错,很有看头(我边看边想,如果道姑脱下道袍裸体耍太极会好看还是难看呢?穿三点式也行~~),但安勇这个鹰爪门高手,耍出来的鹰爪功倒不大像~~
9、看了本片,我更加深信不疑,中国功夫就是***花拳绣腿,拿到大街上卖武确实能换些钢崩儿回来,连张卫健这样没有武功根底的搞屎棍都能拍得不错,谁还不能拍啊?找憨豆先生mr bean也能拍,只要找一个有经验的武指设计一些花哨的武打动作配合特技就行了~~
10、本片又是一部供国人yy的片子,但比起《霍元甲》《叶问》之类yy神作,其yy之余娱乐性也挺强,看家可以各取所需~~
《夺标》影评(五):剧情超级烂,不过喜欢谢苗和张卫健
看了号称是“世上最强武戏”这个标题被吸引进来
不意想看了“史上最烂文戏”的武戏
不管里面的武打再怎么精彩
其中剧情之烂,为了符合主旋律的主题,内容之枯燥、无厘头、前言不搭后语
不过,其中最最有一点价值的是我一眼就认出了当年的童星谢苗
那个从《新少林五祖》、《给爸爸的信》里走出的酷酷的、冷静的小谢苗
有着很强的当年的影子,没有走形,和现在的释小龙一样让人期待。
希望他能走出新路。
当然,还有我一直喜欢的张卫健
他演煽情戏的时候还是那个老套路
看到雁翎死的时候,还是他看到任何他的剧中搭档死的时候一样的表现
可是,还是喜欢他的气质。
感谢徐小明阔别大银幕十载后推出的第一部影片是如此的温暖、如此的让人看完后很受鼓舞。精彩的打斗场面,真实的动作场景,让观众都看的热血沸腾。那些所谓的模仿某美国动画大片的流言实在是对中国武术的亵渎,一招一式的真功夫让所有人领略了中华武术的至高境界!说影片是武打片,并不完全是,它不像成龙、李连杰那些动作片,充满着暴力、血腥,内容情节直白简单。说它是喜剧片,也不是像周星驰那样的无厘头。而是通过宣扬奥林匹克的精神,以及人们对这种的精神的不懈追求,很好的将国粹武术与奥利匹克精神结合在一起。使得整部影片有血有肉,情节丝丝入扣,引人入胜。你技能领略动作功夫的精彩,又能感受电影优秀的内容情节。
同样要感谢这部影片的编剧了,现在很少能看到如此上佳剧本的影片了。黑帮片、古装片、动作片、喜剧片等等,当我们身边充斥这些量产的商业片时;当我们每次满怀希望去欣赏那些所谓的“大片”,确看过后立马就忘记时;当我们已经逐渐忘记《错点鸳鸯》、《铁板烧》、《阮玲玉》那些远去的经典剧情片时,《夺标》又让我们回忆以前的那些感觉。
最后要说下的是张卫健的表演,张卫健对角色的创造和喜剧节奏的掌握是公认的,这两点在电影中完完全全的体现出来了。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中,他把一个人物的成长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充满智慧的调侃的言语和看似不经意流露出的小动作奠定了他在喜剧界的地位。他是一个喜剧演员,但当他在演悲情戏的时候,哪里又看得到一个喜剧演员的夸张的演绎方式?他的悲伤是从眼底淡淡的溢出的,却深深地刻在观众的心上。这样的悲喜转换并不是每个演员都能做得如此不留痕迹的,所以说,某人已经不需要转型了,他能在一部戏中就能使观众领略到不同的戏路,试问这样的演员还能如何转型?不知从何时起,我察觉到了张卫健眼底那种忧伤,有时甚至在微笑的时候都会出现,深深浅浅,若有似无,也许是和他的家庭背景有关,他的人生如戏剧,他的戏更如一场又一场不同的人生,他的喜剧是有套路,他的套路是那些充满智慧的台词和锦上添花的肢体语言,这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以前一直认为张卫健和周星驰一样的无厘头,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不断在走下坡路的周和一个在表演更加不断突破的张。
--By 白菜
《夺标》影评(七):吐槽:看看武术就好
1.徐小明的动作设计还是很好看的,实打实的风格,刚劲有力招式分明行云流水,很久没看这么给力的打斗了。 2.剧情太散乱,为打而打,中心不突出,细节无厘头。作为奥运献礼片应该是表现那个年代中国人参加奥运的艰难努力,或者主角一路升级技能最后代表国家参赛才对,结果好像主要表现杂乱无章的内斗了,也没发现人物技能有什么升华。 3.人设单薄。张卫健的人设永远不变无论换了多少部戏,不过还是要表扬他动作完成得挺好。女主这条线纯扯淡,强行煽情尴尬癌发作【你要是为参加奥运死了我也就不说什么了,明知有病还强行参加一个什么也不是的比赛挂了真是no zuo no die 】。谢苗救富商孩子的剧情跟主线有一毛钱关系?三个人物三条线,一条都没突出中心,反而显得东拉西扯。 4.细节无厘头。徐向东的两个儿子为嘛要互换身份比赛结果双双被出局真是完全不明白。女二莫名失踪,女主莫名冒着生命危险去替女二挣奖金结果真死了,编剧仿佛在逗我。 总之编剧不行,结构有问题。为了实打实的动作设计我还是愿意给三颗星。PS,谢苗就是《给爸爸的信》那个小朋友,已经长那么大了,小伙子从小功夫就不错。
《夺标》影评(八):《夺标》:徐小明再向虎山行
《夺标》:徐小明再向虎山行
文/张三四
徐小明是谁?
对门宿舍同学张某自幼习武,喜欢看CCTV的“武林大会”,看到嗨时,他大呼小叫,跺地,拍桌子,骂娘。一日看“螳螂拳”决赛,发狠说:老子去参赛,肯定能拿冠军。该同学的理想是把中国武侠电影发扬光大,用武打功夫片宣扬中国武术。这是国家层面的、主旋律的理想,有宏大叙事的嫌疑,个人理想则可能是成为中国第一武(术)指(导)。后来,听陈晓东说动作导演要比武术指导高两个档次,他可能又把理想更正为中国第一动作导演了。在电影圈里,海吹的多了去了,北京电影学院周围的酒吧、咖啡厅、餐厅和地下室里,不用竖耳朵就能听到关于中国电影的种种宏论。但中国电影还是这么半死不活地拖着。
该同学却不是只说不做的人。先是策划编导了《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正在中央六套红红火火地播着;又请来现任中国第一动作导演陈晓东给俺们上了一课;暑假前,突然听说他到《夺标》剧组去了,过了几个月,便请一干同学去北大百年讲堂看试映了。
“导演是谁?”
“徐小明。”
“徐小明是谁?”
“拍过《大侠霍元甲》《陈真》和《再向虎山行》。”
哦,知道了,“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锁喉枪,枪中王,枪枪锁喉最难防……”
徐小明在香港如日中天,演导唱几路同时出击的时候,我还不到十岁,整个生产队只有一部电视机,一根竹竿把天线支到半空,生产队队长神气活现地鼓捣半天,也只能收到一个带雪花的频道。就是这样,我接受了最初的视听教育,在根本听不懂的粤语歌声中梦想成为一代大侠,整天拿着一根木棍挥舞,和弟弟对练密踪拳、锁喉枪。
在北大百年讲堂,《夺标》放映之后,导演再次唱起《万里长城永不倒》,又耍了几招螳螂拳。在一阵阵欢呼和鼓掌声中,我却想起了二十多年前在晒场里等待陈真飞腿、姜铁山铁枪的情景。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人生似梦,世事如幻……
于是,我发短信给弟弟:我在北大见到《再向虎山行》的导演了,一个很真诚的人。
弟弟回说:锁喉枪,枪中王,枪枪锁喉最难防。
张卫健“搞笑”的本质
在《夺标》里,张卫健饰演张凤,这个角色延续了张卫健在电影和电视剧中一贯以来的性格特点。一个没什么理想,一心想着追求短跑运动员雁玲的中央国术馆弟子,自称“不干坏事就算是为国家作贡献了”。这个角色就像《鹿鼎记》里的韦小宝,追女人没有一点起承转合,没见面就胆敢说人家是自己老婆,见了面更直截了当,其做人哲学可以概括为:不要脸。但不要脸自有不要脸的可爱。为了把“老婆”弄到手,他要争取到参加世运会的武术表演资格。他的个人理想无非是美女罢了。与他相对的是短跑运动员雁玲,雁玲是个爱国者,她的个人理想是参加世运会,为国争光。结果最终倒在赛道上。雁玲死后,张凤深受感动和教育,觉得自己也应该做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才。
1999年左右,在我们那拥挤着9条小汉的宿舍里,同学们就着一台小彩电,一天一夜看完了张卫健主演的《鹿鼎记》,于是“凉/风有幸,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和结实的臂腕”一度成为某些同学整天挂在嘴边的“名言”。导演的目的很明显,要制造类似“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样的流行语。有人说,张卫健是周星驰的接班人。
但张卫健搞笑的手法和周星驰是不同的。周星驰的手法和卓别林、基顿、憨豆先生一样,那就是装傻,在影片里不断地折腾自己,让观众觉得自己比主角高明,从而发出具有智力优越感的笑声。而张卫健担当主角的电影和电视剧,从来都是以不断地折腾别人为乐,“别人”分两类,一类是敌人,一类是自己人。如果是敌人,则让观众产生报复性的快感——观众一向是把自己认同为主角的。如果是自己人,则让观众觉得他虽然有点坏,但是很可爱。一个是装傻,一个是装坏,这就是张卫健和周星驰的不同。
《夺标》:与时俱进的民族主义
导演徐小明说,1987年,他开始构思这个故事,这一构思就是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他退居到电影幕后,以制片、监制或发行的身份推出了多部影片。2008年,他“再向虎山行”,推出《夺标》。
《夺标》具有七八十年代香港风味的武打功夫片。它有与那个时代电影相同的民族主义诉求。像《霍元甲》《黄飞鸿》一类影片一样,它有一个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呼唤和追求。雁玲临死的时候,张凤把一根火柴插在他亲手捏的雁玲的面人像手中,点燃它,以满足雁玲传递圣火的愿望。火柴渐渐熄灭,雁玲闭上眼睛。这场戏必将使很多观众落下眼泪。它又与刚刚结束不久的奥运圣火传递和奥运会形成奇妙的互文关系。谁说商业片与现实没有关系?
电影末尾,在鸟巢和水立方上空,烟花喷放,鼓乐齐鸣。回头看《霍元甲》《黄飞鸿》,其中的民族主义诉求无不落入虚无主义,除了死亡和隐居,主角无路可走。而《夺标》则是唯一一部彻底满足了中国人民族主义诉求的电影。看完电影,大多数观众会产生“我们的生活多美好”的感觉。
《夺标》的主角是个没什么理想的小人物,比赛的舞台也不再是擂台,不再是你死我活的仇杀,而是运动场。不像霍元甲、黄飞鸿等一代大侠。《霍元甲》挑战日本人,《黄飞鸿》挑战西洋鬼子,而《夺标》谁也不挑战。他们只是想参加世运会而已。这是这个时代中国人的自信:我们不打了,我们要和平。从这个角度说,2008年,奥运之后,是《夺标》出场的最佳时机。
《夺标》影评(九):主旋律
昨天一个人去看了夺标。
不好意思跟别人一起去看,因为我看过介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片子。
因为是主旋律,因为老套,因为落伍。
今年的奥运,以及国家遇到的磨难,的确让人民团结了许多,也让人看到了很多闪光点,着实感动了一下。但时过境迁,如今倘若茶余饭后仍谈爱国,高歌奉献精神,多多少少还是不合时宜的。那个红色的年代,早已离我们远去。
夺标就是这样的一部片子。除了武戏,通篇洋溢的都是爱国情,宣扬公平,正义,和平,善良。。。即便是穿插其中的爱情戏,也健康的不能再健康了。除了某些场境太过做作,让人觉得有点好笑,总体来说,真的是一部非常真诚,干净的片子。但这样的作品,显然已经不符合很多看惯大场面,看惯跌宕离奇剧情的观众的口味。放在20年前,这绝对是引起轰动的大制作。而如今,它也只能凭借导演徐小明和主演张卫健的名头,得到一个一般般的口碑。
另,本来我是极其讨厌张卫健的。难得的,这部片子里,我从一开始对他的厌恶到了最后的同情和敬佩。多是因为角色的关系。
女主角我并不认识,第一眼并不惊艳,却因为其饰演的角色和她对人物恰到好处的把握刻画让我越来越喜欢。到她离去的那一刻,我哭的男主角还惨。。。还好左右无人。
很喜欢徐导表达出的赤子之心。张扬不张狂,动情不煽情。却只适合一个人在家看或者在上座率很低的影院看。不然,很难好好释放情绪。
至于武戏,一如既往的很赞。
值得一看,尤其值得学校包场让未成年学生去感受一下。
《夺标》影评(十):电影《夺标》一部可以看看的主旋律幽默功夫片!
早在8月就在各种媒体上了解了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消息,从海报上看就是部功夫片,和奥运主题八竿子打不着啊,昨晚看过终于知道为什么要在奥运结束后上映了,为的就是加那么一个累赘的“尾巴”。
这部主打爱国主义大旗宣扬奥运精神的“功夫片”还算好看,爱国心、武术魂、儿女情导演要表现的东西都能看到,徐小明导演的功夫动作品质还是有保证,演员演出也都挑不出毛病,张卫健成为影片幽默的主线,熟悉的眼神动作表情加惯用的配音,甚至有韦小宝的影子;谢苗表现的倒是真功夫,只是文戏表现略为拘谨;黄翠如这个主持人出生的新人对几场关键感情戏把握的也不错;吴天瑜的表现也算到位,只是有些地方表演过于夸张。几位配角是另以亮点如张凤家的那位眼熟的大妈,让人看着就想笑,徐向东的真功夫宝刀未老,反派苏三皮的那口娘娘腔也有点搞笑。另外十几位全国武术冠军的加盟恐怕只是为了表现武术效果吧,因为影片中高手云集的武林大赛的剧情完全多余和影片主题不搭,完全是为了展示武术硬加上去,这点也只是电影剧情混乱的一个表现而已。
影片主题是表现上世纪30年代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后,爱国青年振兴祖国奥运事业,努力训练各处筹款最后成功踏上奥运之旅的故事,电影从头到尾都在宣传这个主题,同时可能为了表现是功夫片吧硬生生将田径与武术扯到一起,一会田径一会又是武术一会又是奥运,主线非常混乱,所以从电影剧情来讲这部影片并不成功。
但不得不承认影片无论从立意到视觉效果再到幽默元素还是一部可以看看的“主旋律幽默功夫片”,只能这么说,因为至少我在电影院睁大眼睛从头看到尾,至少有几处让我开心一笑,至少影片结尾出雁翎的去世和张凤的伤感还多少让我有些感动,只是结尾处的鸟巢水立方真有点雷人。
最后说说几个印象深刻的画面:
最眩晕:画面由派对转到张凤家的全城扫描,真是把握转晕了
最震撼:不是电影中的剧情哦,影片开始前的那个广告把我震到了
最雷人:最后居然出现了“08奥运在北京举办,中国军团取得51枚金牌”等等的字样,加上鸟巢水立方真是雷啊
最爆笑:不是张卫健哦,而是那个大妈把孩子塞到肚子里一转身说自己怀孕那段
最热闹:众人卖艺筹款那段真的比过年还热闹拍的
最感人:雁翎闭眼一刻,泥人手中“火炬”熄灭,张凤痛哭,还有点感人的
如果你闲的无聊,又没有其他好电影可看,那就花钱看看这部吧,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