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回来的路》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7-15 03: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回来的路》经典影评10篇

  《回来的路》是一部由彼得·威尔执导,吉姆·斯特吉斯 / 艾德·哈里斯 / 西尔莎·罗南主演的一部剧情 / 冒险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回来的路》影评(一):你不是要我看你怎样回家,而是要我等看你怎样死。

  我看电影一向主观,如果不是Saoirse Ronan,我肯定不会走进戏院。

  其实这部电影不算没有明星做,但是低调上映,我觉得好像有点奇怪,将电影看完之后,我觉得,还好没有大事宣传,因为这部电影,实在出乎预料平凡,而且看完之后,会很佩服自己没有半途离开戏院,因为真的三个字:

  太!闷!了!

  你看这电影的三个字The Way Back,就是整部电影的叙述完全需要剧情,就是一直在看那几个人怎么回家。到最后,其实也只有看那麽的一个人回家,其他的人有没有回到家,我真的不懂,反正真的陪衬

  没有剧情,是这部电影最令人失望地方。坦言,谁要看这样一直逃亡,但又逃亡得毫无激情,没有故事,十分空洞且没有新意的?而且要说的故事,没有到肺,草草带过。才发现原来有时候西方的电影,需要刻意煽情,没有到哭点,你就会觉得,怎么就这样轻松带过?而轻松带过,你又会觉得,倒不如不要说。到头来,大家就一直在扭曲看电影的心态,变成了在看

  到底谁最先死?

  之后呢?下一个又是谁?

  哎呀?没死吗?

  死了???不是主角吗???

  吓?他就这样死了?

  他就这样走了哦?

  哎呀,我以为死剩一两个。

  丢钱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我觉得有点太浪费

  剧情毫无高潮演员发挥位置几乎接近找戏来做的感觉,真是可惜了一班演员。

  明明这一类的电影背景时代是最好发挥的,所有逃走过程勾心斗角内心挣扎,你猜我演,耍心计之类的,再不然走个紧张的逃亡之类的或痛苦生离死别,也好比浪费了两个小时在那里喝杯白开水的感觉,而且

  心态还要一直调整到,一直淡定咬爆谷

  一边等看你怎样死,

  这样的心态不好啊。

  @20110126222708

  注:我不是工作吗?怎么变成了看电影啊???

  《回来的路》影评(二):逃不出去的古拉格

  2011-07-03

  20世纪30年代的最后几年,德国和苏联把波兰瓜分了。在这个近现代史以来多灾多难国家里,无数的人(尤其是犹太人)被两个侵略政权投入监狱,其中就包括了斯拉沃米尔•拉维兹。他被妻子告密,苏维埃政府认定他对斯大林不忠,将他送往古拉格。

  古拉格,我们都知道,索尔仁尼琴刻骨铭心的地方,在中国有一个缩小版的古拉格,那就是夹边沟。政治犯,其中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外国间谍”,被关押在茫茫西伯利亚的深处,接受劳动改造,以图从思想肉体上消灭小布尔乔亚。

  拉维兹在这里结识了一帮朋友,他们秘密达成了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逃出古拉格。但是,逃出去后该向哪里呢?西边是苏维埃广阔的疆土,东面是太平洋,只有一路向南。鉴于劳改营地处贝加尔湖以北200公里,他们决定,穿越西伯利亚至蒙古,从蒙古再往南到中国西藏,最后翻过喜马拉雅山脉,抵达英属殖民地——印度的怀抱

  这一场难以置信的徒步,路线长达4000英里,约合6000多公里,一路经过原始森林沙漠戈壁,还翻越了海拔数千米的雪山。据拉维兹说,在喜马拉雅还看到了传说中的雪人。路上遇到过一个波兰女孩,但这孩子和他们原先小团队中的三位同伴先后死去,最后有四个人抵达印度。

  拉维兹把往事写成了书,买了超过50万本,翻译成25种语言名利双收安度晚年,2004年在伦敦去世。书的电影改编版权被多次倒手,最后就落到了拍摄过《死亡诗社》的彼得•威尔手里,他很震惊,决定着手筹备这部作品

  然而,这是真的吗?1956年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它就备受争议,没人能找到证据来证实或证伪拉维兹的故事,更没有任何文件或其他实物证据,甚至连那些所谓的同伴都无影无踪

  2006年,BBC4台为这故事准备了一档纪录片制作团队认真查阅了许多文献,却意外发现,拉维兹确实曾被关进古拉格,然而他从未逃出来过,而是后来被苏联人释放。在这个发现不久之后,纪录片制作者遇到了另一个住在英国康沃尔的波兰老人,维托尔德•格林斯基,后者声称,他才是故事真正的主角。

  这次同样没有任何凭据。然而格林斯基说,他曾将故事告诉过一个叫罗纳德•唐宁的记者,而这位唐宁正是拉维兹回忆录影子写手。也许,正是唐宁有意的“嫁接”,才造就了这起历史谜案。

  不管是谁,从西伯利亚穿越至印度的伟大壮举可能真的发生过。1942年,一名英国情报人员在加尔各答遇见过一群憔悴的人,他们正是这么走的。若干年以后,有个侨居新西兰的波兰裔工程师说,他就是当年情报人员的翻译。尽管这些都是空口无据,却让彼得•威尔确信,确实有人为了逃离极权统治,泅渡4000英里,从古拉格群岛爬上印度大陆

  电影本身是平淡碎片公路片,森林、戈壁,风光无限,在跋涉再跋涉中匆匆掠过。所谓信念是一根筋,高高在上老大哥纵然凶神恶煞,也好似一片纸那样平板单薄意识形态黑白两分。片尾归家的脚步背后,如幻灯片般闪过极权政治的倒台编年史,这更让此片上升至单纯形态批判追求自由并非为了人性,而是迁就于制度诉求

  当然,我更愿意把这样的结尾当作是另一种诠释比如说,当你越过千山万水自然险恶已不能阻挡你返乡的脚步,但真正的拦路虎其实是政治体制,只要极权政治还在,自由和正义就不会到来。

  所以,纵然4000英里关山飞渡,也有几十年的岁月在前面等着,耗尽青春年华,夺走一生中最美的时光,你就算再能熬,也要等到尘满面鬓如霜的年纪才能再跨进家门拥抱那个曾经揭发你的爱人。这比较像是后冷战时代的宽恕,所谓的“人性战胜体制”式结局

  我最喜欢角色,其实不是逃掉的那几位,而是柯林•法瑞尔扮演的一个根本就没逃出去的小混混。他受尽牢狱之苦,挣扎于社会底层,毕生不得自由,却还从心底仰望和崇敬着约瑟夫•斯大林同志,当终于走到了苏联和蒙古的边境,他犹豫、退缩,最终选择留下。

  这算什么呢?对极权者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吗?毕竟他只是古拉格的刑事犯,比政治犯们地位高一些,他不如那些臭老九恨斯大林。我只是慨叹于他对斯大林可笑忠诚说不定他家在各种清洗运动一样死伤累累、难逃浩劫,但在他的心底,斯大林仍然伟大。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逃不出古拉格。

  《回来的路》影评(三):迫害依然存在

  属于政治片的范畴。看起来会让人对现实失望的电影。讲的是前苏联在二战时期,通过各种冠冕堂皇理由对底层人民的政治迫害。

  里面那个杀人犯算是个重要的角色。片中也提到了,政治犯的地位连狗都不如,政府派来小偷杀人犯来压迫这些所谓的“政治犯”。他们一行人,从集中营里逃出后,一路南下,经过了冰原、高山、森林、草原、沙漠。来到了蒙古。却发现这里也变成了苏维埃。多么悲剧的一件事。幸亏全世界还不是苏维埃的。他们决定继续南下。去西藏,去印度。虽然他们得到了自由,但是还是不能回家。或者说根本没有家,家已经被共**毁了。直到、、、直到后来共产主义衰落,苏联解体男主角才可以回家见他50年没见的妻子。。。此时两人已经白发苍苍了。

  电影是略无聊的。不过你对现实这些政治还有历史感兴趣的话,推荐一看。比较客观的一看。

  《回来的路》影评(四):告别古拉格

  至于古拉格,我们熟悉这个名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亚历山大. 索尔仁尼琴以及他的作品《古拉格群岛》。没有看过这部书的人,可能认为古拉格是一个群岛呢。但实际上,古拉格是前苏联劳动惩戒营的管理部门,在广泛的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整个苏联劳改体系象征

  根据俄罗斯当局解密的文件, 苏联曾经存在过最多476座独立的集中营, 每一个都由最多上千个更小的惩戒营体构成,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那些散落在北极圈周围的集中营。在1929年到1953年的三十四年间,至少一千四百万人被监禁于古拉格,多于七百万的苏联公民被流放到苏联的垦荒地区进行垦荒。根据解密文件,对不同时期监禁于古拉格人数作出了精确统计:1934年时于古拉格服刑的囚犯数量为大约510,307人; 1953的服刑人数则激增至约1,727,970人。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苏联的政治犯被部分分配到了古拉格集中营,大多数被监禁于古拉格的囚犯并不是政治犯。任何苏联公民都可能因为无故旷工,偷窃,或开反政府的玩笑而被逮捕并流放至集中营中。

  而且,不仅仅是苏联人被送进了格拉格,还有来自西欧波兰等波罗的海等地的人被送了进去。《回来的路》讲诉的逃离古拉格的人群中,就既有波兰人,也有美国人,还有阿拉伯裔的人。而卧曾看过另外一部德国拍摄的电影《极地重生》中,也有德国战俘被送进古拉格这样的集中营。

  而且,《回来的路》与《极地重生》演绎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有不少相同之处,都是从北极圈附近的集中营中逃出,然后穿越冰川地带,进入广袤西伯利亚的地区,再然后进入中国,再有中国进入印度。在这样几乎不可能完成任务面前,两个电影中的人物居然都完成了。而且,这两个故事,还都是根据真人真事进行改编的,这真是殊为难得。

  相比于大导演彼得·威尔执导的这部《回来的路》,我倒是更为《极地重生》所打动。这应该是先入为主因素在作怪。但毕竟《极地重生》里的逃生的只有一个人,不像《回来的路》里面是有一只8人的小队伍,可以在遇到苦难时进行团队协作。而且,《极地重生》中逃亡的德国士兵的后面一直有人在追逃。而《回来的路》中,并没有明确的追兵,他们所要保证的只是不要被路人看到就行了,因为那样他们可能就会被举报并被送回集中营。有关《极地重生》,我写过一个“As Far As My Feet Will Carry Me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http://i.mtime.com/691139/blog/551808/) ”,有兴趣者倒是可以进去看下。

  不过这并不是否认《回来的路》就不好看,应该说,这是一部非常优秀好看的佳作。而且其中的演员,像吉姆·斯特吉斯、艾德·哈里斯、柯林·法瑞尔、西尔莎·罗南的表现,都非常的优秀。而且年纪轻轻的西尔莎·罗南还因为此片在欧洲的电影节上获得了承认,拿到了最佳配角奖项。而柯林·法瑞尔在其中的表现,也让人眼前一亮,将一个对于列宁与斯大林崇拜有加的小混混演绎的近乎完美,这样的角色他在《超胆侠》中也有过展现,但本片中的表现显然更胜一筹,留给人极深的印象

  在1939年,德国从西部,苏联从东部,将波兰进行瓜分。在德国占领的部分,要么投靠纳粹,要么死亡。在苏联占领的部分,也是如此。同样时大导演的安杰依·瓦依达执导的《卡廷惨案》,讲述的就是苏联对于有志向的波兰军人基地屠杀案。《回来的路》 揭示的则是没有被屠杀,而是被投入古拉格(集中营)的部分波兰军人。

  时间到了1940年,波兰军人Janusz不堪忍受古拉格中的生活,决定带领一些牢友集体逃跑,并且计划万里行军,目标直指印度。从北极圈,在绝无准备之下,仅凭着不屈不挠精神,穿越大半个大陆,去投往印度,这样的路程,仅凭想象,就知道其中的难度。《回来的路》中,从古拉格逃出的7人,然后加上路遇的波兰小女孩。其中包括即反德国纳粹又反苏联共党的男主角波兰军人,还有画家教授,美国人、苏联混混等,路上陆续去世三人,包括路遇的那个从其他集中营逃出来波兰小姑娘。然后苏联小混混在跨越苏联与蒙古耳朵国境时,因为留恋苏联而拒绝再往前走,他宁愿去比的监狱只要能避开当初的那个古拉格里的赌债就行。然后是到了中国西藏之后,美国人也因为想去联系在华的美国人返美,也离开了队伍。最终剩下的三人,在男主角的带领之下,穿越喜马拉雅山,最终到达印度,完成了整个旅途使命。整个过程是震撼人心的,很值得细细品味

  《回来的路》影评(五):《回来的路》为自由而逃亡

  影片简介:1940年代初,苏联在波兰施行专政统治,当局逮捕了很多波兰的军官和政府人员,并把他们送到集中营里进行“劳教”。在那里,他们遭受着非人的折磨。不堪忍受折磨,也是为了活命,乔努斯、史密斯和其他五个政治犯设法从集中营里逃出,并踏上了重回文明世界和自由世界的征途。在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位叫做爱莲娜的波兰女孩。无依无靠的女孩加入了他们逃亡的队伍。一路上,他们遭遇了诸如饥饿、冰雪、风暴等等苦难的折磨。但是这些并没有变成阻挡他们前进的障碍,他们从集中营里逃出来后一直向南走,穿过了蒙古、走过了戈壁滩、经过了西藏并翻越了喜马拉雅山,最终走到了当时属于英联邦的印度。虽然重新回到了文明世界,但是这次路途的代价是惨痛的。从集中营里逃出来的七个人死掉了三个,那个在路途上遇到的波兰女孩也不幸罹难。

  亚里士多德说过:政治学并不制造人类,然而它使人类脱离了自然,并驾驭他们。政治凸显的是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如何为民谋利仍然是核心价值观。每个政治体制都有自己的宪法,看似像个圈,总让人不那么自由进出,但如果没有这些条条框框,社会形同虚设。而当专制独栽矫枉过正时,人往往是悲剧的缔造者或承受者。人类的生活大多如此,总在一个个圈中寻求心灵的休憩,如何让灵魂得以抚慰,需要很多的勇气和胆略去开拓不可能的结果。人们一直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就是自由和民主,既能安身立命,又能实现个体价值。当革命的燎原态势失去其应有的尺度时,人的命运就变得多舛。而该片就是这么被压制一群人的揭竿而起,人终究有一死,有的人的死重若泰山,而大多数人的死轻如鸿毛,这也许就是社会人存在的价值异同。

  影片的政治背景

  影片故事背景发生在1940年二战期间的波兰,德国纳粹进攻不久,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部队迅速占领了波兰的东部地区,实行专制统治,逮捕了不少波兰军官和政府人员,其中很多人被关押在吉拉格集中营。这种劳动惩戒营的管理部门的俄文缩写为古拉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拉格这个词便成了一个宽泛的词,它所指的是整个苏联的劳改体系。该片所表现的集中营就是位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索洛维茨基群岛,后被疯狂扩张,自二战爆发前,数量多达80余所,犯人数量达到193万,几居世界之最。古拉格之所以闻名于世,和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史诗般巨著《古拉格群岛》不无关联。当然该集中营管理制度苛刻暴虐,能够从中幸运生存下来的人寥寥无几,不是饿死就是被打死或冻死,环境恶劣,生存意志被肆意蹂躏。影片开头就有这么一句台词:囚禁你们的不是抢、警犬或是铁丝网,而是西伯利亚。五百万平方英里的西伯利亚就是毫不留情的监狱。

  作为一名波兰军官的乔努斯莫名其妙的被定了间谍罪,严刑拷打对于他来说并不凑效,但威逼其至亲的妻子写下其虚假的罪证这同样是一种卑鄙的手段。出于自保乔努斯的妻子诬陷了自己的丈夫,指认其对斯大林有微词,同时是里通外国的间谍。这样极端的政治路线让人似乎想到国内文革期间的政治闹剧,剃阴阳头、离间妻儿情感、暗无天日的批斗等各种绞尽脑汁的玩法令人触目惊心。在铁的政治手腕下,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有的人无法直视高压迫害以自杀解脱,而有的人为了坚持理想自由企图越狱。放手一搏,是对残酷政治权力的反抗,更是对自由的致敬。

  影片的思想内涵

  该片讲述的虽然是一群被政治迫害人为了追求自由向往而越狱的故事,可能在冰冷的囚牢里死是种必然的归宿,但越狱后的死至少是自由状态下的坦然。影片一直流露的观念就是为自由而死,所以为了自由,人们穿越千山万水,历经严寒的冰天雪地、跋涉荒无人烟干涸的大漠、病痛饥寒苦热交织,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其实任何的功名利禄在这群失去自由的人们的眼里都是浮云,唯有真实的触摸到亲切的故乡,这灵魂才得以安息。与其受尽凌辱欺压,还不如勇敢的追求解放。

  影片更多的情节在讲述七个坚强勇敢的越狱者,他们不在乎道路有多崎岖,不在乎未来有没有尽头,他们通过严寒的西伯利亚辗转到蒙古国,再从中国途径印度,历经4000英里,等同6437公里,他们最终回到了各自的家乡,尽管他们最后只剩下为数不多三个人。他们中有的人在路上便失去了生命,而有的人一直坚持不懈最终到达各自的故乡。这不是中国共产党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显赫历史故事,这是七个人命运挑战的极限,影片男主人公最终回到故乡已经花甲,但所幸的是妻子还在守望着自己的丈夫归来,他们没有厌恨唯有老泪纵横,这或许是上天庇佑,但更是他们个人坚强理想信念的支撑。作为一个人,只有坚持唯有实现可能的希望。

  他们一路饱受饥饿缺水和恶劣环境的考验,由于是一群身份不自由的人,所以他们不能光明正大的去乞讨生活,他们唯有通过人烟稀少的地带才能有出路。影片集中展现他们在从西伯利亚到蒙古国的边境艰难行程,我们最为关注的是他们是怎么从中国到达西藏的,1940年的中国同样处于抗日战火蔓延的水深火热之中,影片并没有表现他们在中国境内的跋涉历程,而是闪现了长城景点迅速到达西藏,这段行程可能对于已经习惯极端恶劣环境的他们来说已经是万幸,所以影片并没有过多的呈现。

  如果说《肖申克的救赎》是一场人性智慧的抗争,那《回来的路》显然就是一场漫无边际的艰难跋涉拉锯之战,它不同于前者,但有着极为神似的自我救赎意义。影片改编1956年,死里逃生的拉维茨口述了这本名为《漫漫长路》的回忆录。虽然没有任何人证和物证能证明他所诉说的“历史”的真实性,但是这本充满了冒险、寻找和信仰以及对当时苏维埃政权的的敌对与仇视的回忆录还是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数次卖断货。书中彰显的“无论有多黑暗,总有希望的一天”激发很多人们对逃亡故事的关注。由于该故事的真实性并没有获得有力的佐证,澳大利亚导演彼得·威尔一直犹豫该片的拍摄,最终一个名为韦特陀德·杰林斯基的老波兰人出面证明了自己才是真正的当事人,而拉维茨只是借用了他的事迹。

  影片所带给人们的反思

  政治是集权但更是一种民主之花的绽放,而所有专制独栽的政治终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分崩离析。多少人们为了居于相对自由的国度享受快乐的人生而以身试法,当然同样很多人遭受专制或别有用心的打压而失去生命和自由。影片重要的是人们追求一种“自由之死”,而不甘于被囚禁,勇于为自由而战,死而无憾。

  相较国内多如牛毛的主旋律电影,几乎都是讴歌当权者的丰功伟绩,并没有深邃的进行人性的诠释,难以在人性的深度挖掘中绽放理性的光芒,而唯一一部值得眷念的影片应该是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影片对那种荒谬进行人性挤压的政治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小人物的悲哀浓缩社会大变革的悲剧,人伦的情感得以复苏。而《回来的路》不是隐匿和潜伏自由的概念,直接就是一场反对专制的暴走,唯有争取生的权力,才能有夏花般的灿烂。屈服和顺从不是出路,唯有打破一切禁忌才是未来的希望。人是政治的动物,但不是困兽,人是智慧的主导者,为了理想的国度,牺牲和崛起都是一场没有终结的斗争。

  人们饱受主客观权力的重压时,没有放弃求生的信念,尽管这些逃亡之人不是激进的革命意志者,但他们用自己的真实故事感动着那些同样被压迫和禁锢失去自由或沐浴在自由氛围中的人们。尽管现实社会很多人对政治嗤之以鼻,厌恶那种做戏的手腕,但没有共同追求自由的理想,人们就不可能从心底感受到幸福的真谛和民主自由的空气。

  林肯说过:给别人自由和维护自己的自由,两种都是崇高的事业。这是政治家的宣言,而影片告诫人们的就是尽管黑夜漫漫,但希望的晨光终究会扫荡一切阴霾。

  (发表于凯迪社区影视评论栏目)文 /温翔

  《回来的路》影评(六):4000公里之途-the way back )

  穿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蒙古,西藏,喜马拉雅山,4000公里的逃亡,穿越雪原,森林,沙漠,戈壁,雪山。其中人情冷暖,人性显露,人类最黑暗和光明精神的考验。这是对生命力的赞歌,对人性的审视。其中有牧师,画家,美国工程师,杀人犯,波兰士兵,会计,家庭被政府迫害的小女孩,他们的齐心合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虽然有些在途中不幸丧生,但就像影片说的一样,he die as free man, and free man he is.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理想,善良的波兰人Janusz为了原谅背叛自己的妻子,牧师为了重新参战反抗证券,会计为了自由和友谊,小女孩怀着对未来和善良人性的憧憬,杀人犯心中也有对祖国的眷恋和生存的渴望,画家为了理想和艺术。只有生命接受真的考验的时候,人们才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和平幸福的世界也许让我们太过贪婪,忘记人类质朴的精神,当一切外壳都被扒下去的时候,我们又剩下什么,当你我他赤裸裸的面对对方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是纯洁,善良的。我想着这些问题,对物质生活越来越充实的世界,忐忑着

  《回来的路》影评(七):挑战生命极限的自由之旅

  数千公里的艰难跋涉、穿越森林、湖泊、沙漠、戈壁和雪山,用生命做赌注,目的只有一个,自由!彼得威尔的《回来的路》是一部向自由、生命致敬的影片,有了自由在前方召唤,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一路向前,永不退缩。这不是一次与朋友赌后的环游地球八十天之旅,也不是现代社会为了征服自然的探险之旅,而是一次迫不得已的远行,从极寒的西伯利亚,穿越蒙古、西藏,翻过喜马拉雅山,直至印度,在最原始恶劣的条件下,没有交通工具,只有步行,没有食物来源,只有向大自然索取。然而,最终获得的自由,使这一切都变的值得了。

  这是一个曾被深埋在历史中的片段,彼得威尔花了五年时间,收集史料,修改剧本,把这人类战胜自然的奇迹之旅呈现在我们面前,影片以近乎记录片的方式展现故事,并没有做刻意的煽情。要知道彼得威尔是个情感营造高手,他的《死亡诗社》、《楚门的世界》等片,无不把情感描绘的如涓涓细流般,慢慢的渗入人心,让大家在观后,体会到一种淡淡的温暖与抚慰。此次,彼得威尔依然保持着内敛的风格,以近乎旁观者般的姿态,冷静的叙述着,以至于让人感觉情绪部分不太饱满,比如,同伴去世后,并没有特意的表现悲痛,离别时,也没有刻意的营造氛围,一切仿佛都是淡淡的。彼得威尔要表现的并不是所谓的人类感情,而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因为在与大自然的对抗中,在与生命极限的对抗中,一切的人类情感都是渺小的,生命是一切的本源,没有它,爱情、尊严、梦想都成了一句空话。影片中多次采用远景模式,从又高又远的角度展示逃亡小组的行进路线,也让大家看到,人类在浩瀚的自然面前显得多么渺小。

  彼得威尔的优点是细腻,在这部影片中也成了一定的缺点,这样一部展现人类原始生存的影片充斥着旖旎的风光,但少了些许的粗粝感,比如,山洞外,众人将分食动物尸体的鬣狗赶走后,迫不及待的吃起生肉,此时镜头适时的转开了,在沙漠中捉到蛇之后,剥蛇皮的时候,镜头也切换走了,要知道在这几千公里的路上,有多少茹毛饮血的时刻,这些镜头正是表现极端恶劣生存条件的机会。彼得威尔却刻意回避了。在表现苏联政府对人性的禁锢和摧残时,比如,拷打亚努斯的妻子,枪决史密斯的儿子,这些都是从相关人的口中叙述出来的,如果能采用闪回的方式,以镜头直击,相信一定会增加影片的冲击力。此外,结尾的草率也为影片失分不少,虽然影片不愿刻意煽情,但最后还是安排了一段老年亚努斯终于回国与老伴重逢的情节,安排的过于生硬,且此种片段曾在无数电影中出现过,丝毫没有新意,就这样,在观众的情绪尚未达到高潮的时候,影片就草草结尾,很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

  在若干个情感小品大获成功后,《怒海争锋》让彼得威尔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这部大制作只在奥斯卡收获了最佳摄影和最佳音效两个奖项。此次他拒绝了几个大片商的邀请,为了坚持理念,宁可让小公司投拍此片,可说是吸取了《怒海争锋》的教训。这是一部完全不受掣肘的彼得威尔式的电影,优点、缺点同样明显,但在影片题材上,彼得威尔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人类历史长河中,埋没了多少充满人性光辉的故事,彼得威尔撷取了这个片段,除了让我们重温了那段历史,更让大家体会的了生命的本源和意义。

  《回来的路》影评(八):回来的路

  你想要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你现在可以选择N多的交通工具。最近周围跑车族比较多,他们的骑迹之旅一定相当不错。想没想过徒步旅行?你告诫我千万别去长征,人民群众的围追阻截绝对不会让你活着回来。那就看《回来的路》,行程跨过四个国度的徒步旅行。 

  1940年代初,苏联在波兰施行专政统治,当局逮捕了很多波兰的军官和政府人员,并把他们送到集中营里进行“劳教”。在那里,

  他们遭受着非人的折磨和。

  不堪忍受折磨,也是为了活命,简努斯茨、史密斯和其他五个政治犯设法从集中营里逃出,并踏上了重回文明世界和自由世界的征

  途。在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位叫做爱莲娜的波兰女孩。无依无靠的女孩加入了他们逃亡的队伍。一路上,他们遭遇了诸如饥饿、冰雪、

  风暴等等苦难的折磨。但是这些并没有变成阻挡他们前进的障碍,他们从集中营里逃出来后一直向南走,穿过了蒙古、走过了戈壁滩、

  经过了西藏并翻越了喜马拉雅山,最终走到了当时属于英联邦的印度。

  虽然重新回到了文明世界,但是这次路途的代价是惨痛的。从集中营里逃出来的七个人死掉了三个,那个在路途上遇到的波兰女孩

  也不幸罹难。

  看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听说小说更好看。而《回来的路》,说它是救赎中的救赎也不为过。就主题思想,我想类比《勇敢的心》,之所以勇敢,是为了自由——这个西方世界很看重,也渐在东方流行的词语。

  一次成功的救赎,需要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哪怕是短期的目标利益一致。需要有那么一个人迎风挡雨,满足你的一些个人口味。收拾好行囊,就可以上路了。

  一个群体,必然会有不合群的因素,忍让到何种程度才能不伤到自己的利益?想必会有他人的原因,也会存在自己的误解,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宽容与理解是继续前行的保证,需要互相的信任。

  在一个群体中,沟通是关系的桥梁。假若没有那么一个人充当传声机,你能做到的是什么?与其相互防范地一起生活,相互猜忌,就不如敞开怀抱,将虚言假语粉碎,坦诚相待。

  技能,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有所担当。在徒步穿越的环境下,物质保证是第一位的,体力,健康,方向。画家最终死在了荒漠,但他是精神保障,必不可少。

  有的人小打小闹后选择停留,他一开始就有自己的期许。也许他走不远,但找对了自己的位置。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时刻,选择分离是明智的。相比最终前行死在路上的,就当时来说他是幸福的。而对于观影者,想必会把砝码压在后者身上,他们身上有种精神寄托,那种依托也是对自己最好的宽慰。

  方向,这个被无数人提起的词语。大方向不变,在许许多多的小节点上思量,这是理想的过程。有诱惑,面临死亡的人禁不住,走上前去,诱惑没能展现杀伤力。就是这样,很多时候,这样的过程叫撞大运,好比球场上不可思议的进球,甭管怎样,它进了。

  短暂的休息可以,别想驻足太长时间。重要的不是何时开始,而是一旦开始,就别停下脚步,所以他们最终翻越了喜马拉雅,严冬。

  从穿越到最终苏联解体,主人公回到波兰,太长的等待。对于曾经被迫栽赃自己的妻子,双方选择了烟花易冷,此情不变的调调。

  这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值得一看。

  《回来的路》影评(九):坚持,我一直很向往和羡慕的东西

  昨夜虽然疲惫,不过看电影依然是放松的行为。

  这本【回来的路】长达2个多小时,不过没觉得太累,还是一路看下来的。故事讲述的是几个劳改营里的囚犯一路逃难求生的故事。当然里面看到了好几个熟悉面孔,除了科林法瑞尔外,还有那个老头和少女,都在其他影片里看到过的。片子一开始先很鄙视了一下原来苏联的集中营体制,然后就是逃难的开始,当然也展示了一点丑陋的人性,不过总体来说这个逃难的小团体还是挺团结的【我现在愈发的发现要和人达到交心的地步真的是很难】。然后就是一路逃难求生的过程,闯过了沙漠、雪山,感觉挺像红军25000里长征一样。当然看到那完整如新的虚假长城笑了一小下。最后的结局也挺好,实现了宽恕和救赎。

  神游:

  对于自己来说,貌似坚持是最难做到的事情,缘由就是自己没有给自己足够的压力,所以导致了没有毅力去坚持,而且在没有真正面对环境下要假设自己很难,所以对于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还是会很佩服和羡慕别人。也正是因为自己做不到,所以有时会白日梦的时候,给自己强加了这么一个环境,来让自己去神游假如这样情况下会如何如何,也算是阿Q吧。

  影片推荐指数:三星,虽然没有足够绚丽的画面,不过还是可以去看看的片子。

  《回来的路》影评(十):若为自由故

  西伯利亚—>蒙古—>喜马拉雅—>印度,没有装备、缺粮断水、一路还要躲避苏德爪牙,徒步穿越可能是地球上最危险的荒原,说这是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历险恐怕也不为过。挣扎近5000英里的绝地险途,只有一个目标:自由!

  心底要有怎样强大的信念,才能够这样一根筋似的非要达到目标?在沙漠里,Janusz对几乎已经放弃的Mr. Smith说:没人能宽恕你,你也不能原谅你自己(Mr. Smith认为自己把儿子带到俄国才导致了儿子的被迫害和死亡),我的妻子也无法原谅自己(Janusz的妻子被迫陷害他),只有我能帮到她,我一定要回去,你也一样。在最初想到要逃亡时,他们曾经想到过会死,只是,就算是这样的死,起码是自由的。就像那个有夜盲症的男孩,哪怕用死亡来换得至少片刻的自由。

  7个人的逃亡之路,不断有困难和险阻,还有同伴的相继死去和离开,最后只剩下了3个人真正到达印度,与其说是肉体上的寻求自由,不如说是精神上的。没有经历过这种迫害的的人,就像我们,恐怕很难理解他们对于自由的执着。但是那种坚持,仍旧会在你心底产生共鸣。

  影片最后,那双坚持的脚,走过近半个世纪,最终回到了梦中的地方,也正是那个无数次要放弃时给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的屋子,Janusz终于能够真正的推开那扇门,就像很多很多年以前,自己还意气风发时,年轻的妻子也是坐在相同的位置等待着自己,只是如今,曾经笑靥如花的妻子已同自己一般垂垂老矣,眼里满是愧疚的喜悦,再见他,两个老者总算能够拥抱到真实的对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回来的路》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