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皱纹》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7-08 03: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皱纹》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皱纹》是一部由伊格纳希奥·法雷拉斯执导,Tacho González / Álvaro Guevara / 玛贝尔·里维拉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画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皱纹》影评(一):无法回避的皱纹

  我妈偶尔会问我:将来你变老了,你会怎么办?

  当时我并不知道她问这个问题出发点是什么,或许是希望让我对人生暮年心存敬畏;或许是想知道我对自己步入年老时的看法;或许是想知道她自己老后,她的儿子会怎么对她。

  但我当时只是硬硬的回了句:老了也会和现在这样啊,会自强自立,不给别人造成负担,而且也要活得很精彩

  我妈当时只是笑笑,也没继续追问。

  现在想起这些事情,真是觉得自己挺不负责的,有时候聪明的认为中国人就是喜欢孝道亲情绑架的死死的,明明可以各自活得精彩,却非要嫁接在别人身上,自己活得不自由别人也跟着憋屈。后来自己意识到,其实对于大部分像我父母一样长辈来说,他们的子女虽然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却的的确确是他们唯一的牵挂,也占据着他们生活的大部分。在我们年少时,所有的一切都有他们操办,可生活的天枰是公平的,所以当父母或者长辈迈入暮年时,这时便需要我们去回馈,去报恩。

  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艰难,不管是“我”还是长辈,还是前人,即使身处不同时代,但遭遇可能都不尽相同:年少时轻狂无知,壮年时被动挫折,年老时落魄孤独,悲叹命运现实无奈一生明明经历如此多的奋斗磨难,搞不好还会像《皱纹》里的爷爷奶奶一样,成为绝对弱者,像他们自己所说成为“垃圾”般的存在,就算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过,可那又怎样?你始终无法拥有抵抗时间力量啊?

  幸运的是,人终究还是有温暖一面

  可以像米格尔和埃米利奥一样共同愤怒,相伴相依;也可以像德洛丽丝对莫迪丝托那样的坚持;或者是像安东尼娅和罗萨里奥一起结伴走完生命旅程坦然。人是社会动物,需要情感支撑渴望理解关爱。年轻时如此,年老时对这份情感的期盼更加浓烈。经常听长辈说,年纪大了的人心里会变得和小孩子一样。所以和老人交流,就应该像对待小孩子那样对待老人,因为人老了,身体内心都相应的老去了,对晚辈依赖便越来越大。现在的我觉得只有身边有老人,关爱老人便是你不容推脱的责任,要像小时候他们对你一样对待他,让老去的亲人不要因为时间和我们越走越远,不要让他们的世界不断缩小啊!

  电影中有一处剧情,很难忘记:安东尼娅将养老院收集的糖果悄悄递给孙子,但她孙子并没有接受。换做是我,以前也不会接受,但是现在不会了,我不会主动断去老人的念想,断去他们的期待,因为老人也需要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

  总之,对暮年心存敬畏了,从今天开始关爱身边的老人和亲人吧。

  《皱纹》影评(二):孤独是个恒久命题

  前些日子不晓得什么原因,我又陷入不可名状忧郁。我给妈妈电话说我很孤独,越长大越孤独。妈妈说我傻,本来就是这样,因此她才坚决要让我和弟弟感情深厚,他们百年之后我俩可以彼此陪伴

  跟一个学妹聊天,她说人都是孤独的。看初一学生作文,她说自己总是孤独。我们都在感受孤独。

  埃米利奥被孩子送到养老院,就像他父亲将他送到一个新的班级体里一样,即使横跨几十年,人应对陌生环境开始都带着惊惧,埃米利奥也不例外。他被楼上的怪声惊扰,幸亏米盖尔又及时出现

  孤独的埃米利奥算是有了一个朋友,米盖尔。但他俩价值观各有不同。米盖尔倡导及时行乐,对于金钱积极性体现方方面面,也让我想起《桃姐》里那个玩世不恭的老男人

  埃米利奥的东西包括钱包金色手表,相继失踪。一部以他为主角的电影自然而然会把观众的心理拉向他,因此我起初也以为是米盖尔,直到埃米利奥阿尔茨海默病加重,送到了楼上,米盖尔在埃米利奥的床底看到了两只黑袜子,分别装着他的全部家当——金色手表、钱包。

  我随着米盖尔的无声哭泣而哭泣。我以为故事已经结束了,因为主角埃米利奥。

  音乐欢快起来,米盖尔给幻想自己永远列车上的老太太一支真烟斗,给喜爱狗狗的人一只新狗狗……给埃米利奥和楼上的疯女人做无偿看护。

  我们仍然是孤独的,但埃米利奥眼角的笑纹又告诉我们,陪伴的力量如此强大。我们会在陪伴中减弱孤独的伤害,使之成为可贵的存在。

  孤独依然是恒久的命题,但在短暂的人生里,请让我们一起面对吧。

  (我想成为米盖尔那样的人,但我想有个家。)

  《皱纹》影评(三):漫长的告别—阿尔茨海默症

  送进养老院的估计分这两种情况有用的时候帮着打杂带孩子,年老了做不来,便送来养老院的;腿脚方便,不想给家里人添麻烦成为负担,便送来养老院的。所以做了二十多年银行行长的埃米利奥像是耽误了儿子的日常生活,也被迫送进了养老院,被迫熟悉新环境,结识了室友米盖尔,开始了陌生的集体宿舍生活。

  在那些外人看来,养老院的条件完备,生活会安逸敞亮休息大厅,铺着白色桌布的餐厅、阅览室、健身房甚至是室内游泳馆。环视嘈杂烦乱的新环境,米盖尔抱怨到:“我不知道一个养老院修建游泳馆有什么用,难道让这些穿裤子费劲的老人下水喝饱吗,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为了让送我们来的人觉得我们将要生活在一个很完美地方,你说是吧。”“我不知道,”埃米利奥自豪的说“我年轻的时候倒是个游泳健将。”

  接着路过走廊中间通往二楼的楼梯,米盖尔瞟了一眼说:“忘了告诉你,可千万不要对二楼感到好奇,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会被送去那里,比如有些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我可不想以后死在那里,上那儿去让我感到压抑。”

  在米盖尔看来,养老院是一个颠三倒四的世界,吃饭和吃药是一天中唯一重要活动剩余的时间好像都消失了,大部分老人每天昏昏沉沉,提前一个小时开始排队,等着在护工们的帮助下上床休息。米盖尔没有结婚,应该也没有孩子,看到养老院的一切,他时常感到庆幸,觉得自己没有比那些有孩子的人感到更孤独。

  圣诞节之后,埃米利奥的行为有些费解,每天清晨起床手表、钱包等等随身的物品挨个丢失,傍晚吃饭的时候,梳着长辫子的护工,给了埃米利奥红色药片,那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片。倔强老头不甘心的跑去质问医生,却被医生遗憾的告知,自己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已经开始了初期阶段。听着医生的解释,让人觉得揪心残忍患病的老人各项生理机能会不知不觉的衰退,不知不觉,是无意识的,也许一觉醒来,自己曾经熟知的一切都会遗忘,甚至连自己身处哪里都毫无概念,而且这种病靠药物根本没有用,也不清楚自己还有多久缓冲时间,或许下一秒,埃米利奥再跟谁说话都会忘得一干二净。此刻,无助的埃米利奥低声问了一句:“那...那我能做、做些什么吗?”像是在再求助医生,却也好似再怀疑自己。

  晚餐,之前一起同桌吃饭的莫德斯托被送去了二楼,跟他青梅竹马的多洛雷斯也一起搬去了那层。米盖尔说多洛雷斯疯了,她只要在楼上呆两个星期,就会变得跟周围人一样疯疯癫癫,“那是因为你从来没有爱过谁!”安东尼娅反驳道。我不禁想起那些养老院的老人们,难道他们的家人都不爱他们吗?米盖尔一面说着自己不会对谁关怀备至,一面却又做了许多温暖人心的小事,更在埃米利奥找不到自己黑袜子而咒骂他,翻乱他衣柜的时候,沉默不语;更是在大家情绪低落无助的时候倾尽所有买了一辆对老人来说毫无作用的敞篷汽车

  “我们自由了!”天知道米盖尔经历了什么,为何对埃米利奥如此的上心,或许是因为之前那个搬去二楼的室友,或许是不忍心看着昔日干净利索的埃米利奥现在却把毛衫套在西装的外面,“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穿,不过可能这样会让你觉得更舒服吧。”为了不让埃米利奥上楼,米盖尔想尽了一切办法,逃离护工的查询。遗憾的是,单靠米盖尔一个老头,是很难做到滴水不漏的。没过多久,埃米利奥也被送去了二楼。米盖尔看着从室友床底下翻出来的手表钱包,他已经想好了接下来的选择

  这本漫画亦或者这部电影,细节描述常常让我觉得心酸,那种面对着即将衰老的自己,如何有勇气数清眼角的皱纹。但是贺哥却在结尾提点了我,“你说米盖尔最后对着埃米利奥的耳朵说了句什么,会让这个失忆的老人嘴角泛起微笑。”他觉得这个故事的后期展现的东西更乐观,其实那些患病的老人,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已经很满足了,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照顾日常的饮食起居。啊,真是一个令人满怀希冀见解

  收集自己冲向终点的简报的竞标赛季军,通往伊斯坦布尔的罗莎里奥太太忠诚职守爱行注目礼的军官,甚至是想尽一切办法帮人解决贷款困难的银行行长,每一位老人都有着精彩的过去,谁又能否定此刻他们眼中的世界,所以,自认聪明的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把握

  春天的科尔巴阡山脉真美,冒着滚滚白烟的蒸汽式老火车,也快驶向终点,成天望着窗外的罗莎里奥太太在安东尼娅的陪伴下,满足的期待归程,心里想的全是即将相会的丈夫

  《皱纹》影评(四):阿尔茨海默

  渐渐外婆唯一认得的人只剩外公,几个儿女有时记得却搞不清彼此的名字,有时甚至都认不得。而作为第三代的我,只会笑着跟我握手:你来了。大有《归来》里冯婉俞的做派。

  在我的童年,能镇得住我的只有我妈和外婆。小时候是弄堂有名混世魔王,但凡邻居家遭受了什么恶作剧厨房物件丢失,基本都和我脱不了关系。我妈提倡武教,主张动手不动口,所以顺手操起的工具不幸变成对付我的武器。其中包括:竖笛(后来从中间裂开,几度曾怀疑至今没有掌握这门乐器的原因就是那时收到的阴影)、拖鞋(这个遭遇跟周立波大叔大致相同,只不过我妈比较面子,知道私刑痕迹不可外露。非常坚信我的腹黑正是得她遗传)、兵乓板(这玩意就比较残暴了,损坏律低可反复使用,还带印记)。而我外婆则是文教,用现代一点的表述方式就是--从内心震慑了我。我把原因归结为:第一,和她相处的时间远不及和我奶奶的多,小孩子会有一种陌生感。第二,她当过老师,我从小就不是太让人民教师省心的学生,然后从心底就有种抵触情绪在。

  她绝不跟我妈似的大喊大叫大展十八般武艺,充其量也就是让我面壁禁足。儿时在外婆家做过最为频繁的惩戒就是--罚坐。并不是要求姿势有多标准,唯一的要求只是安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曾患有“小儿多动症”,但在一张小板凳上不发生任何动作的静静坐5分钟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她老人家没有放弃教育,而我也并为此放弃抵抗。后来,我发现发呆这个行为可以把罚坐的时间变相缩短,也让外婆认为终于根治了我的顽疾。

  和所有得此疾病的人症状相同,外婆开始变得丢三落四、絮絮叨叨。我们起初误以为不过是她这个年纪普遍的老糊涂,直到最终确诊。去世前几个月,她每天吃了吃饭、睡觉,最常干的一件事就是静坐。无论晴天、下雨,顶多就是加件衣服,什么都不说,动作也几乎没有,甚至让人觉得她已经睡着。人老了果然就跟孩子一样,她那时的样子像极了罚坐的我。如果我是因为顽劣,那上帝又是为何要惩罚这位老人。太阳好的时候,她似乎心情也会好一点,脸上时候挂着笑容,阳光照在她银白的头发上。我不知道她的笑容是否有意识,外界早已与她无关,我妈说可能她在自己的世界里正快乐着

  但愿吧。现在、我终于可以安静地跟她面对面坐着,每年4月和11月。

  《皱纹》影评(五):在被忽视的角落里也有生活

  要不是碍于不好意思一早就离场,我大概永远也不会看这么一部电影。

  曾经威严气派的银行主任埃米利奥已经退休很久,须眉全白,在跟儿子吃晚餐的时候,陷入了自己还是一个银行主任在拒绝给别人房贷场景幻想中。陷入幻想的他没能按时吃饭吃药,耽误了儿子要去看演出,于是两个人冲突一触即发,儿子厌烦了症状越来越严重的父亲、一边埋怨父亲一边跟妻子抱怨;父亲从幻想中醒过来、受不了儿子的态度饭菜和药一挥扫在地上。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在近半的时候才揭开埃米利奥患阿尔兹海默症(AD)的事情,其实这一开头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做什么,错以为自己还在以前的场景里,吃喝需要人监督照顾,自己还不知道自己得了病,这已经是很典型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这个故事也是典型的患者故事,但是大多数的人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太少,对老年生活认识得太少。

  这个养老院里住着形形色色的被社会被家庭抛弃的老年人。他们在这里苟延残喘每天就等着吃喝拉撒睡,电视只看动物纪录片,每天路过永远关着门的游泳池,陷入自己的幻想当中。这是一个社会中得不到足够重视的角落的缩影。

  不得不说我们这个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太少了.

  knowyourself推过一篇“我想和你一直做爱到老|一个社会不愿谈论的问题:老年性生活”,里面有一句:“我们对待一个事物最苛刻的方式,并不是在话语上反对它,而是完全不把他纳入到话语的范围中”。我们何止是对老年人的性生活苛刻呢。

  最后,我想,如果我真的到了什么都忘掉、生活不能自理的地步,我希望我能够顺利地离开。但是到了那个时候,自己就没有办法做决定了,给家人朋友什么的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又没有解决办法,可真是个痛苦的事情。转念想,像莫迪斯托和德洛丽丝,又不能说这是多么不幸的一件事。在这个社会全体不够重视老年人的大环境之下,其实我们也很难改变什么。我们不一定足够幸运能够像莫迪斯托和德洛丽丝一样,却也还可以选择像最后的埃米利奥和米格尔一样,不要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只要热情和希望不熄,米格尔在顶层也能活得比以前在一楼开心。

  生老病死,都是必经的进程,我们被生活的洪流夹裹,对很多事情都无能为力,珍惜当下所有,心怀热情和希望,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了。

  《皱纹》影评(六):后感

  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这部画风及其不同的电影,但是就是无意的停留看到了末尾。说话铿锵有力的米格尔正在像埃米利奥介绍老人院的基础设施和一些老人的基本情况。这两个性格差异极大的老人无意中成为了室友,米吉尔好像没有把它当做一个养老的地方,时常和医护人员拌嘴,充满朝气的问候,每周三的体育课是看戏的好时段,说话也总是充满调侃的意味,吃饭时也会说一些段子来欢愉气氛,他有一个藏在衣柜中的小铁盒里面藏了一包药丸和三叠不同面额的钞票,是他义正言辞的从别的头脑糊涂的老人手里拿来,但就是在这个无聊的环境下他总是有事做才让他免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而埃米利奥是一位 退休的银行经理人,即使在养老院还是衣着讲究,在漫长的时光中,他们共同经历了期满医生,逃离老人院等事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末尾米吉尔无微不至的照顾随埃米利奥,随之改变的是米吉尔对各个老人的态度,这部电影的名字是《皱纹》。

  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现如今的老龄化的社会让老人的数量不断地上升,也由于子女工作的繁忙没有时间照料,老人院成了这些老人的好去处。在影片中借米吉尔之口说出:在外人看来设施健全的老人院多半是摆设品,针对对象也不是老人而是老人的子女。硕大一个老人院护理人员的缺乏也是关键问题所在,而在时下常常会有社会组织送温暖活动,但往往是配合报道需要。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养老院是老人也是很多子女的最佳选择,但是往往老人是最需要陪伴与关怀的,人都会有变老的一天,就像一只青苹果变成红苹果,时间长点可能就会经历风干和出现一个个小霉斑,“饱满”的苹果也因此会被遗弃,时间就是一把双刃剑,让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再一点点变老,但是到了老了那天,可能你又变成了一个老小孩,糊里糊涂。而“健康”又成了最最宝贵的财富,家人的陪伴才最珍贵。

  《皱纹》影评(七):我呢,将来会成为一个酷酷的姥姥

  1 哪里有不需要抗争的年华呢!

  1岁的婴儿还会为了想让家长把湿掉的尿不湿换掉而哭闹呢!

  6岁的你为了想要糖果,会怎么做呢?

  18岁的高中生对待高考不管是努力还是自甘堕落是不是一种抗争呢?

  30岁的我在为房子,车子攒票票呢,也是不容易呢!

  40岁的父母,上要奉养老人,下要喂养子女,艰辛众人皆知!

  年老的自己也不过是生活这条路上的一个站点,当然不能放弃抗争!要努力锻炼身体,和衰老的身体抗争;要积极乐观,和孤独的生活抗争;最重要的你要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呀,不学习就脱离了时代,和风华正茂,年富力强的晚辈们没了交流才是真正的老了。

  我不知道以上的抗争能不能对付“老年痴呆”,但是呢,我觉得停止了抗争那也就离”老年痴呆“不远了。

  2 人生那是个圈

  从婴儿到成年甚至更远的时期,人们需要“长者”来关爱、教育、引导,帮助我们揭开未知。我们学会了走路、学会了吃饭、学会了穿衣、甚至学会了怎么养活自己这个高级技能。等到年老时,我们又变成了一个婴儿,我们不记得生活有什么了,不会了吃饭,不会扣扣子,不会一个人生活。

  所以呢对年老的父母要像养小孩子一样,关爱他们,引导他们。

  另外你怎么对你的孩子的,年老时,你的孩子就会怎么对你。我不能相信一个小时候被好好爱着的孩子,将来会对他的父母不好!

  《皱纹》影评(八):我们终有皱纹

  无理取闹似的愤怒、莫名的悲伤、偶尔沉浸于风华正茂的岁月,藏各种东西、忘记位置以至于在一个难以察觉的角落里越积越多……任何一个画面都能轻易让人的记忆重新落到自己的某一位祖辈身上。

  西班牙动画片《皱纹》的故事就发生在养老院,它通过两位老人的友情,沿着细致入微的细节走进垂暮年华的内心深处,讲述人究竟是如何面对老去的。它温情感人,又五味杂陈且不乏思考,它所展现的失落、恐惧、孤独与渴望、抗争、坚持超越了年龄,直指每个人。

  养老院大厅里,是一片昏昏欲睡老人和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他们中有运动员、播音员、银行家,身份、地位、职业,在这里都消弭了,这是一群老人来共同走一段旅程。

  迈进养老院的那一刻,埃米利奥再次面对陌生与未知,他脑海里浮现出小学时转学的场景,那时的他只想跟着妈妈回去,现在他却感到无处可躲。

  埃米利奥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但家人和医生都对他保密。失去记忆,我们就失去了自己,未知,是恐惧的根源。夜晚,埃米利奥望着床头柜上妻子和儿子的照片入睡,仿佛又回到拍照的那一天,蓝天、阳光、海滩,突然,一阵浓雾袭来,满脸笑靥的妻儿消失了,他一个人便长久的迷失在雾气中……这种被放逐的感觉竟然来自于不可抗拒的衰老,埃米利奥逐渐耷拉的眼皮和悲伤的眼神让人痛心。

  埃米利奥的室友则是在养老院“叱咤风云”的米格尔,他也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但程度很轻,风趣幽默。得知埃米利奥曾是银行行长,便给他一个外号“洛克菲勒”。整天想打电话给儿女来接自己回家却找不到电话的索尔夫人;每天望着窗外,以为自己坐在去往伊斯坦布尔的东方快车上的罗萨里奥太太;总是担心被外星人绑架去火星的卡尔米娜夫人……都是米格尔逗弄的对象,他还会量身定制为他们提供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说是为了攒养老金。

  影片的讽刺意味多来自于米格尔。他把住进养老院比作判刑入狱。带埃米利奥来到室内恒温游泳池说:“这只是给顾客看的,那些付钱的人,你的孩子和政府,他们才是养老院的顾客,不是我们。”他常常取笑别人,被埃米利奥批评时严肃地说:“在这里什么都无所谓的,最重要的是别没了心气。”他觉得自己一生无悔,无妻无子,逍遥快活。

  米格尔调侃埃米利奥:“你们这些感性的人。”其实米格尔又岂是无情之人,他看到许多老人没有用武之地,就被家人“关”进了敬老院,因而怀疑起家庭、儿女这些束缚的意义。

  但正是这份对“心气”的执念让两个不同的人走到一起,产生相依相伴的扶持和友情。共同触动米格尔和埃米利奥的,是一对从小亲梅竹马的夫妻。莫德斯托患有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症,已经基本无法自理,妻子多洛莱斯为了照顾他,搬来了敬老院。多洛莱斯在莫德斯托耳边说一句话,总会逗得莫德斯托微微一笑。这源于两人儿时的一件趣事。十二三岁时,莫德斯托向多洛莱斯表白,多洛莱斯逗他说:“你给我摘一片云朵,我就做你的女朋友。”莫德斯托就带着多洛莱斯上了钟楼顶层,云层飘过时两人便如同身在云中。如今多洛莱斯在他耳边说的正是当时感动之余的那句:“你骗人。”

  其实,阿尔茨海默症作为影片的一条暗线,是挥之不去的阴霾。“楼上”是一个绝望之地,只有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才会去那里。随着埃米利奥病情的恶化,他似乎离“楼上”越来越近了。米格尔想尽办法留住他:帮他整理好着装,因为着装反映精神状态;在他的手腕上写小抄让他回答医生的问题,甚至在关键时刻拉响火警中断问话……

  甚至,米格尔还搞到一辆车与埃米利奥成功“越狱”,但出了车祸,埃米利奥被送到了楼上。最后,米格尔为了照顾埃米利奥也搬去了楼上。此时的埃米利奥已经跟莫德斯托差不多,但当米格尔对他喊“洛克菲勒”时,他也总是脸上绽开笑容。

  对于下一代和养老问题的批判,《皱纹》固然有所涉及,然而,在温暖的色调和舒缓凄美的钢琴伴奏下,《皱纹》给予我们一扇平等的窗户,去参与年迈者的人生,重建被割裂的联系。

  《皱纹》采用的是老年人的视角,没有同情弱者的俯视,也没有点燃愧疚的刻意催泪,它展现老人们真实的生活。人的终极问题在老人面前显得更加尖锐:当人面对生理机能的衰退,记忆的抽离,如何还能保存自我,如何对抗孤独?

  我们终将有皱纹,片尾字幕中写道“献给所有今日的老人,和明日的我们”,《皱纹》正是希望在人与人的角度,而不是下一代与老人的对立中去讨论养老问题。从“越狱”,从埃米利奥终于跳进游泳池,我们看到他们的“不服老”。我们常常带着批评的口吻说“你就是不服老”,其实他们,不过是希望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把控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希望按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我们常常说“多些陪伴”,而心与心的陪伴基于真正的理解。

  《皱纹》影评(九):Dedicated to all the old people of today and of tomorrow!

  无论什么样的作品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思考便是好的作品。

  于我而言看过三次,而最后的这次看的时间一直在人民医院里呆着,感动也更容易感伤。邻床的的爷爷刚来时傲娇说:“我一辈子没有生过病,连发烧都没有。这次来这看看检查一下就能回家了”,说这话时喘得不行但是依旧红光满面,精气神十足。第二天给弟弟送饭的的时候,看到氧气罐、心电图满满当当。好像这病是一夜之间得的。医生说:从未见过肺得病如此厉害的。第四天转省院,bless。

  好吧,扯回电影。电影本身话题是沉重的,阿尔滋海莫症。之前看过《依然爱丽丝》深感恐惧,对于人而言一生陪伴的人、经历的事情、看过的风景是此生唯一的财富,可是你就是无奈地任由记忆一点点消散,然后迷失了自我。看着本来一生圆满的大学教师爱丽丝最后被疾病折磨得连药物自杀都无能为力,我…

  而《皱纹》中埃米利奥的记忆一点点丢失,从钱包手表到最后基本的刀叉都忘记如何使用。以前看过一个节目说阿尔滋海莫症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无法治愈,最好的效果也仅仅是延缓。而当埃米利奥知道自己身患此症的时候心情可想而知。

  专业影评别人应当都写过了,我只是很想表达:生命从来都是脆弱的东西,下一秒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此刻请尽情活出自己。善待、尊重生命。

  《皱纹》影评(十):《皱纹》:老有所依

  《皱纹》:老有所依

  文/姜小瑁

  《皱纹》当是一部很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电影,它将笔墨付诸到一群被送进养老院的老人身上,逐步揭示这些老人们所面临的共同的难题,并通过几处非常细腻的情感描写塑造了一段相护、相依的友谊。这听起来似乎是个很俗套的剧情,但由于影片很成功地在观众和男主人公埃米利奥(Emilio)之间建立了某种情感认同,因而观众不再仅仅是这个故事的旁观者。观众与埃米利奥共同经历着迷茫、愤怒,一同被老人院中一对青梅竹马的老夫妻的恩爱感动,也分享着真相渐渐明晰时老人心中的那份震惊和绝望。《皱纹》不是那种廉价的催泪说教片,让人通过几滴眼泪去补偿自己的愧疚;它不断将观众引入一种对“爱”的期盼和赞美中——不论这个“爱”体现在爱人之间、病友之间,还是人与他的狗狗之间。

  由于《皱纹》的篇幅比较短小,但同时又搭载着十分厚重的情感,因而影片中许多场景的呈现都是极其精致。开场时,影片仅仅用了一分多钟就充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信息——老人曾是银行经理,现与儿子儿媳住在一起;他偶尔会误以为自己仍然年轻,自己的存在也给年轻的一代带去了不少负担;而儿子也丝毫不考虑老人的感受,在他面前大声抱怨没法准时去剧场。这些信息使人物和戏剧冲突在最开始就很强烈,但同时又为影片的进一步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换句话说,影片在很小心地保护着一个秘密,正好像它在很小心地保护埃米利奥的人生。

  这个秘密就是埃米利奥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老人是在影片过半时,因为工作人员偶然将药物分配错才得知这件事——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是这样。影片前半段的主要矛盾似乎集中在老年人与他们的子女之间——子女将老人扔在养老院一走了之,只有圣诞节才会来打个照面。甚至在埃米利奥住进养老院不久,儿子就在父亲的房子外面挂起了“待售”的牌子,表明了是没想让父亲回来。用埃米利奥的室友米格尔(Miguel)的说法,这里的老人都像被判了刑的罪人。养老院里形形色色的设施都只是面子工程,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镜头所及之处,总是一排排昏昏欲睡的老人。养老院中也有很活跃的老人,但他们都因为疾病变成了奇特且悲哀的人物,比如曾是电台播音员但现在只会学舌的拉蒙,总在楼道里念叨要给孩子们打电话接她回家却永远找不到电话的索尔太太,将老人院的小屋想象成东方快车的车厢、坚信自己正在前往伊斯坦布尔的罗莎里奥太太等等,而这些人也成了米格尔调戏和逗乐的对象。每天与埃米利奥一行人一起吃饭的安东尼娅总会把没开封的黄油、橘子酱、茶包之类的东西收起来,后来我们才发现这是她攒给自己孙子的“珍宝”,但孙子却并不领情。老人们像是被子女抛弃了一样,在养老院中或孤独、或结伴地生与灭。这似乎是影片前半段的锋芒,它将矛头直指向那些终将会步入暮年的下一代。

  但随着埃米利奥病情的明晰,影片不再将精力扑在“批评”上,而是转而刻画友谊和爱的力量。埃米利奥的“饭友”、老夫妻多洛丝和穆德斯托在这个转变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穆德斯托的阿尔茨海默症已经到了很深的程度,他完全无法生活自理,所以身体健康的老伴多洛丝就陪他住进了养老院,每日悉心照料。其他人都觉得多洛丝的这种付出完全没有意义,因为穆德斯托根本认不出这个照顾自己的人,但埃米利奥坚信并不是这样,因为每当多洛丝在穆德斯托耳边轻语,穆德斯托就会露出笑容。好奇的埃米利奥追问多洛丝到底说了什么,这便引出了老夫妻在十二三岁时的往事。那时多洛丝告诉穆德斯托,如果你能把天上的云摘下来给我,我就作你的女朋友。穆德斯托最后将多洛丝带上钟楼顶层,感受云从身边飘过,感动的多洛丝说了一句“你作弊”,而这三个字也成了失忆的穆德斯托与老伴之间感情沟通的暗语。

  虽然埃米利奥已经失去了那个可以跟他耳语“你作弊”的人,但他还有一个“弃暗投明”的好室友米格尔。米格尔本身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但他的病情没有急剧恶化,因此颇像个“开心果”般的角色。他和埃米利奥发誓绝对不会让自己沦落到住进养老院的顶楼,那个满是无法自理的疯子的地方。米格尔曾想尽各种方法帮助埃米利奥,比如在埃米利奥的胳膊上写小抄以帮助他蒙骗医生、帮埃米利奥系好衬衫的扣子以不让人看出他病情恶化、报假火警阻止医生对埃米利奥的病情评估等等。但米格尔的草率还是直接将埃米利奥送进了顶楼,间接宣判了好友的死刑。此时,他忘掉了自己“不进顶楼”的誓言,搬到那个疯人院般的地方去照顾埃米利奥,顺便还帮助了楼下的几位老人完成了他们的心愿、或充盈了他们的人生。米格尔总管埃米利奥叫“洛克菲勒”,因为埃米利奥曾经是银行经理。而现在,这四个字成了他们之间情感沟通的暗语;当听到米格尔这么称呼自己时,被阿尔茨海默症折磨的埃米利奥也会露出微笑。孤独的安东尼娅也敲开了罗莎里奥太太的“车厢门”,陪着她踏上了前往伊斯坦布尔的东方之旅。此时的我们或许不再会想起那些将父母抛弃至此的子女,因为爱的光芒暂时驱散了所有盘绕在生活上空的乌云——这是一群老年人、一群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自己与生活抗争的温暖故事。

  但影片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继续追踪了一位总在养老院中养狗的老人。这位老人应该是病情转轻、可以回家生活,而每天陪他上街的是一条朝夕相伴的狗狗。老人从买东西的店内出来时,狗狗的吠叫是让他集中精神于现在的保障;上电梯时,由于老人的精神暂时滑坡,狗狗的牵引绳被夹在电梯门内,幸好老人及时发现,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而这次差点酿成的悲剧再次将老人的精神拉回现实,正如他自己说的,以后再也不发呆了。不论是爱人、朋友还是狗狗,对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爱和陪伴才是终极的良方。药物的力量远不如精神的支撑这般强大。老有所依,并不是衣食住行样样顶配,而是在精神上的相依。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我们每个人都势必会受到病痛的折磨,希望那时,我们仍然可以有所依靠;也希望那时,我们仍然可以强大到可以被依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皱纹》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