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是一部由梦继执导,陈数 / 黄觉 / 王学兵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倾城之恋》影评(一):倾城之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祖上曾盛极一时的前清翰林白家连年衰败,坐吃山空,家道中落到连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白家六小姐白流苏出阁,白老太为了办一个体面的婚礼,向各房筹钱,老三白良越、老四白良泳两家互相推诿,妯娌之间为了小账斤斤计较,白流苏初感人世冷暖。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她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早上躺在床上看了一会儿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这才发现许鞍华导演的那版电影比现在热播的那版电视剧强了多少倍都不知道。
电视剧版根本看不下去,编剧把原本简单的故事无限丰富了一把,可是仍然看得我一头雾水——白流苏是那样的么?那个居然是范柳原??就像廖一梅说的,为了凑足电视剧的集数,编剧只能添加几个人物,再让男女主人公多一些纠葛。这就是我热爱电影远胜过电视剧的原因,前者才是精华,倘能在两三个小时里把情感刻画到极致,那是真的NB。
还有选角的问题,既然是《倾城之恋》,那就尊重一下原著么,不然就别打着那么好的作家和小说的幌子拍成另外一个故事,挂什么头卖什么肉就不说了。电影版的流苏那善于低头的娇羞和沉默中隐藏的固执,跟书里的一模一样;而周润发也充满了范柳原那种让女人既爱又恨的不怀好意的暧昧,他是让人难以抗拒的。电视剧是陈数和黄觉演的吧,演员是好的,可惜不适合,怎么看怎么缺气质。
早上躺在床上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这才发现许鞍华导演的那版电影比现在热播的那版电视剧强了多少倍都不知道。
电视剧版根本看不下去,编剧把原本简单的故事无限丰富了一把,可是仍然看得我一头雾水——白流苏是那样的么?那个居然是范柳原??就像廖一梅说的,为了凑足电视剧的集数,编剧只能添加几个人物,再让男女主人公多一些纠葛。这就是我热爱电影远胜过电视剧的原因,前者才是精华,倘能在两三个小时里把情感刻画到极致,那是真的NB。
还有选角的问题,既然是《倾城之恋》,那就尊重一下原著么,不然就别打着那么好的作家和小说的幌子拍成另外一个故事,挂什么头卖什么肉就不说了。电影版的流苏那善于低头的娇羞和沉默中隐藏的固执,跟书里的一模一样;而周润发也充满了范柳原那种让女人既爱又恨的不怀好意的暧昧,他是让人难以抗拒的。电视剧是陈数和黄觉演的吧,演员是好的,可惜不适合,怎么看怎么缺气质。
早上躺在床上看了一会儿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这才发现许鞍华导演的那版电影比现在热播的那版电视剧强了多少倍都不知道。
电视剧版根本看不下去,编剧把原本简单的故事无限丰富了一把,可是仍然看得我一头雾水——白流苏是那样的么?那个居然是范柳原??就像廖一梅说的,为了凑足电视剧的集数,编剧只能添加几个人物,再让男女主人公多一些纠葛。这就是我热爱电影远胜过电视剧的原因,前者才是精华,倘能在两三个小时里把情感刻画到极致,那是真的NB。
还有选角的问题,既然是《倾城之恋》,那就尊重一下原著么,不然就别打着那么好的作家和小说的幌子拍成另外一个故事,挂什么头卖什么肉就不说了。电影版的流苏那善于低头的娇羞和沉默中隐藏的固执,跟书里的一模一样;而周润发也充满了范柳原那种让女人既爱又恨的不怀好意的暧昧,他是让人难以抗拒的。电视剧是陈数和黄觉演的吧,演员是好的,可惜不适合,怎么看怎么缺气质。
《倾城之恋》影评(三):不能忘的白流苏
原是因为初三时偶然看到妈妈追的剧 剧中吴先生流苏流苏地叫着 不曾想竟是这么一位举止投足优雅到极致的女子 下一个画面 便是范柳原来信 流苏亲赴香港 带着一身的决绝 相见总是大雨 范柳原看到码头的白流苏 走近伞相碰 他伸手揽过她的腰肢 一把扯过 紫伞跃然掉落在地 雨中拥吻 原是因为初三时偶然看到妈妈追的剧 剧中吴先生流苏流苏地叫着 不曾想竟是这么一位举止投足优雅到极致的女子 下一个画面 便是范柳原来信"无比想念 船票办妥 乞来香港"流苏亲赴香港 带着一身的决绝 相见总是大雨 范柳原看到码头的白流苏 走近伞相碰 他伸手揽过她的腰肢 一把扯过 紫伞跃然掉落在地 雨中拥吻 这一个画面 在我的脑海中存在了八九年 甚至乎幻想会有如此一人 霸道潇洒眼中却只有她 便足矣 而这 也是为何八九年后仍念念不能相忘 再忆已是画外人
《倾城之恋》影评(四):有点失望
我是冲着片名看的这部电视剧,真的挺失望,张爱玲小说中的犀利、悲凉、世俗……带给我的震撼,在这部剧里我都感觉不到,有一种很不现实的感觉,而现实性正是张爱玲小说和现在所谓“冰淇淋小说”的区别。
上学时看的那些“冰淇淋小说”真的挺像是成人童话,看它总觉得好像有一层薄雾把我和真实的世界隔开了,有种模模糊糊,若隐若现的感觉。而张爱玲的小说则是畅快淋漓的,而这部电视剧实在是“美化过”的精装版,让人有一种看“灰姑娘”童话的感觉。所以真对该剧的编剧有点失望了,名著可以改变,但也要有点谱呀!!!形不似,神一定要似呀!!虽然零星也能蹦出几句原著的台词,可是已然没有张爱玲的味道了。
说实话陈数不管是扮相还是气质和我想象中的白流苏是很像的,但太正气了,不管是范柳原还是白流苏都是个俗人呀!!!最郁闷的是我其实很想看看这两个情场高手是怎么斗智的,结果就连全剧最应出彩的这个部分,也有一种吞吞吐吐的感觉,总之就是不畅快。
《倾城之恋》影评(五):倾城如此
一直很爱读爱玲的东西,尤其是小说。她的小说是荒凉的,这种荒凉全然不同于安妮宝贝之类很低浅地呻吟,在黑暗中糜烂,是一种落花流水中暗含地无奈和悲伤,从不是张扬的苦痛或者幸福。她喜欢红楼梦,虽然描写的年代不同,人物不同,她的笔下人物的一颦一笑间还是依稀见得到红楼梦中的影子。我一直觉得她是个天生的作家,正统文学史上也是近来才补上她的名字,这些都不重要。倾城之恋算是她的小说中温婉而稍带甜蜜的了,虽然始终都是两个人的猜疑,有保留的爱。白流苏和范柳原,他们一直没有很坦诚很轰轰烈烈地爱过,两个人迂回着,你退我进的战争。以前一直是不懂这种感情的,我所理解的爱情必是大开大合山摇地动,就想琼瑶小说中倾其所有的死去活来,或者是两个人心有灵犀虽然平淡但是默契。我不明白,他们两个人之间是爱情吗?还是只是一场交易?但是还是会为那个晚上的月光心中有隐隐的感动。即使不懂得也会在那种氛围里沦陷,耳边会有胡琴的声音。也是因着这篇小说的蛊惑,中学时最好的朋友放弃了那个对她很好长得很像柏原崇的男生,选择了一个单眼皮很爱而且有点点坏的但是却给她范柳原感觉的人,她很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白流苏,于是几乎是很干净利落的背叛了。现在想来,那时候的她也未必真正懂得,一个二十八岁的女人和一个三十二岁男人的故事岂是当初十七岁的我们所能明白的。即使现在也只是隐约觉得,大约她是爱他的吧。
《倾城之恋》影评(六):请讲一个纯粹的故事
但是,纵然是言情,但也未必要拍作一个满是正能量,强调着“人之初性本善”的片子。
有些地方,改编还是出彩的。
譬如:唐一元对流苏的一定的感情,同时也有个死要面子、纵容他的唐老爷;二人的婚姻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对抗,也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产物,富贵的结合。这个还是很到位的,有说服力,而且讽刺了所谓的名门望族的脸面工程。
再譬如:三太太和四太太婆婆妈妈,斤斤计较,出场便争来吵去;晃着算盘嗷嗷地叫;吵着要宝络的衣服;硬要流苏给他们买东西;逼着流苏交饭钱……将败家的大家庭,名为贵族实为市井的无奈与窘迫演绎得淋漓尽致。
再再譬如:加入两个被收养的女孩,至少她们的悲惨命运反映了战争的可怕和血腥,这在原著是没有直接体现的。
但是,有些地方,改编不那么到位了。
其一,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书中四太太最后是闹着离婚的。是因着世俗的见解见了白流苏的好,与她之前对白流苏的百般冷嘲热讽对比鲜明。这是一个反映旧时代女性迷茫与无知、追求幸福的很好的例证,足以加深电视剧的深度。可惜这部剧最终沦为了一场卿卿我我的言情剧。
其二,流苏也太善良完美了吧。还是白流苏吗?她应当是个很骄傲的女子,家族和世俗观念的打击,只是让她更加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当助长她急功近利的势头,连妹妹的对象也要抢去。可这样多的追求者,哪里还有范柳原的机会?
其三,不论是买药,还是范柳原救抗日女,还是宝络被赵秋生救下。让这部言情剧险些成了狗血抗日剧,甚至是抗日神剧,子弹简直一打一个准,不太符合当时7:1的中日伤亡率;英雄情结到底于贵族意识优越而爱面子的白家意义有多大呢?宝络和流苏是簪缨之家的闺秀,不是美国棉花庄园的主人,在那个时代连工作都不愿意找,甚至仗着闺秀不愿意出门,哪里会去医院帮忙呢?
其四,范柳原的情史很狗血,洪莲很惨但是意义不大,邱律师角色的涌入徒增笑耳,范柳原都不管事何苦突出呢。一般这些我都是快进跳过。
其五,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正房和偏房的孩子多多少少是有矛盾的吧。可是这却化为了流苏和宝络不合时宜的真心相待。并且白老太对此事应该有别的考虑,譬如怕别人说闲话,说她怠慢了姨娘的女儿,剧中没有反映。
只当言情剧看了,若要反映那个时代,依然是不够深刻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时代的事情值得缅怀,因为纵使过去,它反映了不同条件下的人性,而人性比情话更有价值与意义。
《倾城之恋》影评(七):越看越想骂街。。
其实开始我给的四星,看得挺起劲的,而且我觉得,陈数旗袍装扮,特别的优雅。后来我就改称两星了,狗血剧情几乎将我逼疯!!!说实话,尤其是最后一集,彻底击垮了我。实在难以忍受了。刚刚我妈说,怎么白流苏都演得这么做作啊这一集,我说主要是导演没给好戏分。。演不好啊,难演啊。。
还烈火中热吻,烧死谁。。
抱歉我一点浪漫气息都没有,我觉得既然加了战火作为背景,就谈不了什么所谓的浪漫了,只能烈火中永生了。是不是要是没有革命这条尾巴,中央八套不让播啊,难道怕太过小资影响观众的审美情趣及爱国情操么?我真的很纠结。
不是说不让革命,只是说,既然有了战火的背景,在这么浪漫的谈情说爱缠绵悱恻,换作我,实在是没这份牛掰的承受力。。。
本人太俗气,只能这样了,如有冒犯,多多包涵。
《倾城之恋》影评(八):很美的名字,凄美的故事
《倾城之恋》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却是在讲述一段不美的爱情,题目表面上流淌着的诗意,在故事中被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算计和现实冲得荡然无存。白流苏所要的无非是“经济上的安全”和一张长期的饭票,而范柳原的计划是要流苏做情妇而不是妻子。他们不但有各自的打算,还非常清楚对方的想法,范柳原直接了当的对流苏说:“我犯不着花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约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白流苏对此也很明白,“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只是希望流苏“自动地投到他的怀里去”,做他的一个情妇。这哪里有一点点的浪漫气息,分明是一场因自私而畸形的交易,露骨的交易,也是一次爱情的战争。这场交易从一开始就是明显的男人占主动和支配地位,但战争的到来却改变了一切,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使她成为赢家,由“二奶”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妻。 一场真实的战争打乱了爱情战争的秩序,在真正的战争面前,爱情的交易停止,爱情的战争也熄火了,当一切都要失去的时候,人与人的交流才变的真诚,彼此之间的爱情才除去了交易的色彩,相嚅以沫、生死相依,隆隆的炮火声中两人之间没有了精刮的算计,反倒是抛却了自己全身心的念着对方,“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在什么都有的时候对爱情挑三拣四,甚至游戏爱情;在一切都没有了,生命也受到威胁的时候,却无私的爱了起来,张爱玲真是把人看透了。 我们看到的所谓“倾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因相貌或仪态而产生的忘忽一切的爱情,却成了表述香港这座城市沦陷的状态。从这个词被恢复意义这点来看,张爱玲对现代爱情(相对而言)的描写本质上是对传统爱情尤其是传奇故事的颠覆。女人即使有了“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未必有使男人为之倾城的魅力,或者说,在现实社会中,很难有对女人的美产生“倾城”感的男人,甚至从来就不曾有过,“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全篇尾句正是这种思想的点睛之处。是啊,传奇里的故事往往很美,美的如同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让我们艳羡,但这些传奇真的是爱情的样板吗?未必。传奇故事中的爱情本是我们所向往的完美境界,但经过若干年的加工美化,尤其是被历朝历代统治者当作政治工具之后,其中的人物已经“面目全非”了,逐渐被神话,神一般都是完美的,这就更反衬出我们凡人的弱点和现实生活的平庸无味,正是基于对人们这种平凡的世俗状态的认识,小说才自始至终的在为本应成为传奇的故事进行改造或者说是还原,一切都符合日常生活的规律和逻辑,一切都是普通人应该做的应该想的,从而消除了神话传奇的绝对性、纯粹性和崇高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张爱玲的爱情故事中更多的是看到世俗的功利与算计。 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纯粹的高尚的爱情,功利与算计更符合我们普通人的思维与行事逻辑,虽然我们都不愿承认。所以,张爱玲笔下刻画的人物更多的是平常人,写的都是些“庸人俗事”,在这里没有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爱情,也不曾追问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讲的尽是琐碎的生命、混沌的烦恼,这些人和事虽然很俗,但却很能勾起我们的共鸣,因为作为普通人,生活就是这样混乱的、易变的、现实的、随意的,在这些“庸人俗事”中,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平凡生命的卑微可怜,悲喜不自知,“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当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却突然失语,因为那分明是我们自己的表演。 流苏和柳原未尝不想追求纯粹的爱情,当流苏听到柳原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时,一定会产生不顾一切去爱的想法,但作为普通人,生活更像是一种综合的协调,很难享受到那种纯粹的东西,更多的是在多种因素中寻找所谓的平衡。年近30且离了婚,在娘家受尽欺辱的白流苏在爱情上不可能再有少女般的情怀,能从“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里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的灰暗的家庭中拼杀出来,逃离开嗜着她的青春和生命的上海,已经耗掉了她所有的精力,对于爱情已经没有了梦想和憧憬,“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气”。爱情就是为了结婚,结婚就是为了有一张长期的饭票。这是非常现实的想法,在这种讨价还价的爱情背后,是普通人生活的主旋律,言情作品中轰轰烈烈、潇潇洒洒基本不会落在我们头上,即便“有这个贼心,也没那个贼胆”,这就是为什么如今恋爱的双方更多的是考虑工作、住房、存款等现实的经济问题,爱情逐渐被商业化,更像一场交易是啊,作为老百姓你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没有了经济基础,精神层面上的爱情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甚至是不切实际,一如小说中那苍白、模糊的月光。
《倾城之恋》影评(九):淡定美丽
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终于把36集的《倾城之恋》给看完了。
前半部分简直让我觉得这是一部女性励志大戏,在唐家,白流苏就是一个隐忍淡定的书香女子;结果后半部分遇上范柳原,这台词和剧情也开始走琼瑶路线。也难怪,这电视剧的改编权本来就是琼瑶老公买下的。本以为琼瑶公司自己会拍,后来看到演员表就觉得不可能了。陈数的眼里没有琼女郎的杀气,满脸疙瘩的黄觉也不可能是阿姨喜欢的菜。剧中还有一个演范柳原初恋情人洪莲的,长得也还OK,只是奇怪的是范柳原最初喜欢上白流苏却是把她当成洪莲的替代品,我是没发现她们有啥相似的地方,还有就是宝络怎么就这么快喜欢上了那个赵团长,不解。好吧,俺入戏了。
孙悦和沙宝亮以前也有首歌叫《倾城之恋》,当时那歌的旋律是相当的缠绵悱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太销魂了,唯一不明白的就是歌词里为什么要强调“这是一个自私的女人,这是一个自私的男人;这是一个平凡的女人,这是一个平凡的男人”。当然,看完这部电视剧,我是完全明白了这歌词的意思。所以,现实生活中,最能被老百姓接受的还是电视剧,哪怕它把张爱玲原著里的故事改得如何与时俱进,我们记住的、喜欢的还是那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千古誓言,以及那首美丽的片尾曲。陈数演的很不错,俺有眼眼喜欢她了,有时间再去看看《暗算》。
这段台词让我仿佛回到了琼瑶时代,陶醉其中:
白:你说我们两个到底是怎么了,在一起的时候老是隔阂着,可不在一起却又想着。
范:难道你还不清楚吗?因为我们相爱了。”
白:有这么相爱的吗? 爱得都快累死了。
范:爱有不累的吗?因为你心里太坚持,像古人。
白:你怎么还不明白呢?那是因为我心里有你。
范:我心里更有你。
白:最难风雨故人来,难,才更有味道……
一个城市的倾覆,成就了一段天荒地老的爱情。每当他们回眸,主题的钢琴声响起,每当独自思念,女声娓娓唱吟“美丽呀 倒影在心房 美丽呀 泪珠挂腮上美丽呀 花儿吐芬芳美丽呀 你让我慌张”,直到最后“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倾城之恋》影评(十):倾城而恋
在忙碌的间隙,看完了电视剧《倾城之恋》。我也说不出我是什么感觉。
战争下,国难前,确实是百态众生。有人流血牺牲,有人歌舞升平。
我理解允许人抛头颅洒热血,自然也允许人莺歌燕舞缱绻谈情。
自己选的总是有因缘,谁有资格评说谁呢。
几个女人,都是有各自的坚持。活得有坚持,也就没有白来世间走一遭。
出自钟鸣鼎食之家,文字自然不敢轻佻,不能屈就。什么都有,自由当然最高贵。
冷眼里还要挤出一丝温情,想这样才是理应的世界。
白流苏在婚礼上说:整个城市的倾覆,才有这一场姻缘。愿爱情像这座城市,永不摧毁。
难道整个城市的倾覆,只值得一场觥筹交错。
我也说不出我是什么感觉。天上人间,到底什么真值得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