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是一部由Thanit Jintanukul执导,Poramet Noi-um / Jaruwan Somtoa / Teerapat Yamsri主演的一部泰國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是一部关于七个青少年吸毒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解毒的故事。吸毒 不是因为学生有多坏,也不是因为学校的管理有多差,主要原因还是家庭环境有问题。青少年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再加上家长的不理解与强加的压力,经不起诱惑,最终走歧途。影片中的这些孩子很幸运,遇到了老师。老师自己办夏令营,边教育边劳动帮助学生戒掉毒瘾,给了学生从家中那里得不到的关怀与信任。 老师是朋友更是父母,教育的前提是爱学生,信任学生。
爱学生,教师更要有责任心,学生出了问题帮助他、开导他,“因为我是老师”。
《我的老师》观后感(二):看电影,就融进去
卫工CAI:老师,我向你道歉。是我误会了那些孩子,但是我很佩服老师能让他们有今天。老师你是怎么做到了。
老师:因为我是他们的老师。
空明的吉他声响起,镜头切换游移少年面庞,淳朴的音乐...全片第一次出现老师的笑...淳朴的电影,真挚的感情。
电影结束了。而回到现实,这样的故事,从未开始... 算吧,真正美妙的事物总不会在现实里出现。电影不是安慰,是要你进去,在心里劈造另一段生命,装有奇妙别人不能感知的东西...有时,仅靠那些,可渡一生...
不要联系现实,一点不要... 污浊了电影,夭折了许会诞生的另一个世界。
融进去,你就是WAN,你就是BO,你就是BOT,你就是TIEP,你就是AIK,你就是YOT,你就是PAN,你就是WAN,你的老师,就是PINIT,你们是在三竹的孩子,再三坠落从未被放弃的孩子。
《我的老师》观后感(三):一路有你
看了很多这样题材的电影,最深的感触,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扯淡的老师和家长。
我很气愤,气愤那个整天喝醉酒的父亲,将孩子扔在一旁,不闻不问;我很气愤,气愤那个没有人性的姐姐,当老师告诉她多关心自己的弟弟时,她却说,他吸毒与她无关,反正不用她的钱。
同时也很感动,因为7个孩子大多数都有爱他们的父母,更重要的是,他们共同有一个这样的老师,他们或许是不幸的,一不小心走上了一条弯路,但他们也是最幸运的,因为,在他们的人生当中,能遇到这样一个老师,对他们始终永不言弃。
每个孩子都应得到真正的呵护和关爱,无论是来自家庭的,学校的,还是社会的,就像那个老师说的,我们都有错,这么容易就让毒品接近了孩子。
最让我震撼的还是他们集体吸毒,最后险些丧命的那段,除了痛心,还有的就是愤慨,我们将孩子带来这个世界,却让他们承受这么多本不该他们承受的痛苦和磨难,这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在孩子们心中,或许想说的,感谢一路有你,无论是对于老师,对于家人,还是对于这群共患难的小伙伴~!!
《我的老师》观后感(四):泰影《我的老师》影评(低无剧透度)
电影是一种视听化的艺术形式,至于我曾一度崇拜美国电影的视听效,其完整的电影工业技术总能带来丰富的感官刺激,比如充满想象力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具有审美力的人设等等。这些东西无疑能让人如痴如醉,毕竟我们现在进电影院大都是为了看这些可以称为“美”的东西,然而我今天看的这部泰国电影《我的老师》,它是绝对说不上带有通俗性美感的一部电影,它很朴实,镜头朴实,语言朴实,甚至可以说,它的剧情也很朴实:一个老师帮助七个吸毒迷途少年重回正途的故事。在此之前,我没看过泰国电影,甚至东南亚电影我也几乎没看过,所以看到电影开头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一股粗糙感(并不是劣质),它的的却却是完全比不上同时期的其他地区电影的美术,随便举例我印象中的电影,美国那时有《2012》,《阿凡达》(这部真真是举世震惊)中国有《建国大业》《风声》(虽然不以视觉见长),然而,低成本无佳作是一个很好笑的论断(虽然现在高成本有佳作似乎更好笑),所以我对这部电影抱有期待。
看完下来,我的期待也无负的实现了,首先说剧情。
因为多线剧情交织又有一定的延伸,我看的时候倒是不觉得故事老套,甚至看的非常认真,故事基本涵盖了亲情爱情友情所有情,以亲情见长。几段剧情处理的很好,好到我观影中几度落泪,特别是wan和他的妈妈,pan和他的妈妈,至于爱情线的话,倒是略微有种凝滞感,然而或许这才是最真实的恋爱吧,以往看的大都可以说是标准化的,过于浪漫式的恋爱剧情,或者说过于缺少实感。中间有几处笑点挺好,而最后的一场戏我是笑着看完的,真真可爱美好,人与人的相互关爱和友善真的是让人,让人忍不住把嘴角扬的高高滴啊。
私以为wan的演技和剧情最好,而vot略微出戏(为什么感觉有点像王境泽),还有pan的确挺可爱,有点像段奕宏(???),咳咳有点偏了,虽然说我不清楚这几位演员的经历,但应该也不会演过很多戏,但是他们真的演的很好(vot最后的戏不错,一改我的印象)。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另一个译名(即本名)《三主》和《我的老师》都不是很好,老师这一角色的确是起中心骨的作用,但是内容却更多是关注这些孩子和家庭,而三主仅仅只是地名罢了。这种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其人物必定是具有现实性的,而一种带有现实性的角色,他的形象就不会是脸谱化的,而是多变的复杂的,事实上他们再一次重蹈覆辙不仅处于剧情考虑,我认为也是出于角色完整性考虑。
总的来说,这是个讲述社会底层人的带有爱的力量的故事,它其中所诉说的所有,都有一个主题就是爱,这部电影虽然讲这么一个吸毒者们(无倾向性)的故事,但是没有成人化的叙述角度(主角终归是孩子们),没有暴力没有性(唯一一处我觉得是小败笔,就是那个市场的小孩,不过也罢,那或许更真实),其中的毒品,莫多是一种使人沉迷的恶性诱导象征,所以本片少了很多冲击力,更多的是强调情感的宣泄和共感,教育片是最好的描述,而社会片更准确点。
观影中有哭有笑,这的确是种最好的感受。没有苦大仇深,也没有刻意的说教,只有温柔的力量包围着我,能看到这样一部片子,可以说是不浪费了这时间。
《我的老师》观后感(五):无处安放的青春
吸毒是个只有在警告宣传片上看过的字眼,对于像我这样“正直”生长的孩子来说,仿佛是一种遥不可及的东西。在看电影之前,我的认知中,吸毒者可以说和人渣是划等号的,可是电影中的吸毒者却是几个年少的高中生,他们吸毒的原因也着实另外意外,居然是那无处安放的青春。
年少的心灵是美丽而脆弱的,年少的孩子甚至会比成年人去思考更多有关生活的话题,他们能够敏感的捕捉到母亲微笑之下疲惫的眼神,父亲话语之间的失落,朋友嬉笑之后的落寞。不论生活在富裕或是贫穷,和睦或是破碎家庭里的孩子们青春的触角一样的敏感。他看到母亲独自支撑家庭的艰难,用年少的身躯日夜打工仍旧赶不走生活的厄运;他厌恶嗜酒如命的父亲,却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不愿意和她一起逃离;他有着令人羡慕的家庭和优秀的成绩,却因总是不能满足父亲的虚荣心而自卑;他无父无母,游离在社会的边缘,学校似乎是他唯一和世界的联系;他对生活没有不满,平静而美满,所以想要追求更加刺激。。。。。。每一个孩子都有对生活的困惑,而他们往往无力去改变,这样无力而渴盼改变的心情会让人有一种想要窒息的感觉,逃吧!!离不开现实只能沉醉在短暂的幻象中。
所以的人都以为孩子只是孩子,没有思考生命的能力,却没有料到原来每一个孩子都想挣脱命运的束缚,这无处安放的青春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倾听者,像老师那样愿意去相信青春的能量,愿意给予正面的力量而不仅仅是敷衍与漠视。
这不是一部讴歌教师伟大的电影,片尾一个村民问老师,不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到的?老师只是很平静的说,因为我是他们的老师。老师只是尽到了自己的本分,而所有去感慨老师伟大的人是否应该去反省,请恕我不怀好意的揣测,之所以会感到惊讶的人也许正是那些粗糙地活着的人,早就已经没有了倾听生命的能力,遗失了青春年少的感悟力,如果有人反驳在生存就已经困难的情况下,这样的要求是否太过分,我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从未因为肚子的问题皱过眉头,没有体验的人是没有发言权,只能说保留一份对生命个体的关注不需要花费金钱,不需要耗费体力,只要打开心灵雷达的按钮,也许只是这样就可以以成年人的成熟去包容青春困兽一般的痛苦与烦恼。
《我的老师》观后感(六):想法是好的
这部电影应该是写实描写乡村教师教书育人的一种精神,一种品德,一种追求,正基于此,所描绘的故事中,老师的关心与真情多于其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能够把这几个学生教育好,偶然性很大,只能理解为其用真情与关爱,感化了周围的人,感化了他的学生。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部关于教育方法,浪子回头思考的电影,更像一部歌颂无私育人,宣扬高尚师德的电影。由于这种原因,电影给我们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就比较少,没有感悟,最多只是感动而已。还有就是里面的坏学生,导演似乎是懒于区别各个学生的性格和特点,都是清一色的家庭困难,内心向上,外界影响,而且非常反常地,都比较听话,比较能接受老师的教育,叛逆的程度也相似,只不过是行为上的叛逆,实在觉得内心深处都是好孩子。现实中的坏孩子,估计要比影片中描写的复杂地很多,有着自己一套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蔑视主流的思想,排斥老师,特别是想影片中那样老好人似的说教方式。要想教育那样的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世界,攻心为上,单单如此谆谆教导的教育,能有多少成功?
《我的老师》观后感(七):3.20 13:46 周二
又一次证明了泰国的电影不得不说真的很棒!越来越喜欢看泰国的电影了。。 中国现在的电影讲究的是场面多么宏伟庞大金光闪闪,内容却是低俗,十个电影里有一个好的,六个色情,三个一般般的。。。泰国的却是感觉很朴实且透露着真情。
说的是七个男孩子是因为一些不好的事各自走到了一起,走上了吸毒的道路,家长的不理解,同学的排斥,村民的打骂。。最后因为他们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以及真情的付出,坚持带领他们戒毒,最终成功 的故事。但是也因为这些他们一起成长,一起面对生活。兄弟、朋友、姐妹。。。之间的感情,很多深交的朋友都是在学生时代。。
老师的话:“我们应该接受错误,让这个村子软弱落后;我们应该接受错误,让毒品很容易的就接近我们的孩子,我也有错,明明知道我的学生吸毒,我尽力帮助他们了,可我一个人做不到...”
是的,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可不能因为渺小而摇头说一句“无奈”。
身边很多人都这样劝过我,说现实本已经这样,你一个人无能为力?可我觉得我还有一份激情在,我当然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事情,我只不过想要让身边的人学会独立思考,清醒的分辨是非黑白,借用一位老师的话:
“出淤泥而不染的不只是荷花,还有芦苇。我虽做不了荷花,但我可以是一颗芦苇......”
教师节,送玫瑰花!玫瑰很难种植的花,就像影片所说的,孩子们很难培养!
看了真的很感动,回想起以前上学的时光,大学的我感觉不到这份真情,可能只是生活中的小事没有觉察到。。现在的生活我们要好好珍惜啊。。。
《我的老师》观后感(八):泰片已有超越华语片之势
客观地概括一下这部戏吧。影片的风格趋于唯美与纪实之间。这部戏没有绝对的主角,几乎人人都是配角,包括那位白发老师。正因为如此安排,才更加显得真实,而不像《卡特教练》那样,个人色彩浓重。几位配角的演出都很出色,尤其是那位卖米的妈妈,每次看到她出场就想到冯宝宝,想哭,胸闷。
说说这部戏的缺陷吧。2个钟的片长,略显拖沓冗长了点。白发老师的说教味太重了,但这个也没办法,就看导演怎么处理得更自如一点了。另外,戏剧的冲突和张力都太淡了,观赏性较低。这种题材香港台湾新加坡都拍过不少,唯独大陆好像没怎么出现过。可能学生吸毒不是一个“健康”的话题吧。
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是可以包容所有片种的。
我隐隐约约觉得,泰片已有超越华语片之势。
《我的老师》观后感(九):“七”
很多时候看一部电影是因为它的海报,这部亦如此。七个一字排开站在讲台下的少年,我想知道他们的故事……
他们吸毒,戒毒,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父母绝望,朋友远离,只有老师一直陪伴,信任。如果是你遇到这七个少年,你会扮演他们身边的谁?朋友?父母?老师?无法否认,我必定不是老师,我只是那群朋友中的一个,因为我也会害怕,失望。可哪怕纵然有千百万个理由,这样自我放纵与堕落都是不该的。
电影结束了,片尾曲想起。很久没有这么喜欢过一部电影的片尾曲,直到现在这首歌都还存在电脑里。每一次重听时都会浮现老师那一瞥转头的微笑。这笑里有欣慰,释然,轻松,也许更多的是祝福吧!一直很庆幸这是个真实故事,因为在这个故事里那七个迷途少年终又回到了这个不够完美,但值得我们努力,珍惜的真实世界。
当我们一次次追问自己为什么没有遇到这样的好老师时,其实更值得我们在意的是:我们为什么不做个这样的老师呢?从我做起,哪怕只能做到他的百分之一甚至微小到千分之一……
《我的老师》观后感(十):青春期躁动与不安
讲述一个老师帮助七个吸毒的学生戒毒的故事,暖暖的师生情,这种题材看过很多,这部片比较特别的是讲述他们走入吸毒这条道路的故事,青春期真的是一个非常容易犯错误的年纪。这时候的他们做事情都是靠着一时的热情与冲动的,对现状不满,想要独立自主,可是能力又不够条件不允许,于是乎就有这个时期的叛逆,似乎对所有的东西都不满,这种不满总是需要一个渠道去发泄的。
似乎我的青春期很平稳地就过去了,现在回想也未免有些许遗憾啊。无论怎样,继续寻找自己,那个最真的自己。不理世俗的眼光,不屑现实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