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是一部由范立欣执导,陈素琴 / 张昌华 / 张琴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归途列车》观后感(一):什么是真实?
今晚在清华美院看了范立欣导演的纪录片《归途列车》,感到每个镜头背后都下了不少功夫,带着诚意拍的,总体来说很可以。但有困惑,导演强调讲述农民工的故事,那么纪录片和故事片的界限在哪里呢?纪录片当然也是在讲故事,影片开始展示两代人的矛盾线索时,我就在心里担心后面会看到更为激烈的冲突,因为按照这个主题的逻辑以及故事片的逻辑,都应该有这样的冲突出现,当然这是真实的家庭悲剧,背后则是社会问题,看的人确实很冲动,但,看到父女发生口角和打斗时,仍然感到非常的不忍。那耳光一次次在公共空间里被播放,被怀着各种动机的观众所观看,这让人有点困绕。女孩突然转向镜头大叫“不是想看真实的我么?这就是最真实的我!”这一刻,被记录者猛然地把记录者从镜头后拖进叙事中了,这时不禁要问那个老套的问题:该怎么理解所谓的“真实”?
镜头切入到一个家庭最私人的空间里:少女们睡前的谈心、夫妻睡前的对谈、一个家庭除夕夜的激烈冲突……镜头如此深入到隐秘的个人不幸中时,是否真的捕捉到了在它到来之前“本来”的“真实”?
影片的叙事技巧以及背景音乐的使用等等又让我反过来想,如果以故事片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效果?比如,《三峡好人》里的男主演是个真实的小人物,他的个人生活和机遇对这部影片产生一种很好的契合。再打个比方:《卖火柴的小女孩》当然是故事,但它同样具有震撼力,而如果我们要拍摄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纪录片,要怎么才能恰当地呈现“真实”?
也就是说,这种通过真实人生剪裁出来的纪录片叙事和带有强烈纪录片风格的故事片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和故事片相比,纪录片有什么特别的功用、魅力,以及伦理。
最后,还是推荐一下,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看看。特别里面记录到2008年春运,南方暴雪,广州站旅客滞留的场景太可怕了,调动军队维持秩序,那场面竟然有点像是暴动了,人们挤来挤去,还有一个大叔呵斥一名士兵不让他翻栏杆。这似乎是当时CCTV上看不到的。
《归途列车》就是一趟往返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穿越列车,车上的人们正怀着可喜的心情驶向可悲的悬崖,电影记录下了他们的一笑一颦的生活点滴。作为地域的划分,农村与城市本该是平等存在的元素,它们不应该以经济为主要的辨析标准,我个人认为。一般而言,农民是农村的生产力,而工人则是城市的创造者,它们各自都在自己的地域推动着生产的进步,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看着这部片,我不由的想到自己现在,来到陌生的城市,在创享薪常态谋的一份工作,日子过得也算凑合,可在农村的父母,却还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我国当今的发展阶段,农村与城市似乎演变成了落后与发达、贫穷与富裕的代名词,在此不平等的国民待遇面前,便成就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纽带”生产力——“农民工”。生存于本该平等却并不平等的两个夹层之间的农民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催化着这种不平等现象的日益嚣张,可喜亦可悲矣。
《归途列车》观后感(三):被裹挟的命运
正值春运,也应景的看了这部电影,边看也边想起了我小的时候,父母也在外地打工,几年才能回来一次看我,然后没过多久他们又走了。
我很庆幸的是我的父母在我还未产生自己的观念的时候带我来到深圳,在这里接受教育,在这里遇见的人和事物让我成长为现在的模样。我曾经不止一次在夜晚一个人默默地思考,如果当初我在老家上完初中乃至高中之后,我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但我还比较满意我现在的样子,终究来说,在大城市生活会让一个人成长很多,但是也有一部分在我来到深圳后消失了。
如果你出生在一个经济条件落后的家庭,那么你来到深圳后,你的童年就基本结束了,从我看到街道上的高楼大厦起,从我攒了很久的零花钱买的机器人玩具被父母砸掉起,从我每天严格限制出去玩的时间要求在家努力学习起,从在出租屋里看到父母早出晚归我每天中午都要吃剩饭剩菜起,我的童年就结束了。当我还在江西新余外婆家的小板凳上看着《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我未来的命运是什么,书里没有答案,任何地方都没有答案,但是有些事就在未来发生了,从此改变了一切,而且从来都不管我愿不愿意。
如果说这部电影里的故事是中国千千万打工人的缩影,我们家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呢。我曾经说过,只要你还是一个社会人,你就不可能摆脱被社会被时代裹挟的命运,你会跟着大江大河的流向走,当然还是一样的,不管你愿不愿意。
《归途列车》观后感(四):归途列车
梦想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残酷,归途列车将一家以外出打工为生的农民工生存的艰辛潸潸道来,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虚假口号,有的只是真实,恰如片中张琴与父亲发生肢体冲突后对摄影机喊出的那句:这就是真实的,你们不是想要真实的吗? 贯穿其中的线索是决定回家团聚的一张火车票。影片开头,是广州火车站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场面拥乱不堪,民警,执勤士兵手挽手用身体抵挡汹涌的人群,上车时是拥挤不堪的人流,列车上更是摩肩接踵的乘客。当然了,还有那个绝大部分时间都传出没票的声音的售票窗口和窗口后边望不到边际的购票大军。 购票的艰难源自于回家的人数巨大,人数的巨大源自于庞大的外出务工人员,而这一切又源自于怀揣改善现有生活的农村中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 影片有长达三年的跨度,从06年一直到08年,穿插了诸多元素,讲述了购票的艰辛,工作的劳累,对亲人的思念,还有长时间无法享受到亲情的张琴对父母的叛逆。个中滋味,发人深省。其中印象极为深刻的情节是在08年的列车上一名乘客很带感情的说出了对北京奥运会中国金牌数量的期盼,还有张琴在酒吧打工时那些激动地观看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服务员。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得到的回报并不多,但他们依然期盼着这个国家的强大。这些来自底层的群体需要的其实很简单,舒适一点的生活以及家庭的和谐。就像张琴的父亲所说的那样:不需要挣好多钱,只是想生活得更舒适一点,老的时候老有所养就行。但是,简单的梦想并不能简单的实现,他依然需要为这个家默默承受。 不得不说,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虽然为这个社会做出了巨大牺牲,但他们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尽管技术密集型产业在逐渐成型,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支撑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仍然是那些劳动密集性产业,而该产业所需的巨大劳动力只能由这些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来完成。在异地,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劳动保障,社会保障以及医疗保障,甚至连仅有的尊严也被拿走,在外人眼里,他们只是一群没有感情,只知道机械劳动的准机器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与父母只能默默的承受,一年回去一次,享受一次家的温馨。只是在长时间的外出后,孩子的叛逆与情感交流的困难使这些家庭陷入新一轮的苦闷之中。 这些情节并不孤立,如果将范围扩大一些,农村很多地区只是他们的翻版,主力群体外出打工,剩下的仅仅是老弱病残。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社会问题,回家的艰辛,孩子的叛逆,适龄学童的流失... 将这一切归咎于移民潮有失公正,诚然,他们造成了些许城市混乱,但更多的是他们的抛家舍业造就了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或者更应该说,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以及政策的不合理造成了这些。改革开放以前包括开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发展的重点是城市,农村起到的是支援城市建设的作用。历史问题遗留到现在,开放的不仅是经济,还有广大农民不满足于现状的心理渴求,他们渴望改变现状,渴望更舒适的生活,因为单纯依靠农业劳动永远也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他们需要的不是吃饱而是吃好。但是国家并没有提供更多的机遇或者说政策支持。经济的发展富裕了国家,然而底层群体依然在为他们梦想中的生活奋斗,没有丢掉的不过是对国家的期盼。 影片的结尾定格在归途的列车上,梦想的差距有时候就是那一张纸!
归途列车,它的片名直译为“回家的最后一班列车”(The Last Train Home),是一部由加拿大华裔导演范立欣执导的纪录片。片子讲述的是一家人在2006年到2009年这四年中发生的事情。故事的开头是零六年的春运,一对来广州打工的农民工夫妇正在为回家的车票而焦虑,他们与一同站在购票窗口前的人群一样,都希望借这一年仅有的一次机会回家看看父母儿女。与此同时,他们远在家乡的儿女正在田间做农活,与同样留守农村的奶奶相依为命。重新与父母团聚的日子已近在眼前,但女儿却望着田地说道,她并不是很希望父母回来,因为每次的再会都显得有些尴尬。从小就与父母分别,被爷爷奶奶一手带大,与父母的感情已被光阴而磨得淡薄,这应该就是中国成千上万“留守儿童”共同的成长历程吧。“留守儿童”,这个中国的原创词汇,其中承载了无数家庭的心酸绝望,当然也有远方的父母那微弱却坚定的决心,“我们就是希望儿女不要再像我们一样……”,这就是不惜拆散家庭,离开子女的唯一原因,而这也是支撑这对农民工夫妇的唯一希望。但是,现实是很残酷的,尤其是在中国。在同班同学一个个都离开学校的压力下,女儿也选择了同样的道路,她搭上前往广州的火车,与十几年前父母的离家路别无二致。也许会有许多人认为女儿是任性的无情的,但是细想一下,那是一个连名字都鲜为人知的重庆某县的乡间,学校资源远远不及北京上海,女儿所在的高中很有可能是那个县城唯一的一所。在这样的前提下,能有几人可以与那些拥有一切最好的教育资源并且还会有优惠加分的同龄人一决高下?即使是那里最优秀的学生,恐怕都不会富有自信吧。“班里的学生都走了好多……”,当教室里三分之二的桌椅都布满灰尘时,女儿对大学的最后一丝憧憬应该也会被随之掐灭。
夫妇两人听到女儿辍学这个消息时,无疑是晴天霹雳,眼看女儿已经入读高中,离大学也就一步之差,却在此时做出如此的选择打碎了所有的希望。父亲不断的对女儿进行“思想教育”,期望她会回心转意,重新成为一个奋力为大学拼搏的高中生。他们并不理解女儿的选择,也不理解社会的变化。在十几年前,上大学对于无数农村学生来说还是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即使倾全村之力也要供出一个大学生,这在七八十年代是屡见不鲜的例子;但是,现在的农村却不复以往,许多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却选择在高中辍学,转而念技校或直接外出打工。这是在这无奈的事实下年轻人更加认命的选择。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有如阻挡他们进入大学的一条鸿沟,况且各种优惠政策也从来不会转而降临到他们这些被遗忘的考生。即使考上大学,也不再像十几年前一样,等于拿到一个铁饭碗,从此永远脱离贫穷。这些问题横亘在他们与大学之间,大学与希望之间,使原来的憧憬粉碎成不可信赖的泡沫。
女儿与父亲之间针对辍学这个问题爆发了一次激烈的争吵,父亲狠狠地揍了女儿。父母眼中“一意孤行”的女儿最终也未回到“正道”,而是在父母走后搭上前往深圳的列车,再次向未知的前途进发,或者说在向一个清晰的未来“重蹈覆辙”?
故事结束于零九年的春运,这一年的广州火车站不再似去年一般拥挤,只身一人返乡的母亲拿票进入检票口,她不会再回来了;家乡的奶奶年纪已大,母亲需要回去照料两个还未长大却已承载着对未来的希望的孩子。父亲望着母亲走向站台的背影,也缓缓地转身离开了。
“最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到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
“《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15日报道,有关课题组在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开展的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农村儿童中所占比例相当高,“留守儿童占农村适龄学龄就学儿童数的47.7%”。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普查时我国农村6-14周岁学龄儿童数量为14135万人。依据这个47.7%的比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应达到7000万人左右。”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0.95‰抽样数据,可以计算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计算结果为8.05%。2000年人口普查得到14岁及以下儿童总量为28452.76万人。依此推算,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在2290.45万人。”
“从年龄构成上看,除了0岁和1岁儿童所占比例较低外,其他年龄留守儿童基本呈均匀分布。6周岁及以上的学龄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65.28%。”
“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地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海南等省;在重庆、江西、四川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这些地区的留守儿童应该成为关注的重中之重”
“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集中了87%的留守儿童。”、
以上内容摘自: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段成荣、周福林)
“据有关资料显示,像安徽、河南、四川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打工的民工都在400万人左右”。
以上内容摘自《光明日报》
《归途列车》观后感(六):2009年的中国
(自己笔记而已)
中国的打工者和他们下一辈的矛盾实际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故事分四段:
1. 父母迫切想要回“家”,见到几年不见的老小。(20’)
承上启下:爸爸让孩子们好好读书,女儿无奈,表情下有话无言。(21‘)
父母回城(21‘)
2. 琴琴到大城市打工,由此进入“自由”世界,开始反叛。
转折:琴琴给爷爷烧纸,说到和父母的矛盾,哭了。(25‘)
琴琴看远山(28‘)
琴琴开始大城市打工生活。(30‘)说自由就是快乐
爸妈说不愿女儿来大城市打工(33‘)
琴琴同事说裤子是发往国外
女孩聊长胖,聊初吻,赚的钱寄回家,打工比学校好更自由,看书头晕
琴琴去城市里买衣服,做头发,喝酒(38‘)
父母说批评琴琴了后悔(39‘)
爸爸看琴琴(40‘)和琴琴一起吃饭,说起弟弟想她。(42‘)
父母电话琴琴问过年要不要一起回家。(43‘)
3. 女儿回家,和父亲矛盾爆发。
一起回家过年,挤车(和武警、乘客晕倒、乘客哭、亲子分散)(46‘-56’)
中国工人讲外国订单中国制造,讲外国金钱观念。讲到打工是“为了父母为了小孩为了生活”。(60‘)
回家见到儿子和老母(65‘)
父女冲突:琴琴说母亲带弟弟是无心,一定不会留下来(67‘)(对父母的“不顾家”心灰意冷+嫉妒?)
晚饭,妈妈说不勉强孩子,爸爸无言(70‘)
母亲祈福(72‘)
4. 琴琴和父母的分地生活,母亲回家。
琴琴去深圳,在夜总会工作(76‘)
大家一起看奥运会(77‘)
爸爸生病/琴琴在夜总会跳舞
爸爸的同事:不想挣大钱,只想过得舒服就行了,老有所养。(80‘)
妈妈说今年不如去年利索,人老了(80‘)
妈妈和爸爸讨论回去照顾儿子,怕儿子学不好又怕丈夫累,只能选一样(23‘)
妈妈回家照顾儿子(84‘)
父母打工,不求赚大钱,求孩子们学习好,不要走他们的老路。
女儿从小由祖辈养大,和父母感情淡,埋怨父母。打工是为了自由,走向外面的世界。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父辈的反抗。
中国人蚁一般的生存状态。
为什么第四段有散的感觉?也是父母和琴琴关系的走向?
《归途列车》观后感(七):全都不快乐
一年一度的春运春运浩浩汤汤,1.3亿的流动人口在他乡辛苦劳作一年后,终于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归途列车》将镜头放在了其中一个流动人口家庭上,通过平静的镜头讲诉着这个家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陈素琴和张昌华这对夫妻,在张琴还是一岁的时候就因生活所迫而出外打工,枯燥乏味的工作一直没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只有在和女儿通电话的时候陈素琴脸上才有笑容,在排了几天队终于买到回家的票时两夫妻才有释然的快乐。不过回到家里他们依旧有忧虑,陈素琴说,其实回到家里,也不知道跟孩子说些什么。所以无论打电话回家,还是在团圆饭上,父母与孩子的话题总离不开学习。
张琴是个向往自由的女孩,毅然放弃学业出外打工,当被问及快不快乐的时候,她说对他们来说,自由就是快乐。她渴望漂泊,渴望流浪,可是出来打工虽然比起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学习生活变得可支配一些,但她依旧要被捆在这个车间里。在卷完头发出来后,张琴在大街上走着配以欢快象征时尚的音乐,体现着张琴此时兴奋快乐的心境,她也是个叛逆的女孩,虽然父母总在嘱咐着学习的事,但她却毅然抛弃学业出外工作。她虽然和父母关系不好,但她心底依旧是想要父母同他们一起生活的,但是父母从未履行他们的话,依旧离他们而去,她心中多有不满,所以她在第二年的春节里她说出了自己的不满,她对弟弟说父母是不会回来管你的,从而引发了他和父亲的大战。这次春节回家应该无奈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却依旧弄得每个人都没能高兴起来。
父母与孩子因为自小长期分离而互不了解,孩子不知道父母的艰辛,只想要父母的陪伴,却又因得不到而在心底怨恨父母。父母不了解孩子,不知道如何拉近跟孩子的距离,只会嘱咐要好好学习,从而引发儿女叛逆的反感。最后引发矛盾激化后的爆发,造成僵化的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最终他们分奔两地,如同陌生人。
最后女儿去往深圳,开始全新的工作生活,此时以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讲述着老家奶奶和弟弟的生活,深圳女儿的生活,广州父母的生活,同一时空,本应是亲近的一家人,却相隔千里,不禁令人惆怅满怀。
父母为了生计被迫离家外出,女儿渴望自由却做着琐碎的无聊工作,儿子渴望父母却要忍受父母和姐姐皆离去的孤独生活,学习着无聊的学习。奥运会来临,举国盛世,却与他们无关,在广州站上写着,振兴中华,真是讽刺。
这个家庭是千千万万流动人口家庭的缩影,他们遇到的问题也同是无数留守家庭遇到的问题。
最后陈素琴终于决定回家照顾弟弟,或许这是个不错的结局了吧,只是最后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父亲的孤独又伟岸的背影上了。
《归途列车》观后感(八):短评
感觉有点凌乱。
不太喜欢太多拍摄对象跟拍摄者的对话,拍摄者过多地介入他们生活会破坏掉纪录片应该呈现的客观真实的感觉。在拍摄对象面对镜头回答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其实并不能很准确地表达他们真实的想法。因为面对问题时需要迅速地给出答案的这种行为是及其被动的,可能他们给出只是他们认为“有利于建设某种形象”或者是“提问者想要的”答案,可能会夸大其辞,用很多完全没必要的修辞,可能跟他们真实的内心想法截然相反,但是这一点他们却完全意识不到。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反应又是正常人面对镜头时再正常不过的反应。所以,即便是18岁的少女再怎么在镜头面前表演成熟和深沉,你还是能感觉到她内心的迷茫和不确定。
不管怎么说,能拍这样一部纪录片都是很有价值的工作。值得鼓励。
《归途列车》观后感(九):无解的困顿
人生充满了无解的艰苦与矛盾。父母没有错,他们的经验告诉他们只有读书才是农村人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女儿不听劝告便是叛逆;女儿也没有错,对她来说父母并没有给予她关心与陪伴,只会自以为是提出要求。春运的火车站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游子苦于无法回家责骂拦住他们的警察;警察或许同情这些人,或许责骂这些人是乌合之众,只会做一些丧失理智的徒劳挣扎。身处其中的人,注定无法挣脱束缚,身在局外的人或许能看见,造成这一切的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一种更为宏大的力量。农村经济不发达,人们只能为了生活背井离乡;交通设施不完善,人们只能“离家万里归无计”。值得一提的是,身处困顿的人们却能在电视前因为奥运会而欢喜自豪,不正是丹尼尔*戴扬所提及过的媒介事件的魔力吗?
《归途列车》观后感(十):炊烟起处是故乡
在采访中,谈及在西方视角之下,这部片子是否会使自己的国家丢脸。范立欣认为并不会,这只是对于中国庞大农民工群里现状的诚实表达。
影片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场景切换。从最初的广场大全景,广州火车站黑漆漆的人群如同蝼蚁,亦如一种隐喻般,显示了每年春运归家大军的生活情况。然后带入夫妻二人的生活,在简陋的住处用近景拍摄,隔着昏暗的光和门帘,观众都能感受得到那种生活的窘迫。黑场之后,场景直接切换,拍摄夫妻二人在服装厂的工作状态。他们打电话回家,询问女儿的学习情况,苦诉春运买不到火车票,然后场景迅速切换到乡村,女儿脸庞稚嫩,切着猪草。以及在影片后段,女儿在深圳舞厅打工时的放纵模样,和家中弟弟奶奶在田间劳作的状态,以及父母在外打工且身体欠佳的状态,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中国当代社会的家庭断层,也在此时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2008年雪灾,中国南方的公路铁路运营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火车站滞留的人们,在广场上等了五天,七天,十天,还是未能踏上归家的路。女儿怕是从没见过这样的奇异场景,总是在笑,却被母亲严厉呵斥了,因为过年回不了家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女儿若是站在父亲的立场上思考,又如何在此时此刻能够笑得出来。终是在历经千辛万苦后,得以回到家乡,在大年夜围桌吃饭。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仪式感的一件事,好像一年到头,无论其余的时间过得灿烂或是潦倒,能够吃上一顿和和气气的年夜饭,这一年便可以算作幸福美满。
但是冲突无法遮盖,终是有了那场父女的扭打。女孩子像头小兽一样,叫嚣着谁是老子,对着跟拍的摄像机说,你们就想看这样的吗?这段对我的震撼很大。在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摄影机架在那里,一定会对被摄者造成影响,可能是心理层面的,可能是行为层面的,那么是不是也会有表演的成分,镜头所记录下来的,一定最接近真实吗?这也是我保留的一个疑问。
片中的三个女性形象,代表了三个时代,奶奶是一辈子生活在农村里,认为好好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希望后代能够通过读书打翻身仗,梦想他们能够通过知识逃脱农村的环境。而母亲,在女儿仅一岁的时候便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母亲的天性致使她每次收到家书都会掉眼泪,但是经济条件又让她别无选择,她放心不下丈夫一人在外,也对女儿心存愧疚。而女儿,因为目光不再闭塞,她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向往的浮华,是否就是她所追寻的浪漫梦想,在打工的时候她说,对于我,自由就是快乐,终究也没有听从父母之言回家读书,而是只身前往深圳,踏上了最后一班列车。
父母的身体机能快速衰老,岁月不饶人,而归途列车要开往何方,答案只有思乡人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