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测量世界》影评10篇
日期:2018-06-29 03: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测量世界》影评10篇

  《测量世界》是一部由德特勒夫·布克执导,弗洛里安·达维徳·菲茨 / 大卫·克劳斯 / 德特勒夫·布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测量世界》影评(一):时空交错的隽永之感

  对传记电影有着莫名的好感,尤其是这种两条主线、时空交错的感觉,不能再爱了。 高斯坐在书桌前,足不出户; 洪堡一生远行, 环游世界。 洪堡在片尾提出的问题耐人寻味——我一直问自己,我和你到底谁走得比较远,又是谁一直在家待着? 思想终究比脚步到达的地方远一点吧。

  大爱高斯。从他唐突又腼腆地问第一次见面的Johanna——你订婚了吗?我就爱上了影片里这个自大可爱的高斯。举行婚礼时,他被迫发表几句感想。他说:”我不相信幸运,也从未想过幸运会降临在我身上。“听到这里还挺感人的,但是他接下来说道:”对于我来说,这就像一个计算错误一样。是意料之外的疏忽。“全场尴尬,他也发现自己似乎又说错话了,便匆匆收场。可我觉得他不能再可爱了。他的妻子也是个有趣姑娘,她紧接着在他耳边说:”我一直期待着你说一番这样的话。“大约是因为如此,我才会在这个可爱姑娘Johnna去世的时候涌上泪水,并对高斯怀有更深切同情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枯燥无聊,才开场几分钟时,我也觉得不知所云。可是当我深入看下去(尤其是爱上高斯之后),便体会到了这部电影里时空交错的隽永之感。这种感觉在片尾揭示得尤为深刻——这两个同时代的伟大人物生平第二次坐在了一起,这时他们都已白发苍苍距离他们幼时的第一次相遇,中间已横亘了数十年的时光。这数十年的时光里,他们在地球的两端,各自测量世界,一个孤独潦倒,一个名满世界。但是此刻,他们并肩坐着。洪堡说:”有人邀请我去俄国。但是旅途劳顿,资费巨大。我已经太老了。”

  高斯说:“还没有那么老。“

  ”其实我想在我死前去看看遥远的亚洲,去那里测量磁场。“

  ”那就去吧,去旅行吧,一定要去。”

  “真的吗?”

  “没有什么比有事要做更幸福了。我可以帮你计算,你测量好后把测量结果寄给我。”

  这样的一个结局可以使前面情节中所有的拖沓混乱得到谅解。一笑泯恩仇。大抵如此。 结尾和高斯去找康德的那一段大概是这部影片最出彩的地方。两个天才对话总是让人感动的。

  “我们还有什么?亲爱朋友。”

  “好奇心好奇心常在。”

  《测量世界》影评(二):丈量世界

  2014我与电影的约会# 8/60丈量世界这部剧中主要是讲德国数学王子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和德国自然科学家、地理学家的亚历山大·冯·洪堡用他们不同方式测量自己眼中的世界。高斯用他惊人的数学才华不出百步可以测得数据,而洪堡虽然没有像高斯有数学的才会,但是他的勇气让我感动。他用自己的脚步测量这个世界,实现了他儿时的梦想天地自然合而为一。我们没有像高斯这样的有数学才华,但勇气我想每个人都具备,甚至可以比洪堡更加强大,只是我们大部分的勇气都沉睡了,我们需要唤醒它们。洪堡说过凡是让你恐惧的都需要丈量,我想我需要一个开始带上勇气坚定内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这个世界去感受希腊的蓝,法国的浪漫,美国的热情,印度的虔诚,马尔代夫的与世无争,瑞士的宁静,西藏的纯净......影片中洪堡与他的朋友登顶最雪山的时候,洪堡说探索就是探险,探险就是永无止境行动。我要做行动派,跟借口理由等等说BYE。

  《测量世界》影评(三):一样的丈量世界

  生活方式选取不一样而已,同样的丈量世界。

  影片剧情很平淡,没有跌倒起伏的遐想,对两个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描述,传达不同的生活方式,都一样显得伟大

  老年的高斯和洪堡争论那一段很让人感触。洪堡觉得呆在家里是浪费时间,高斯觉得所谓的远行是如此的无聊,彼此不理解对方的生活而相互抨击。最后两人在监狱突然合作来丈量世界,那个画面温暖,那是一种认同别人也认同自己的欣慰

  两个人都明确知道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如此坚定不移,所以活得很有意思,至少他们自己认为自己的生活有意义不幸的是,我,以及身边的很多人,需要用高斯的生活方式谋求生活,获得这个社会的认同,而内心却渴望着,能够像洪堡一样,游荡在各地的不确定中。生存和生活有些难以平衡

  另外,乔安娜拒绝高斯后,高斯说的那句话印象深刻:我预测到了拒绝,但是没有料到你的理由这么公道。好无奈,跟理性女孩子谈恋爱,是一种高难度挑战

  《测量世界》影评(四):旅行家必须家财万贯,而宅男就只能学数学

  小时候崇拜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大学问家,司马迁朱熹那种,还有一种是大旅行家,徐霞客张骞那种。后来发现,这基本代表人类的两种本能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人类终其一种族都在做的事情古今中外,都可以被这两种方向概括,正如电影中的洪堡和高斯。

  德国人是最善于自嘲和自省民族。书中的每一个苦涩幽默都是德国人民族性的代表,俗的如高斯在新婚之夜跳下床开始写公式不俗的如高斯去找康德发现康德早已老年痴呆。但许多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不正是在这种看似脱离世俗行为产生的吗?他们如同历史天空中的双子星座,产生若有若无的交叉轨迹,然后又继续朝自己预定的轨道前进。他们还是小正太时的惊鸿一瞥,耄耋之年的互相讽刺与感人的结尾,都是两条轨迹相交时,给人类留下的如同印在镀锌板上的不灭印记

  但是旅行家必须家财万贯,而宅男就只能学数学。所以这个世界上,理科永远多于旅行家……

  《测量世界》影评(五):【测量世界】不明觉厉啊~!

  【剧情介绍

  两位天才的顶尖对决!一场精采绝伦的世界冒险!

  十八世纪末,两位德国青年分别以自己的方式「丈量世界」。一位是探险家亚历山大?封?洪堡,一位是数学家暨天文学家卡尔?费德烈?高斯。洪堡被誉为「哥伦布第二」,高斯被认为是自牛顿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天才。

  一八二八年,两人年事已高,同享学术盛誉,而且还各有各的一点臭脾气。两人首次在柏林碰面,但高斯人还没离开马车,却已卷入拿破仑战败后混乱不堪的德国政局。

  德国导演Detlev Buck也在本土筹备一部新片,把德语作家Daniel Kehlmann连续37周占据《明镜周刊畅销书榜首的《测量世界》搬上银幕,并且使用3D技术拍摄。这两部作品论起共同点的话除了畅销之外都有着交叉的人生激动人心的探险故事。《测量世界》主人公是18世纪末德国的两位古怪天才,分别是博物学家洪堡与数学家高斯,用着各自的方式在进行着“测量世界”,直到最后两人的生活才有了交集。写该书时的Daniel Kehlmann只有30岁。

  ==================================================

  ......对这种人物传记的电影总有莫名的好感,不明觉厉啊! 原来还是由原著改编的,马克了书目。

  ......两条线出发,记录2个天才的生活与成就,直到最后他们都老得不行了才遇到一起,原著此意就是证明不同空间的两条平行线也是会有交点的,好厉害

  ......高斯和儿子在看守所里,儿子说要离开德国,高斯站起来生涩的伸出了手,与儿子握手拥抱,这一刻心里很不是滋味。也许他很爱儿子,只是不知道如何用天才的方式表达自己。

  ......高斯的母亲,和他第一任妻子的人物刻画鲜明前妻去世的相当感人,好像高斯就失去了一个知音一样。第二任妻子显然不能和他达到同样的共鸣,从他不成才的一双儿女就知道,可怕的遗传啊。还有那位资助高斯的公爵,显然变得很搞笑,虽然愚钝但还是很支持科学人才研究。很多也是我事后百度到的,再一次不明觉厉啊!好神奇~

  《测量世界》影评(六):观影、读书,一点感想

  前几日偶然下载到这片子,下午儿子午休之后至返校期间恰好有一段空档,就一起看了。

  依然记得几年前读到梁文道推荐此书的书评激动地对儿子讲述高斯和洪堡的故事,梁文道的切入点是对知识本身的好奇——”因为我想知道”,学问之道似乎就这样单纯,单纯到令人景仰。

  图书馆收藏有此书的中译本,而且在我之前都没有过借阅的记录。借回之后,一家人都看了,除设想别致些,事迹还是那些事迹,语言实在枯燥乏味。原著在德国畅销时以幽默著称,所以总怀疑翻译缘故

  电影基本忠实于原著,且镜头语言远胜于乏味的中文翻译,双线叙述、人物塑造深远的幽默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呈现,基本达到了观影之前的预期

  这个故事最特别的其实还是作者构思,他把同一时代两位科学界的大师级人物放在一起做了次对比完美呈现了人生中两种可能极致:一个凭借先天资质,一个依靠后天努力;一个家境优越,一个出身贫寒;一个如圣徒般自律,一个与世俗生活有扯不断的关系;一个周游世界去探求未知,一个只愿呆在家里进行演算。他们的生活本没有交集,即便到了功成名就的老年时代也不过仅有一面之缘,是作者克尔曼硬生生地通过他的小说让两个人成为了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座,因为他们都做过测量这件事,一个通过计算,另一个通过亲历。

  影片中值得回味的幽默处颇多,不过需要在了解基础上进行体悟,然后才能会心一笑。比如高斯儿子在船上参与纸牌赌博,因为赢得超出一般人想象而被怀疑作弊,他告诉大家自己从小被父亲训练能记住所有的牌,然后接受现场测试,然后应验,有旅客道:”你父亲一定为你感到骄傲.”此刻,若观众回想到那孩子童年时代接受父亲启蒙教育过程,那个天才父亲无奈的叹息,不禁哑然失笑了。高斯的儿子后来成了银行家,他天才的父亲不会知道这样的结果。天才的成功凡人的成功有很大的不同。洪堡告诉他的助手,你要有热情,他完全忽略了一件事,他自己对于探险是热爱的,所以他才有热情。类似桥段不一而足,令这部本该沉闷科学家传记得到了适当的调和。

  《测量世界》影评(七):丈量世界:冷靜與熱情

  「一個人要怎麼理解這個世界呢?」這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外乎兩者:唯心論及唯物論。唯心論認為,這個世界從根本上,只能被人的理性所理解;因為人不能看遍萬事萬物,故人只能用理性理解貫穿萬事萬物的「普遍性」,去理解這個世界。基本上,唯物論反對前者的知識基礎,認為萬事萬物既然獨立於人而存在,那麼要去理解這個世界,只能先從感官著手,去觀察、聆聽、感覺,確定每一個獨立的事物的質性後,再將之分門別類,納入知識體系中。唯心論和唯物論的對立並不在互相否定彼此的存在,而是爭執精神和物質何者重要、何者才是能被人確實掌握的「科學知識」。而在哲學史上,解決唯物論與唯心論的對立,並將之統合的第一人,便是十八世紀的德國學者康德。

  《丈量世界》的背景,便設定在康德晚年的德意志地區,主角是兩位年輕的學者,一個是平民高斯、一個是貴族洪堡。雖然在知識上,唯心論和唯物論並非對立的,但若放在這兩個人的生活與追求上來看,便會知道他們相當地格格不入。雖然高斯和洪堡是《丈量世界》的兩個主角,但在故事中他們的人生其實沒有甚麼關係,完全是各過各的生活。高斯是平民,而且是窮人出身,而完全憑他的天賦而受到宮廷領主的賞識,以獎學金完成了學業。相比之下,洪堡好奇心有餘,但顯然沒有高斯那樣的天賦,因為他是貴族,所以有足夠的條件去揮發他的熱情,逃離一般人羨慕的生活,跑到蠻荒的新大陸去發現各種新奇的、前所未聞的事物。

  高斯和洪堡的人生沒有甚麼關係,而他們追求知識、發現真理方法恐怕也是天差地遠。當洪堡將他的新發現一樣樣地送回舊大陸、贏得眾人的讚嘆時,高斯其實沒甚麼興趣。在電影中,當高斯拿他的著作去給貴族老爺們看的時候,那些鱷魚牙齒和巨蛇骷髏都讓高斯視若無睹。因為高斯是天才,他也知道自己是天才;天才不關心俗世,不能被眾人所理解,所以天才是孤獨的。當高斯站在年老的康德前,恭敬的將自己的著作呈現給當世最偉大的天才,絮絮叨叨的說著身為天才的孤獨感,而期待能夠獲得康德的認同與讚美。但早已老眼昏花的康德無法給予高斯任何他所期待的回應,這讓高斯的世界立即崩潰,傷心欲絕的他回家後立即喝箭毒自盡,但卻被臨時趕來的約翰娜挽救回來。

  寫到這,先說說《丈量世界》的幽默感。電影裡有很多搞笑的地方,但這些笑點其實是很悶爆的;乍看之下容易忽略,但回神一想才會會心一笑。比如前面所提到,高斯自盡的時間是在晚上,而這個時候約翰娜本來是不會來的,而她跑過來的原因是要告訴高斯:我答應你的求婚!但說不出話來的高斯只能在地上邊打滾邊吼叫:快!先救我!而這個梗一直埋到結局,高斯和洪堡坐在牢房裡,當高斯氣呼呼的說他恨不得再喝一次箭毒自殺時,洪堡冷冷的在旁補刀,箭毒用喝的沒甚麼效,要用注射的,保證馬上就死,而自負的高斯只能回以驚愕的表情,那彷彿在說「原來自己錯啦!」其他還有許多,如洪堡吃人肉後還要嚴詞否認、洪堡的碎碎念、電影的旁白...等

  高斯是天才,但洪堡不是,不過這個事實對他沒什麼影響。事實上,知識突破的條件絕不只是智力問題,而另一種可堪稱天賦的條件就是:強烈的好奇心;而這就是洪堡與生俱來的熱情。洪堡從小就喜歡觀察自然事物,而這更勝於他應該擁有的貴族生活。而這樣的熱情是他不斷強調自己正在「行動」的原動力:他跑到新大陸,用自己的身體作人體實驗、寧願先救儀器而不肯先救朋友、當盜墓賊偷走原住民墓中的骷髏,讓人不知該佩服還是該指責。為了追求知識而不顧一切的熱情,是洪堡與高斯最大的不同點。洪堡的熱情及於一切,不管在精神上還是在現實中都是如此,於是他在新大陸時,用最堅決的態度反對奴隸制度,無視教會的警告,甚至要求他的法國朋友在工作時應該禁慾;但高斯的冷靜有時卻是冷漠,尤其到了他晚年時,他甚至不太關心現實世界,對國王的邀請完全沒興趣,只想待在家裡的書房,連親生兒子參與暴動而被逮捕的那一刻,高斯都不怎麼在意。

  冷靜與熱情的對比,就是高斯與洪堡的人生,洪堡用熱情觀察世界,但高斯卻冷靜的用數字分析世界。在這兩人之間,洪堡尊敬高斯,但高斯明顯地覺得洪堡不夠好。以電影中的台詞來說,「他們是兩條永不相及的平行線,但有可能會在一個他們都無法想像的未來產生交集」,比如說《丈量世界》原作及電影。在電影中,高斯對約翰娜說過一句話「能夠了解彼此的方法有兩種:真正的愛情與純粹的理性。」我聽不懂德文,這句話原作中又找不到,但我想真正的愛情應該不是單指男女之愛,而是一種因為執著而不顧一切的熱情,而這句話在電影中的化身就是洪堡。高斯可能永遠不知道的是,當他說出這句話時,就已經理解洪堡了。

  回到本文一開始所說的,唯心論和唯物論的對立,這樣的對立指得是方法上的,而不是真理上的。真理是單一的、唯一的,但追求真理的方法可以多於一種。《丈量世界》很巧妙以高斯和洪堡的一生,詮釋這種知識論上的差異與衝突,這樣的安排就像德國作家赫塞的《知識與愛情》般深刻,只是《丈量世界》多了許多平易近人的幽默感,小說如此,電影也很成功。雖然洪堡和高斯都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但《丈量世界》顯然不是描寫他們生平的傳記式電影,也不著重於他們的心理、個性,甚至可以說電影裡的高斯與洪堡恐怕與真實人物相去甚遠。於是這部電影嚴格說起來並不是歷史電影,但這樣創作性反而是我喜歡這個故事的地方。

  《测量世界》影评(八):我的人生不需要你的丈量

  Alexander von Humboldt、Carl Friedrich Gaus、前者是哥倫布第二,後者是字牛頓以來最偉大的數學家。影片描繪了兩位德國天才家的一生。

  丹尼爾‧凱曼以深沈而不著痕迹的幽默筆調,描寫兩位德國天才的一生,刻畫他們的渴望與脆弱,他們生命中的極端對比、其偉大與可笑,以及他們的成功與挫敗。作者以極精致的手法,巧妙結合了史實與虛構情節,全書豐富想像力難得一見,充滿哲思且震撼人心

  作者代表作之一《我与卡明斯基》與《丈量世界》均受到業內人士一致好評。

  本作品不由得讓我與《雲圖》做了對比,雲圖小說優於電影,本部電影也是同樣,但是劇情的複雜程度,邏輯的嚴謹性均有小出入。

  推薦人群:歐洲復古控 花癡女 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

  《测量世界》影评(九):那些孤独的探索者们

  在搜索科学家传记电影时偶然发现此片,算后知后觉了。高斯,一个从小学起就进驻于数学老师课堂神话中的人物,是成就难以计数而诸多光环加身的数学王子。洪堡,对于我们是更遥远而陌生的人物,但却是自然地理学的鼻祖,神秘美洲的解谜人。他们二人如何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用不同的方法实现认知世界的壮举,如何在险恶的世界中存活而不改初心,则是这部影片要呈现给我们的,一段关于这些伟大的探索者们的冒险之旅。

  影片基于同名原著畅销书改编,很精妙地选取了高斯和亚历山大洪堡二人的人生碎片并将其精巧地拼接而成。从表达方式上看来,影片试图将这些细节尽量处理地整体化和戏剧化。虽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努力与诚意,但整体上这些故事还是显得过于松散,也导致情节和人物诠释上略显生硬,未能触及更深的精神内涵。影片的制作则极尽精良,无论是德国平民生活场景,普法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抑或是由奴隶贩子、传教士和原住民构成的美洲殖民地社会,和原始而生机勃勃的亚马逊雨林,其18世纪的面貌都在片中得到了忠实的还原。影片在镜头运用和剪辑上也是别出心裁,各种意象的引申和象征不仅是主人公命运的写照,也是将两人本无甚关联的命运暗中连结的纽带。

  整个影片中,高斯和洪堡的命运只在二人的少年和耄耋时期产生过实质的交点,中间的部分则是两人并无相干的人生轨迹。这一关系由画外音巧妙地点出:两条平行线也有相交的时候。这看似不合常识的表述实际上刚好对应着高斯的研究成果之一——非欧氏几何,只有在曲面上的平行线才能产生交点。如果举一个和洪堡本人更相关的例子,他们就像是这个星球的经线,在南极点相交后分开,到北极点汇合并再度分离。

  从他们的人生伊始,这两颗永远闪耀于人类文明历史天空中的明星便遵循着迥异的轨迹运行。洪堡出身于显赫的普鲁士贵族,高斯则自幼成长在困顿的平民家中。洪堡自幼便为自然界变化万千的造物深深着迷,而高斯更醉心于自然纷乱表象下所隐藏的逻辑秩序。源于家世个性与兴趣的差异,二人踏上了相异的道路;但相同的是,他们都从事着前无古人的探索事业,用不同的方法和共同的精神来测量和描述这个世界的真相。

  1 洪堡

  提到洪堡(亚历山大洪堡),便不能不提及他的兄长,威廉洪堡,同样是德国家喻户晓的政治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其所建立的著名的洪堡大学作为欧洲顶级学府之一屹立至今。从片中二人家庭教育一段即可窥豹一斑,兴趣总是植根于自然的亚历山大在文化课上总是被哥哥的优异表现无情碾压。和稳重用功且“正轨”的威廉相比,亚历山大的兴趣被家里(主要是母亲)认为是和贵族身份不相匹配的旁门左道。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一般我们读到的“离经叛道”的富二代们,基本都成了声名显赫的泰斗级人物。

  亚历山大洪堡其实也是孝顺孩子,先是乖乖听话上了大学当了几年公务员,父母去世之后继承了大笔遗产,这才终于可以投身自己热爱的事业。电影的处理无疑有些过于戏剧化了,母亲病危之际,威廉在一旁哭哭啼啼,亚历山大却面无表情地一边接受母亲的责骂,一边神游四海去了,显得亚历山大不近人情一般。

  不论如何,有了经费,没了束缚,洪堡终于开始了自己的冒险之旅。他和法国植物学家邦普兰结伴而行,深入奥里诺科河流域的丛林深处,凭简陋的装备登上海拔超过5800米的钦博拉索雪山,不断要面临毒虫猛兽,严寒毒瘴的威胁。这段历险中,洪堡被塑造成为了一个性格鲜明的探险家形象:严谨而有激情,视科学数据和样本重于生命,矜持不近女色,认为人生而平等,反对奴隶制(和人渣哥伦布不同)。他的身上同样集成着一个欧洲贵族也是一个普通人的缺点:骄傲自负,把同伴的邦普兰当作助手,和食人部落分享人肉而不愿承认。可惜的是,这段惊心动魄而产出颇丰的旅程在片中也只是偏于猎奇而流于表面,没能展示洪堡的科学工作的细节。

  毫无疑问,洪堡的历险以及从陌生大陆带回的珍禽异兽,奇花异草,让他在整个欧洲声名鹊起,不仅成为拿破仑的座上宾,也被普鲁士皇帝认可并获得了科学大臣的职位。他的名声甚至遍及德国各个角落,甚至是高斯的耳中。

  2 高斯

  如果说洪堡当时所研究的算是显学,高斯的数学研究成果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标志性的成果,尺规作图正十七边形,被长官认为毫无用处。而集其半生心血凝成的巨著《算数研究》,资助他的公爵也不过随手一翻便弃之不顾,转而沉溺于洪堡带回的新奇的动植物标本之中。

  高斯运气并不算差,在他的学生生涯便被老师布特纳的赏识,在布特纳推荐之下,高斯受到公爵的资助进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最终回到家乡进行独立研究工作,至少不会太受生活拮据之苦。

  但天才的不幸在于其本性注定的孤独而不为人理解,他的身边大多都是些庸碌而未受教育的劳动者,纸醉金迷的贵族们也不愿花心思了解他研究的深意。当他怀抱自己的著作寻访仰慕已久的康德时,康德却已经因年迈和疾病神志不清,而普法战争中的时局动荡则把他的学生们从象牙塔中卷到了热血反抗的街头。

  唯一能和他心有灵犀又能给他带来温暖的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约翰娜。约翰娜曾经是高斯的同学,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女性,可她却一直仰慕着高斯的才华,能理解高斯的工作意义甚至作为高斯的灵感源泉。给人印象至深的是成年约翰娜和高斯的重逢,约翰娜用苹果作为道具,提出了曲面测量与欧氏几何相悖的关键问题(这固然有杜撰成分),让高斯眼前一亮,如获知音。有了约翰娜,高斯终于不再流连妓女们的怀抱,安定下来继续自己的事业。

  不幸的是,约翰娜因病早逝,高斯痛失所爱。之后高斯虽遵亡妻遗愿和她的朋友米娜结婚,但曾经属于二人的默契却早已随约翰娜而一去不返。组建了新家庭,有了儿女的高斯再度印证了自己的孤独,自己发明的一套用于记忆纸牌的小游戏,妻子和孩子们却搞得一头雾水,高斯也只能无奈叹息。讽刺的是,影片结尾处高斯的儿子恰恰是利用从父亲这里学来的记牌术得以脱身,而他最终也在美国立足并成立了第一家银行。这也是从侧面衬托了一下高斯的才干——即便只是学了个皮毛,也足以在俗世笑傲群雄了。

  3 相遇

  高斯和洪堡最终会面时,造型师尽量精确地还原了二人在书本上的经典形象,此时的二人均年岁已高。身世际遇的不同造就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始终不为人理解的高斯孤僻清高,对权势和繁冗的礼数极度厌恶;而多年身处高位的洪堡则显得诚惶诚恐,以图国王能资助其研究。洪堡极度尊崇高斯,试图让世人理解其伟大;而高斯却不愿卑躬屈膝,浪费时间。

  影片用了一个十分精妙的镜头来比拟二人的关系:二人在室内休憩时,一只钟摆将画面两端的二人分隔开来,往复简谐运动着的钟摆作为近景总是会挡住其中一人。这既是影片中二人故事穿插的概括,也是二人在本义和心理、地位的空间上存在着的难以忽视的隔阂。

  高斯不合时宜的举动引起了王室不满,之后又触怒了军官,洪堡百般劝解功亏一篑,遇到兵的秀才们都落得被投入监牢,但二人的隔阂也于此慢慢消解。高斯和洪堡,终于以科学家的身份开始进行对话,苦拉拉,俄罗斯,球体,磁场。在阴暗的牢狱中,白发苍苍的两位老人周身再度焕发出初征战场的勇者般的光芒。

  高斯和洪堡,那个时代的双子星。这两位伟大的学者似乎在各个方面都有着鲜明的对立:贵族与平民,富有与贫困,行动派与思想家,实验与理论,具象与抽象,炙手可热与无人问津。但他们似乎又没有那么地不同。非常喜欢小说中的一段话:“洪堡想象高斯正在透过他的望远镜眺望可用简单的公式概括其轨道的天体时,他一下子说不出来:他们谁跑出了很远,谁却一直留在家里”。

  在人类认知布满荆棘的疆界,二人无疑都是孤独的上下求索者。高斯的头脑非凡却难觅知音,成果意义重大但世人罕知。他一生没有离开过故土,纯粹理性的声音被纷乱的世事与人群的喧闹掩盖,这种人流之中的孤独如同湍流中顽石一般格格不入。洪堡则和同伴远离尘世,深入不毛,在文明世界的彼端寻找属于这个世界本质的东西。

  洪堡回到欧洲之后,固然受到了对于探险家最高水准的礼遇,但恐怕大家更关注的无非是那些惊险的故事和怪异的标本而已,又有几人真正在乎磁场洋流和自然地理呢。这样一个面对险境义无反顾的冒险家,却不得已被困在政治漩涡中畏首畏尾,对于洪堡崇尚自由灵魂,这等孤独恐怕要比独自一人踏上征途更加令人恐惧。

  高斯和洪堡并肩坐在一起,畅谈起今后的探索与勘明地磁场的计划,高斯计算起二人为数不多的生命。

  ——我们还有什么?

  ——好奇心,我的朋友,好奇心常在。

  支持着他们在孤独中前行的,好奇心足矣。

  ***

  特别注明:作品中的高斯和洪堡都经过了一定程度的艺术虚构,二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真实的事迹与生活细节等更多内容并没有反映在电影或小说中。网络上关于二人的资料不计其数,再次不做赘述。值得欣慰的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测量,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

  《测量世界》影评(十):你用什么去丈量世界

  韩寒的电影里有这么一句台词:“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这话如果被高斯听到,他一定会耸耸肩,一脸不屑的反驳起来,就像他反驳洪堡时一样:“寻找深藏在远方的东西,深入洞穴、火山和矿坑里发现它们,不过是巧合,不算什么重要的事儿。世界并不会因为这样偶然的探险发现而变得更加明晰。”

  几乎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整个南美洲的探险家亚历山大·洪堡当面听着这话,心里一定有无数句妈卖批不知当讲不当讲。

  洪堡出身王室贵族。小时候的教育方法是妈妈向歌德请教来的。他和他哥哥接受的在家教育,老师是十五位当时的各种名家大学者。他们的哲学课和物理课的老师是康德的得意门生赫尔茨,兄弟俩一次都没错过赫尔茨的夫人亨利特在家举办的沙龙,文人雅士在这里谈论上帝,谈论感情,彼此通信,“年轻时若怠慢了多愁善感的情怀,年长时就会有令人叹息的结局”。

  也许从洪堡9岁仿制出富兰克林的避雷针开始,他渐渐觉得靠近真理就必须身体力行。一边修着大学的课程,一边也搞自己的地下考察,一毕业就成了前途无量的矿业公务员。他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研究出了活体肌肉纤维导电性的问题;深入矿坑险些死于缺氧,于是改良出了全新的呼吸装置。

  外人觉得他仕途坦荡有理想,连席勒都想认识一下这个有前途的年轻人。

  但洪堡却急流勇退,毅然辞职。他要去新世界旅行、探险、研究科学。于是他和自己的伙伴邦普兰踏上了神秘的南美洲大陆。这一趟耗时持久、崎岖险阻的旅行最终让他功成名就,无数的山水以他命名,最早确定了等温线、等压线、洋流等等科学概念。

  回国后他的哥哥正在创办洪堡大学,“全世界最好的大学,办学方法独一无二,拥有全国最著名的教授,政府特别怕这所大学”。

  之后很多年,洪堡继续着他的自然科学研究,在学术界的地位越来越尊贵,达尔文称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旅行科学家”。

  然而,在二十多年后的这次自然科学研究者会议上,他遇到了和他观点与行动都南辕北辙的高斯。这是高斯几十年来第一次离开家乡。他们俩上一次见面是在皇宫里,算出了1到100和的乡下神童高斯专程来表演算数,以争取宫廷奖学金,而洪堡兄弟俩正在和国王一起吃一顿稀松平常的奢华午餐。

  几十年后的重逢,洪堡没有得到他或许期待过的一见如故和惺惺相惜。

  高斯说:“一个人独自坐在书桌前,一张白纸,一架望远镜,窗外是明朗的夜空,繁星可辨,如果这人在理解繁星之前能够坚持不放弃,这大概就是科学了。”

  旅行探险在他看来不过是巧合。高斯正是这么教育自己的儿子欧根的:“巧合是一切知识的敌人”。然而他那看起来不如他聪明的儿子当时并没有get到这个点。

  甚至国王亲自邀请高斯去做大学教授,他也拒绝了,因为他喜欢待在家里。

  他寂寞到只能与望远镜和白纸为伍,他想知道到底什么是“数”。

  有那么一刻,他的求婚没有得到肯定的回答,带着自己的毕生成果去见康德,也悻悻而归。他从康德的桌上顺走了一瓶箭毒,一饮而尽,想要就此了结自己失败的爱情和不被人理解的事业。然而,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他一直觉得这是个神迹,直到洪堡当面告诉他:“箭毒只有进入血液才有毒性。为什么?因为这是我发现的,而且我打赌你喝掉的那瓶箭毒就是我带回来的。”

  高斯似乎一瞬间就从洪堡这里发现了旅行的意义。但他也发现了,这个想要接受俄罗斯的邀请,再次前往远方去测量地球磁场的男人,居然连测量磁场的公式都不知道。

  他们终于能够相视一笑,不是因为懂得了彼此的大智大能,却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无知无能,和那异质同构的好奇心。高斯说:“去测量吧,把数据告诉我,我帮你算”。

  高斯的世界里没有远方,但他似乎又比谁都走得远。洪堡在俄罗斯的探险结束后,“竟一下子弄不清楚,他们中究竟谁走的更远,谁才是一直留在家里的那一个”。

  这几年这句话似乎很流行: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样要在路上。高斯和洪堡,本来分别在两条路上埋头狂奔,是上升的一切终将汇合吗?或是就像高斯做出的非欧几何论断:两条平行线总会相交。

  而高斯那看似不太灵光的儿子欧根,带着“我将来该靠什么生活”的问题,在前往北美洲的船上突然发现了自己的记牌绝技,小时候爸爸教过他乔尔丹诺·布鲁诺记忆法,他这才突然搞懂了。他不仅一下建立了自信,更是在船上收获了爱情。上岸后的欧根一步步奋斗成了美国国家银行行长。

  这不是读书,也不是旅行,这是另一种可能性,这是另一把丈量世界的尺子。这种可能性,洪堡没见识过,高斯也算不出。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无法为有限的生命做好全部的计划,却总能跟着好奇心的指引做出跟自己的生活最强相关的决定。这个决定无所谓正确与否,危险与否,但它总让做决定的人不无聊、不后悔。

  洪堡知道:“死亡不是生命之火熄灭前的那几秒钟时间,而是那之前的长期衰弱过程,是经年累月不断延伸的衰老。一个人还活着,但他同时也在消失,他的壮举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烟消云散,而他居然认为仍可长存。造物主正是这样安排死亡的!”

  亚马逊河边的人无法理解这些来自远方的陌生人:“人生见了鬼的短,为什么还要去冒险?”

  邦普兰告诉他:“正是因为它的短暂。”

  写到这里,我扪心自问:

  你用什么去丈量世界?或者说,你还是愿意继续被这个世界丈量?

  微信公众号:

  池晓题大作

  ID:troublecx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测量世界》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