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摇滚指南》是一部由陈佩斯执导,陈佩斯 / 李琦 / 刘金山主演的一部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其实这应该叫《96金属乐指南》,陈老师这么起,也就认了,毕竟陈老师很虎。这短片的生猛气息,那股子又粗糙又破罐子破摔的劲头子,现在你想在当代导演中找到一个,太难了。你看当年李琦、刘金山、姚二嘎的盲流演技,现在的演员能有吗?一个浑身爬满臭虫的乐队,多么垃圾乐的设定。陈老师跨界运作,让垃圾乐的配置瞬间上升到金属乐。那解放天性的脏话训练,什么都舍弃的不顾一切,真是什么时候拿来都是可以套用的摇滚乐队不变的成名法则。在陈老师遭受排挤销声匿迹后,李琦变成了只会大声嚷嚷的所谓喜剧演员,刘金山干脆都没什么片子可拍,剩下个姚二嘎老师,已经西去。如今的陈老师搞话剧,偶尔在朱时茂的电影里露一下脸,也算是在电影行当里废了。遥想当年,真是让人唏嘘。
2014年8月12日
《96摇滚指南》观后感(二):q&a 你可别侮辱我的摇滚乐!这是我的理想!
-"你的偶像是谁?”
-“你认识贾宏声么?”
-“你的理想是什么?”
-“Roll Over Beethoven and tell Tschaikowsky the news!”
-“你有freestyle么?”
-fk,“Never Mind The Bullocks,Here's The Sex Pistols!”
-"time time again I ask myseft"
-“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
-“less is more"?
-fuck you,“less is boring”!
-“设计中的设计!"
-Architects are pretty much high-class whores.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fk yo!!!!
fuck the world!
fk rock n roll!!!!
fxxxxxxxxxk!!!!!
《96摇滚指南》观后感(三):误读还在继续
影片96年摇滚指南讽刺的不是摇滚,是每一颗不安躁动的心,20多岁的呆鸟,guojia机器面前微不足道的炮灰,他们作为新社会改革的新浪潮,通过自己努力却是一个一个的背景音乐,他们只是一个酷爱生活的观众,旁观者。赢,赢的不精彩,活,活的不自我。一群呆鸟被资本运作,然后挥之即去,成了盲流子,最大的赢家,却是一个叫沙皮的二转子,沙皮叫沙皮可一点不傻逼。 1996年盲目跟风摇滚的人多之多,摇滚作为一个国外的文化运动,在国外摇滚本身并非主流,又有多少人能明白?这里不乏那些所谓的大牌乐队。就在与此同时,1995年金武林先生的首张专辑严肃乐园发行,就在黑豹乐队、唐朝乐队、超载乐队还在唱不要让自己流泪、飞翔鸟、距离等等的时候,金武林先生却唱出来:真想把你们全都憋死,我自己撞死在墙上等等有独立思考的歌词,这一切都***摇滚了。 此时此刻,应该拷问摇滚乐到底是什么,它是独立的,它是非主流,当成为主流思想,那么它必定不是摇滚。 1996年,一群呆鸟误读国外摇滚文化运动,把他们自己包装成了另类,但是距离摇滚乐本身差之甚远,(2001年我在著名摇滚乐杂志通俗歌曲有一篇短文十种爱摇滚乐的可爱人士)。 2000年,在中国是说唱金属年,那一年的风头正劲的是伟大的ratm乐队,ratm乐队每每演出挂出的都是格瓦拉画像,要知道格瓦拉是左派思想的代表人物,作为自由思想的美国,在那片土地,ratm乐队就是摇滚,可是作为中国思想本身就是zuoqing,还要拿出格瓦拉的画像,你说这是不是流行? 陈佩斯作为一个演艺世家,科班出身,对表演艺术却有着更独立的想法,1987年因为出演《京都球侠》他获评百花奖最佳男配角,这是内地影坛的最高奖项,但他拒绝领奖,1999年与央视对薄公堂,一个艺人没有了舞台,等于没有了生命。他无所畏惧。他最摇滚。 20多年转瞬即逝,有人把艺术换成了钱,有人变成了大老板,有人还是个穷光蛋。有人说是列侬的儿子,有人吸了毒,有人还跳了楼,有人进了精神病院,有人住了监狱。 陈佩斯先生,独走一条路,不给主流充当着分子。他还是最摇滚。 如果说,国外死过一个卡夫卡,一个梵高,那么中国死了无数的卡夫卡,梵高。
《96摇滚指南》观后感(四):说的不就是你么
“摇滚乐”是什么?所谓外行倒是容易定义。我想自认为自己已经是圈儿内人士,反倒不好定义了。给这片儿打分很纠结。刚看一短评说:很不理解给这片儿打1星到5星之间的人。没错。鄙人认为说的很对。这片儿某种意义上讲有些夸大和极端。也许是为了戏剧效果吧。
我突然想到,国内这些年的音乐节,去的乐迷们,这说的不就是你们么?我相信凑热闹的、臭显摆的、各种露大腿、狐朋狗友组团借机疯闹的、奇装异服到处抖骚的人占90%吧。真想不通,一个黑死的舞台,竟站了一大堆齐B小短裙加高跟鞋妹妹。我说你是约炮啊还是站街啊??不好意思,扯远了扯远了,偏离主题了。接着说短片。陈导啊,你不仅侮辱了朋克,您连华丽金属、激流金属和一切跟金属沾点边的流派都赤裸裸的讽刺了一遍。当然。我还是相信您的。您是艺术家,不至于这么愤青加搞不清状况。您真正要说的,是一大批国内土生土长的,那些不知摇滚为何生、摇滚为何有的看似有些狂躁无脑热血荷尔蒙分泌过多无处发泄的形式主义跟风加没有判断能力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又不懂历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摇滚追随者。
其实,不管是核还是伦还是任何形式的”摇滚乐“,最本源的是一种态度,大牌乐队自己都不会过分纠结于到底是什么流派,某某歌到底什么意义,不会为了创作而创作,也不会为了迎合大众而改变自己,这就是”摇滚“的魅力之一。 至于外表上的文章,有的乐队可能红极一时,但真正牛逼的乐队不会因为外形个性而得到历史的尊重。真正艺术家的思想只不过通过音乐这种形式表达出来而已。
所以,不要轻易说,我喜欢“摇滚乐”。我的音乐风格是摇滚。穿条花了半个小时才勉强穿进去的皮裤,弄个满身是刺儿的PU篓子,留个大长头发,穿个尖头儿皮鞋,弄个吉他弄个鼓的就特么摇滚了??这个还好,起码形似,现在大陆主流电视台弄得那些无脑主流音乐唱歌选秀节目,一帮商业化运作的被包装的流行清新二逼小青年们,词儿不是你们写的,曲不是你们谱的,拿个不疼不痒流行上口旋律表达你爱我我不爱你之类的垃圾歌曲,配上一个鼓一个吉他一个贝斯,恬不知耻的在那儿说我们是摇滚。。我说,你们丫还是带个美瞳整个下巴穿个短裙露个大腿去老老实实的唱流行歌曲吧,别特么侮辱摇滚乐了行么。。
写到这,我发现我这篇影评没有主题。。真是不好意思,鄙人文笔很差,写文章都让看的人不知我到底想表达什么。。真是二逼愤青。。
行了,不写了,再写就更显着自己没文化了。。
《96摇滚指南》观后感(五):德艺双馨,几十年没有浮躁的喜剧艺术家,就只有他了
小品是一种带有剧情的娱乐节目,从第一届春晚到现在,登上主流舞台已经将近四十年了。每年春晚都不乏精品小品,也不乏新人登场。
可有一个人离开春晚,甚至离开大众视线快要二十年了,观众们还是忘不了他。近几年“最希望出现在春晚的人选”投票中,他一直力压众人占据第一。
他就是陈佩斯,1998年之后,他再也没有在电视上演过小品,从那之后,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只有立白洗衣粉的广告了。
(陈佩斯出演立白洗衣粉广告片)
我关注了陈佩斯在知乎上的个人账号,发现他在上面的问答和交流都是有关喜剧理论和舞台表演的。他专注艺术理论,不去谈论除此之外的其他事情,这样的人媒体也不怎么采访,自然也火不起来。
很多人喜欢将他和赵本山比较:两人都是人民演员类型,都在春晚上留下过经典作品,也都演过电影,都有自己的公司,也都渐渐淡出了公共视野。两人相似点颇多,但是却有很大不同,要我说,本山叔在艺术上的钻研跟他差远了。
赵本山的作品来源于他自己的生活,更加通俗,把观众逗乐就可以了(尽管这一点现在绝大多数喜剧演员都做不到)。但陈佩斯的作品追求的是通过一些戏剧化的手法来表现问题,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
陈佩斯可不仅仅是一个小品演员。
八十年代,在父亲陈强的建议下,陈佩斯开始研究西方喜剧,他和父亲一起出演了《瞧这一家子》。那也是十年浩劫后的第一部喜剧片,在那个时代,艺术领域流行“伤痕文学”,回忆过去的苦痛,《瞧这一家子》是个异类,也是里程碑。
车间主任老胡(陈强饰演)有两个孩子,女儿嘉英,儿子嘉奇(陈佩斯饰演)。嘉英与修理工郁林相爱,在工厂搞技术革新,却不为老胡所理解。儿子嘉奇(陈佩斯饰演)是文工团话剧演员,没有受到良好教育而有些好逸恶劳,成天无所事事,和朋友瞎溜达。
(《瞧这一家子》中的一家子)
一天,嘉奇和朋友大阮及大阮的女友张岚(刘晓庆饰演)去公园划船,嘉奇误以为一女孩落水,跳湖去救(其实女孩没落水),但是这却给女孩的姑姑小红留下好印象,巧合的是小红和张岚都在国营书店工作。
(由陈强饰演的老胡)
镜头一转,老胡也在大家的鼓动下喜欢上了新科技,到书店买科技书籍,却与营业员张岚吵起来,小红发现后过来劝解,温柔耐心的小红给老胡留下了特别不错的印象。
之后嘉奇因为话剧演员的身份被张岚邀请到书店帮助排练节目,错别字百出,大闹笑话,但小红愿意鼓励帮助嘉奇,在这种情况下嘉奇爱上了小红。与此同时老胡女儿嘉英搞的“光电探纬仪"出了故障,老胡下令停止试验,但在大家的呼声下,老胡决定帮助女儿,自己也投入技术革新中去了。
(饰演张岚的刘晓庆,那真是一个唇红齿白)
国庆节前夕,郁林和嘉英喜结良缘。老胡请来张岚,嘉奇请来女友小红,张岚、小红一齐来到老胡家中,老胡、胡婶错把张岚当作未来的儿媳。恰好在这时大阮赶来接走张岚。大家才知闹了个笑话。小红和嘉奇幸福地依偎在一起,故事也在和睦中结束。
这部电影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更不像现在的大片有花哨的特效,电影都是一些生活中琐碎的细节,吵吵闹闹、平平淡淡地勾勒出一幅平静如水的小人物的生活画面。
整部电影对笑的把握很有分寸感,适当夸张人物的性格,情节欢快、跳跃。方舒、陈佩斯、陈强、黄玲、刘晓庆等80、90年代中国最活跃的电影人,精湛的表演令人回味无穷。
电影采用实景、实地拍摄,影片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较强的时代感。虽然朴实,但这样的电影出现在1979年,紧挨着那个特殊的年代出现,已经属于里程碑式的事件。
这部电影让十年动乱中的大众终于体验了一把开心的味道,从这部电影开始,中国人民的生活即将进入繁花似锦欢歌笑语的八十年代。而喜剧技艺越来越娴熟的陈佩斯开始频繁亮相大银幕,此后的“二子”系列电影,深刻地反映了个人与时代的冲突。
这是属于陈佩斯的黄金时代,同一时期,他演了《二子开店》,讲的是当时没有考上大学的待业青年二子与朋友麻杆开店的故事。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复苏,一波创业热潮到来。但是这些年轻人没有资金,没有经验,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焦虑万分。最后,二子父亲老奎的存折解决了问题,在当时人们还没有什么存款的情况下引起了挺大的反响。
同样这个时期,大量新的文化和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有了冲突,就有了《瞧这一家子》。
正是在80年代,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了《吃面条》、《主角与配角》等。
其中《主角与配角》更是公认的肢体、语言、包袱、内涵等俱佳的春晚小品MVP。
很多观众不知道的是:陈佩斯的喜剧触角伸得很远,他还出演了一个颠覆自身形象的角色。90年代摇滚乐火爆,但是自打窦唯他们94红磡的巅峰一过,摇滚变成了一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江湖。
陈佩斯便拍了讽刺这一事实的《96摇滚指南》,这部极具邪典气息的短片是陈佩斯最怪异但也最露骨的作品。他在片中扮演一位摇滚经纪人,不仅造型十分杀马特,还称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是垃圾……
(陈佩斯在《96摇滚指南》中的造型)
这个“另类”摇滚人苦苦挣扎找不到“优秀”乐手,却在三个挠虱子的民工身上找到了灵感,组建了臭虫乐队,又在捞到钱后迅速解散乐队,3个民工不仅丢了工作和家庭,还失去了所谓的摇滚梦想。
陈佩斯主演的反映新时代生活,讽刺社会上不好现象的电影不止这一部,还有一部短片《人与电话》,深刻描摹了人被工具绑架以后的情景,与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社会现实意义。
20世纪末,经历了与某台的矛盾,陈佩斯创立了自己的大道公司,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舞台剧上。大道公司的第一部话剧《托儿》便获得了4000万的票房,之后的《阳台》更是被上海戏剧学院选为教学案例。
不仅拥有这些优秀作品,陈佩斯的艺术态度也让人起敬。当年他与某台闹掰,一个原因是因为某台发行的VCD中未经他和朱时茂同意收录了他俩的9个小品,之后状告该台,虽然胜诉但是自此也与该台大荧幕无缘,多年后陈佩斯谈起这个依然是不觉又什么错误,这是一种骨气。
到现在,陈佩斯除了亲自上阵话剧表演,指导新人喜剧表演外,其余时间就是在钻研话剧表演艺术,提炼总结艺术表演理论,试问,现在还有哪个演员的表演态度能和陈佩斯相提并论。
(陈佩斯在知乎上回答与表演有关的问题)
德艺双馨,傲然风骨,这样的人堪当艺术家三个字。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自己好的东西应该留下来让观众欣赏,有人继承,至于奖项什么的,太假也与自己无关”,这就够了。
庆幸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还有陈佩斯这样的人民艺术家。
《96摇滚指南》观后感(六):人民艺术家陈佩斯先生
我一直以为,陈佩斯先生虚浮荒诞的表演下面有一颗学院派的心。作为世家子弟与科班学员,他的艺术始终未曾脱离专业化的范式与规训,无论有着怎样诡诞刻奇的创意与荒腔走板的表现形式,其作品的追求、意向和节奏始终是以经典理论的方式展开、呈现与推进的。可惜的是,他的后继者们并没有这样的姿势水平,所以陈氏能够操一口标准普通话且几乎不使用任何俚语进行表演,而当代喜剧离开方言和网络潮词则几乎无法续命。这部《96摇滚指南》小时候没有看懂,现在看来几乎是一部教科书式的作品。米高积逊与山寨歌星,高楼大厦与废弃工地,民工棚与脚手架,背心布鞋与拖把头牛仔裤,每一对意向冲突都闪烁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所特有的现代焦虑。画面中时隐时现的脚手架预示着商业文明与现代主义的猛然袭来,丢弃的妻儿照片则象征着原始乡愁的悄然褪去,蜷缩在高低床与旧蚊帐之间的都市乡民显然已无法获得社会意义上的在地感与意义感,于是只能以脏话、猥亵和摇滚彰显自身的个性。几乎每个现代青年都自诩为“人类理性的杀手”,可在陈氏眼中,你们不过是工友眼中的一帮小丑和为时代所碾压的可怜盲流而已。尽管豆瓣上目前只有五条影评,但我仍想向廿年前的艺术家们与电视审查制度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