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是一部由肯·卡皮斯执导,本·拉普帕波特 / Rizwan Manji / Sacha Dhawan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服务外包》影评(一):EVIL LAUGH
-Hey, come on, Rajiv. Everyone's waiting for you. You know, since I met you, it's been Vimi, Vimi, Vimi. And you're about to marry her, and now you're gonna throw it all away because she's had a few boyfriends? It's a total double standards.
-It's not a double standard.
-Yeah, it is. Vimi is not upset with you because you've had a few past girlfriends.
-I've never had other girlfriends.
-Okay, well, it's not like you've never...
-Never.
-Never had sex?
-Well, what about...
-No.
-How about...
-No.
-Oh, wow. Well, that explains...you.
-I don't expect you to understand. As an American, you spent your youth robbing women of their virtue.
-No. No, everygirl I've ever been with had already been robbed.
《服务外包》影评(二):杯具的口音
看外包服务有一阵子了,集集不落。没有大高潮,但是平时看看,挺愉悦身心。
本来一直以为剧中的咖喱演员都是印度人,比如是从印度找的演员,或者是美国的印度移民,所以他们一口咖喱味的英语也显得那么平常。
Rajiv是加拿大人,父母是移民,因为拍戏,就到了美国工作。美籍加人来着。一口加拿大英语。他没有胡子看起来年轻很多也帅很多。
Maduri是正宗美国人,还是个歌手。她的真实的声音不像蚊子,浑厚的像大象还差不多。中气足着呢。
Gupta真实的口音和剧中倒是差不多。不过杯具的是,他是个GAY。而且还就出生在GAY的大本营,芝加哥。
ASHA是混血, 印度混英国,她出生在英格兰。
Manmeet也是英国人,一口英国腔,重的很,他说到了美国工作还要适应美国的腔调。
所以说他们剧中的那些 口音是装出来了喽,那也太厉害了。
《服务外包》影评(三):老印阿老印
牛是神 不能吃
猪太脏 不能吃
人家最爱的就是 咖喱 咖喱 咖喱
天天用手抓饭 拿手搅 土豆 西红柿 豆子....再说就倒胃口了
英语说的也不标准
但他们为什么可以这样呢
人家懒吧 人家事B吧 人家好色吧 人家没文化吧 人家一身咖喱吧
但TMD人家团结 但TMD人家就是团结
傻了吧
其实还蛮值得我们学习的
文化的差异往往是很多战争的导火线,但是服务外包里我们却看不出任何的“血腥味”,因为所有的问题都在一位体谅下级,从不鲁莽耍官僚的陶德手里消弥于无形。
如果说中心,恐怕两位老外就不够格了。还要说印度人纯血统的佼佼者古普塔和玛古里(就是那个说话声音超小的大眼妹)。所有的笑点几乎都是由这两位活宝身上引发。古普塔贪吃、天真、什么事情都勇于尝试(所以净干蠢事),最重要的是他的态度,老是一副傻傻的很认真的模样,惹了麻烦却仍然一脸无辜,笑点就出来了。至于玛古里,她的笑点大多数出在她的个人特点和文化冲突上,第一次就让陶德连问了n次她的名字却始终让她的老板有买助听器的欲望,之后又是波浪鼓式晃头事件、摸肩膀投诉事件、美式新奇“性”用品等等,无不是文化上的差异,最有趣的一次当属玛古里的“隐身性”:陶德和上层的所谓“精英”争空调,然后让玛古里去做卧底,因为所有人几乎都会“透明”她,最后玛古里成功完成任务。当然还有她借着副总(就是那个老想娶豪门千金顶陶德位子的家伙,名字忘了)的纱丽被烧的机会敲诈,还有情愿把票送给陶德促成约会然后自己站墙外边感受的段子也是妙趣横生。
除了这两位以外,看似最西化但是却连孟买都没出过的“人肉肉”,什么事情都有他的份,但他却不是总能产生笑点,不过同时交了两个女朋友(最好玩的是居然一个在美国最东边一个在最西边)并且同一个晚上约两个女孩同时网上视频兼聊天的段子确实很有爱。还有就是副总,一天到晚总是梦想着当正总,不同的是其他人放在心里他则是天天说时时说,急到老板批了陶德一句他立马把早就准备好的正总牌子拿出来了(甚至印名片连副总的“副”字都省了),这绝对是笑点。那个大块头,老把自己当施瓦辛格却处处缺根筋的查理,刚开始处处不和群,后来却变成了和当地人打成一片的领头羊(甚至带着自制油漆武器“攻入”了一群自视为高人一等的上层精英办公室),有明显的军人情结,进办公室偷文件也要带着四个类似于蜘蛛人的爬墙吸嘴,穿着一身特种部队套装(总是拿着啃到比拿汉堡的手指头高一点点的三明治色迷迷的盯着澳大利亚美女的眼神实在是太经典了)。还有那个胖妹,话不多,但自视为美女的精神应该还是有的(最开始以为只是不说话的群众演员,后来发现还是有一定重要性的)。最值得提起的当然是阿舍了,长着一副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宝莱坞女明星的脸,谈着一段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一段国际恋爱,徘徊于就家族婚姻和自由恋爱的漩涡之间,冷静的很难爆出笑点,如果称之为花瓶又显得委屈的女孩。那个热情似火却又充满着美国文化中“露水姻缘”精神的澳大利亚美眉、伊斯兰打扮留一把大胡子沉默了二十一集最后爆发追求玛古里的大个子、开视频会议多数都在享受生活最后因为离婚问题跑到孟买找灵感的陶德的上司等等,小人物构成了大世界。
陶德就是一条红线,将这些人连在了一起。
《服务外包》影评(五):《外包生活》看上去挺美——原载于《南方人物周刊》,转载请注明
“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青蛙过街(一款游戏,让青蛙亡命街头,顺利回到池塘)!”美剧《外包生活》(Outsourced)中,男主角Todd Dempsy初到印度,坐在当地特有的敞篷三轮小出租里,如此惊叹。身边另一辆车疾驰而过,如果不是躲闪得快的话,也许下一秒,Todd的脖子就会被削掉。
大多数人都会记得数年前风靡全球的《世界是平的》,在这本畅销书里,弗里德曼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一个词儿——“外包”。即便是没念过什么书的美国工人都能明白,外包就是把那些技术含量低、人工成本高的活儿,都转移到印度、中国或者东南亚去。经济学家和老板把“外包”描绘得充满魅力,“全球化”引导“共同富裕”的理论听起来也还挺靠谱。于是,美国人渐渐习惯了所有的圣诞礼物贴着“made in China”的标签,或是打一个地址就在自家两个街区以外公司的电话、接线生却带着浓重印度口音的生活。但科技拉近的,终究只是事务层面的生活,地理与文化上的疆界,却远非如此轻松就可跨越,文化冲突总是在所难免。
C的新剧《外包生活》,关注的就是这个看上去挺美的外包行业。Todd是个典型美国年轻白领,刚从学校走入社会,生气勃勃,随遇而安。他原本在堪萨斯一家专门出售各类创意商品的公司下属的呼叫中心工作,不料一夜之间,中心就解散了,理由是会说英语的印度员工更便宜。稍作抗争之后,他就被公司派至印度,出任“总部来的经理”一职。
Todd代表的是自诩先进、自由而又文明现代的美利坚文化,说说颜色段子、卖卖情趣玩具或者赞扬几句女同事的美貌,怎么看都无可厚非,放在自己祖国说不定还会因为风趣幽默而人缘极佳。但在连接吻镜头都不会生产的宝莱坞电影原产国,他所面对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文化思考模式。
更何况,Todd所在的创意公司可不会像Google或者微软一样,有钱雇佣上过西方大学、模仿美国口音的印度IT精英,让他们融入自己的文化。在Todd的工作环境里,全都是些标准意义上的传统印度人。他得习惯一听到拿自己头巾开玩笑就拂袖而去的部下、和男人说话声音比蚊子叫还小的女下属以及发觉要电话售卖女子单身派对用品就愤而向总公司写邮件状告自己不知检点的员工。而且,印度的奶牛会突然出现在办公室的落地玻璃窗外,直勾勾地盯着你,而你稍微拿它们开句玩笑就会被周围人怒目而视;印度的食物辛辣得让人一拉肚子就是5天,“不是两天、3天或4天,而是整整5天”;印度售卖小商品的摊贩和我国二三线城市的农贸市场毫无两样,绝不会有曼哈顿美观的商业景致;印度的住宅区外面就是贫民窟,臭气熏天,好像“粪便在燃烧”。
不过,印度人也阳光、热情、知足常乐。他们喜欢传统习俗,也不介意做出适当改变。如果用“K是克里希那神,P是旁遮普语,R是罗摩传”来解释“KPR”会让客户不高兴,他们也不介意改成“G是好朋友,R是愤怒的公牛,F是忘了它吧”这样的美式口吻。而且,这儿还有美丽的印度女孩儿。看看,文化的确有冲突,但冲突也有冲突的美。
但一切真的如此美好么?起码NBC的大量蓝领美国观众不这么认为,一名工人在NBC的网站上留言,“我的妻子——两个孩子的母亲因为印度的外包而丢掉了她长达10年的工作,从那时开始我就必须同时兼两份工,只是为了填补收入空缺,认为这部电视剧好笑的想法只会让我想吐”。而印度人呢?让这些身着纱丽、习惯用传统保守思维轻声细语的人,拿着比美国工人少数倍的工资大声说出那些让他们羞怯的话语,难道就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吗? “共同富裕”,有时只是“贫富分化加剧”的代名词。这种关于“外包”的诘问从来未断。
当然,《外包生活》只是一部情景喜剧,目的就是逗人一乐,绝无更多野心。剧中种种冲突所捎带的剥削、改革或文化的孰优孰劣之类的问题,都不是它所想要探讨的重点。但是,这部剧集无意间引发的讨论,无疑值得我们深思:外包生活到底是不是真的通向“全球一起,其乐融融”的捷径?
美国的喜剧片也看了一些了,除了一直在追的tbbt,这一季的community,老爸都看过,觉得最可爱最可笑的就是这个outsourced,看完之后我的大舌头英语也初具成效了。
我菜鸟一枚,没看过office,看了这个印度版的之后觉得有必要补一下。一个中国人看着米国人和阿三折腾,很有渔翁得利的感觉。如今kuso风盛行,看什么都有点小迷茫,尤其是听到罐头笑声还丝毫无动于衷的时候就会很紧张……到底是在搞神马啊。于是这种差异感很重要:有效的消除了我的压力,让我很平静毫无预兆的很纯粹开心的观赏这部小品。
印度人对自己的文化相当执着(比如tbbt的raj)才使得擦出的火花如此激烈:如果背景设在中国……男猪脚和两个美女的三角其实不怎么有趣,我倒是比较期待他和madhuri之间的(madhuri的眼睛特喜感)……这个才叫文化碰撞啊。总之这一季喜剧都不错,先追着吧。
《服务外包》影评(七):《外包公司》其实真的还“挺美”。。。。。。
我觉得是我最喜欢的喜剧之一,又是讲述文化差异,顺便介绍点美国文化,比那些装逼范的伪喜剧好看多了,有意思但不重口,在我看来还有点深度,喜剧不一定非要让你一刻不停的合不拢嘴才是好喜剧,幽默当中又透着人情味,让你还能够回味。演员都演的非常好,尤其是帅哥主演,笑起来露出两颗门牙的样子真可爱,本身很年轻,为了符合剧情,故意打扮稍微成熟。我很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人说不好,难道非要重口味恶搞无下限才是喜剧?。。。。。。美国人可能对于这种类型的不感冒吧,可惜了,这么好的一部剧,就这么被砍了,男主角很帅很阳光,笑起来很好看。。。。。。(好吧,我承认我就是喜欢男主角不行么。。。。。。)
个人感受,仅供参考,不满勿喷
--------------------------------------------------------------------------------------------
上海冬天 2010-09-26 比同名电影差远了。男主角表演过火(其实所有人表演都过火),印度经理根本没有电影版的搞笑(这个角色本应该是片子里的亮点),女主角也不怎么漂亮。情节已经没了电影版的幽默。总之想看这个剧的同学,推荐你不如去看Outsourced电影,电影才是真经典。豆瓣上就有介绍。
9 有用
---------------------------------------------------------------------------------------------
楼主表示孤陋寡闻,以前没听说过同名电影,也没看过同名电影,在豆娘和度娘上搜了一圈才发现中译名《世界是平的》这部电影,貌似还获过奖,楼主目前尚不打算看这部电影,毕竟制作团队不同,喜剧电影和喜剧剧集也有很大的区别,电影是一个主线故事,剧集可以是几条主线单集又有很多不同的情节,电影容量较小,剧集容量太大,其实楼主是想说,毕竟电影是电影,剧集是剧集,形式不同,自然表演的方式也会有区别,我不明白这位同学的所谓“过火”是什么意思,我看的觉得挺轻松自然的,难道喜剧夸张一点就是“过火”了么?本剧女主角在印度人眼里应该是挺美了,但是发现同名电影版的评论怎么都抱怨电影版女主角太丑了呢,这位同学假如是推荐多留心电影版的女主角,那我只能说这位同学的审美观确实是在中外都比较独特的了。。。。。。印度经理还是挺有意思的,没看过电影,不比较。。。。。。。。情节我认为喜剧该有的幽默一样不少啊,且美剧中很少有这样的体裁,在没看过电影或者以后也许看过电影的情况下,我都认为这部剧很经典,虽然只有一季,但是结尾还是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
总之想看这部剧的同学,推荐你在茶余饭后,考试前后,放假以后,心情不爽之后,半夜睡不着觉爬起来后,看书累了又觉的打电话无聊后,看完各种av、gv又觉的没有激情后,不妨坐下来看看这部挺轻松的剧,---------至于同名电影么,你愿意看或不看,之前看或之后看,随你的便,我没看过同名电影,就不评价了,就算以后看过,也不比较了。。。。。。总之我向你们推荐这部喜剧。。。。。。
个人感受,仅供参考,不满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