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借我一生》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7-07 18:27: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借我一生》经典观后感10篇

  《借我一生》是一部由单佐龙执导,郑晋康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借我一生》观后感(一):借我一生

  顺从或倔强,对于这个身形佝偻的老人而言早已失去意义,在他被囚禁的半生时光里,他唯一的信念,便是看见明天的太阳。

  人生有多少个5年能承受这些荒诞不经?

  无欲,无求,在养老院等死,过往轻轻一笔带过,若是带不过又能如何?体内的倔强只剩下宁愿独居的那些许固执,谈论爱情,谈论人生,谈论失败的过往,谈论年轻时的风流,在最后的时光中,早已毫无意义。

  我明白那些镜头语言后的无奈和妥协,进入生命倒数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灾难过后的卑微,讽刺的与造成这一切始作俑者的理念如出一辙,如何自己救自己,靠这短短60分钟的影像,能实现几多呢?

  《借我一生》观后感(二):淡水时光

  依然有人在擦拭和使用这些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旧物,平淡如水的时光沉淀在周璇婉转甜美的嗓音里,像蔡明亮会让白光的歌声充满整个空镜头。而真正的生活往往都不会像镜头里表现得那般,充满诗意。

  有人用丰厚精彩的一生写下一个传奇,成为他人可以追逐的欲望原点。后来发现其实更多人的一生也许不过是件单薄到几句话便可以说得清楚的事情,如蝼蚁一般,根本无法掌控这随波逐流的命运。

  就是这样一位离乡背井,孑然一身地在晚年独居安老院的老人,对几十年无辜牢狱之灾充满哀叹,却不免还是要讲起春风得意风光无限好的年轻时代;生活拮据并且行动已不利索,却还是要放着收音机听听老上海的洋气,摆脚跳一跳海派的舞。从哪里可以找回这一生,公平地安下自己的灵魂呢?浮尘旧世,都只是梦幻泡影。

  许多作者会倾向将镜头对准一些老者,不知道这是不是对生命最直接的打量与探视。而对这位老人来说,在面对镜头的勇气之下,这孤独干瘪的身躯里除了装满琐碎的往事,零散的尊严外,最后剩余的还有什么?也许就是诚实。想留下些什么,即便一无所有,想被人记住,哪怕无亲无故。而其实,尘归尘,土归土。

  我一直清晰地记得徐童导演曾经描述过“纪录片是一个人陪伴另一个人度过一段时光。”,这似乎不是一种普通的记录和简单的镜头摆放,而是生命流动间彼此交换目光与情感的迹象。可纪录片究竟应该是融入个人的感情色彩去释放与解读拍摄对象呢,还是应该抽离出来仅仅是去客观地记录被拍摄者的当下状态呢?我想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便是记录与诉说的人所要表达的都应是相同的。

  开始的时候,我会担心这样充满大起大落的故事根本不够时间去讲,再后来发现其实能够讲出来的真得不多。不是缺乏内容,而是这已呈90度的伛偻身躯,已然把一切都说得很明白了。那是生命逐渐回归大地前,虔诚俯首的姿态。

  生命的开端和结束原本都是质朴与洁净的,我们蜷缩着来到这个世界,也必须用同样的姿态告别。

  《借我一生》观后感(三):一个倔强的石头丢进时代的浪潮里的声音

  1927年生名叫郑晋康的倔强老人是本片唯一的主角。片名出现的背景是老人房间里老旧的时钟,以此点题。老人的出场伴随着周旋的《天涯歌女》。

  原本佝偻的身躯,步伐缓慢而颤抖的过桥背影与他进老友家门的那句中气十足的“陈振华”形成发差。让人开始渐渐明了老人的脾气。在老友家里《天涯歌女》再次出现,悠扬的乐声、描述的人生景致仿佛和老人们讨论的迟早归死的日子是两个世界,一边孤苦伶仃,拖着岁月侵蚀殆尽的身体,一边却美好的如同天堂,像是他们期望迟早要去的地方。连日历上的药片名字仿佛都有些讽刺,老人在药罐中天天数着日子。老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做人就是等于一场空一场梦啊。”

  老人在屋中一边诉说着自己冤枉的过去,镜头出现的是一只死在蜘蛛网上的蜻蜓,让人忍不住感到伤感,就在那伤感的情绪浮上心头的那一刹那,老人的声音说着讲到这里他想哭了。因为这个莫名的反革命头衔,他婚也没有结成。提醒日期的日历再次入境,这本日历挂在老人空无一物的墙上。夏日炎热的天气里,老人半裸着上身,大吼一句“天亡我也”仿佛是他倔强却也无谓的抗争,纤瘦的身躯上处处都是时间留下的足迹。

  夜色中听着夜上海的老人,手电筒灯光打在他的脸上,耳边萦绕的又是描述生活美好多姿的歌,让人忍不住想,这是不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自我催眠。电影近半,再次出现的石桥,镜头仰拍着老人过桥的背影,看起来渐渐接近天空,带着某种伤感的暗示。看着老人在屋中随着最爱的周旋的旋律,吊着蹦擦蹦擦的舞步的时候,仿佛能看见他年轻的时候的样子,那时候他的背一定是挺得笔直的,那时候的他的膝盖和腿一定不需要手的支撑,他边跳着舞步,边回忆着大都会的时光,脸上有不自觉的幸福的神情。

  几十年没见的同事,相见时说起的还是当年的那些事,只是开场相认的歌未免又让人伤怀。“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理着头发,说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说着过去的事情连月份都记得清晰,顶着“反革命分子”的头衔,他从未真的低头过,只是他也不得不接受着这个时代带给他的牢狱生活都因为那仿佛一生一世都甩不掉的五个字。监狱中最乱的时候,一车车死人拉出去。他仍然坚强地活到了无罪释放,这或许是那段黑暗生活里他唯一觉得骄傲的事。

  天气炎热房子没有向后的窗户,他忍不住后悔自己从前做生意赔掉了房子,被迫住到养老院来受罪。忍不住笑着说:现在全想明白了,人也已经老了。多少带点自嘲。而他道出的自己只是需要理解就会放弃对过去曾经受过的罪心中感到的怨气仿佛一语道破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将心比心。讲起49年自己23岁正是好时光的年岁就被毁掉的时候,让人忍不住联想到本片的导演现在也不过这般年纪,想起曾经老人们常常对我们讲的“我们遇上了好时候。”这样的话,小的时候并不十分理解,在这一刻,仿佛开始懂得一些了。

  和老友照合影的时候说出的那句“蒙娜丽莎的微笑”让看的伤感的我忍不住莞尔。可是他的眼眶却红了。在影片开始走进尾声的时候空白墙壁上的日历再次入境了,日历处于黑暗中,与从窗户照进来的阳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天气也已经从炎热的夏天渐渐过渡到了下雪的冷寂的冬天。镜头前老人因为穿冬天的袜子和裤子而需要在两只袜子和两条裤腿的间隙休息喘气,甚是疲惫,镜头外的声音也仍然铮铮地说着如果天下人都如他便天下太平。影片最后在老人跟唱当年所谓的“靡靡之音”中结束了。

  我想导演取名《借我一生》或许和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那本描述关于他自己与家族的人生历程以及文革时代的种种的书不无关系。都是描述人生历程,都标注了时代印记。我们这些从未经历只能道听途说的人们或许能从文学作品和影像作品中重新获得一些对于那个我们并不存在的时代的认知和体会。就像片中老人说的理解永远是交流中最重要的。

  谈到老去的话题时,我也不清楚自己会以什么样的姿态老去,是比郑晋康老人更优雅些,还是更粗暴些。我们生活的时代并不相同,但同样的我们都烙上着时代给予我们的烙印,记忆和挥之不去的情怀。有人曾说过:“其实我们一定不会永远年轻,但或许能更多保存一点永远热泪盈眶的能力。”我想,虽然老人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大多是怨恨和遗憾,但是我认为他至少没有与自己厌恶和害怕成为的人变得越来越像,他保留住了那个完整的自我,并且为那个倔强的自我,从心底里是自豪的。

  《借我一生》观后感(四):笔记

  “我想来想去,作为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好。太阳出来了,去劳动。太阳落山了,休息睡觉。”

  “老实说,不是自己吹牛皮,现在的人能够个个像我郑晋康一样的话,天下就太平得一塌糊涂。”

  “所以将来你看看吧。轰隆一下地球变成黑洞了,那就太平了。”

  “世上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但是自己救自己行不行?也不行。你自己救自己,你怎么救呢?只有参加革命,闹革命。拿起枪管子,去争权夺利,这才是自己救自己。除了这样……因为你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

  --

  看这片子一开始就想起提摩太后书几句:

  4:6-8 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

  《借我一生》观后感(五):人生终究是无法比较的

  1927年出生在上海,富裕人家,百万资产,家里有珠宝店,店对面是跑马厂,租界内有商业,从小就有专门的理发师,跳舞、听曲、玩儿狗……

  我们曾经看过很多二十世纪初的历史剧,民国的年代,这些穿西服、梳背头、抽雪茄的富家公子,出入高级场所,坐洋车、拥美女,体面潇洒的活着。

  他们会像“人间沧桑”的人一样,走上一条辉煌的选择革命道路,跟着共产党,实现自己的人生壮志。

  也可能会像雪豹一样,打天下。

  也可能会像人间四月天一样,读书,留学,因为国内的动荡选择的远离。

  也可能会像台湾这些年中所说的故事,背景离乡,故国难回,五十年后,才得到一个入土为安的机会。

  也可能像我看到的龙应台、齐邦缓家庭那样,虽然年轻时历经磨难,但有一个出色的后代,如白先勇,为祖辈书写人生。

  也有可能,像章怡和先生一样,把人生的最辉煌时间,留在监狱。

  这部纪录片的主角,郑晋康,走了最后一条路。

  相同的起点,不代表相同的终点。

  这中间,人力固然重要,可回头看,似乎天命不可违。

  郑老人的人生,可以用平凡但曲折来说。平凡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有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人,过着他这样的生活。曲折是因为,这些人,纵然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如此多的同类,却仍然心有不甘,仍然会倔强的想问上天“凭什么是我?”

  30岁,最好的年华,因借好友一件衣服和一双鞋子而这好友逃离军队,被打上反革命的帽子,一关十年。后,又因反社会倾向,在监狱又呆了十余年。

  再出来,已是1980年。

  这是因为他活着,如果有些人死在这监狱中,那么,这一生,在监狱中的比在监狱外的还要多。要如何,理解这样的一生?

  1980年,一个50多岁的老人,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十多年,父母死去,无兄弟姐妹,无妻子儿女……然而,他仍然选择倔强的活着,活到83岁,靠着1000多的救济补贴。

  还保留着每日洗澡的习惯,理发时还回忆年轻时的理发师,听曲时,还能跳当年的舞步,生病时,还能抒发自己的见解……

  我想起,一部电影《我们俩》老戏骨金雅琴演的那个年轻时打过鬼子抽过大烟扛过枪抛弃丈夫的女人,老了独自守着院子,和一个租客女“争斗”来打发时间。

  这世界,有时候,真的欠人生一个解释。可是,这个欠条,永远没法还。

  我喜欢这个纪录片,是因为,在看了那些白崇喜、章怡和之后,终于看到了那个年代对普通人的影响。

  为平凡人代言,永远值得尊敬。

  另外,照片中的老人,让我想到我的姥爷。84岁去世的老人。

  富农出生,年轻时英俊潇洒,老时弯腰驼背,他们不向社会屈服,无论多老,仍然保留年轻的那份倔强。

  我知道,对于这些人,这些人生,因为无法解释,我们最终会归于,这就是命为总结。

  所以,人生,终究是无法比较的事情。

  各人是各人的命运,这世界是无数人的人生组成的回忆长河。

  愿每个人,都学会尊重别人的人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借我一生》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