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是一部由黄健中执导,吕良伟 / 王姬 / 张光北主演的一部剧情 / 古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风歌》影评(一):又是一部高呼“皇恩浩荡”的贺岁片
放假在家,闲来无事,吐槽一下这部电视剧。
首先我表示被标题深深地欺骗了。看到剧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时表现是反映楚汉之争的片子,看了第一集就发现——好吧,刘邦已经坐上龙椅了。
最吐血的就是刘邦时代就开始用纸。开始我还觉得那是布帛,后来细看真的是纸。可怜了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疏还派人抬着竹简。我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之伟大,恐怕以后的教科书写中国造纸术比西方早的时间上又可以加一百多年。
王姬真的不适合演飞扬跋扈,权倾朝野的吕后;好像只适合演比较苦X的角色。
贾谊在得知梁王坠马以后,那一口老血喷得,让我想起了宁王手下“七省文状元兼参谋将军,人称对王之王“的对穿肠。
我觉得这种电视剧在央视8套播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一部很好的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教材。它非常好地迎合了当代的主流思想,并为各位党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就连人民应当怎样热泪盈眶地,山呼海啸般地,一拜再拜三拜地,感谢他们的父母官,都是值得效仿的楷模——所谓执政爱民,就是这样滴~
除此之外,基本符合史实,算一部OK的纪录片。吐槽完收功。
《大风歌》影评(二):传承
中国古圣先贤的传承。
汉文帝的推恩令。父亲去世,几个儿子平分土地,最终,历经几代之后,国土越来越少。
有些厉害的,就是起来,有些不厉害的,就是消亡。
西方的传承。
近代,有了法治。有了股票,有了信托,有了基金。有了证券的市场。
整体的公司不分家,继续发展。子孙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能够得到什么样的资金。
博世家族,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家族成员不参与经营,但是一样可以享受到分红,可以成立慈善基金会。可以成为教授等等自己喜欢的职业。
瓦伦博格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梅隆家族等等。
能力的传承。
《大风歌》影评(三):文韬武略
文韬武略
文治武功
经历了楚汉争霸。
权力巩固。
刘邦南征北战。
消灭功臣
为了治吏权,治军权。
王族的训练,
马背文化
以民为本
缺少娱乐
刘邦打下了江山
很多有功之臣
打天下难,治天下也难
权力的传承。
政治斗争。
经济发展
电视剧《大风歌》里的皇太后张嫣竟然管前少帝刘恭叫「少帝」。
这是不对的,虽然刘恭在史书上被称为「前少帝」,但在刘恭还是皇帝的时候,包括皇太后张嫣在内的所有人,都只能管刘恭叫「皇帝」或「陛下」,不能管他叫「少帝」。
类似电视剧《大风歌》中这种,把史书中的称呼直接搬到荧屏上的,不胜枚举。制作较为严谨的历史剧《康熙王朝》中,一口一个「我孝庄」,能把人吓死!
孝庄皇太后竟能提前预知自己死后的谥号,好神奇,跟曹叡一样神奇啊。据说曹叡活着的时候,开玩笑似的给自己上谥号为「烈祖」,但我们并没有看到或听说,孝庄皇太后在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定谥号的记载。
电视剧《大风歌》里把刘邦演得非常地英明神武,去擒韩信的计策,是刘邦自己想到的;被围白登山时给单于阏氏送礼的计策,也是刘邦想到的。
编剧这么设计,让陈平很委屈啊!原本是陈平给刘邦出的奇计,竟然被刘邦据为己有。
陈平无奈,只好去抢其他人的功劳,在打匈奴那段情节中,陈平果断地抢了娄敬的功劳。在历史记载中,劝刘邦不要打匈奴的,是娄敬,但到电视剧《大风歌》中,硬生生地变成了陈平。
在这部电视剧中,陈平不但抢了娄敬的功劳,还伙同陆贾、灌婴、吕后等抢了季布的功劳。
在司马迁的记载中,匈奴单于冒顿写信侮辱吕后时,樊哙号称要带十万兵马扫平匈奴,直接被季布斥责!季布声称樊哙在欺君,当斩!你们没看错,说话者是季布,是项羽手下几大猛将之一!
这部电视剧中,如此乱安情节的事,比比皆是,比如把张良儿子张辟强的事强行安到陆贾身上。
有些处理,我能理解,比如为了降低观众识别角色的难度,娄敬、季布、张辟强等编剧认为不重要的人物就不用出场了。
但因为他们曾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提出过决定历史走向的意见或建议,这些意见或建议还得照实地写进电视剧中,所以只能移花接木到别的其他历史人物的身上。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么做是可以的,但从历史的角度说,这么做是错的,你会让没有相应历史知识的人误认为,历史原本就是这样。——况且,这种历史剧的观影人群,大抵是没有相应历史知识的,所以这样的电视剧就是误导人。
有些处理,我根本就不能理解。像我前面提到的,把陈平的戏安在刘邦身上,这是什么脑回路?
鲁迅曾评价《三国演义》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套用一下就是,《大风歌》状刘邦多智而近诸葛。
我不明白电视剧的编创人员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如此背离刘邦历史形象的角色,这样塑造,会让人很出戏的,也会让有相应的历史知识的关中认为编剧是不读书的二傻子。
《大风歌》影评(五):楚汉争霸,大风歌,汉武大帝,创业守业三部曲
刘邦,起于草根,从平民到皇帝的过程。
刘恒,开启汉文帝的治理。
汉武大帝,大刘恒的儿子刘启开始。汉景帝。
再到汉武大帝。
从草根创业,到二代,三代,四代。
历经四代雄主的统治与开创。
对于汉朝的历史有了一个前期的理解。
创业难,守业也难。
刘邦,他从一个亭长,到了皇帝。
从一个讲义气的人,有创始的团队。一路上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
一开始,总是遭遇败仗。
因为有伟大的使命感,有包容之心,用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成就了一代的君王。
创业完成之后。分封诸王。各位有功之臣。
而为了保持家天下。对于异性王进行了杀害。韩信死,彭越死等等。萧何自污其身。张良愿意与他打天下,不愿意与他治天下。
立誓,非刘姓者,不可为王,非有功者,不可为侯。
继承了秦朝时候的一些制度,也继承了周朝的一些制度。
在土地上,有治军权,税收权,治理权。
不同的封王,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治理与管理,还有税收的收益。
后期刘邦要控制治吏权与治军权。
军队要交由中央来进行管理。
但是。一开始却是很难施行。
外忧,匈奴。
内患,不同的诸王。
有继承刘邦的能力
也是缺少了格局。
把戚氏害了。
想着把吕氏扶持起来。
缺少大的眼光与战略。虽然她在位的时候,吕氏一门可以成为显贵。毕竟是根基不深。
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不了解民心的向背,大臣的向背。以为天下可以是刘吕的。
最终,却是把吕氏带入了灭门灭族的灾难。
而吕氏一门,也没有一些韬略与军权的控制。只是人脉与权贵的基础。却不是真正有实力的基础。
薄氏。原来是魏王的夫人,魏王被刘邦击败之后,就成为了刘邦的夫人。
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起初帮助魏王,再后来帮助刘邦。
在中了项羽的箭之后,坚决果断拔出来救治。
她是黄老的智慧。
培养儿子刘恒。也是让他不争。后福。
聪明的选择,躲过了很多的灾难。
与之相反的戚姬,在刘邦宠幸的时候可以,但是,失去了刘邦,就是很惨,儿子刘如意也是被毒死。
不懂得取舍之道。
刘恒。
汉文帝,他是一个顶尖的帝王与君主。
自幼就是好学。文韬武略。
刘邦自己是创一代,马上征战的岁月多,没有系统地学习。他做为第一批的王二代。受到了系统的教育。
张苍的系统地学习。
舅舅的马术,功夫的学习。
他们一代完美的君主。
天子,上天之子,他要有王德,有德行,天下就是会太平。就是要以身做责。
所以,他很勤勉。
节俭。
自从秦始皇开始,一统天下。大战连年。之后又经历了秦始皇的大兴土木。修长城,修皇陵,最终百姓造反。
之后群雄并起,天下开始大争之世。
汉文帝以身做责。节俭。
让利于百姓。
自己参与到农耕之中。
受过系统的教育。在一线经受过管理与训练。回到中央。有了更加强大的雄心壮志。
成竹于胸。
面对王族的反拳,一切尽在掌握。
依法治国。
外圆内方。
可以讲述,可以忍让,但是对于原则,无情处理。依法处理。
有时候,也是会有无耐的时候。
他与贾谊在宗庙,在神鬼的对话。
做为皇帝,虽然已经时时刻刻用心。也是会有无力感。这不是每一位企业的领导人要遇到了问题吗
他是学识渊博,比贾谊高出了很多。一下子就是试出来贾谊的水平。
他是一个大才,对于华夏的历史,有很深的理解。
对于儿子的教育。刘启,也是培养出来了一个汉景帝。一个有为的继承人。
君王的外表。仪态。
仁心仁政。
汉景帝,他也是一个有韬略的君主。
只是文帝去世,薄太后去世之后。还有母亲。
窦太后。一个赵女,因为乐器,成为了文帝的夫人。
她是希望能够得到兄弟的传承。
汉朝后期,采用了儒家的教道治理,王道,法治。
窦太后,主张无为而治。黄老之道。节俭。
希望能够兄弟传承。这一点就像是春秋时代的郑庄公的母亲一样。姑息养奷。却不明白,如果是这样传承的话,会影响整个家族的传承。幸而有家族的窦婴来阻止。
对于诸王的反叛,能不打,最好不打。打了,就是坚持。
而汉景帝很明白,要保持家族的传承,一定要保持中央的权力中心,而不能让诸王分了权力。
引发了七王之乱。
在斗争的过程当中,也是紧张。
这一方面,与他的父亲相比,就是少了很多的定力与韬略。
他的父亲,采用推恩令。一代刘氏宗亲去世,就是把封地划小。把淮南王一分为四,把齐王一分为二。最终,把诸王的权力变法。
坚持不变的原则,就是要用中央任命的丞相。不允许破例。治吏权与治军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对刘氏宗亲,能拉拢还是要拉拢,能种田的,进行经验的总结。对于犯错的,治罪。
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汉景帝,动作太急,太直接。触发了吴楚的叛变。
而在战争启动的时候,没有其父的那种料敌的能力。知微见著,防患于未然。
所以,大战争过程当中,很是焦虑。
也是因为他从未亲身参与过战斗。
起用,重要人才等等。
在处变不惊,以及对于后宫的处理,以及母亲的处理上,没有文帝厉害。
文帝虽然有厉害的母亲薄氏,却从不让其参政。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去请教与咨询。同时,他坚持原则,不给舅舅好的位置,把舅舅按律处死等等。
他的舅舅,就是像父亲一样培育他,并且成为了丞相,也是不让渡权力。同时,在他们犯错之后,就是要按律处置。决不姑息。
能够把国家公器,把家族亲情,进行良好地区分。
汉景帝。对于窦太后,只能是很多的周旋,阳奉阴为。
对于兄弟刘武,也是以天子的级别对待,放低了自己的身段,放下了自己的公器的身份。让渡了很多的权力。也是让梁王有了很多的非份之想。
汉文帝,对于侄子,刘章,对于弟弟刘长,把兄弟情议与国家公器分开。
对于犯了罪的,要进行惩罚,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对于刘长有一些忍让。也有一些宗亲的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