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英语老师》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5-29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英语老师》经典观后感10篇

  《英语老师》是一部由克雷格·兹斯克执导,朱丽安·摩尔 / 莉莉·柯林斯 / 迈克尔·安格拉诺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英语老师》观后感(一):教育差距--质疑与创造力

  很有意思故事,其实并非是一个纯正意思上的老师引导鼓励学生励志故事,而是一个剩女成长片。单纯的老师从书本中的故事猛醒,开始质疑自己期待的如同小说般的生活,开始面对这个生活中完美东西勇敢的走出来开始创造和续写自己的故事。

  从这部片子也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的文学教育差距。在琳达最初的课堂上,她交给学生的是如何去思考分析文学作品能力(虽然由于她自己的缘故她对原作品的尊重,让她不愿意去质疑原作品也有可能不完美),而在影片的结尾琳达给我们展示的是另外一种教学方式,她开始引导和鼓励学生对那些名作质疑并自己通过分析去再加工创造。

  而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什么?我们的老师的默认观念里面那些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是不容置疑的,所有的想法都是对的,所以我们的老师们从来没有教过我们怎么去分析作品,更不要说去质疑某个情节并颠覆它了。我们的教育是背书、背书、背书...然后就是没完没了中心思想总结问题是这些观念都对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观念呢?或许他们的老师也是这样教他们的吧,结果我们都成了不会思考的人,真的很可悲....

  《英语老师》观后感(二):喜剧不喜

  一开始以为那些人都是好人热心人,只有杰森的老爸是坏的。到中间出现了小插曲,搞的不可收拾时,才发现原来那些你认为好的人不是骗子又是懦夫,而你一直误会的人却是个难得的好男人

  对于爱惜杰森才华的琳达来说,对能够推广这部戏,真是倾力相助,出钱又出力。当所有人都认为这部戏不能如期完成时候,所有人都几乎放弃的时候,本已与此无关的、受尽羞辱伤害的琳达,挺身而出拯救了一切。

  特别看不惯杰森,一个骗子,琳达爱惜他的才华、为他着想。他却一直欺骗大家,这种人居然没受报应,反而在他毅然决然骂走琳达,决定不管剧社之后,享受了观众的掌声和赞扬。 就好像他自己的孩子,他养到3岁就扔下不养了,然后琳达接手养到6岁的时候,这孩子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后琳达退后了,杰森站在台前向别人炫耀他的孩子的优秀,享受大家的羡慕。

  最后演出获得成功时,半路放弃不干,直到前一秒还埋怨自己作品被改的杰森,出现在台前接受观众致意。中途因为自己懦弱,什么责任都不想揽的导演卡尔,因为自己懦弱且精神恍惚而受伤退出,最后也上台前来致意。当然有他们不可抹灭的功劳,但是最后能让这出戏上演的一个关键人物灵魂人物,琳达却没能出现在台前。当然她自己也不在乎是做台前还是幕后。

  作为一个老师,他因为自己犯错在先,而后受到一系列打击伤害,她的隐忍了。并且对那些羞辱伤害她的人以宽容态度。这就是所谓的为人师表

  整部电影算是一般,情节一般,摩尔一个撑起整部电影的感觉,有点单薄。不过可以当喜剧,轻松的看一看。喜剧不喜,剧情滑稽不伦不类的感觉

  《英语老师》观后感(三):《英语老师》:还是一碗心灵鸡汤

  《英语老师》:还是一碗心灵鸡汤

  文/姜小瑁

  教师题材的影片的确太常见了。即使教师不是主角,他们往往也会在影片中起到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影片为优秀人民教师歌功颂德,比如经久不衰的《放牛班的春天》;有的独辟蹊径,炫智商玩惊悚,如《大卫·戈尔的一生》;有的片子更加剑走偏锋,把教师刻画成蛇蝎,如《裂缝》中的爱娃·格林;还有的干脆直接把老师变成了罪恶种子,比如那部发人深省的《浪潮》。当然也有不这么严肃的,比如《坏老师》里的老师真的就是走秀的;比如伍迪·艾伦电影中的老师都是被用来黑的。而当教师碰上文史哲,编剧脑洞更是可以无限大开,既可以励志如《死亡诗社》,也可以温情如《文科恋曲》——总之,文史哲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宝藏

  从整体上来说,《英语老师》的风格更贴近《文科恋曲》这样的小片,轻松、舒服;没有人高谈阔论,也没有人炫耀学识。但正是这样的小故事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非得“表明一个道理”,它完全可以踏踏实实地营造一种气氛、提供一种情感体验,为它的观众捧上一碗心灵鸡汤。

  《英语老师》的两位编剧Dan Chariton和Stacy Chariton一定是热爱文学的,不然电影中那些涉足文学的桥段不会充满诙谐温馨笔触。但影片的诙谐从未越境到嘲讽,它的温馨也绝非廉价的滥情。影片透过独白告诉观众,主人公琳达(朱丽安·摩尔饰)虽然沉浸在文学中不能自拔,虽然她的生活听上去单调无趣,但她内心其实激情澎湃,是个十足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者;当琳达与毕业生杰森(迈克尔·安格拉诺饰)的丑闻传遍校园,学生在她的教室门上写下各种脏话时,这个文学狂居然找了张美国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海报把脏话给遮了起来。这些刻画都是那么自然,没有刻意为之的激情,也没有做作的搞笑。这是种很微妙平衡,是在人生路上被文学、生活一次次重伤又一次次治愈后,慢慢琢磨出来的一种姿态状态

  但或许正是因为两位编剧如此热爱文学,他们才会了解这份爱会带来的副作用——生活相较于文学作品的贫瘠,和浪漫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几乎命定的孤独。虽然琳达在整部影片中都散发着一股文学极客的独特魅力,但在话剧落幕后只身一人的她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可怜、有点孤单;后来在书店邂逅那个曾经被自己挂掉的男人时,观众心里大概还是会小声嘟囔“在一起,在一起”。文学可以是杯至臻至淳的陈年老酒,以来调剂平庸的生活;但对于大多不得不在俗世摸爬滚打的我们来说,它毕竟解不了生活的极渴。毕业生杰森似乎比琳达更早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在极怒之下喊出了影片中最伤人的几句台词:你以为给学生读爱默生就能改变他们的一生?你是个笑话。他们高中一毕业就把你忘了。虽然杰森的怨言里包含了太多失败者的宣泄,但这也确实道出了事实:沉浸在文学、艺术中的那种欢愉,只是爱好者自愿的狂想;对大多数人来说,讨论《双城记》的结局远没有讨论菠萝和凤梨的区别来的实在。但谁又能说狂想者必定失败,狄更斯必须杀死卡顿呢?文学存在的一部分原因,不正在于释放作者能量,激发读者想象吗?而想象,归根结底,不正是一种对生活的突破

  或许影片最精彩的“突破”情节就是旁白对所述故事的失控,好像主人公琳达不再想受这个“独裁者”与“权威”的摆布,决定自己大干一票。旁白近乎歇斯底里的“琳达,快回来!你在干什么?”成了影片独特的浪漫回响。可到底要如何界定这个“浪漫”的含义呢?我想我在《巴黎:艺术至上》中找到了答案:“浪漫是针对束缚而言的。人的最大束缚是自己创造的历史人文;浪漫则是让天性钻出历史与人文的缠裹,自由自在地放任一下。”这种自由自在的放任,不仅是主人公琳达给自己的回馈,也是影片向我们双手捧上的一碗热腾腾的心灵鸡汤。

  《英语老师》观后感(四):有礼貌

  1、如果说文学曾经教会过她什么,那就是真正的浪漫总是单独的。(true romantici is always alone.)

  2、我认为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表达人类经历

  3、琳达:不要因为我的傩舞阻碍了你的成功

  4、(很自然地,她拒绝了...)

  朱利安摩尔:ok,why not?

  (然后他们用不带个人感情的方式说话。)

  Dor.Sherwood:她做了些疯狂的事,有一次我出城了,她把院子卖了,还卖了我收藏的整套Ellery Queen的第一版。

  朱利安摩尔:不是吧。

  Dor.Sherwood:那时我就知道我们的婚姻快要玩完了。

  (他们没有谈到那个男孩。)

  5、有礼貌,有魅力,牙齿好,座位舒适,有希望的

  一名英语女教师的内心

  2014-03-02 14:35:10

  1、真爱来源独立

  2、True romantic is always alone.(真正的浪漫都是独处的。)

  《英语老师》观后感(五):庆幸的是,这是出喜剧

  有些人付出的最多,投入的最多,受的伤害最深,但最后站在成功聚光灯下的永远不会是她/他。

  能勾起我这样的感慨的电影中的角色浮现出几个:《被嫌弃的松子》里的标题人物松子,《立春》中的王彩玲(并未真正看过,但感觉上是这样的人物),还有就是本片中的Julianne Moore饰演的琳达。

  琳达,高中英语老师,40未婚,全身心投入在对文学的爱好当中不可自拔。过去的学生杰森的一出几乎被丢弃的剧本深深感动了琳达,让她不顾一切要让此剧在高中舞台上演,让杰森的才华得到肯定。一系列出格事件之后,琳达带领并鼓励演出的学生们来到舞台上,但是,当然,最终的光环是别人的,自己非但没有站在舞台中央接受观众的掌声,反而那些喝彩都给了事件中的背叛者和一度放弃者。琳达自己持有的只是对出格事件的自责和羞愧,这个世界太不科学了。

  本片最大的功德在于将这个故事讲得轻松幽默,以喜剧的方式呈现了这样一个骨子里充满苦涩的人物故事,同时顺延喜剧的风格给了琳达一个饱含希望的Happy Ending,让杰森的爸爸——开始的顽固者——与琳达有了默契和第一次的约会。喜剧节奏将苦涩冲淡了许多,不论如何,本片将不科学的现实呈现出来,却给了一个科学但也许并不真实的结局,塑造了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英语老师》观后感(六):剧作家的自我诅咒

  影片有明暗两条主线:老处女英语教师朱利安对情感生活的求索;以及一名对情感生活绝望女作家撰写剧本的过程

  在主线的进行中,两条主线是重合的,直至影片结尾,女作家已承受不住内心积累的孤独与压抑,因此将女教师朱利安(也就是剧作中的主角)放生了,因此影片有了一个非常违和的结局。影片通篇讨论女教师以及那对父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美国似的复杂社会问题,而在结尾,儿子作家却被(女作家)踢出了主线;相反父亲性格是在(女作家的剧本中被)中途逆转的(父亲的原本人设应该和儿子作家剧本中的设定相同)。

  影片留下了几个疑问。父亲到底有没有强迫儿子上法学院?女作家是不是英语老师自己?以及女教师将儿子作家的剧本修改成了什么样(女作家修改剧本结尾的原因)?

  《英语老师》观后感(七):妙趣横生喜剧表象下剧作家的文艺苦逼之歌╭(╯3╰)╮

  这是一部美国小镇高中大龄剩女语文老师爱情轻喜剧

  也是一部隐藏在妙趣横生表象下剧作家的文艺苦逼之歌╭(╯3╰)╮。

  昨晚看完这部电影,笑完之后若有所思,总觉得有些东西想表达。

  印象最深的是:以圣女形象著称的大龄剩女语文老师与旧日得意门生的越轨之恋。

  坦白说这种师生恋即便在以性观念开放著称的美国,也被视为不道德的。但是这个引爆全片的铺垫桥段却拍的妙趣横生,让观者没有任何不适之感。昔日谨慎端庄、堪称楷模的女老师琳达为了艺术追求,不惜自掏腰包,勇敢的向学校争取排演自己得意门生杰森的优秀戏剧作品的机会。同时为了让这个心爱的学生找回自信,不惜与该学生专横的父亲展开对攻。琳达处处维护杰森,让失去母亲年轻的杰森对老师也产生了莫名情愫。终于在一次排练过程中的后台,被激情冲昏了头脑的师生二人终于越过了界限。╭(╯3╰)╮

  好在,这两位还是比较理智,知道那也只是一时激情失控,不代表有什么,也不代表能发生什么。只是,呃(挠头),我们可以想见:这位大龄剩女那干涸的心灵终于打开之后,还能控制的住?那绝对是不可能滴!(╯▽╰)

  果然,当琳达老师发现杰森和剧团的女一号小美女情意相投时,醋火冲天啊o(>﹏<)o。冲小美女开展长篇大论说教。这个桥段颇为反讽,其实琳达说教的每一句话都是针对她自身的(╯▽╰),这一段台词让人忍俊不禁

  本片虽然是一部商业喜剧,但是剧情编排的紧凑精致,非常专业,那种不动声色幽默感十足。通常来说,好莱坞商业喜剧不喜欢承担什么宏大或严肃的主题,《楚门的世界》实属异类,其他大部分都是轻松愉快的爆米花电影,不追求什么内涵。但是这部轻松小品的喜剧电影却处处暗示了编剧对文学和编剧艺术的热情不妥协,同时也对剧作家这个职业面临的现实环境进行了自嘲。

  剩女老师因为自幼沉溺于文学世界不能自拔,以至于耽误了终身大事。昔日充满才华的得意门生在大城市的编剧事业失意不得不回家依靠老爸。好不容易自己的优秀作品打动了学校老师而努力争取上演的机会,老师们面临精明古板又愚蠢的学校董事却不得不违心的曲意奉承来进行妥协——修改剧本结尾——从而埋下了全剧最终爆发的线索。

  这些细节无一不是反衬了电影编剧对自身真实环境的反讽。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挫折、妥协和背叛。

  那句台词:“如果这部剧不能按照他的原本面貌上演,那我宁可没有这样的机会!”(大意)——这句台词,何尝不是每一位作家、编剧作家内心深处的话?!而在这其中,那位风度翩翩的中年戏剧排演男老师把追求艺术过程中的妥协和背叛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围绕着这部剧排演过程中的各出“戏中戏”精彩纷呈,双线齐头并进,精巧细致,韵味十足,让这部小品电影在结尾前有了相当严谨的架构,让编剧在本片的自嘲和讽刺中得到了他们自己的尊严。

  不过电影绕了一大圈,最后竟然回到琳达和杰森的父亲又开始勾搭上了。这个,这个,那个,呃,难道,为了电影的喜剧效果(╯﹏╰)b 这个可以有吗? (瀑布汗……)本片的编剧们,您们的节操涅? 我估计编剧们又哭了——(这一定是制片人的意思!~~o(>_<)o ~~)

  所以,啥也不说了。这就是我对本片的评价——

  妙趣横生喜剧表象下剧作家的文艺苦逼之歌╭(╯3╰)╮

  《英语老师》观后感(八):辛克莱尔小姐二三事

  辛克莱尔小姐是一个40多岁的地方高中英文教师

  在片子的前15分钟里

  她遇到了从前的学生

  满腹才华、却从纽约失意而归的杰森

  (这时我就猜到他们最终会上床

  也许这部片子说到底就是讲他们如何突破外界阻碍走到一起,并且男孩获得事业成功的故事)

  不过这部片子绝对不是那种单一的“坏人变好”的剧情

  (比如我前段时间看了卡梅隆·迪亚兹的《坏老师》,就是讲女主怎样从贪财坏女人变成好老师的,虽然感觉挺励志但还是偏戏剧化,不够令人信服)

  辛克莱尔小姐其貌不扬、不会打扮(戴着大眼镜)

  年纪一把却没有结婚

  沉浸在文学世界里

  自然也看不上身边那些适合结婚的对象

  她热爱教书

  热衷于发现学生的才华

  甚至自掏腰包为杰森排演话剧

  被杰森吻了之后

  与他发生关系

  事后假惺惺地表示要让此事翻篇

  却因为杰森与漂亮的话剧女主演哈莉的暧昧伤心吃醋

  甚至要单方面毁了哈莉(不给她写推荐信并且记过)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辛克莱尔就是那种可怕的更年期老女人

  娃娃脸的杰森

  虽然在百老汇没有混出头

  但毕竟纽约大学本硕连读(李安也是这个大学的)

  一开始甚至觉得高中生哪里读得懂自己的剧本

  他说自己准备去做律师(因为父亲的原因)

  但最终同意让这个剧本上演

  因为一个胖男生在第一次见面时就批评了一个细节

  玻璃心杰森就摔门而出

  后来因为辛克莱尔小姐安慰他

  就占老师的便宜

  之后又和漂亮的女学生哈莉搞在一起

  被辛克莱尔撞见后

  他追到停车场,把锅推个哈莉说是她勾引了自己

  而且无耻地嘲笑辛克莱尔不也一样喜欢睡自己的学生

  (结果这个争吵的过程被之前提到的那个胖男生拍了视频传到网上)

  哈莉是那种优秀的女学生

  漂亮、小小年纪就明确知道自己想当演员

  当她通过网上的视频了解辛克莱尔小姐与杰森的关系后

  对辛克莱尔连加嘲讽

  而辛克莱尔也因为视频被学校解雇

  这时候这部片子就变得很有趣了

  辛克莱尔小姐在被解雇的路上发生车祸(因为她用辣椒水喷了杰森一脸,结果用手抹了自己的眼睛。实在是很蠢的一个原因)

  进医院后发现当班医生是杰森父亲(看到这里我有点想笑:编剧是中国人或者韩国人吗?难道这个城市也只有一家医院吗?)

  杰森父亲知道辛克莱尔睡了自己儿子之后

  还是专业地履行了医生的责任(从这里起我猜到他们之后会走到一起)

  辛克莱尔小姐又回到了学校

  在演出前一周顶替住院的老师继续为学生们排练

  她去找杰森改掉原来剧本中所有人都死掉的结尾(因为校长不允许这么消极的结尾出现)

  杰森问候了她母亲并坚决不改

  于是辛克莱尔熬夜自己改了一版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结局

  她的敬业赢回了所有人的尊重

  演出前的几分钟

  哈莉又对她毕恭毕敬了(当然了这也说明哈莉是个对事不对人的好孩子)

  杰森父亲也到现场看了演出

  那种淡淡的自豪,你懂得

  后来,辛克莱尔小姐和杰森父亲常常在书店碰到

  其实这个男人也是个文学爱好者(原来杰森是遗传了他)

  他解释了自己离婚的原因(杰森母亲卖掉了他的一套文学作品)

  并且骄傲地告诉辛克莱尔现在杰森又写了一部剧

  而且在积极地把它兜售给儿童剧院(是啊,非得挤在百老汇干嘛)

  他们开始约会

  辛克莱尔小姐第一次穿上了勾勒曲线的连衣裙

  她的英文课也变得更有意思(她让学生们给《双城记》写一个不同的结尾)

  这部片子说到底还是辛克莱尔小姐的故事

  她在事业、感情上一步步走到更好的境地

  我猜想她年轻的时候也许也曾想去纽约闯荡

  但最终在金斯顿这个小地方安安稳稳地做一个好教师

  虽然她因为沉迷于虚拟的文学世界而迟迟未婚

  但最终还是因为文学找到了自己的伴侣

  所以只要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

  似乎一切都会变好呢

  《英语老师》观后感(九):翻個跟頭,繼續生活

  english teacher就是個蛋蛋地自來水生活劇。 分類是到了喜劇, 其實花一分鐘還是可以咀嚼出苦澀。

  JulianMoore特別適合這個角色 ﹣ 有點nerdy, 知識份子,享受她得精神世界卻不小心成了“應當孤獨的人”。 這樣典型內騷型人才, 我總是等著他們隨著情節的發展現出一般人現不出的寶。

  果然, 老師在講桌上睡了自己的學生(我就擔心他們到底鎖門沒。。。), 結果那孩子還是個忘恩負義的小朋克, 破財了沒能免災的老師, 帶了一背的尖刀回家躲起來, 穿上jumper, 卸了妝容, 徹底不再用她的熱臉蹭這個槍林彈雨的世界了。

  故事結尾還是來了點超現實加英雄主義, 老師一個人力挽狂瀾救活了舞台劇, 完了hook上了小朋克的優質醫生爸爸。 告訴人們沒關係就用力去犯錯吧, 錯過幾個人前面就有個對的等著, 吵吵鬧鬧,分分合合, 最後舞台上總有個happyEnding。不管你是極客還是呆子, 都可以前滾翻,後滾翻, 轉體180再翻個跟頭,然後繼續go on with your perfect life.

  樂極生悲, 否極泰來,所謂喜劇,不過是悲劇相抵吧。

  《英语老师》观后感(十):说不准人生

  所有的事都是说不准的,在真实的情况下,因为真实的东西就是如此,这一刻我们很高大上,很完美,很有原则,说一不二,下一刻就全无自信,唯唯诺诺,只想一头碰死,觉得活着无聊又无奈,这就是真实的人生,这个剧体现得真好。我就想写个这个思想的剧本,想好了故事,要写老是觉得没法开头,也许终有一个时刻我会把它写出来。

  和孩子的爹搞上的情节有点肥皂,可能想突出戏剧性,或者更高级的,不,肯定是这个原因:表现人说不准的同时有时能有惊喜,就是人有时很狭隘,很情绪,很暴躁,但有时又很宽容,很能将就,很有弹性,其实只要加一句尺度比较大的话(可能会让这个电影不能公映,哦,这是在国内,人美国分级的,加这话就成了二级了):我觉得我儿子都喜欢的女生应该挺不错的。这么说就很搞笑了,神圣的老师和医生都变成普通的人了。

  喜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英语老师》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