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是一部由RAYIST执导,Ching Jun Hong / Chong Wan Ching / Mah Mee Tho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将进酒》影评(一):單純感受
寫完發現和片子關係不大,是片子引發的回憶。
一開篇便是熟悉的東南亞的中國小鎮模樣,就開始落起淚來。東南亞的汽車,街道搭配著中文,還有綠油油的稻田。最相像的便是泰北的美斯樂,國民黨遠征軍九十三師的後代們生活的山村。但是因為是山區現在只有台灣來扶持他們經濟開始種的茶園,稻田更像是高雄大學旁邊的村莊,讓人想起風櫃來的人。
九十三師被拋棄在泰北的山區,回不去祖國,也沒有身份。靠著幫泰國打緬甸才得以被泰國承認入了泰籍不再是黑戶。學會說泰語,慢慢開始不大會書寫中文,會說普通話和雲南方言,和馬來西亞一樣的多語言。他們就是羅大佑歌裡的《亞細亞孤兒》。
九十三師的士兵們生下的第一代移民應該是老賀這一輩了,老賀是美斯樂新生旅館的前老闆。他妹妹從台灣某報業退休回來接管了旅館,新生旅館是美斯樂第一家民宿,已經有六七十年歷史了。他失去了過去的生活,開始開火鍋店卡拉OK店,每次問他吃什麼好?他都會推薦台灣的薑母鴨,是凍在冷櫃很久的。卡拉OK的機器也是從未見過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東西。美斯樂這個小山村被大山包圍,火鍋店和卡拉OK店的生意也都是弟兄們照顧著,偶爾還有窮遊的西方背包客會住在二樓的簡陋民宿。山區不像片中的平原,是這麼急速的騎摩托車,而是起起伏伏大坡小坡。老賀在喝醉酒時會提起年輕的時候考上了台大,但是不說是什麼緣故讓他沒有繼續學業還是選擇回到了這個小山村。老了也沒有成家,但是還是滿嘴的葷段子。
片中的廟宇,有點像台灣但是更像美斯樂,那種和熱帶的東南亞配合過的廟宇。想起13年第一次去美斯樂時,在義民文史館講解姐姐說的一句,你們過年都不跪拜祖宗了,很多傳統我們比你們傳承的還好。家家戶戶都是紅燈籠,貼對聯,敞開的家門看得到裡面放著燭臺和牌位。黃昏在市場旁邊總是會有阿姨們跳廣場舞放著中國廣場舞一線流行音樂。
義民,是遺民,也是移民。
泰語學校是免費的,但是要上華文學校是要自費的。每年爸爸都會義賣茶葉捐款給滿星疊村的大同中學,讓他們能繼續學中文。很多孩子也是留守兒童,父母去清邁曼谷打工,才能養起孩子。每天下午四點泰語學校下課了,孩子們就到華文學校學中文,寒暑假有台灣的大學生會來支教做替代役免兵役。有個華文學校老師是台灣的政治大學畢業的,她說“寒暑假的美斯樂像個台灣小鎮”。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熱帶對流雨中和本土文化交匯。
慢慢的,下一輩,可能也對陌生的隔離的故鄉沒有感情。美斯樂的華人是這樣,馬來西亞的華人是這樣樣,台灣的外省人的後代是這樣。老人走了,時代也走了。
《将进酒》影评(二):青春为谁而硬,为谁而软
好的青春片都有个共性,就是知道自己的青春做了什么。
就算什么都没做,也知道自己的青春做了一堆无用功。
坏的青春片自然就是以为自己做了什么,但其实什么都没做。
《将进酒》主要是在缅怀青春。
它是一部优秀的青春片,因为它清楚自己的青春,很努力,却没有努力出结果。
也是属于男人的浪费。
最主要没有几个人知道自己的青春期到底该做些什么。
但是那样不酷啊。
当然还是一起抽烟喝酒,然后念两句诗,不是更酷?
男孩子的青春啥都想要,想要钱,想要兄弟,想要女孩子,想要抽烟喝酒不上班。
这很硬派。
然而硬派是不可以生活的。
未来要么刀口舔血,要么被生活操到不能自理。
男孩子变得只要女孩子了。
然而要女孩子,就必须有钱,为了有钱,就必须上班。
天秤的两边,一边是兄弟,一边是女孩子和生活。
于是男孩子不再硬派,他软了。
他软了,是因为不再为兄弟而硬,而要为女孩子而硬。
选择的慢了,也可能一无所有。
摇摆不定,更可能一无所有。
总之青春就一定会失去什么。
周星星说过:想不到我这么年轻就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顶峰,现在除了自杀,我已经无路可走了。----《龙的传人》
可见青春有多残酷。
没有波澜壮阔,没有热血狂奔,一切的一切,就如水流,缓缓前行,没有方向,却又顺着方向。
当头发随着青春流逝,肚腩跟着岁月生长,曾经鲜衣怒马的少年,也只能诵咏一首《将进酒》,在自信与失望、愤怒与抗争的情绪里,感叹一下青春的软硬。
【全文完】
《将进酒》影评(三):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醒来又如何?
此次first短片里面最舒服的两部之一。
质感的确很好,20年前的故事,拍出了20年前电影美学的质感,非常喜欢画面模仿胶片的颗粒与质感,这个加分不少。稻田从碧绿到金黄,告别青春进入成人的社会,海外华人的成长故事,在上世纪末华人社会的变迁下,折射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所以如男主说的那句,到底有没有选择?稻田周而复始的青涩与成熟,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吧。应该是first这次的短片里完成度最高的,片尾半开放的结局与人物命运的交代感觉很好,看得出是瞄准了长片的野心。
大海的意向很好也很美,人物个体在时代里随着潮起潮落,喝酒那场戏全景的画面真很美,心中的回忆与遗憾就留在心中吧。个人非常喜欢片头一开始那种像溪水一样缓缓展开的节奏与氛围,跟马来西亚那个小村子的感觉非常贴合。一开始还以为是马来西亚导演,没想到导演居然来自成都。从内陆拍出这样一种认知也是非常不错。
优点突出,缺点也很突出,有《风柜》的影子,也看得出导演在尽力融入自己的想法。但这样的题材太多了,前面的大师们已经拍出了一定的高度,有一点影子的话痕迹都会很重,就别说超越了,尤其是用类似的风格与手法。
从小单纯的友情、懵懂的爱情、成长的忧愁、浓浓的乡愁、进入社会的迷惘,也许是想融入的内容太多了,情节稍显单薄,显得不那么深入。如果不受限于篇幅,拍成长片,应该会更好。
短片有短片的价值,不该被长片淹没。
首先不给自己的作品打分。从之前的影展以及放映来看,观众的提问与QA大多集中于此,于是今天写了这么一些,包括一些集中的问题与部分拍摄、创作时的想法,也是关于这部影片想说的。自己非常清楚影片本身有太多的不足,也特别感谢喜欢这部影片的朋友。
后续有时间的话,应该会慢慢再更新一些内容或者拍摄中的剧照与大家分享,欢迎关注。
第11届FIRST青年电影展 最佳短片(提名); 第4届重庆青年电影展 最佳摄影、评委会大奖(提名); 首届HISFF华时代全球短片节 最佳剧情片(提名)、开幕展映影片; 2017东南亚短片影展 优秀作品大奖; 第5届杭州短片金荷奖 入围作品;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怎么会跑那么远去拍这样一支短片?这是每一次都要回答的:源于一个机缘巧合。当时去马来西亚拍一个商业上的宣传片,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这个小渔村,那里算不上特别美丽,但碧绿的稻田、平静的海滩以及村里人的平和触动了我,在了解了当地华人的生活之后,让我有了很多想法。于是说服了出品人,在有限的条件和范围内去拍这么以华人题材为主的一支短片。
之所以出品人能够同意,我想这跟他的身份有关系。他的祖辈下南洋来到这里,到他这里属于第三代华人移民了。他家里的书大多都跟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特别对于古代诗词的造诣颇高,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
而在马来西亚随处可以见到的中华元素,比如商店招牌、寺庙、佛像、灯笼等等,但上面又标注了英文与马来文,这些意象看上去既熟悉又陌生。而如果跟当地的华人交流,会发现完全没有问题,因为他们都会好几种语言:国语、广东话、福建话、客家话…..我想所有过去的人,无论你是来自内地或者港澳台,去到那边之后,都会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为什么我飞越了上千公里来到的这个国度,会感觉跟自己的家乡那么接近?
把故事放在90年代,是我个人对于80、90年代胶片电影美学的钟爱。胶片颗粒在银幕一闪一闪,锐度没有数字画面这样高,那样的画面质感总让我着迷。
而对我个人来说,在电影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台湾80、90年代的新电影;另一方面,我们那一代80后是看着港片长大的,很自然地对于那个年代的胶片色彩与美术有着特殊的喜爱。现在的数字时代,让我感觉到很多电影丢失掉了画面的质感,虽然清晰度很高、锐度很高、色彩空间很大、画面极其干净没有噪点,但是一些“塑料感”极强的画面真让我喜欢不起来,我会感觉到那是视频而不是电影。我希望应该有一些影片能继续保持胶片电影的美感,于是坚持了我自己的美学认知与画面质感。虽然远没有用胶片拍摄的预算,只有一台小单反和三个镜头拍摄,而4K的画面锐度太高、画面塑料感太强,我还是花了很多时间试了很多种方法,通过后期的处理,尽力去实现了脑子里想象的画面,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电影美学。在影展放映的时候,有不止一位前辈、包括见到娄烨时他也问我:你这是用什么拍的,是用胶片吗?在画面上能骗过他们的眼睛,我还是挺高兴的。
有观众看完后会说感觉像台湾电影,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很像,我也毫不回避“侯杨蔡李”的台湾新电影对我影响实在太大了。在FIRST有位台湾的前辈告诉我,“你的影片选择了这样的题材与风格,而这样的影片,前面的前辈已经拍到了相当的高度,很多人很容易会去模仿,你应该找到更多自己的表达”,我非常认同。另一方面,除了影片风格、故事年代的个人喜好以外,当地的人和景,这些都跟以前的台湾很像。当我在写剧本的时候,几个演员就告诉我他们从小就是那样去拜大哥、混迹于台球厅、夜市排挡....而不仅这样的海岛风情也正是那个时代许多台湾电影的意象之一,马来西亚一直以来跟台湾的联系就非常紧密,很多当地的年轻人都是去台湾上大学,再加上很多华人文化的元素在影片中时常出现,拍完之后,我自己也觉得很“像以前的台湾”,飞了这么远来到这里,电影的经验竟让我感到这里那么熟悉!文化的冲突与奇妙就在这里,但那个地方就是那样的,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不能因为它像就刻意去回避或改变。在镜头语言上,用朴实的镜头,让这个小渔村婉婉道来,我认为是契合的,而在这些熟悉又陌生的符号之下,影片有着自己的表达,这些表达是能够清楚地被看到的,后面还会提到。但如何更多展现出自己的特质,这也是今后的创作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包括片头片尾,短片在片头片尾各用去一分钟,其实是件非常奢侈的事,常规的短片都是直接开始,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来表达,但我希望影片的完成感更强烈,也算是一次实验。同时,因为有着年代与地理上的差异,想在开始用一分钟的时间让观众进入到影片的时间与空间。
而90年代,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年代。可能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的青春都是特别眷顾的,那个年代的很多东西我一直觉得没有保留下来很可惜。比如我们买实体唱片,每张唱片都有文案、有歌词本的设计,包括曲目编排都是有讲究的,虽然数码化带来了很多方便,但也让人更加浮躁;现在都用电脑了,也很少有人还会去写字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在手机上完成,大家见了面还是玩手机,因为手机上面的似乎才称为社交….只是时代在进步,这些也只代表我个人的情感。
前期准备的时候特意在这边呆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在那个小渔村的入海口看着日落,1982年罗大佑的《将进酒》与一千多年前李白的《将进酒》在那个时候通感了,不仅是内容上,更是眼前的景色,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想以此为题,同时也想过是否会让人感到特别刻意,就像有观众看过后的评论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但是经过跟演员以及那边的朋友的聊天发现,李白的《将进酒》就是几十年前他们华文课本上出现过的诗词,而罗大佑的很多音乐,包括《将进酒》也正是那个年代他们所听的流行音乐,这让我非常兴奋。马来西亚属于华语与泛粤语的文化区,在以前,这里的华人跟港澳台的来往,都比那个年代内地与港澳台的来往要频繁、密切、及时得多。
无论是李白的诗还是罗大佑的词曲,都非常美,同一个题目,一古一今,从家国情感到个人情感,从时代变迁到个人青春,正好与影片里面的内容相呼应。当排骨和Wan Ching提到《将进酒》的时候,他们两人的脑子里出现的一个是古代的诗词,一个是当代的流行文化,这样的差异也呼应着两人的不同身份与选择。而从那个入海口望去,全世界的海都是相同的,海天相接的地方,不正是“天上来”吗?
Tips:罗大佑的《将进酒》收录于他的首张专辑《之乎者也》,这张唱片直接影响了整个华语音乐的进程,著名的《童年》、《鹿港小镇》、《乡愁四韵》、《光阴的故事》、《恋曲1980》都收录于此。本来是想引用罗大佑的这首歌,我个人特别喜欢,但是没能拿到版权,自己会一点点音乐,于是就自己和朋友做了配乐,现在想来,这样也挺好。
由于这并非一个完全的创作作品,所以也不得不面临很多限制,比如演员。因为没有足够的预算,所以片中所有的演员都来自出品人的公司,而他们平时就是建筑工地上的工人,每天风吹日晒、操作机械,拍戏对他们来说算是另一种生活体验吧。
有观众看了之后会觉得他们的“演技差”、“说话语气奇怪”,演员在表演上固然没能调教到位,在我自己看来也有很多问题,这是导演的责任。
另一方面,生活上的巨大的文化差异,直接造成了在观感上的差异。如果你真的到当地去跟马来西亚当地的华人接触,你会发现他们平日里差不多也是那样的。刚开始我也特别不习惯,一直在纠正、调整演员的肢体动作,但当我认识到我所认知的“真实”跟他们的“真实”有着较大区别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原来文化差异带来的不仅仅是认知方式的不同,他们的肢体语言与表达方式本来跟我们就不一样,于是给予了演员发挥的空间,在我有限的能力下去调整他们的肢体动作、说话方式。演员们自身也很努力,有好几天晚上,因为拍摄结束后演员们可以休息,但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到酒店楼下的711买东西的时候,都会发现排骨坐在酒店的大厅的沙发上喝着咖啡背台词,让我十分感动。在这样的情况与条件下,表演虽然还存在很多很多不足,最后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
而能够有幸提名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短片”,请演员到影展现场走一走红毯,也算是给演员们意料之外的惊喜吧。
演员们在酒店读剧本有的观众也会问为什么里面的对话会出现好几种语言?马来西亚的华人身上有着特别复杂的文化基因,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定要引出大时代的变迁。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马来西亚华人复杂的文化基因,早年下南洋的华人大多来自广东、福建等地,于是造就了当地华人复杂交错的语言系统。整个马来西亚三大民族中,马来人大约占60%,华人占20%,印度裔占6%,剩下的是其他人口与非本国居民。
作为移民过去的华人,除了保留了自己的语言,迫于客观原因也必须要掌握马来语,而早前马来西亚属于英国的殖民地,英语也自然而然成了必须要掌握的语言。所以在马来西亚碰到任何一个华人,几乎都会说英文、国语、广东话、福建话、马来语,有的还会客家话甚至更多的语种与方言。
如果有观众看得仔细的话,会发现排骨独自在自己的房间那两个画面里,台灯旁边都放着一本书:《马华英学生字典》。这就说明了在这个国家生活你所必须要掌握的语言,以及这里的文化基因。但这本书被他的烟灰缸压在下面。
也正因为是移民民族,所以这一两百年下来,在整个马来西亚的经济、政治中,华人的地位一直有些尴尬。
相对于香港、台湾、澳门的身份认同,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虽然我们同宗同族,总有着说不清的情愫与联系,我们说着相同的语言,听相同的音乐看相同的电影,甚至课本上的内容也有相通的地方,但我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好似排骨来到吉隆坡后,当他独自走在街头的时候抬头仰望的那个画面,他看到了远处飘扬的马来西亚国旗,也看到了近处虚焦的一只上面写着“龙”字的灯笼。这些都是当地随处可见的景观意象。所以有观众看完后会觉得影片“很台湾”,除了影像风格的偏爱以外,还有的就是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符号。
上世纪90年代末,整个华人社会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自我身份与身份认同的大事件都聚集在世纪末的那几年,相对于香港、澳门在世纪末所面临的身份转变,大陆建国50周年、社会转型效果显现,以及一直以来的台湾问题和千禧年的大选....马来西亚华人的偏安一隅似乎就像影片里的风景一般,就在那里,就是那样。而黄河对他们来说,也就只是“一条陌生的流水”。我其实希望观众透过表面的青春,去看那个时代,其实在拍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这是一部青春片,我想说的东西,更多的是关于时代。
身份的认同,个体的成长,与时代的洪流在那个时刻契合了,这也是我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放在那个年代的原因之一。纵然时代变换,无数个不曾惊觉的小人物只能在大时代的浪潮之下漂流。外部力量带来的变迁,普通的个体总是无力抗拒,无论这个力量来自哪里或者背后的权力是什么。所以到底“有没有选择”呢?
而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面对着传统文化的流失,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送他们的孩子去国际学校,越来越多的华人之间都是用英文交流,越来越多的马来西亚华人看不懂中文....多年之后,可能身份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完全不是问题了。
首先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与演员之间关于表演的理解差异与沟通,这个刚才有说到。
然后是天气太热,因为紫外线太强,我们所有人几乎都晒伤了。
最大的困难是我们的服装与财物在拍摄期间的被盗了。马来西亚有很多像周边的印尼、孟加拉等国家过去打工的外劳,所以有时治安并不是很好,摩托车飞车抢夺的事时有发生。在我们到夜市拍排骨去找Wan Ching那场戏当天,拍完之后发现我们两辆车的车窗被砸了,里面的拍戏用的服装、道具,演员的私人财务都被盗了。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里面有两场戏排骨的那件浅色的衣服颜色一点点不一样,那是那件衣服丢了之后,我们到裁缝店照着照片做的。因为本身这些衣服为了要还原90年代,就在小渔村的一个地摊上买的,也只有那一件,我们回去又找了很久也找不到有多一件。
特别是Wan Ching,她妈妈给她的特别珍贵的项链,她的车也被偷了,这对我们来说接近毁灭性的打击了,所以要特别感谢她,还有出品人的支持。
还有人员上的困难,从卡司字幕上可以看到,我自己做了很多职务,包括后期的剪辑、调色、声音也是自己完成,在下面会提到。
拍这个短片,很多情感与处理方式其实都是在影片拍摄当中慢慢涌现出来的,开始是我按照创作的意图去拍,到后面就变成了影片在带着我走了,特别对于“家”的这个概念。那段时间因为既要处理之前提到的商业上的宣传片的拍摄,然后又要做《将进酒》的前期准备,我往返于马来西亚与成都,在吉隆坡呆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影片的整个拍摄,因为预算的限制,我只带了一个摄影助理过去,我们两人带着这帮“工人演员”和两个公司职员开始了拍摄。在现场要教担任制片的工作人员需要做的事以及怎么做,然后所有的摄影、灯光、大小事宜都是我自己和助理去完成,接着再去导戏,所以在片头和片尾的字幕可以看到很多职位都是我自己做的,那个时候真的是很累。
拍摄近尾声的时候,又到了年底,临近那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当时有两天傍晚不知道拍什么,演员问我:导演我们接下来拍什么?然后制片就会开玩笑地回答:你不用问了,他一定是叫我们去海边的。然后我说:那就去海边吧。于是在海边演员们也可以放松一下,他们有的放风筝、有的吹泡泡,我就让摄影拍一些空镜头,然后自己坐在海边看着日落感受时间流走,天黑之后就回酒店,还有一堆事情要做,还要准备第二天的拍摄....那个时候是真的想家了。
纵然自己的家乡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好,还有很多不可描述的原因,遇到问题只能骂两句脏话,但那里毕竟是我生活了30年的家。终于在结束了马来西亚的拍摄之后,在12月30日晚上、这一年结束的前一天回到了成都,一下飞机闻到烦人又熟悉的雾霾的时候,整个人都踏实了。这不就是在这个时代的浪潮下,只能漂泊的你我吗?
我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去观察当地的华人生活,然后或许是因为有了地理空间上的距离,能够让我再来看我自己的这座城市。我之前一直在写一个讲述成都的故事,但断断续续、零零散散,一直没有一个切入的主题,而在拍完《将进酒》之后找到了这个主题,或许,就是因为想家了。
其他的,就交给电影本身吧。
拍摄机器:Panasonic GH4 @4K 25fps(机内记录,未使用log) 使用镜头:Panasonic Lumix 20mm F1.7 / Panasonic Lumix 12-35mm F2.8 / Panasonic Lumix HPS 45-175mm F4.0-5.6 剪辑:Adobe Premiere Pro CC 调色:Final Cut Pro X 特效:Adobe After Effect 片长:29'59'' 画幅:16:9 帧率:25fps 拍摄地点:马来西亚适耕庄(Sekinchan)、马来西亚吉隆坡(Kuala Lumpur) 后期製作:中国成都(Chengdu)
y RAYIST -NEO Film Studio 复兴映画- https://site.douban.com/266063/
如果喜欢我们的影片,欢迎大家关注并与我们交流《将进酒》影评(五):《将进酒》:稻穗成熟时,少年离家日。
你的青春曾经是什么样子?
你不泡妞不喝酒不打架,你的青春被狗吃了吗?
《将进酒》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海外华人的成长故事,影片的美学造诣非常高,摄影的整体质感让人赏心悦目,绿油油的稻田,连绵的细雨,大海的潮起潮落。
排骨是一个成长在马来西亚小镇的华人少年,他的青春显然没有被狗吃掉,抽烟/喝酒/打架/泡妞,构成了他全部的生活,释放着由过剩的青春期荷尔蒙而引发的躁动。
排骨在这样慢悠悠的氛围中,看似冲动,实则迷茫。
他有着强烈的尊重需求,用原始的打架斗殴好勇斗狠的方式去实现。
他对未来一片迷茫,企图挣脱这种状态,担忧显得无能为力。
女孩Wan Ching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排骨,两人一起喝酒的一场戏,意境非常美。共同吟诵的李白的《将进酒》,也成为两人接下来生活轨迹的真实写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两人互生好感,却很快就要分别。
Wan Ching要去吉隆波跟随父母生活和工作,排骨答应去送行,却因为要跟小伙伴一起加入混混团伙而错过。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美好,但大多数注定要错过。
大海潮起潮落,周而复始的冲刷着海岸。
稻田由绿变黄,时间不会因为任何人的遗憾和无奈而做出停留与等待。
你的青春后来变成了什么样子?
穿上笔挺的西装,扮成大人的模样。
无论是摄影风格还是故事,《将进酒》都有非常强烈的侯孝贤《风柜来的人》的影子,很多小细节做的非常好。
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排骨已经接受了家长安排,准备去吉隆坡从事叔叔安排的工作。兄弟们的电话又打来了,可想而知,应该又是相约出去打架的事情。镜头横移,人物逐渐移出画外,环境占满整个画面。下一场戏就是排骨坐车去往吉隆坡了…
一个横移镜头+一次剪辑,排骨的生活轨迹就变了,人物被环境带着走的表达一下子就出来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也一跃而出。
影片结尾用香港回归和中马建交40周年的新闻画面做了一次过渡,再回来排骨已然成年,他起这个时候家乡的稻田应该又绿了,想起妈妈已经老去,想起已经多年没有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