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山》是一部由李彦廷执导,侯岩松 / 宋梓侨 / 刘玉玺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喊山》观后感(一):喊山与今天的女权
这个电影对那个时代农村的描绘是很不错的。
我一直认为,在中国看待社会性问题,群体性问题,一定要深入到历史和底层,不然纵然理论再怎么高端也只是空谈和设想,而了解社会本质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农村,很多人考虑问题总是偏向西方国家的思考方式,思考步骤其实没错,错在了出发点,我们是农业社会发展的国家,你大城市再怎么发展,骨子里的乡土气息别想丢掉,那是你的根。
在看电影中的社会关系,其实并不复杂,但是牵扯的人却很多,这就是农村,农村属于典型的人情社会,男权社会,舆论性和群体性都是非常强的,所以个体有时候会活得很压抑。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悲剧,都有女性。
很多女权主义者,现在在互联网上喊声很大,但是,他们不是在“喊山“,他们只是狭隘的自私和想要更多的牟取人性的贪婪和邪恶的权利罢了。与之相比的是农村妇女和儿童,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权利,从来没见到女权组织为其争取,为其努力,充其量是拿来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所以,这帮人被称为:中华田园女权没错。
你想要性自由,你喊;你想要婚姻自由,你喊;你想要家庭权利,你喊;你想要生育自由,你喊;你想要活的像公主,你喊。你喊的是自己的应得?你的付出呢?人,作为社会性的组成者,你的基因呢?你的家庭呢?一切只考虑自己,享乐主义,醉生梦死,老死不后悔的过着这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找个能让自己事事顺心的老实人?我不知道哪条路是他们想要选择的,我只是知道,人的欲望,既不能压抑,但是绝对不能过度放纵,只有低等动物才控制不住自我欲望,越是高级越是会利用欲望和理性。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矫枉过正的习惯。蒋介石在“剿匪”时候就说:矫枉必须过正。好吧,压抑几千年来的女性地位,一下子翻身,但是,过了头,突然发现,人和人之间非得分一个高低,绝对不能理性讨论问题,感情用事和双重标准越玩儿越6。于是,社会上的女性差距越来也明显,好姑娘,反而吸引力不足,越是夸张偏执的,越是吸引力很大?社会的价值观越来越畸形,我不知道谁是问题的根源,我只觉得,这场闹剧下,大家都是受害者。
对比电影中的女主和当前社会,对比城市女白领和工厂妹,对比城市男性和农村男性。这些对比,都发现有问题,却始终不明白这一切的问题出在哪儿,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自我,到底在哪儿?
或许,人这种,简单点活着,更容易找到自己。
《喊山》观后感(二):朴实无华的写实电影更接地气一些
一部描述大山深处人民生活的《喊山》从一件误伤事件着手 ,没有宏大的场面和炫技的特效,利用60%左右的近景、特写镜头,深刻的反映出八十年代山村生活的状态,旗六姥爷的公正、王胖孩维护全村利益的热情及法律意识缺失的愚昧、韩冲爹的正直、红霞的压抑及琴花的多事无情等,没有冗杂的台词和过于强烈的感情宣泄,导演很好的利用细微表情的捕捉和言语之间流露出的内心活动,鲜活的刻画出多个性格鲜明的山沟村民的形象。
哑巴这一人物特征,更加剧了红霞压抑的内心无法呼喊、表达的无奈与焦灼,给观众以较强的压迫感,腊宏死后红霞衣着红、白、蓝颜色的变化及高站山岗的举盆“呐喊”,突显出红霞内心从阴暗抑郁走向光明多彩的过程。商讨赔偿问题时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为之后引出不凡的身世留下了伏笔,当红霞回忆起小时候在家学习的场景让观众虽有些无奈但也对她在山村生活时的贫苦多少有些释放,好在享过几天福。
作为一个80后导演,李彦延已略露锋芒,只是在庞大的中国商业电影洪流中,能否保持一个纯净写实的心,还待后期作品才能给予评论。
《喊山》观后感(三):值得静心一看的好电影
故事情节方面转折较大,早知道有事要发生,但没想到发生了却是那样意想不到的结局。导演的意图出发点不错,但用力还是稍稍猛了一点,可以适当放下包袱,不要试图大包大揽用一部片子就想表达你所有的才华。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贩子的现象打击力度已经越来越大,现实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让观众去对类似的现象引发强烈的关注并高度警醒,我们并不需要再在一部影片里感受一次悲剧的深沉去加强,如果强加的话,可能效果会适得其反。
用了力可以适当收回一点,结尾交代一点大家乐以看到的画面,如女主角因为情况特殊被免以处罚回到山村,象男主角说的一样,过一辈子的小日子。这样处理并不会显得有何不妥。相反更是作者对生活现实一种人文的关怀和对未来的美好的一种期待。
在国外大片清一色大制作和国内电影市场浮澡的前提下,敢于去啃这样的骨头,说明制作团队还是很有追求的,当然,影片在构图和光影处理还是有提高的地方,细节上应该更真实一些。总之,要想靠这样的追求功成名就,就得认真学习一下霸王别姬。毕竟这是高度的存在。无论是情节还是细节,无论场景还是画面。
《喊山》观后感(四):不亚于学院派作品,完美展现了80年代初的那种微妙的感情。
如今的一部一部的国产作品的诞生,往往走的都是符合大众口味的那些浮华和喧嚣;烟红酒绿的背景让一切变得好像麻木。很久没有纯爱作品带来这样的心灵冲击,感觉那些被城市压抑的情感一下子被释放。回顾整部作品,作者所想表达并不是一部赚眼泪的纯爱作品,而是更深层的心灵鸡汤。来治愈我们这被如今社会麻痹的心灵,深山里的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被无限的放大,特别在红霞闭眼感受阳光的脸庞,韩冲的内心被测底的被俘获。男主角原本的性格设定并不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比如之前和村上的寡妇的关系,就体现了男主角的本质,但是在和红霞相处的这段时间中。那种变化被很巧妙的表现了出来。让韩冲觉得这就是他一辈子想爱的女人!红霞和作品一样,恰似浮躁中的一股清泉冲击了所有人的心灵。
《喊山》观后感(五):中国电影为什么离奥斯卡那么遥远?
中国电影为什么离奥斯卡那么遥远?
两个字“浮躁”
而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80后导演的希望,中国电影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实出国非常多的优秀作品,那些作品的故事、人物、情感、人性离我们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真实无华。而之后的电影越来越浮躁,一味的追风超,大手笔、大制作、大投入、大明星,几乎所有的电影都被商业绑架,电影进入逐利时代。
就在昨天,中国所谓的各路神导们,把刚刚剪辑好的作品拿去兑换各种大奖的时候,你们TMD有没有扪心自问,你拍电影是给我们看的,还是纯粹是去兑换奖品的。您的观众还没看呢,你急个什?
就这部电影来说,他就像是一盘地地道道的家常小菜,没有山珍海味大鱼大肉那么养胃,可是却是我们不可缺失的营养,他腻吗?不。他俗吗?也不。用俺们村李寡妇的话来说:“俺看懂了”。因为这几十年来能让她看懂的电影,几乎没有了。
这就好比《忠犬八公的故事》《当幸福来敲门》这些进口骗子一样,李寡妇也看懂了,我和她一起都掉泪了。
为什么这种电影在中国却只能在电视上播放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被戴上了小成本的绿帽子,等不了大雅之堂。属于电影频道定制数字电影。而恰恰是这种电影,导演可能压力会小一点,不用担心票房的数字。拍起来也就放松很多,所以就没有跟着观众一起浮躁。
数字电影经费有限,拍成这样实属不易,尤其是里面的演员,骨子里透着八十年代的性感,不,应该是性格。那寡妇,不就是你春节回老家时,靠在村口老树下嗑瓜子迎接你的邻居李寡妇吗?你敢说你没进过她被窝。
李彦廷,咱俩同年同月生,相信你有一天也会像我一样,站在世界电影的领奖台上,冲着台下的观众傻笑着说:“当你们还在坚持潜规则时,我们演员都成了她们各自家中的贤妻良母,当你们趴在女猪脚怀里吃奶时,我在陪夫人一起吃茶”。
李彦廷,好样的,希望我的梦,有你来实现!
《喊山》观后感(六):山懂有何用
整部片子看下来,还是泪流满面的。虽然有些细节和剧情,显得有点刻意,但是不影响每一个人物的特点。
红霞这个大家闺秀的女孩,被拐卖,被虐待,甚至被剪去舌头,那样忍受生活的压迫和折磨,我试图走进她的心里,可是太难了,对这一世的绝望,我们普通人不懂。腊宏的死,本让她可以重新做人,重新生活,重新热爱,可又结束得太快,因果不匹配,这就是运的极度悲惨。
韩冲是个好儿郎,最关键是有个好爹。爹话不多,主意不多,透着村里人的闭塞和保守,可句句是正见。当村民赶着红霞走,韩冲叫嚣着不愿意,小寡妇张牙舞爪的时候,韩冲爹一句“还轮不到你来管我儿”,道尽乡村父子情,“胳膊肘往哪拐,往良心上拐”,是爹对儿最大的支持,最大的肯定。也是让我最泪奔的一段情节。爹没钱,没好好照顾儿,可是爹心疼儿。
村民们从吃瓜群众变为“领导”帮凶,那可悲之处便是和山里的土一样,又多又灰大。
我们在无助、彷徨的时候也会去喊山,一嗓子出去,仿佛体内的负能量都出去了,红霞喊不出,只能敲打破的脸盆,那时候的她笑看大山,山懂了她,可是山懂有何用?
《喊山》观后感(七):喊山
《喊山》观后感(八):势均力敌的爱情
忘了是谁说,“我喜欢势均力敌的爱情”。势均力敌,才能长久。
什么是势均力敌?双方力量不相上下是势均力敌。腊宏是杀人犯,又对自己的女人和女儿凶悍。哑姑虽然不开口说话,但好歹没像自己的丈夫那样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且看得出来很疼女儿。
韩冲是个实诚人。过了娶媳妇热炕头的年纪,还是单身汉一枚。老头儿在家嘟嘟囔囔,他仍旧吊儿郎当的,在山上的草丛里吹口哨,哼着小曲儿,好不自在。人到了一定年纪还没嫁娶,总会着急。人过了三十家里还是穷得叮当响,也会着急。他倒好,整日关心有没有捕到獾。
他除了一腔朴实的善良,似乎也没什么长处。对了,缺点儿倒是有一处,和村里头会哭丧的女人关系暧昧不明。这女人连寡妇都不是。他也不想娶正儿八经的媳妇,只晓得有事没事往那女人怀里钻。
在遇到对的人之前,我们都是不完整的。
人有时候会一夜长大。若非腊宏被炸死这道晴天霹雳向他袭来,这个没出息的也许一辈子都是吊儿郎当地过混日子。赔偿,责任,年迈的老父亲,那孤儿寡母……一夕之间,他摊上了大事儿。
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你瞧琴花,平日里没事就爱和韩冲插科打诨,似乎挺快乐的。可相好真摊上事儿了吧,立马抽身,一副我们俩并不熟的态度。只是帮着哭个丧,就夸下海口要韩冲一头猪。这个女人,市侩,精明又愚蠢,一股小家子气的猥琐。她不善良,和韩冲并非势均力敌。
韩冲也明白,自己曾经是瞎了眼的狗,和一身骚的狗混到了一块儿。你不给狗好处,她可是会反咬你一口的。碰瓷儿自古以来便是坏蛋的长技。
既然摊上事儿了,对这母子女仨好一些是本分,也是不得已的上策。吃粉,没有油,就给他们油。末了老父亲还叮嘱自己捎上盐。真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老父亲虽则嘴上硬,可心里软,还热乎乎的。老头儿还对哑姑的女儿说,不念书没出息。
我猜哑姑的女儿今后可以拍一部《走出大山的女人》。
两方相安无事,事情算是私了了。日子一长,也渐渐熟悉起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大山里,什么人与人的繁文缛节呀矜持呀都是末位的,感情是质朴真挚的。韩冲说,高兴不高兴,都要喊上几句。哑姑不是废人,她其实很聪明。琴花赖着不走,反而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架势。她开个口,就吓得那婆子趔趄又跌撞。她会把地上的豆子捡起来,重新磨成细细的粉。
韩冲曾经因善心而收留这一家三口,哑姑便因善心回报这个善良的大傻子。她会露怯,他小心翼翼;他对着破镜子刮胡子,哑姑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他们是势均力敌的。
哑姑是苦命的女人。小时候就被拐卖,所以成了哑巴,多年未开口说话。又要跟着一个杀人犯逃亡,一路上既要带孩子又要被他殴打。只要不是腊宏那样黑心的人都会心疼她。韩冲虽有点傻,有时候还老停在原地不思进取,但历经一番事儿,他是个堂堂正正的踏实男人。一个憨厚老实会对人好,一个是需要家庭与温暖的女人。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若要让一个沉默多年的人开口说话亦难于上青天。
可哑姑抱住韩冲的腿哀求“不要,不要”, 仿佛冰山上的冰块顷刻间破碎成渣滓。她已经默认,韩冲是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男人,她要突破心理防线,她要开口求情,她要他不会离开她。
法网无情,腊宏死有余辜可到底是一条人命。韩冲被警察带上车走了,离开了大山。哑姑飞奔到门口,对着大山喊:“我叫红霞,红霞……”
韩冲说过,高兴不高兴,都要对着大山喊上一喊。大山的子孙就是这么豪爽洒脱。高兴了喊一声,心情愈发舒畅;不开心了喊两声,心情不再郁结。
相忘于江湖的故事很缥缈,很武侠的味道。善良的凡人却因为一个疏忽而彼此拯救,彼此成全,终于相濡以沫。日子贫困,但却舒心,因为人心像红彤彤的太阳,暖到人心里去。
《喊山》观后感(九):感想
第一次在豆瓣写影评,没想到是这部电影:)这几天心情一直低落,不想呆在现在的环境,很想回家很想呆在亲人的身边。昨晚刷网页,看到有人提到西藏的问题的时候提到了这部影片,而我在前段时间就下载下来了这部,一直没看。坦白讲,是电影中的一些搞笑的镜头,让我隔了很久又有了久违的笑容在脸上,所以也许才有了这在睡前还写些东西的冲动。在看这部之前还把the shipping news,之前剩下的部分看完了,也许其中的一些话激励了我,让我感觉生活又乐观了起来。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if a iece of knotted string can unleash the wind, and if a drown man can awaken, then i believe a broken man can heal.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希望自己能坚强独立起来,好好渡过剩下的一年多自己在远离家人的情况下上学的时光。希望爸妈和所有爱我关心我的人一直都好。
《喊山》观后感(十):如果她不曾见过阳光,她本可以忍受黑暗
贫瘠的大山,尘土,山石,人们小心翼翼的劳动着,为了填饱肚子,为了娶个媳妇。日夜轮转,山风呼啸。生活貌似单调,乏味。
一个女人,还没长大,还没经历那本应美好的少女时光,便被黑暗所笼罩,流徙于大地,风餐露宿。然而,她是倔强的,她没有屈服,我选择了永不开口说话,来和命运顽强的抗争。于是,荒凉的大地开出一朵绝美的花。多少个夜里,凄风苦雨,流浪的路上,食不果腹,在人们眼里,她低着头,躲躲闪闪,她是低贱的,然而在上天眼里,在她自己的内心,她高昂着头。
命运转折,上天终于眷顾了她。
看着金黄的油瓶,在夜里的山中呼喊,她迎来了春天。她本是个美丽的女子。她与险恶的命运抗争,她终于赢了,她终于可以穿衣打扮,寻回自己的尊严。
贫瘠的大山,日复一日,然而当她们的眼神久久凝视对方的时候,这难道不是人间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