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之路》是一部由吴皓执导,纪录片 / 音乐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名之路》观后感(一):少数看过的这么有意思这么entertaining的纪录片
一般我不太看纪录片,总是觉得可能会比较无聊,与自己每天的生活差距不大,没什么可看的。但《成名之路》可以说是今年我看过的电影中(包括电影院里放的欧美大片)最好看的一个。
很难说这部电影里哪段是高潮。但很有意思的是它却始终没有丢掉观众的注意力与兴趣。电影的节奏不算快,但又不觉得无聊。相反,这样的速度刚好可以让观众在看片的过程中细细品味哪位角色刚刚说过的话,或是刚刚发生的事儿。
这帮中戏的学生完全就是Fame这部歌剧的角色,所以可以说他们是在把自己的经历与梦想演出在这部歌剧里。有意思的是,这帮年轻人在现代中国的大环境下,虽说有时有梦想,但从来不是淋漓尽致、天地不顾地去梦想,而是一直都隐隐约约地有一个非常现实的旋律在心底,想着今后毕业会怎样,找工作、嫁老公。。。所以,在这部电影中没有人会戏剧性地大起,也没有人戏剧性地大落,反而会很真实地像大多数人生一样,走一步看一步,梦想、不屈向上的精神、迷茫、挫败都掺杂在每天的生活中,在某个时间点回顾这段经历时,仿佛看清楚了什么,说声“哦,原来是这样”。这部纪录片,其实就是许多事情发生后的一个回顾。
现在的网络媒体经常会把中戏、北影弄得很神秘,跟演艺圈里的“内幕”、“辛酸”、“陪睡”、“不正当交易”、“小三”等挂钩。这部电影给了观众一种感觉比较现实的描写。看完后觉得中戏的学生跟很多中国的大学生也是类似的,从一般的家庭里走出来,大四的时候也是考虑现实的出路问题,毕业后也是做什么的都有。中戏的老师还是存有一些老一辈的理想主义。顺便说一句,现在的网络爆料媒体与各种韩剧都市剧严重扭曲了很多人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我个人觉得我们应该有更多类似与《成名之路》的文艺作品,不扭曲现实,但又能够挖掘出人生中唯美的闪光点。
最后提一个有趣的小细节。电影里被采访的长辈们说了好几次这一代中国的独生子都是惯坏了,太关注钱与名了。而被采访的学生却强调这一代年轻人压力多大竞争多强,老一辈是不理解这些的。有些观众可能会把这个认知上的不同理解为代沟。但我个人觉得根本没有时代认知差距这一回事儿,只有认识高度的差距。代沟的形成,要么是老一辈人没文化现在年轻人有文化了而产生的认识高度的差距,要么是老一辈人的人生经历大起大落比现在的年轻人积累多而产生的认识高度的差距。我个人认为是后者。回首自己上大学的时候与刚毕业的时候,很多所谓的压力与纠结都是自己找的。看《成名之路》的时候,时不时也会觉得这帮大学生很可爱,因为TA们还会因为什么什么而怎样怎样。感性、想法与情绪泛滥也是一种年轻的奢侈。
《成名之路》观后感(二):成名之路,成名艰难
在纽约看的首映。现场的气氛非常好,观众看得也津津有味。不得不说,这在中国人拍片子面向外国市场的情况下,能两头叫好实在不容易。票基本卖光了,我还是拍得rush tickets。 导演站在剧场前面,人非常的nice。
说说电影本身,虽然是说独生子女政策成长下的一代的故事,倒其实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独生子我觉得更反映大环境下中国人对于成功和成名的一种急迫的需求。
个人觉得凡是能够引起人类共鸣的,往往不是特性更多的是共性。这群孩子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本身他们身上就已经携带了一种先天性的成名压力了。再加上中国戏剧市场又那么小,那么有限,让他们向上的空间更加少,这是前提。但是对成功的渴望不是中国,而是一种universal 的东西,所以大家非常能够感同身受。说是成名之路,道出成名艰难,这才是动人的地方。
再说说角色塑造。这些孩子都很有特点,导演也谈到了,当时做片子的时候就在想怎么突出角色特点使她们更容易被人记住,然后成功的是至少我非常喜欢里面地几乎所有的characters,作为一个多角色的纪录片,这一点很不容易。
影片也提到了一些underground 地事情,但是一点为止不做停留,这种叙事方式比较中国式,有点像红楼梦,只是提一下,剩下的自己去猜。
总之,卖好,希望也卖座。
——镁光灯打下来的一刻,我演的远远不止是角色。我知道,我将倾尽天真,去追随这道光。
我们从不同的地方而来,带着不同的使命。我们中有的人深信不疑自己是未来的大明星,有的人对自己的才能半信半疑,有的人渴望盆满钵盈,但共同的是,我们都希望在百老汇的演出中崭露头角。
我们是野心勃勃的梦想家,就算际遇将我们归进候补的队伍,我们依旧胸有成竹,靠着自己的实力一定可以再次跻身佼佼者的行列。直到知道成功并不总是靠实力。
我们是举着火把的战士,纵使火焰被雨浇熄一节,纵使徒留零星火点在闪烁,背着家族的使命、自己的出路,咬着牙依旧跑了很长的路。直到发现有些人不需要奔跑就闯过了终点线。
我们不屑老辈踏踏实实的尘路,固执地守着自己的梦想,不知疲倦地跋涉千山万壑,不自量力地向命运挥拳,直到日复一日的挫败感将我们轻而易举地碾碎,言着至死方休的自己原来不堪一击。
当毕业演出即将结束的那一刻,我们站在众目所归的舞台,齐唱着歌,不知不觉泪流满面。掌声如潮欢送我们这批踌躇的水手扬帆出航,可我们望着浩浩荡荡、深不可测的大海,连锚都不知往哪抛。
直到闯荡了几年,我们才明白,其实生活也就那么回事,我们从前高估的困难也不过是命运的无常,我们渐渐学会化莽撞为克制,化软弱为面对,化高瞻远瞩为细水长流。我们中有的人还坚持追随着最初的梦想,有的人已飞黄腾达,有的人换了条风景也不错的路。成长,是坦然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
但仍旧感谢过去慷慨奉献天真、牛逼哄哄追逐梦想的自己,因为比起其他盘踞井底的人,我们是冲锋陷阵的英雄。
作为一个在中国出生长大,在美国生活多年的电影人,我对中国在海外媒体中呈现出来的形象感到失望。他们总是把中国刻画成在文化上、社会上以及人性上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国家。因此,我的创作力图挑战西方对中国的偏见,向他们介绍当代中国的复杂性。
在拍摄之初,我本打算拍一部关于中美文化差异的纪录片,记录“成名”这个概念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演变,尤其是在《名扬四海》这部美国经典音乐剧中,这样一个典型的美国梦的故事将如何在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这块土壤中本地化。随着拍摄的深入,我的兴趣和关注点逐渐转移到80后独生子女这个群体以及他们的中国梦:中国的年轻人如何定义和实现他们个人的梦想?他们的弱点在哪儿?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在限制着他们?他们的梦想在怎样映射当代中国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于梦想的不懈努力追求将如何影响中国的未来?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伴随着我长达五年的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通过讲述五个中国大学生及他们父母的梦想,我想说的是这些关于成长、追梦的故事,既带有特定文化环境的印记,同时也是跨文化、能让全世界的观众都产生共鸣的。我想让观众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到中国年轻人的渴望与焦虑,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一个正在转型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