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经典影评集
日期:2018-05-09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经典影评集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是一部由中村义洋执导,井上真央 / 绫野刚 / 菜菜绪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一):始终相信会有好事发生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 白ゆき姫殺人事件~影片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案件铺垫上,加上采用了写实的风格描述案情使得剧情的展开略显沉闷。不过故事的后半段却集合了全片亮点紧凑情节主人公情感爆发让人窒息。

  对网络媒体谣言滋生控诉让人深思(天朝这个也很严重啊),结局不算出乎意料但也么没想到是她,之前还有蛮多设想,三木典子也有反转,一面之词有时挺可怕的……不过哦……女人真是可怕……以貌取人可能全世界的通病吧……如果把自己所看所想当成真的,又急于向他人证明结果很有可能伤及无辜。不过如果再大胆一点,结局拍摄主角自杀之后再公布真相可能会更震撼一些。不过这样的结局倒是呼应了那句始终相信会有好事发生。通过推特评论表现大众心理也是独树一帜,片尾曲甚至还有点侦探片的感觉。《白雪公主杀人事件》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二):差一口气便能成为佳作

  本片能在众多悬疑片中显得不那么平庸已经非常厉害,它最突出特征就是瑕和瑜都特别明显。叙事方式上一片混乱,甚至在中段乏味到要放弃,结尾突兀且反转不够,直接暴露导演已经黔驴技穷不知如何收场的难堪;竟然让当红小生染谷将太打酱油,真不知道怎么想的,不痒不痛地让他当个扫地僧,莫名其妙地说出“都在说谎”这样只能做暗示却无实际存在感的话。优点方面,在案件基础上,一定程度反映了现在社会风气键盘侠所代表的新舆论方式,躲在面具后面,每个人才想好好展示自己,看似形成各抒己见随意吐露心里深层的想法(包括阴暗内容)的“良好“”氛围,实则被绑在一个更大且无形的思维导向里,随波逐流失去思考探索能力,在这样一个无责任名号世界里,社会心理学反而更加适用,用舆论杀死一个人的新式暴力也就见怪不怪了;人人都戴上了面具,号称闺蜜的人为搏眼球,假维护实揭秘(当然还包括采用唱反调的态度),而真正一直守护人才在默默支持和帮助,最终换来真情;另外各位演员演技真实实在不懂以前看的日本片子里怎么会涌现那么多演技浮夸做作的日本演员,各个角色少年版选的演员不仅演技好,还真的很像,片中的美人不仅贡献美貌,也蛮辛苦的,以不眨眼的状态不同人杀死浇燃料点火;这种类型的电影的鼻祖恐怕是《罗生门》,虽然各位当事人口中的“事实”不如《罗生门》那样百家争鸣又看似相当可信,然而每个人的版本却能微妙地重合而不出现大的逻辑矛盾,恐怕也是本片的一个特色,当然也就导致了结尾无法大反转。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三):小矮人的证词,凶手灰姑娘?黑童话可以这样编!

  片名很引人瞩目,其次还是出至凑佳苗作品改编电影。虽然以凶案为背景,本片有点像《全民目击》+《搜索》的融合,观众未必有足够线索关心谁是凶手,反倒很在意证人们的臆想以及引起的网络反响。但皆因观影前有所期望,实际未达高度失望,私以为主旨不够“腹黑”。

  如果早已预料灰姑娘铁定不是凶手,那么白雪公主的死因和小矮人们的揣测便成了剧本最大亮点。

  某天,在偏僻丛林发现白雪公主(三木典子)被谋杀,引无数村民众说纷纭,在这群愚昧无知的村民当中,一个经常去大众点评吐槽的匹诺曹(赤星雄治)吸引了焦点,因为他突然收到小红帽(狩野里沙子)报料,好像知道与死者相关及凶手线索。

  * 小红帽(狩野里沙子)证词:白雪公主是我的前辈,她貌美人缘好对我有恩;我听小矮人A(满岛荣美)说凶手可能是灰姑娘(城野美姬),因为灰姑娘怨恨白雪公主抢她男盆友小矮人B(篠山聪史),我几次看见灰姑娘露出诡异表情,而且白雪公主失踪前一刻有人看见她俩在一起,事后灰姑娘更与外界巧失联,凶手应该是她,长相悬殊妒忌杀人!

  匹诺曹一直在给村里教会当跑腿,刚好合同期快满,这是个涨粉丝会员契机,于是便着手探寻与案件关联的证人——七个小矮人的证词。

  * 小矮人A(满岛荣美)证词:虽然我跟灰姑娘共事,我可认定她是凶手的;因为她和小矮人B交往,但根据我观察小矮人B在缠绕白雪公主,至此灰姑娘性情大变,那次飙南瓜车吓得我出汗还露出得意神情;又一次白雪公主丢了“白马王子限量版羽毛笔”,她在一旁面带微笑;案发当天祭祀散场后,她用那支“限量版羽毛笔威胁白雪公主上了她的南瓜车,肯定是周密杀人计划

  * 小矮人B(篠山聪史)证词:别听小矮人A的证词,她经常传谣;我澄清没有跟灰姑娘交往,是她主动勾搭我,我很矜持拒绝了,因为白雪公主爱上我,我无法抗拒大美人的爱意(勾引)。

  * 小矮人C(小泽文晃)证词:案发当晚,我看见灰姑娘往城门“狂奔”,好像还带着很重的包袱神色匆忙,越过门口时还回头一眸。

  匹诺曹黯然臆想了灰姑娘杀死白雪公主一幕,其后向教会上交材料开坛宣讲吸引众多新会员添加关注。在他欣然欢喜续签合同有望之际,远方传来的仙女(前谷みのり)的警告。

  * 仙女(前谷みのり)证词:我和灰姑娘是闺蜜,她很纯洁善良(她比我乖,我比她坏),不可能杀人,你们的宣讲稿错漏百出,小矮人B的谎言离谱,灰姑娘曾告诉过我与他OOXX的细节,闺蜜聊天这些事不可能瞎编的。请停止造谣,否则她可能承受不了就自杀的!

  好歹仙女在隔壁镇也算有点名望,教会痛斥匹诺曹证据不足时,促使他继续深挖调查灰姑娘出生档案

  * 小矮人D(尾崎真知)证词:她与我昔日同在佣人培训中心学习,但对她完全没有印象,这是我们班渣渣对所有人包括她在内的印象涂鸦,你要参考吗?

  * 小矮人E(岛田彩)证词:跟她曾在同一个厨房切菜,她下刀技术精湛(杀人不手软);她貌似还会下魔咒,听说小矮人F曾中了她的咒语终身残废了。

  * 小矮人F(江藤慎吾)证词:之前得罪过灰姑娘,于是我驾马车时摔重伤,足足修养了三个月才痊愈,会下魔咒的人心灵一定不纯洁;等等,应该不是魔咒的力量,马突然发疯不受控制,我想应该是灰姑娘给它吃了什么东西

  * 小矮人G(八塚绢子)证词:我是普通村民,在N年前教堂失火,应该与灰姑娘有关,她经常和睡美人(谷村夕子)一起练习魔咒燃起火焰,这是我女儿告诉我的……

  * 睡美人(谷村夕子)证词:我跟灰姑娘是百合CP,在佣人培训中心求学时我被欺凌,是她拯救了我,练习魔咒也确有此事;但自从教堂失火后家人要我跟她绝交(虽然我还爱着她)。你觉得我所说的都是真的么?你听好了,人的记忆是可以捏造的,大家也只会挑对自己有利的说,请不要遗漏那些重要的东西。

  * 灰姑娘之养父母证词:她很温柔听话,虐待她也不反叛,只是我们要使唤她,她才去干家活,更希望她能再主动积极些。外面那些谎言谁都能说,但无论如何,请原谅她的错,真的非常抱歉

  当所有证词矛头直指灰姑娘,被逼上绝路的当事人灰姑娘留下一篇自白书:

  * 灰姑娘(城野美姬)证词:

  (1) 我和睡美人在佣人培训中心时认识,睡美人因为太美丽招致欺凌,我为了开导她才跟她沉醉在帕拉图世界中玩火。

  (2) 我是暗恋过小矮人F,但他的车祸关我鸟事。

  (3) 我与仙女用书信聊闺蜜话题,是她想象力丰富误解了某些“情节”。

  (4) 搬到皇宫打工才遇上白雪公主,说真的,是她先嫉妒我的乳名;后来又特意跟皇后(山间先辈)穿同款服饰摆显;一次众人问“这个世间上谁最漂亮”?我不小心回答了是“睡美人”可能被她听到了,那表情好像不太高兴

  (5) 那穷逼小矮人B饿晕在街头,我好心掰了半个馒头救济他,结果他趁势长期蹭饭。有一次强行把我拖进房间,说让我帮他打扫,接下来会发生的情节跟肥皂一样。不久他便提出与我保持距离,显然是白雪公主的指示

  (6) 我很受伤,偷偷地听着“白马王子演奏曲”舒缓痛楚,而白雪公主发现了我的秘密,不知道什么手段,她竟然真的勾搭上白马王子(雅也),自然把小矮人B甩了;上一周,白雪公主突然想把“与白马王子共舞”的机会让给我,我兴奋了几天难以入睡,但就在共舞当晚TMD她反悔了!!

  (7) 这时候,小红帽在我耳边告诉我“她经常这样玩弄别人”,小红帽给我支招让我将计就计赶上白马王子的舞会。于是我便把白雪公主灌醉放倒在自己的南瓜车内,拿起行装(包袱)奔向(狂奔)舞会会场(城门方向)。

  (8) 对不起,还没有与白马王子说上话就因紧张加上一堆丑女推挤,手滑了下,我把王子从三楼楼梯推下去了。受惊过度的我慌忙逃离躲在郊外仓库中。次日,听外面消息说白雪公主死了,我更为之彷徨。——但白雪公主真不是我杀的!我以自杀行为担保!!

  灰姑娘赴死前一刻,万万没想到,外面传出通报“小红帽对杀害白雪公主一罪供认不讳”,因为要报复白雪公主对她的关怀,还察觉灰姑娘很适合当替罪羊,动机荒谬都懒得解释了。

  已死的白雪公主(三木典子)没有遗言。她似乎曾经袒护了小红帽偷婆婆面包等多项盗窃罪。而她与白马王子的绯闻,被皇榜告示——不属实。

  整个像黑童话般的案件,我们能看到不同陈述与假设情景,很难完全串联起来,只揭晓了凶手身份,但证人们的证词是否掺恶意杂臆想有待商榷。最后只觉得灰姑娘不灰,白雪公主不白,匹诺曹最失败,所谓“调查披露真相,臆想制造冤案”。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四):不过人云亦云,不过乌合之众

  网络时代的崛起,滋生出一个战斗力最为强大群体人称键盘英雄。英雄们躲在一个个面目模糊的ID之后,仅凭一个键盘指点江山睥睨天下,多少纷繁世间事,弹指间灰飞烟灭

  一起凶残的杀人事件,风华绝代的白雪公主惨死,在精心设计下矛头直指暗淡无光的灰姑娘,一切都那么合理,完全符合人们听过无数次的那些故事。于是,声讨吧,人肉吧,审判吧,狂欢吧,谁管白雪是否真心纯白无瑕,谁又管灰姑娘是否灰面含霜,只要尽兴,只要嗨爆。

  在真相未明的情况下,去寻找答案人类本能,然而仅仅为了满足自己认知闭合的需要,罔顾证据和逻辑,急吼吼地做出决断,则是可悲的副产品。网络的扁平化让问责和质询更加顺畅同时也让众声喧哗非理性横行,更使人们原有的思维偏差进一步放大。

  此片以点见面,提示出值得注意的尤其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经常出现的一些认知偏差。

  1、虚假相关。人们倾向于把发生于前后脚的事情知觉因果关系。本片中真正凶手故布疑阵,一些情节确为事实,但掐头去尾,配合上最后的结局,显得相当合理,事实上无一真正证据,中间过程全为看客脑补,只不过虚构了一个相关。

  2、自我证实偏差。当人们认定某件事之后,就如果形成了一个假设,继而会在假设的驱动下寻找能够证明假设是正确的证据,请注意,只找证实的而忽略证伪的证据。于是灰姑娘的同学们说起诅咒,说起邪魅的笑,绘声绘色添砖加瓦

  3、后见之明。又叫事后诸葛亮,俗称马后炮。我是正义的仁厚的独具慧眼的,我早就知道其实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哦你真厉害,不过别忘了那是在你已经知道事实真相之后。我们的大脑为了不让我们显得那么傻而贴心地修改了记忆,也让键盘英雄们在无数次被打脸后依然抱有旺盛斗志坚强自信

  任何一起惨剧,毫无疑问最该受到谴责的是凶手,然而那些围观的大多数,如果可以多一点理性,多一点与认知捷径的主动对抗,多一点尊重真相不如闭嘴的自觉,帮凶,可能,会少一点。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五):小学老师的不合格和婊子的心计

  看这部剧的时候,我一直想到了我的小时候

  先说一下 小学老师的不合格吧。

  一直觉得在中国这片宽阔敞亮的土地上几乎每个我听说的小学老师都是不合格的。因为在中国,从事教育行业的,最最没有文化素质的就是小学老师了。但是小学老师面对的却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受到阴影阶段孩子们。当然,人性本恶,所以人只有在成熟后被人们指责或者自我反省时才明白自己应该更考虑别人的感受。 当然这一点,小孩子是做不到的,这个没什么好怪的。所以小学老师才应该有正确的引导观,而不是像傻逼一样一起去嘲笑一个孩子。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小孩根本没有是非观,非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留下印象与阴影。他们不会去筛选正确错误的东西。老师跟着同学的一句嘲笑,会让她以为全世界都可能讨厌她。这在她以后的人生中也会有阴影。既然小学老师专业水准要求很低,那么至少在人文素养方面别那么恶心地给孩子留下这么多阴影吧。

  好了,现在说绿茶婊的问题。

  我小时候,遇到了非常多的绿茶婊,不知道是我刚好运气好,还是我们那个地方这种事儿比较多。 小时候觉得非常非常委屈还不敢说出来,跟女主角和戴安娜一样。 其实没有正确的疏导,也是会有心理阴影的。我上高中的时候,还觉得自己是非常不受人待见和无趣的人。因为小时候被人背叛且欺负过,当时父母也没有对我进行心理疏通。 幸好长大了懂得这不是自己的问题,只是当时遇到了比较有心计的小女生而已,和自己比较敏感而已。 可能就是因为小时候受婊子气太多有口才不好,都不知道怎么还嘴。现在一遇到像典子这样我觉得其实一点都不好看还像陪酒女,打扮也跟城乡结合部一样的女人,我就会特别反感,而且就是因为经常跟她们还嘴导致现在口才还不错。

  所以,姐妹们,有朝一日你们也遇到典子这样的婊子的话,一定不要不反击,必须用言语虐死她!还有,关于剧中,安妮和戴安娜对于 这种女人可能一直会在社会中居于上风的疑问,其实我想说,社会上大家也都是会分辨出来的,这种女人绝对是会受到 就算只是女性同胞的极大厌恶的,所以不用担心,婊子自会有婊子的结局的。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六):才不是什么白雪公主,原来是老巫婆

  看到八卦有人贴图解,搜了一下,出啦~于是愉快的来看了~

  叙事好弱,中间就解开谜底真的好吗,一点悬疑性都没有了,这种片不就应该吊足观众胃口然后再公布答案吗,虽然大家应该也早就猜到凶手绝不是美姬。

  好多地方的铺垫不够,比如男主为什么好像这么急于做出点什么而让别人不看轻他,前面应该再多渲染下男主不被重视郁结难解的样子,前面对于男主的心理活动表达太少了。感觉男主就是一个没有血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就开始拍纪录片(还是伪的)了,不知道为什么又上传到网络了,做这一切的动机是什么呢,求名?求利?其实只要有人把这些伪证曝光出来就够了,但这个人不一定非要是男主,男主的必要性交代的不够突出。但是后面男主又那么丧会悲痛有感情,剧情也那么煽情,而且女主还莫名其妙阳光起来安慰男主了。另外凶手的杀人动机也好弱,看到别人不爽自己就爽了,只是怕被炒而杀人,根本无法让人信服嘛,这里犯人杀人的原因,对被害者的仇恨,犯人的心理活动应该多渲染一点的,只是把凶手做坏事的过程交代清楚是不够的。

  后小部分的煽情也是醉了,煽得太过,小悲切切,大悲希声啊。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七):More NEWS, Less TRUTH! How we choose?

  这部电影从故事情节和整体的叙事手法来说不算太新颖。案件很简单,就是当事人受到威胁后杀害被害者,作案手法极为普通;至于叙事手法和《罗生门》即为相似,简直就是在模仿。但是,这部影片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展现的角度——电影从新媒体(twitter)、传统媒体(电视节目)和市井坊间的流言(redstar的采访)三个角度展现了在当今这个网络高度发达、多种媒体并存的时代,案件调查过程中的人们和一些媒体的常见现象;从细节中对这些现象给予了暗暗地讽刺。

  在电影里面这三个角度通过赤星雄治这个电视台节目编导串联起来。雄治在微博上更新自己掌握的案件情况、根据前女友及其同事提供的线索拍摄视频采访并最终制成电视节目播放,这个节目成为舆论导向引发了微博讨论和市井坊间的流言。影片很好地展示出来这三种舆论方式的相互影响。

  我们首先看看新媒体上舆论的变化。刚开始案件发生时,微博上马上爆出了雨谷区发生了事件,经过众多网友纷纷发表自己留言,慢慢形成了网络上事件情况;随着雄治在网上放出来前女友告诉他的内容,网友们开始进行第二阶段的讨论,对案件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讨论,被害者的身份、职业呀之类的讨论。再经过雄治的采访和编排的电视节目播放,逐步揭示出S小姐作为嫌疑犯的可能性;网上进一步展开了第三阶段的讨论,对报道中涉及的案件内容开始了讨论,慢慢地揭示出了S小姐的真名;甚至有一个比较搞笑的网友说:从白雪公主到成野你们也真够光速的。接着第二轮采访和电视节目播出,更进一步锁定了S小姐就是犯罪嫌疑人;这一下子微博上热闹了,大家纷纷主持正义,开始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强烈的人生攻击,甚至爆照;真是有种杀之而后快的冲动。然而,当真正的嫌疑人投案后,网上有进行了第二波正义之战,对之前报道的攻击,为成野维持正义,对调查报道的雄治进行了人肉挖掘。

  在对新媒体上舆论起导向性作用的是传统媒体,也就是那当电视节目。电视台最开始对案件的发生进行了真实的报道,但是在警察调查无果的情况下;电视台编导根据前女友提供的线索对案件独自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在前女友和她同事的暗示下对成野是凶手进行确认性调查,之所以叫做确认性调查是因为他在别人的暗示下已经肯定成野是凶手,而他的调查就是找出证据进行自行确认还原事件。扯远了,回到电视节目上;在电视节目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节目主持人在对专家(警视厅搜查课课长)进行确认犯人在完成一系列犯罪后是否有充足时间赶火车时,那个专家刚开始本来说自己没有把握的,但是在编导室里面,编导告诉专家说有可能,专家马上就对可能性进行了肯定。真真是专家坑死人呀!

  而传统媒体的取材又来源于市井坊间的流言采访。采访分为两次,第一次采访是针对案件本身,主要是谈论的为什么这些人认为可能是成野,重心还是在案件上;但是第二次采访就开始发生了转变,开始讨论成野这个人的性格、人品之类的。其实从第一次采访中里沙子和她的同事荣美的描述也可以看出一处有意思的差异,就是他们两个在关心典子时的回应一处。也正是应了成野的发小说的那句话:每个人说的不一定都是真相,大家都会拣对自己有利的说。直到最后成野自己说出真相时,你会发现她的真实情况跟这些人嘴中成野形象完全不一样。

  影片的最后一幕十分有意思:独自展开事件调查证明成野美姬是凶手的赤星雄治,遇见成野美姬时却完全不认识。让我想起了《北国之恋》里五郎教导儿子纯的一句话:你没有见过笠松爷爷怎么能凭别人的几句话妄自评价他呢?

  这部影片通过一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网络舆论见风使舵的正义感,传统媒体为博取眼球的“独家报道”,以及市井坊间人们的流言蜚语;但是,这些中间真的有我们苦苦寻求的真相吗?而我们又是下一起“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中的哪一个观察者呢?

  :片中的all alone with world和片尾曲很好听哟~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八):让观众参与犯罪

  日本的推理电影闻名于世,各种精妙布局和奇诡的犯罪呈现方式层出不穷。可《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在如此高手云集的类型片中依然显得非同一般,它用犯罪推理的皮做伪装,让观众们在不自觉中亲身陷入到一场协同犯罪中。

  虽然是打着推理片的幌子,但本片的重点却不在于犯人和推理,而是把真正的着眼点放在了媒体操守和网络暴力上,这样的主题与陈凯歌导演2012年的《搜索》刚好雷同。两部电影同样讲述了一位当事人无意中被卷入社会事件,而媒体为追求话题性将事件进行了歪曲式的包装,引发了网民对当事人的声讨,让事件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电影主题一致,但中日双方在片中的呈现方式上却大不相同。首先,在《搜索》中,电影让观众从上帝视角来切入,故事始终聚焦于当事人,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观众直观的了解到网络暴力和媒体的歪曲对当事人造成了多么严重的伤害。

  而《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则没有开启上帝视角,而是聚焦于事件中的旁观者,步步推进,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让观众体会到围观者是如何或有意或无意的参与到对当事人的迫害之中。同时,由于观众接受到的信息是一点点丰富起来的,所以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对于当事人的态度,也会下意识随着爆料者的陈述进行改变。片中多位旁观者对主角不同的评价形成多次反转,让观众对主角的印象也随之时好时坏,体验了一把被媒体信息引导情绪,不自觉做出判断,成为网络暴力协犯的经历。

  其次,《搜索》一片的故事结构偏重于凸显几位主角,高圆圆、姚晨、王学圻、陈红等人的光环极强,演技也得以充分发挥;而《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的故事结构着眼点却比较平均,片中虽然也由井上真央等日本当红明星主演,但每个角色的戏份都比较均衡,即便是主角,存在感也没有明显超过其他人。这两种差别,前者的故事性和冲突感更强,观赏性也更高;后者则更贴近于现实,真实性更强。

  此外,中日这两部电影还有一点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细节上的把控。这种细节上的差距可以从两个方面体会到,一是人物行为合理性的交代,二是新闻报道的还原度。

  先说人物行为合理性,日方在电影中对主要人物的行为都给出了简单却合理的解释。如片中死者为何格外针对两个女同事(出于学历以及同期入职者能力差距上的自卑),女一号为何性格上如此怯懦(强势的母亲和遇事只会道歉的父亲)……这些细节与主线剧情无关,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电影节奏,使观赏性有所下降,但同时,却也丰富了角色的饱满度,让人物的行为不会显得突兀。

  而反观《搜索》,电影的冲突感和故事性更强,但同时片中一些人物的行为逻辑却也陷入了混乱。赵又廷正直诚实的令人发指(婚礼上直言不讳搅黄别人婚事并欠债六万),反而让人无法相信现实中会有如此不知变通的人能够活到这把岁数;而公车上的售票员和老伯对高圆圆不依不饶的强势嘲讽,月嫂中心负责人爆棚的正义感发作,也都让人觉得太过刻意和突兀,让电影的真实性大大下降。

  再说新闻报道的高还原度,在《搜索》中,最早一则电视上的新闻报道还算真实,可到了后面的几场专家对谈,视频专题和路人专访,却多少有些跳戏。而《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中有两段新闻报道,则是以标准电视节目的呈现形式来展现的,其真实性足以以假乱真,结合此前记者采访相关者的实际素材进行对比,能让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媒体是如何篡改真实素材,以达到歪曲事实效果的。

  虽然两部电影在结构和呈现方式上都有很大区别,但这些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本身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然而,抛去这些大的框架性问题,我们不得不说日方在细节方面的工作做的更好,而中方则让人感觉只关注了大方向,却忽略了或不屑于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只是希望导演们不要忘记,很多时候,一部电影优秀与否的关键却正在于细节上是否足够完善。

  微信公众号:天曜电影观(tianyaomovie)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九):白雪公主不杀人

  推特 不停发 但是只是为了选些个人情绪丝毫不会管别人说的什么的冷漠

  在不同人叙述事件的采访时使得很多细节的 不同(像是罗生门的感觉)处也考虑得很到位

  城野的大包比别人的打出了很多倍 是压力重担包袱

  在播报新闻使用到采访录像时细细的加以处理的声音很是讽刺和戏谑

  作为无名新闻工作者的这的男主也因此当上了导演

  影片本身叙述很平常自然的叙述 却令人感觉到无比的讽刺冷漠 好像人们关心的更多的不是逝去的典子而是想要无休止的挖出白雪公主杀人事件这样一个大八卦

  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按照自己意愿的方向去美化甚至篡改的 你又能知道谁说的是真话呢 结果还是取决于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当然不一定是百分百真实的

  即使有人为城野美姬辩驳和澄清她也无从得知

  看到的都是一边倒的言论和满眼的绝望

  老师的一点点不好或玩笑式的举动都能影响到孩子的将来 非常看重教育

  即使帮城野说话的曾经的好友也是在妄加揣测城野和男同事的关系来显示他们还是很好的朋友

  城野的IQ精神胜利法和安妮清秀佳人(应该是绿山墙上的安妮)的童话式的美好天真的想法让她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在舆论面前 没有人敢彻底平反事件 全部都是到最后才马后炮

  到结尾笔峰一转好像是变成了一出闹剧 但是如果没有真凶沙里子的认罪伏法 城野也早就不会存在了 这种后怕和恐慌仿佛阳光下的阴影 笼罩在心上一直挥之不去

  而只因为一个简简单单的可能被开除的原因就杀人焚尸这样的事件以及制造恐慌在别人不安害怕烦恼时幸灾乐祸的表现其中体现出来的现代社会造成的对人的影响不单单只有向前发展的文明美好的一面

  网络舆论大众的看法甚至可以是亲生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动摇 这股力量的可怕 我们还远远没有预计到

  就算城野的安妮与戴安娜的故事多么天真最后支撑下这么多困难伤痛与泪水的还是最初那个梦

  一个无关系的人——赤星熊志甚至不知道嫌疑人的长相就可以报道

  你这些观影过程中的揣测如果及时发到推特或媒介平台上会不会你也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呢 这个只能留给观众自己

  白雪公主不杀人,杀人的 是什么呢。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十):孤独与存在感

  昨日因宝岛热心网友杨先生在微博上五星推荐,即将开学工作的小刘在睡前看了《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小刘胆儿大,一点儿不怕。(本来就不是恐怖片好么?)边看边想杨先生会想什么,想必会有很多共鸣吧,毕竟他也是曾经身处谣言旋涡中的人,而且现在这个散播谣言的世界似乎依旧没变。媒体误导、舆论中伤、网络暴力这些显见的话题就不赘述了,再麻木的人也会被影片触动,只是今后心态上、生活里会否有变化,就不知道了。

  我想聊聊孤独和存在感。

  男主本是一事无成的无名小卒, 嗅到这起命案能让自己在单位抬头做人、在网上变身网红的那一秒,他眼睛都亮了。接受他采访的死者同事个个讲得声情并茂,好像自己不但看到了案发经过,还能洞悉他人的内心活动。在他们也许自己都无意识改编的记忆里,自己是朵怒放的白莲花。靠对耀眼美人之死深表惋惜来凸显自己善良正义也就罢了,有趣的是蒙冤女主的那些乡里乡亲。

  你对班上默默无闻的同学还存有多少印象?你们讲过几句话?有多熟?因为一起谋杀案,乡里乡亲的记忆都瞬间鲜活了起来,那些陈年旧事变得恍然如昨。他们下意识地跟随节目组和舆论的导向,把臆想中女主的恶演绎得绘声绘色。成为了时下热点的参与者,会感到得意吗?

  《十二怒汉》里提供证词的那位老人,长年独居,无人问津,形同枯槁。当调查命案者上门采访时,他眼里突然放起了光,回答滔滔不绝。在他对案情的回忆里,自己耳朵也灵了,眼睛也尖了,腿脚也便了。

  信我啊,你们信我啊!看到我啊!

  孤独,是这些人的共同点。人皆孤独,只是有些人学会与它和谐相处,有些人学会把它化作艺术,而有些人,也许是大多数人,只会可悲地、以低下甚至丑陋的方式寻求一点点存在感。

  微博高仿号骗那些赞作甚?抢别人的微博名而关注陡增开心吗?

  吃饭、看电影、听演唱会在朋友圈发那些没有美感的照片和质量低劣的影片作甚?发了是为给谁看?发完之后会期待有人点赞吗?微博涨粉开心吗?

  这些存在感,真真儿是可怜的。

  一个人的死,照亮了多少灰败的人生。

  另,电影里最令我寒心的,是女主父亲猛然跪下向男主道歉,别人怎么误解都可以过去,至亲的不信任真的难以释怀。片尾那父亲倒是神气了,一脚踹翻男主令其道歉,真讽刺。学院派的仰视和俯视镜头更是凸显这一点。

  “申し訳ありませんでした。”说出这句话有多轻易,它的意思就有多轻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